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國海 許冰 朱利利 張燕平
摘 要 研究3種嫁接方式(劈接、切接和芽接)以及3種不同砧木大?。ㄐ∮?.5 cm、0.5~1 cm、1~1.5 cm)和3個不同無性系(LD0505、LD0507和LD0509)對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響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子,其次是砧木的大小,不同無性系對嫁接成活率影響不顯著,采用切接和砧木大小為1~1.5 cm時能夠提高印楝嫁接成活率,最佳的處理組合是A2B3C2,成活率高達85%。
關鍵詞 印楝 ;砧木 ;嫁接技術 ;成活率
分類號 S792.33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Juss.)為楝科(Meliaceae)印楝屬熱帶常綠喬木,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干旱地區(qū)樹種[1]。樹高10~20 m,2~3年即可開花結果,花白色,果實黃色,8年后進入盛果期,一般生長在海拔700 m左右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2]。印楝原產(chǎn)于印度和緬甸,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熱帶地區(qū),近年通過引種,已在70多個國家有分布種植[3]。中國無自然分布。印楝全身是寶,且用途廣泛,獲得了“多用途樹種”、“潔凈的樹”、“二十一世紀的樹”、“天然藥庫”等美稱,被認為可能是所有植物中最具希望的樹種,并且最終有益于地球上的每一個人[4]。印楝素殺蟲劑是當前世界公認的高效低毒、作用譜廣、對環(huán)境友好的新型殺蟲劑[5]。印楝對造林困難的干熱地區(qū),特別是造林極端困難的干熱河谷地區(qū)進行植被恢復與荒山綠化具有重要意義[6]。我國印楝栽培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迄今已在云南、海南和四川等地區(qū)大面積引種并獲得成功[7]。在引種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一地區(qū)的不同種源,其生長表現(xiàn)和經(jīng)濟性狀具有差異,這種差異影響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嫁接可使優(yōu)良無性系得以大批量繁殖,保持優(yōu)樹原有的遺傳品質(zhì);繼續(xù)母樹的發(fā)育階段,能提早開花結實,較快提供種子;優(yōu)良基因型可多次繁殖,得到最大限度的遺傳效果,是迅速繁育良種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改造現(xiàn)有低產(chǎn)林具有推動作用。目前有關印楝嫁接技術的研究報道很少,只有段云洪等研究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響[8]。因此解決印楝嫁接技術問題是推動印楝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本試驗研究嫁接方式、砧木大小和不同無性系對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響,為良種原料林的建設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印楝優(yōu)樹接穗來自于元陽縣水塘村印楝采穗圃。砧木選用無病蟲害,生長良好的1年生實生苗。
試驗地位于元陽縣那里村苗圃內(nèi),海拔500 m,年平均氣溫21~23℃,最熱月均溫28.3~29.7℃,最冷月均溫15.9~17.0℃。年降水量為900 mm,雨季為5~10月,屬亞熱帶季風類型。苗圃內(nèi)印楝砧木生長的土壤和水分狀況基本一致。
1.2 方法
本試驗采用L9的正交試驗(表1)三因素A(嫁接方式),B(砧木直徑),C(不同無性系)。三水平A1(劈接),A2(切接),A3(芽接);B1(小于0.5 cm),B2(0.5~1 cm),B3(1~1.5 cm);C1(LD0509號),C2(LD0507號),C3(LD0505號)。共9個處理,每處理嫁接30棵,3次重復。實驗于2014年3月25日上午進行。嫁接有兩個人同時進行,1個人削接穗和砧木,另外1人綁扎。嫁接兩個月后調(diào)查成活率。應用Excel 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極差分析和繪圖;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因素水平組合的印楝嫁接成活率指標
從圖1、表2看出試驗的9個處理組合的印楝嫁接成活率為30%~85%,其中處理組合6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為85%。為了揭示處理組合之間的印楝嫁接成活率之間的差異性,對成活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個處理組合之間印楝嫁接成活率差異性顯著,說明不同無性系,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大小的砧木對嫁接成活率有較大的影響。
2.2 影響印楝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子及其優(yōu)化水平組合與水平間的差異
極差分析結果(表3)表明,影響印楝嫁接成活率最大的是因素A(嫁接方式),其次是因素B(砧木的大?。?,因素C(不同無性系)對印楝的嫁接成活率影響最小。不同處理組合之間影響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各因素主次關系為A>B>C,其理論優(yōu)化水平和實際處理組合一致,為處理組合6(A2 B3 C2)。
為了揭示因素水平對印楝嫁接成活率指標的差異顯著性,對各水平單因變量多因素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4)表明,嫁接方式和不同砧木大小水平對印楝嫁接成活率(P嫁接方式=0.00<0.05,P砧木直徑大小=0.047<0.05)具有顯著性的差異,但是不同無性系間P不同無性系=0.06>0.05無顯著的差異,為了進一步比較顯著因素中各水平的差異,須進行因素內(nèi)部的多重比較。
2.3 不同嫁接方式效果比較
采用Duncan復極差法對不同嫁接方式的效果作差異性效果顯著檢測,結果如表5。A因素中各水平均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A3的顯著性差異低于A1和A2;另外A1和A2之間也達到顯著性的差異,因此認為,A2(切接)對印楝成活率最好。
2.4 不同砧木大小效果比較
同樣采用Duncan復極差進行顯著性檢測,結果見表6。B3和B1達到極顯著差異,B2和B3差異不顯著,因此,在選擇砧木大小時,直徑為1~ 1.5 cm為最佳。
3 結論與討論
(1)本試驗結果表明:嫁接方式用切接,砧木大小為0.5~1 cm時嫁接成活率最高,達到85%。
(2)不同嫁接方式對成活率的極顯著影響。在3種嫁接方式中切接的嫁接成活率最高,可能是切接使接穗及砧木刀削面更平滑,二者的形成層容易對齊;同時切接增加了接穗與傷口的愈合面積,提高了砧木與接穗形成層的再生能力。劈接接縫緊密,接穗穩(wěn)固,但是由于1年生的印楝苗髓的比例較大,木質(zhì)部程度相對小,使得劈接法砧木損傷很大,不利于砧木和接穗愈傷組織的形成,因而成活率相對低。芽接成活率相對于切接和劈接成活率更低,可能是因為在削開砧木樹皮和接穗的過程中,由于印楝的樹皮中單寧含量高,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容易氧化成黑色的隔離層,影響了愈傷組織的形成;其次由于嫁接時接穗只用1個芽孢,而芽孢的飽滿度及生理生化程度也是影響印楝嫁接的因素之一。
(3)不同砧木大小對嫁接成活率的顯著影響。砧木直徑大小代表著植株生活力的強弱,當印楝的砧木小于0.5 cm成活率較低,可能是由于印楝砧木植株生長活力弱,其次印楝幼苗的髓心比例較大,木質(zhì)部和韌皮部相對較小的原因影響嫁接成活率。當砧木直徑為0.5~1 cm和1~1.5 cm時成活率分別為68%和70%,二者之間相差不大,可能原因是砧木營養(yǎng)儲備充足,木質(zhì)部發(fā)育程度相對高,韌皮部較厚,形成層活躍,接穗削面形成層和砧木形成層易愈合,容易形成愈傷組織,因而成活率高。
(4)不同無性系對嫁接成活率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3個無性系間砧木的生理生化,遺傳因素相差不大,親和力程度基本一樣,因此無性系對嫁接成活率影響不顯著。
(5)不同樹種,不同季節(jié)嫁接對嫁接成活率有顯著的影響[9-12]。本試驗只針對春季嫁接進行研究,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燕平,賴永祺,彭興民,等. 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與引種栽培概況[J]. 林業(yè)調(diào)查規(guī)劃,2002,27(3):98-101.
[2] 趙善歡,張業(yè)光,蔡德智,等. 印楝引種試驗初報[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89,10(2):34-39.
[3] 彭興民,張燕平,吳疆翀,等. 印楝屬植物分類及分布的研究現(xiàn)狀[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4):583-588.
[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eem: A tree for Solving Global Problems[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2.
[5] TRAND X, TSUZUKI E, TERAO H, et al. Evaluation on phytotoxicity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to crops and weeds[J]. Crop Protection,23(4): 335-345.
[6] 廖聲熙,劉 娟,和 菊,等. 印楝葉解剖結構與抗旱性關系初步研究[J]. 林業(yè)科學研究,2001,14(4):435-440.
[7] 賴永琪.印楝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8] 段云洪,李文順,謝先榮. 印楝嫁接技術研究[J]. 林業(yè)實用技術,2006(11):5-6.
[9] 楊維球,周曉勤. 銀杏不同季節(jié)嫁接試驗研究初報[J].湖南林業(yè)科技,2001,28(3):101-102.
[10] 李 豐,劉廷俊,周學軍,等. 水曲柳不同季節(jié)嫁接成活率和生長量的對比試驗[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2002(2):32-33.
[11] 戴 福. 嫁接時間、接穗粗度與垂榆嫁接成活率關系的研究[J]. 河北林業(yè)科技,2007(z1):53-54.
[12] 江志標,陳順偉,唐陸法,等. 嫁接時間和砧木對日本栗嫁接成活率的影響[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10,3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