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花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高速公路網(wǎng)覆蓋面越來越廣,一條高速公路的建成對該地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改善了當?shù)亟煌l件,而且促進了該區(qū)域經(jīng)濟和各項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但美中不足的是,全封閉的高速公路會把沿線村莊或耕地一分為二,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shù)厝罕姷恼I詈徒煌ㄍ鶃?。因此跨線結構物天橋、通道等關系到沿線群眾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是影響當?shù)亟?jīng)濟和交通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其設計是否合理至關重要。
a)一般而言,高速公路天橋設置在挖方路段,通道設置在填方路段,而在小填方或零填路段設置跨線結構物則需進一步權衡。
在山嶺重丘區(qū),小填方段設計時可優(yōu)先考慮通道,因為高速公路周邊地形地勢起伏較大,通道的凈空、接線、排水問題相對容易解決,而天橋墩臺坐落位置有限,布孔較為困難,改路接線指標較低,極易超出規(guī)范要求,且整體造價也高。
在平原微丘區(qū),小填方路段則可首先考慮天橋,因為高速公路兩側地勢平坦,接線展線較為容易,加之天橋不受通行限高的控制,行車視野開闊、光線明亮。而下穿式通道則采光不足,通行時壓抑感強,雖然可以按照現(xiàn)行規(guī)范滿足凈空要求,但實際使用仍限制了部分超高車輛通行,相對制約了被交路的通行能力。還需指出的是下挖式通道,由于接線縱斷呈“U”字型(圖1),雨季易造成嚴重積水,會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因此平原微丘區(qū),跨線結構物設置上跨式天橋明顯優(yōu)于下穿式通道。
圖1 通道接線縱斷圖
b)跨線結構物兩端改路接線標準選用應合理,盡量調(diào)整路線指標使之為其服務。改路接線的設計標準一般考慮以下3方面:(a)不低于原有道路標準;(b)原有道路等級低于四級公路標準,改路盡量采用四級;(c)當?shù)厝罕姾驼?,設計標準以簽訂協(xié)議為準。而跨線結構物技術標準相對于接線標準需考慮遠期規(guī)劃,其孔徑、凈寬等應高于接線標準,以適應后期公路發(fā)展及改造需要。
在以往的改路接線設計中存在一定誤區(qū),即某些改路設計只考慮接線指標滿足要求,或者單純考慮滿足凈空和凈高的要求,忽視了跨線結構物,使之原本屬于控制性的跨線結構物,為滿足改路需要,降低了指標或者增大了跨越能力,間接導致結構物成本增加,設計和施工難度增大。
c)排水問題對跨線結構物的選型也起到一定影響,這點在平原微丘區(qū)小填方路段特別明顯。例如某高速公路存在一處垂直交叉的機耕道路,路基填方高度約3.2 m,這種情況下設計方案一般考慮兩種,一是采用20 m+32 m+2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橋上跨高速公路;二是采用一孔6 m×4 m箱型通道下穿高速公路。綜合對比方案,為了滿足凈空需求,天橋兩側接線標高需要提升,造成占地增加,且天橋成本遠高于通道。由于高速公路兩側地形平坦,設置通道則容易在雨季造成積水問題,周圍又無自然溝渠可將通道內(nèi)水排出,嚴重影響正常通行,故建議此類情況下選用天橋方案為宜。
d)跨線結構物選型時應考慮遠期交通規(guī)劃,但也要避免盲目擴大規(guī)模。在具體選型時,應結合當?shù)卣蚪煌ú块T的規(guī)劃來擬定凈寬、凈高等技術指標,適應下一步地域發(fā)展的需求,但也不能無限制地擴大,這樣會造成不必要的土地和資源浪費。
a)仔細調(diào)查高速公路沿線交叉道路,需要掌握被交道路的等級、用途、地下管網(wǎng)、地上管線以及交通遠期規(guī)劃等情況,積極與當?shù)厝罕姾驼?lián)系,解釋設計意圖和目的,讓當?shù)厝罕姾驼Y合實際情況提出修改意見,并加以采納。改移接線時充分考慮群眾出行便捷,避免不必要的彎道繞行,與高速主線較近的情況布設時盡量以高速邊界控制,以減少占地。
b)跨線結構物通道、天橋設計時,路線走向盡可能與原有道路一致,設計高度盡量控制在規(guī)范值內(nèi),這樣既可以避免改建原有道路造成大量的線外工程,又減少多余占地,尤其是對高等級公路更要減少干擾。
c)全面分析原有路網(wǎng)情況,通過歸并、改移等方法,減少原有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交織,有效減少結構物數(shù)量,使得工程造價和占地得到降低,同時還可以將原有道路的等級進行提升,以彌補道路數(shù)量減少的損失。
d)在滿足規(guī)范和節(jié)省投資的前提下,適當提高跨線結構物的標準,便于沿線群眾的通行和生活,同時達到安全、實用、美觀的要求。通道的孔徑可按原有路寬和發(fā)展需求選定,通道凈高一般為汽車通道大于等于4.5 m,機耕通道大于等于3.5 m,人行通道大于等于2.8 m,通道寬度大于等于4.0 m,但孔徑凈高應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防止不必要的浪費。天橋的跨徑和型式應根據(jù)跨越高速公路的寬度、高度、交角及地形、地質(zhì)等情況確定,其橋面寬度不宜小于5.5 m。
e)為了降低投資和減少對周圍環(huán)境的破壞,跨線結構物天橋、通道設計時盡量采用統(tǒng)一的結構型式,使用機械化、工廠化以及標準化高的方案,力求做到方便施工、縮短工期、降低造價。
f)天橋設計應考慮整體的景觀效應,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公路融為一體,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天橋作為一種分離式立體交叉,既有自身特有的立體感,與公路結合在一起又有層次感,因此在設計中應通過優(yōu)化橋型方案,因地制宜地提升天橋、高速公路與周圍景觀三者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和美觀性,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視覺感。
a)應加強與當?shù)馗骷壊块T的聯(lián)系。在以往公路勘察設計時通常側重于勘查和測設,卻容易忽視與當?shù)厝罕?、政府的溝通協(xié)調(diào),或只是同相關部門簽署設計協(xié)議,而較少地深入了解當?shù)厝罕娨鈭D,導致施工受阻或產(chǎn)生不必要的設計變更。所以越注重前期的協(xié)調(diào)溝通,越可以減少后期的變更麻煩。例如陽左高速穿越某山嶺時跨越2條相鄰100 m的機耕路,按現(xiàn)行規(guī)范標準,兩路可以合并設置,但因為兩路隸屬不同自然村,分歧較大,后經(jīng)多方充分協(xié)商溝通,同意采用改路方案并設置一座天橋,避免兩處均設置結構物導致整體成本增加,施工周期增長的問題。
b)排水問題應該足夠重視。對于平原微丘區(qū),合理的路基高度是衡量一條高速公路總體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為一方面合理的路基高度有利于減少占地、降低造價,另一方面又是影響通道涵洞排水是否順暢的重要因素。這兩者要統(tǒng)籌兼顧、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一味追求降低造價而壓低縱斷。對于沿線道路管網(wǎng)較多的,因為排水問題,主線縱斷面設計時應避免設置下挖通道,除非能將水引至自然溝渠內(nèi)順利排走。從以往實施的項目來看,即使采取措施將下挖式通道內(nèi)水引至設置的蒸發(fā)池內(nèi),但排水效果有限,在降雨季節(jié)還是不能有效解決排水問題,安全隱患頗多。因此,對下挖式通道不能解決排水問題時,我們就應該改設上跨天橋保證通行和周邊涵洞一并考慮排水設計。
c)仔細現(xiàn)場勘探調(diào)查,合理選擇方案,盡量減少對附近環(huán)境和結構物的影響。例如陽左高速公路在K2+970處與一條山路交叉,主線為分離式路基,挖方高度7.5 m,被交路一側為溝壑,一側為陡坡,小樁號路線前進方向右側為居民區(qū)(圖2原天橋及接線平面圖)。原設計采用20 m+25 m+25 m+2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橋上跨高速公路,橋梁下部結構為獨柱墩、柱式臺、樁基礎,橋址地質(zhì)為2~4 m的粉質(zhì)黏土覆蓋層,以下為強風化、中風化的石灰?guī)r??紤]到樁基礎施工采用爆破或沖擊鉆成孔時,會對附近村民的房屋產(chǎn)生擾動,因此優(yōu)化橋型為2-3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下部采用重力式臺、擴大基礎。優(yōu)化后不僅減少了橋長,降低了造價,而且選用擴大基礎人工挖孔的方式,將對村民的房屋干擾降到了最低。
圖2 原天橋及接線平面圖
d)跨線結構物設計前除按規(guī)范詳細測量外,還應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施工因素。例如在山嶺重丘區(qū)隧道進出口附近設置通道涵時,通常限于地形復雜,運輸不便,會有隧道就近棄渣導致通道所在溝壑被填的問題,因此此類通道不宜設在溝壑中心,而應選擇在坡岸位置,這樣既解決了隧道棄渣問題,又減小了結構物長度。同樣地,對山嶺區(qū)深挖方且連續(xù)棄方較多的段落,通道涵的設置也要同路基的棄方一并考慮,在不影響通道自身安全性和排水情況下,也可以考慮岸坡設涵。
e)對一些特殊路段,合理選用改路接線中的等外路標準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人煙稀少的山嶺重丘區(qū),本身跨線構造物設置就困難,正常的改路接線也很艱難,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保證跨線構造物的自身設置可行,不能局限于最小四級路的改路接線指標,而是應配合跨線結構物合理選用等外路為其服務。
評價一條高速公路天橋、通道設計的優(yōu)劣,不僅需要設計者自身的審視,也需要評審專家的意見,更需要當?shù)厝罕姷脑u定。如何能設計出讓沿線群眾滿意,政府認可的跨線結構物,這是設計者應時刻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