杜林杰
2012年7月15日,她第二次上扎嘎神山。山中云朵變幻,青稞如柔軟的羊毛毯綿延,讓她心意遼遠。在只有白菜土豆茄子的清淡日子里,她深感妙欲如鹽水,愈飲愈增貪。回望塵世,如置身漩渦;上山如上岸,她不再想下去了。
“無論世間多么黑暗,我也愿做給所有人溫暖的明燈。無論未來迎接自己的是支持還是排拒、贊賞抑或責難,我也將一如既往、沒有分別地去愛這個世界?!彼f。
她叫馬瀅,1988年生,山東濟南人。22歲皈依佛教,24歲在四川甘孜扎嘎神山東祉寺剃度出家,改名才真旺姆。
正值花樣年華卻落青絲、披紅袍,于是,坊間的不解、爭議、艷羨、贊嘆紛沓而來,使她成為網(wǎng)絡熱議的人物。
成 長
“清楚地看見今日的瀅與昨日的瀅的相通與不同。這不同在于對自身的克制,選擇性改變。這不同在于越來越強烈地向光性和安定的心。雖然我依然拙劣。但我有光,我在長。”
—馬瀅記于2009年1月31日
馬瀅眉目明澈,神采清純。大學之前,她同普通的女孩兒并無二致。愛音樂,愛讀書,也會寫一些頹廢破碎的文字。有些俏皮,有些無厘頭。當然,也少不了青春期的煩燥與糾結(jié)。
她的大學生活同樣與其他優(yōu)秀的大學生并無不同。學生會、廣播站、辯論會、團支書工作,總是忙忙碌碌。但是沒有多久,她便因“不自在”退出了學生會,她說她不愿意“為了表面的東西而放棄獲取想要生活的權利”。
一如許多文藝青年,她喜歡背著單反四處游走,透過鏡頭看山看水看斑駁光影。江南、東北、草原、深山,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了她的欣喜贊嘆。
2010年,上了大二的馬瀅決定投身公益。那年11月1日,她與幾位網(wǎng)絡好友共同創(chuàng)建了“中國蒲公英公益平臺”,并撰寫了題為“我們不一樣”的綱領性文字。文中說,“我們要做的,是讓內(nèi)心真正參與的、讓愛流動的公益交流……把自己放低,選擇去做,去付出,是來自我們的內(nèi)心。只要是真誠的,對方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馬瀅也確實如此去做。2011年3月,她旅行至四川與云南交界處的利加咀村,便留下來支教。
利加咀村是四川木里縣最偏遠的一個村子,也是最原始的摩梭部落。這里不通公路,沒有信號,限電。漢語不是母語,孩子又調(diào)皮,教學很困難。這樣的環(huán)境,馬瀅似乎并不覺得艱苦。她趴在溪邊飲水,十指嵌了黑泥,和臟兮兮的小孩子嬉鬧,每天的食物只有土豆蘿卜酸菜,皮膚因為風沙發(fā)炎,又被虱子跳蚤咬滿了包,衣服又臟又破……但是想到村里人們純真的微笑,她仍說,這里是桃花源。
2011年6月,馬瀅從青島大學廣告系畢業(yè)。當時她并沒有隨大流去考研或者考公務員。她說,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她的工作選擇,“一是不能做昧良心的事,二是一定要能利益到他人?!弊罱K她去了濟南一家公司做廣告策劃,在策劃文案和創(chuàng)意里融入一些正能量的理念。
上班前,馬瀅發(fā)愿要捐出工資的10%用于公益,然而事實上,她把1400的收入,捐出了一半,700元。
借著做公益,馬瀅成長了很多。日后想起,這些經(jīng)歷也大大助益了她的修行。她說,“去真實看看眾生的苦,有時候比關門打坐更能引發(fā)慈悲?!?/p>
尋 路
一些年前,我和很多人一樣,生活在“夢想成為別人”里。后來我學會了去面對﹑聆聽與調(diào)適自己這顆心,并以信念和勇氣成為了最為真實的自己。于是慢慢的,我活在了別人的夢想里。
—馬瀅記于2013年12月18日
其實,從大二起,馬瀅就開始沒來由地親近佛法。在閱讀學習佛法、誦讀佛經(jīng)的過程中,她產(chǎn)生了很多奇妙的感應。2011年2月,她在博客上寫:“宇宙啊,賜給我一個師父吧?!?/p>
大約是聽到了馬瀅的呼喊,一周后,洛登堪布上師從天而降,為她灌頂。取法名“慈誠卓嘎”,意為“持戒白度母”。至今她仍說,皈依上師三寶的那一天,是她生命中最重要最溫馨的一天。
2011年8月,馬瀅去了四川甘孜藏區(qū),登上了洛登堪布上師所在的扎嘎神山。那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頂,需要穿羽絨服,住帳篷,去很遠的地方挑水。高原反應讓她行動困難、頭疼欲裂。艱苦中所見所遇深觸靈魂,讓她見到上師就淚流不止。于是她發(fā)愿:認真自修,弘法利生,不負師恩。
從扎嘎神山回來后,馬瀅依教進入索達吉堪布的“菩提學會”學習,深入佛法。
2012年7月15日,馬瀅第二次上扎嘎神山,山中云朵變幻,青稞如柔軟的羊毛毯綿延,讓她心意遼遠。在只有白菜土豆茄子的清淡日子里,馬瀅深感妙欲如鹽水,愈飲愈增貪?;赝麎m世,如置身漩渦;上山如上岸,便不再想下去了。
彼時馬瀅雖不愿下山,卻也不想出家。她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心并不穩(wěn)定,于是決定在山上待到能出家為止。
她和幾個道友被派到一個藏地村落學習藏語,打開窗便能看見亞拉雪山。隔絕塵世的美麗洗滌著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從中獲得進益。一個月后,馬瀅的心已從高山瀑布變成靜水流深。她忐忑地問上師可不可以出家,得到肯定答復后,歡喜得淚流滿面。
她曾在感情中尋找幸福,卻發(fā)現(xiàn)不過是兩個人的執(zhí)著和欲求帶來的游戲;她曾在行旅中找尋自由,卻發(fā)現(xiàn)總也走不出己心的習氣;她曾以為真正的意義在自我安樂里,后來發(fā)現(xiàn)用物質(zhì)和小情懷堆積起來的生活只是編織的幻境而已。于是她繼續(xù)找,終于在神山上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最親切的歸屬。
本是頑僧心,卻生女兒身。待到塵煙盡,縱身入浮云。
藏歷水龍年八月二十五空行母薈供日,陽歷2012年10月10日,少女馬瀅于四川甘孜州扎嘎神山東祉寺落發(fā)出家,并更名為才真旺姆,漢譯“持壽自在母”。
回 家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億萬年的漂泊,今天,要回家了。
—才真旺姆記于2012年10月9日
剛出家那會兒,東祉寺還在建設中,才真旺姆住的小房子不過是10平方米的帳篷,時有不速之客光臨。她在屋里發(fā)現(xiàn)過黃鼠狼活動的痕跡,在被子里發(fā)現(xiàn)過牦牛骨頭,在打坐時眼睜睜看著闖進來的羊喝了她的水……充滿靈性律動的生活,讓才真旺姆覺得塵世如此之遠。她曾對山作詩:“雪落寒窗下,隨山品空茶。水天滄海里,云深掩舊家。幾多塵勞事,幾番葬落花。佛心笑不語,拈枝看新芽?!眅ndprint
如今才真旺姆已經(jīng)習慣早上五六點左右起床做早課,八點到十一點上課聽法,下午教藏文課。寺院有活兒就要去做,夏天居士多時,常常連軸轉(zhuǎn)著忙碌。沒事兒時下午四五點就回到自己的小房子里,省去晚飯,看書背誦,準備第二天的講考。
沒電的時候,才真旺姆要拾柴燒火做飯。菜由寺院統(tǒng)一下山采購統(tǒng)一分發(fā),以白菜土豆為主。斷菜的時候,便食糌粑野菜。冬日嚴寒,菜經(jīng)常被凍壞。就是這樣的生活,才真旺姆不見清苦卻見澄靜。她曾笑言:“在我看來,這山上苦的事有三件:一、上樓時踩裙子;二、和面時掉袖子;三、穿著嘎讓系扣子。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到更苦的事情了!”
2013年5月,才真旺姆的父母上山看她。
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是見到女兒身著僧衣,削去頭發(fā),母親還是忍不住痛哭流涕。不過,看到女兒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快樂,父母也不再勉強,選擇站在女兒一邊。這讓才真旺姆十分感恩。
后來,才真旺姆父母主動親近佛法,相信在佛法的加持下,他們一家可以獲得生生世世的安樂,這也讓才真旺姆無比歡喜,因為一家人已從今生萍水相逢的短暫因緣,變成了生生世世的金剛道友。
在這樣的欣然與歡喜中,才真旺姆把父母交給了諸佛菩薩?!八麄兘裆?,就可以了脫生死輪回了。而還有更多的父母,等著我去救度,所以我不能停下。”她如是說。
弘 法
“遇樂回向諸善根,利樂周遍虛空界;遇苦代受一切苦,但愿苦海皆干涸?!?/p>
—才真旺姆
在日夜修持中,才真旺姆的心慢慢變成一顆真正佛子的心:念念眾生。她時常感悟著上師的慈悲,感悟著眾生的苦楚而潸然淚下。
于是,她立下誓言:“無論世間多么黑暗,我也愿做給所有人溫暖的明燈。無論未來迎接自己的是支持還是排拒、贊賞抑或責難,我也將一如既往、沒有分別地去愛這個世界?!?/p>
才真旺姆莫名地紅起來了。
從今年1月份開始,她被上師派下山弘法。從東祉寺下來,輾轉(zhuǎn)南京、海門、上海、貴州等地,至今還沒回過山上。
講法的住所都由居士提供,有時候從下午到深夜,滿滿全是人,這讓才真旺姆很感動。很多人沖著對她的興趣來參加弘法講課,其中不乏年輕人。在她看來,這是因為講課師父“和他們同齡”。
同時她也在微博、人人等網(wǎng)絡平臺推薦佛法文章、分享佛法智慧、發(fā)布日常、回復網(wǎng)友的疑問。在她看來,這也是弘法的途徑之一。
對于增長很快的關注度,她說,“一方面沒有太大感受,因為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樣,起起伏伏皆是無常;一方面又很開心,因為可以通過我這個渠道讓更多人了解佛法的智慧與價值,也是我特別愿意去做的事情。愿所有與我結(jié)緣的人都能得到終究的快樂?!?/p>
在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她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各種聲音。鄙夷有之,懷疑有之,惋惜有之,激賞有之。
面對網(wǎng)絡上的誹謗與猜測,才真旺姆坦言有些難過,但她說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佛法與出家人的形象,已被誤解太久?!斑@個時代,人們難以信任真正的善良,但是越是黑暗,就越需要燈光。雖然有人誹謗,但是也有人受益,相比來說總是值得的。”
她希望并且相信,有朝一日,僧人成為人們?nèi)粘I钏晳T的場景,人們能打破所有對出家人的古舊成見。她說,只有當所有神秘、誤解與隔閡被打破的時候,佛法才有了真正重新走入大眾的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