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莉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個特點是低濃度促進作用,高濃度抑制作用。如圖1所示,即為生長素濃度小于c時,促進植物生長(b點之前,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增強,b點促進作用最大;b點之后,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減弱);生長素濃度大于c時,抑制生長;等于c時,既不促進也不抑制。那么,這個c點時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長還是不生長,又是和什么時候作比較的呢?
【例1】 將一盆栽植物橫放于地,則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側(cè)生長素濃度變化的曲線為
( )。
(圖2中虛線表示對根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的生長素濃度)
解析:橫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長素從主根背地側(cè)向近地側(cè)運輸,故主根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是逐漸升高的,B選項排除;最終主根表現(xiàn)為向地生長,主要原因是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了生長,所以最終濃度應(yīng)該高于虛線處濃度,D排除;在發(fā)生向地生長之前,生長素的濃度應(yīng)該是促進植物生長的,所以A對,C錯。
此題虛線段的生長素濃度表示既不促進又不抑制,虛線以下是低濃度促進生長,虛線以上是高濃度抑制生長。那么虛線段表示的是植物生長還是不生長?是不是在根向地彎曲過程中會出現(xiàn)停止生長的時間段?若有,則表示由促進生長過渡到抑制生長中出現(xiàn)停止生長的階段。所以關(guān)鍵問題是抑制生長的含義是什么。解釋一:“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是指植物不生長,“抑制生長”指不生長,甚至有回縮現(xiàn)象;解釋二: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抑制生長”指比正常生長要慢。哪種解釋正確呢?
【例2】 圖4是生長素濃度對胚芽鞘生長的作用示意圖。下列相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
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b點時,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圖3實驗即可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
作用
C.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d時,胚芽鞘向左側(cè)彎曲
D.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解析:b點生長素濃度對應(yīng)的促進作用最大,所以α具有最小值,A錯誤。要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必須要有對照,B錯。d點生長素濃度是抑制生長的,絕不可能向左側(cè)彎曲,C錯。D正確,在橫坐標上方作一條平行于橫軸的輔助線,與曲線有兩個交點,對應(yīng)的兩個生長素濃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可能形成相同的α。
這里有部分教師、學生認為C選項結(jié)果為不生長也不彎曲,認為左側(cè)的d點高濃度抑制生長應(yīng)該與右側(cè)無生長素時不生長作比較,右側(cè)都不生長了,左側(cè)是抑制生長不可能縮回去,所以不生長,筆者認為不妥。d點生長素濃度是抑制生長(圖中看出抑制強度沒有達到濃度太高,嚴重抑制到不能生長的程度),指能生長,但比正常生長要慢,這里的“正常生長”是指沒有去除苗尖端的時候,而不是與右側(cè)一樣,去除苗尖端,即生長素濃度為零時。右側(cè)生長素濃度為零,細胞不生長。所以左邊的高濃度抑制生長比右邊的不生長細胞生長要快,應(yīng)該向右側(cè)彎曲生長。因此這里的對照要找準,真正理解曲線含義,要注意內(nèi)源激素與外源激素的區(qū)別。此題應(yīng)該是下一題的變式:
【例3】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題)某研究小組探究避光條件下生長素濃度對燕麥胚芽鞘生長的影響。胚芽鞘去頂靜置一段時間后,將含有不同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去頂胚芽鞘一側(cè),一段時間后測量并記錄彎曲角度(α)時。圖5(甲)為實驗示意圖。圖5(乙)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實驗結(jié)果的是( )。
解析:在低濃度范圍內(nèi),生長素濃度越高,促進作用越強,彎曲程度越大,α值越小。當達到最適濃度時,α值最小,超過最適濃度也是促進作用,只是促進作用逐漸減弱,和前半段曲線大致對稱,所以排除C和D選項。當生長素濃度再增加,表現(xiàn)為抑制生長,最低限度就是左側(cè)長度不變,B選項符合。[2]
從該高考題圖中可以看出:b曲線是逐漸接近與橫軸平行的橫線。但明顯還是有一定的彎曲度,要達到不生長、不彎曲要求生長素濃度非常高,才會使α值為90°。
我們學過一個例子——頂端優(yōu)勢,頂芽產(chǎn)生生長素向下運輸,堆積在側(cè)芽,側(cè)芽部位生長素濃度過高,生長受抑制,但側(cè)芽依然可以緩慢生長發(fā)育。從中說明高濃度抑制生長應(yīng)該是指比正常生長要慢,當抑制作用增強到一定值的時候,生長的速度慢得幾乎為零。接著生長素濃度降低些過渡到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應(yīng)該是指植物能正常生長,濃度再降低時低濃度促進生長。
綜上所述,解釋二正確。即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抑制生長指比正常生長要慢。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時,植物體內(nèi)的生長素濃度不為零。所以所謂的“促進生長”或“抑制生長”都是有其參照標準的。抑制生長不等于不生長,而是生長速度變慢,只有抑制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停止生長;促進生長是指生長速度變快;既不促進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長了,而是既沒有加快也沒有變慢,以一定的速度生長。
沒有外加生長素的時候植物也能生長,只是緩慢,生長素加入后只是對其生長起促進或抑制作用。所以對根而言,抑制作用還不足以限制其生長,只是比正常情況下慢了許多。而雜草的情況則是濃度太高,嚴重抑制(造成不能生長),最終死亡。苗尖端不是沒有生長素,生長素是苗尖端產(chǎn)生的,所以苗尖端肯定有生長素的。筆者想指出的是:植物激素分為內(nèi)源激素和外源激素,課本上的圖片是外源激素的濃度變化對植物的影響。苗尖端實驗中,在去掉苗尖端時(幼苗中生長素濃度為零),去頂幼苗不生長。即生長素濃度為零時,停止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時,植物體內(nèi)的生長素濃度不為零,植物能生長。
大家也可以看下圖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為一實驗結(jié)果。為了直觀反映生長素作用的“兩重線”,繪制兩條“輔助線”(如圖6中m、n)。與曲線的交點(P)表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當濃度高于該點時,表現(xiàn)為抑制,當濃度低于該點時,表現(xiàn)為促進。[4]
圖中的P點對應(yīng)的根也有一定的長度,是和外加清水組作用效果相同的,空白對照組不加外源激素,而本身是有一定植物激素的,能促進生長。與P點對應(yīng)濃度的作用結(jié)果顯示的根平均長度相同,所以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圖中也看出抑制生長時根也有一定的長度,也能生長,但比正常生長要慢,這里的正常生長指加清水,不加外源激素,但本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時的生長。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個特點是低濃度促進作用,高濃度抑制作用。如圖1所示,即為生長素濃度小于c時,促進植物生長(b點之前,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增強,b點促進作用最大;b點之后,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減弱);生長素濃度大于c時,抑制生長;等于c時,既不促進也不抑制。那么,這個c點時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長還是不生長,又是和什么時候作比較的呢?
【例1】 將一盆栽植物橫放于地,則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側(cè)生長素濃度變化的曲線為
( )。
(圖2中虛線表示對根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的生長素濃度)
解析:橫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長素從主根背地側(cè)向近地側(cè)運輸,故主根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是逐漸升高的,B選項排除;最終主根表現(xiàn)為向地生長,主要原因是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了生長,所以最終濃度應(yīng)該高于虛線處濃度,D排除;在發(fā)生向地生長之前,生長素的濃度應(yīng)該是促進植物生長的,所以A對,C錯。
此題虛線段的生長素濃度表示既不促進又不抑制,虛線以下是低濃度促進生長,虛線以上是高濃度抑制生長。那么虛線段表示的是植物生長還是不生長?是不是在根向地彎曲過程中會出現(xiàn)停止生長的時間段?若有,則表示由促進生長過渡到抑制生長中出現(xiàn)停止生長的階段。所以關(guān)鍵問題是抑制生長的含義是什么。解釋一:“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是指植物不生長,“抑制生長”指不生長,甚至有回縮現(xiàn)象;解釋二: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抑制生長”指比正常生長要慢。哪種解釋正確呢?
【例2】 圖4是生長素濃度對胚芽鞘生長的作用示意圖。下列相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
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b點時,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圖3實驗即可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
作用
C.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d時,胚芽鞘向左側(cè)彎曲
D.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解析:b點生長素濃度對應(yīng)的促進作用最大,所以α具有最小值,A錯誤。要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必須要有對照,B錯。d點生長素濃度是抑制生長的,絕不可能向左側(cè)彎曲,C錯。D正確,在橫坐標上方作一條平行于橫軸的輔助線,與曲線有兩個交點,對應(yīng)的兩個生長素濃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可能形成相同的α。
這里有部分教師、學生認為C選項結(jié)果為不生長也不彎曲,認為左側(cè)的d點高濃度抑制生長應(yīng)該與右側(cè)無生長素時不生長作比較,右側(cè)都不生長了,左側(cè)是抑制生長不可能縮回去,所以不生長,筆者認為不妥。d點生長素濃度是抑制生長(圖中看出抑制強度沒有達到濃度太高,嚴重抑制到不能生長的程度),指能生長,但比正常生長要慢,這里的“正常生長”是指沒有去除苗尖端的時候,而不是與右側(cè)一樣,去除苗尖端,即生長素濃度為零時。右側(cè)生長素濃度為零,細胞不生長。所以左邊的高濃度抑制生長比右邊的不生長細胞生長要快,應(yīng)該向右側(cè)彎曲生長。因此這里的對照要找準,真正理解曲線含義,要注意內(nèi)源激素與外源激素的區(qū)別。此題應(yīng)該是下一題的變式:
【例3】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題)某研究小組探究避光條件下生長素濃度對燕麥胚芽鞘生長的影響。胚芽鞘去頂靜置一段時間后,將含有不同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去頂胚芽鞘一側(cè),一段時間后測量并記錄彎曲角度(α)時。圖5(甲)為實驗示意圖。圖5(乙)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實驗結(jié)果的是( )。
解析:在低濃度范圍內(nèi),生長素濃度越高,促進作用越強,彎曲程度越大,α值越小。當達到最適濃度時,α值最小,超過最適濃度也是促進作用,只是促進作用逐漸減弱,和前半段曲線大致對稱,所以排除C和D選項。當生長素濃度再增加,表現(xiàn)為抑制生長,最低限度就是左側(cè)長度不變,B選項符合。[2]
從該高考題圖中可以看出:b曲線是逐漸接近與橫軸平行的橫線。但明顯還是有一定的彎曲度,要達到不生長、不彎曲要求生長素濃度非常高,才會使α值為90°。
我們學過一個例子——頂端優(yōu)勢,頂芽產(chǎn)生生長素向下運輸,堆積在側(cè)芽,側(cè)芽部位生長素濃度過高,生長受抑制,但側(cè)芽依然可以緩慢生長發(fā)育。從中說明高濃度抑制生長應(yīng)該是指比正常生長要慢,當抑制作用增強到一定值的時候,生長的速度慢得幾乎為零。接著生長素濃度降低些過渡到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應(yīng)該是指植物能正常生長,濃度再降低時低濃度促進生長。
綜上所述,解釋二正確。即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抑制生長指比正常生長要慢。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時,植物體內(nèi)的生長素濃度不為零。所以所謂的“促進生長”或“抑制生長”都是有其參照標準的。抑制生長不等于不生長,而是生長速度變慢,只有抑制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停止生長;促進生長是指生長速度變快;既不促進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長了,而是既沒有加快也沒有變慢,以一定的速度生長。
沒有外加生長素的時候植物也能生長,只是緩慢,生長素加入后只是對其生長起促進或抑制作用。所以對根而言,抑制作用還不足以限制其生長,只是比正常情況下慢了許多。而雜草的情況則是濃度太高,嚴重抑制(造成不能生長),最終死亡。苗尖端不是沒有生長素,生長素是苗尖端產(chǎn)生的,所以苗尖端肯定有生長素的。筆者想指出的是:植物激素分為內(nèi)源激素和外源激素,課本上的圖片是外源激素的濃度變化對植物的影響。苗尖端實驗中,在去掉苗尖端時(幼苗中生長素濃度為零),去頂幼苗不生長。即生長素濃度為零時,停止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時,植物體內(nèi)的生長素濃度不為零,植物能生長。
大家也可以看下圖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為一實驗結(jié)果。為了直觀反映生長素作用的“兩重線”,繪制兩條“輔助線”(如圖6中m、n)。與曲線的交點(P)表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當濃度高于該點時,表現(xiàn)為抑制,當濃度低于該點時,表現(xiàn)為促進。[4]
圖中的P點對應(yīng)的根也有一定的長度,是和外加清水組作用效果相同的,空白對照組不加外源激素,而本身是有一定植物激素的,能促進生長。與P點對應(yīng)濃度的作用結(jié)果顯示的根平均長度相同,所以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圖中也看出抑制生長時根也有一定的長度,也能生長,但比正常生長要慢,這里的正常生長指加清水,不加外源激素,但本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時的生長。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個特點是低濃度促進作用,高濃度抑制作用。如圖1所示,即為生長素濃度小于c時,促進植物生長(b點之前,隨著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增強,b點促進作用最大;b點之后,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大,促進作用逐漸減弱);生長素濃度大于c時,抑制生長;等于c時,既不促進也不抑制。那么,這個c點時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長還是不生長,又是和什么時候作比較的呢?
【例1】 將一盆栽植物橫放于地,則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側(cè)生長素濃度變化的曲線為
( )。
(圖2中虛線表示對根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的生長素濃度)
解析:橫放植物后,受重力作用,生長素從主根背地側(cè)向近地側(cè)運輸,故主根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是逐漸升高的,B選項排除;最終主根表現(xiàn)為向地生長,主要原因是近地側(cè)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了生長,所以最終濃度應(yīng)該高于虛線處濃度,D排除;在發(fā)生向地生長之前,生長素的濃度應(yīng)該是促進植物生長的,所以A對,C錯。
此題虛線段的生長素濃度表示既不促進又不抑制,虛線以下是低濃度促進生長,虛線以上是高濃度抑制生長。那么虛線段表示的是植物生長還是不生長?是不是在根向地彎曲過程中會出現(xiàn)停止生長的時間段?若有,則表示由促進生長過渡到抑制生長中出現(xiàn)停止生長的階段。所以關(guān)鍵問題是抑制生長的含義是什么。解釋一:“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是指植物不生長,“抑制生長”指不生長,甚至有回縮現(xiàn)象;解釋二: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抑制生長”指比正常生長要慢。哪種解釋正確呢?
【例2】 圖4是生長素濃度對胚芽鞘生長的作用示意圖。下列相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
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b點時,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圖3實驗即可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
作用
C.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為d時,胚芽鞘向左側(cè)彎曲
D.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解析:b點生長素濃度對應(yīng)的促進作用最大,所以α具有最小值,A錯誤。要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必須要有對照,B錯。d點生長素濃度是抑制生長的,絕不可能向左側(cè)彎曲,C錯。D正確,在橫坐標上方作一條平行于橫軸的輔助線,與曲線有兩個交點,對應(yīng)的兩個生長素濃度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可能形成相同的α。
這里有部分教師、學生認為C選項結(jié)果為不生長也不彎曲,認為左側(cè)的d點高濃度抑制生長應(yīng)該與右側(cè)無生長素時不生長作比較,右側(cè)都不生長了,左側(cè)是抑制生長不可能縮回去,所以不生長,筆者認為不妥。d點生長素濃度是抑制生長(圖中看出抑制強度沒有達到濃度太高,嚴重抑制到不能生長的程度),指能生長,但比正常生長要慢,這里的“正常生長”是指沒有去除苗尖端的時候,而不是與右側(cè)一樣,去除苗尖端,即生長素濃度為零時。右側(cè)生長素濃度為零,細胞不生長。所以左邊的高濃度抑制生長比右邊的不生長細胞生長要快,應(yīng)該向右側(cè)彎曲生長。因此這里的對照要找準,真正理解曲線含義,要注意內(nèi)源激素與外源激素的區(qū)別。此題應(yīng)該是下一題的變式:
【例3】 (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題)某研究小組探究避光條件下生長素濃度對燕麥胚芽鞘生長的影響。胚芽鞘去頂靜置一段時間后,將含有不同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去頂胚芽鞘一側(cè),一段時間后測量并記錄彎曲角度(α)時。圖5(甲)為實驗示意圖。圖5(乙)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實驗結(jié)果的是( )。
解析:在低濃度范圍內(nèi),生長素濃度越高,促進作用越強,彎曲程度越大,α值越小。當達到最適濃度時,α值最小,超過最適濃度也是促進作用,只是促進作用逐漸減弱,和前半段曲線大致對稱,所以排除C和D選項。當生長素濃度再增加,表現(xiàn)為抑制生長,最低限度就是左側(cè)長度不變,B選項符合。[2]
從該高考題圖中可以看出:b曲線是逐漸接近與橫軸平行的橫線。但明顯還是有一定的彎曲度,要達到不生長、不彎曲要求生長素濃度非常高,才會使α值為90°。
我們學過一個例子——頂端優(yōu)勢,頂芽產(chǎn)生生長素向下運輸,堆積在側(cè)芽,側(cè)芽部位生長素濃度過高,生長受抑制,但側(cè)芽依然可以緩慢生長發(fā)育。從中說明高濃度抑制生長應(yīng)該是指比正常生長要慢,當抑制作用增強到一定值的時候,生長的速度慢得幾乎為零。接著生長素濃度降低些過渡到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應(yīng)該是指植物能正常生長,濃度再降低時低濃度促進生長。
綜上所述,解釋二正確。即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抑制生長指比正常生長要慢。從圖中還可以看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時,植物體內(nèi)的生長素濃度不為零。所以所謂的“促進生長”或“抑制生長”都是有其參照標準的。抑制生長不等于不生長,而是生長速度變慢,只有抑制作用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停止生長;促進生長是指生長速度變快;既不促進也不抑制,也不等于不生長了,而是既沒有加快也沒有變慢,以一定的速度生長。
沒有外加生長素的時候植物也能生長,只是緩慢,生長素加入后只是對其生長起促進或抑制作用。所以對根而言,抑制作用還不足以限制其生長,只是比正常情況下慢了許多。而雜草的情況則是濃度太高,嚴重抑制(造成不能生長),最終死亡。苗尖端不是沒有生長素,生長素是苗尖端產(chǎn)生的,所以苗尖端肯定有生長素的。筆者想指出的是:植物激素分為內(nèi)源激素和外源激素,課本上的圖片是外源激素的濃度變化對植物的影響。苗尖端實驗中,在去掉苗尖端時(幼苗中生長素濃度為零),去頂幼苗不生長。即生長素濃度為零時,停止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時,植物體內(nèi)的生長素濃度不為零,植物能生長。
大家也可以看下圖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為一實驗結(jié)果。為了直觀反映生長素作用的“兩重線”,繪制兩條“輔助線”(如圖6中m、n)。與曲線的交點(P)表示“既不促進也不抑制”,當濃度高于該點時,表現(xiàn)為抑制,當濃度低于該點時,表現(xiàn)為促進。[4]
圖中的P點對應(yīng)的根也有一定的長度,是和外加清水組作用效果相同的,空白對照組不加外源激素,而本身是有一定植物激素的,能促進生長。與P點對應(yīng)濃度的作用結(jié)果顯示的根平均長度相同,所以既不促進又不抑制時植物能生長。圖中也看出抑制生長時根也有一定的長度,也能生長,但比正常生長要慢,這里的正常生長指加清水,不加外源激素,但本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時的生長。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