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明
摘要:現(xiàn)在,一些幼兒在學習與生活中自信心不足,影響了健康成長,亟需矯正。本文分析了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矯正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自信心;不足;原因;矯正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326-01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zhì),是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諧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但現(xiàn)在一些幼兒的自信心不足,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并積極予以矯正。
1.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1.1過度保護與包辦代替。幼兒期,是孩子們學習各種技能、培養(yǎng)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外界各種大量的信息無時無刻地刺激著幼兒生理、心理上的機能,不斷促進其功能的運轉(zhuǎn)。而現(xiàn)在的幼兒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有的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給自己惹麻煩,大包大攬;有的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怕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忽視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導致孩子對新環(huán)境感到陌生、不安和無助。
1.2消極評價與過多否定。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缺乏獨立性,他們更容易輕信和接納成人的評價。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孩子發(fā)展的影響,經(jīng)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訓斥孩子。由于受不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的影響,成人習慣地認為我們給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確的,而孩子應該是無條件地接受我們的給予。于是要求孩子事事聽從自己的安排,"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動,你會弄環(huán)的。""你不會,你還小呢。"會使幼兒產(chǎn)生已不如人的感覺,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反而使他們經(jīng)歷失敗走向自卑。
1.3教育要求的整齊劃一與橫向比較。很多老師由于受教育觀、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考慮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對全體幼兒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使許多能力弱的幼兒經(jīng)常不能達到設定的目標,缺乏成功體驗而經(jīng)常體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以其他孩子的優(yōu)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如"瞧亮亮畫得多好,看看你畫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顆五角星,你才三顆,真讓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這孩子什么都不會。"這種比較會使幼兒認為自己很笨、很差,懷疑自我的價值,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2.解決方法
2.1賞識教育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一個人對其自身能力、自我發(fā)展的肯定。自信心強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存在的價值,相信自己獲得成功的長處,自認為是受歡迎的人,因此往往敢說敢干,易于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自信心的強弱對一個人的事業(yè)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會影響其他心理品質(zhì)的發(fā)展。讓每個幼兒都不斷獲得成功,不斷地積累成功的經(jīng)驗對幼兒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要根據(jù)幼兒的個別差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為不同的幼兒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讓每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增強其自信心,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體驗自己存在的價值,堅信自己有獲得成功的信心,敢于表達自己的意愿,勇于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自尊和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基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應從培養(yǎng)其自信心開始。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認識和充分估計,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也是一個人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獲得成功的內(nèi)在動力。一位哲人曾經(jīng)說過:"誰擁有了自信心誰就成功了一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自信心是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基石,是學習過程中的潤滑劑,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教育手段,使幼兒學會辯證地認識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又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使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探索、創(chuàng)造中,不斷地超越自我,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求知欲,戰(zhàn)勝自我,走向成功。教育幼兒首先要從理解幼兒人手,全身心地投入幼教工作。認真地關注每一位幼兒,走進幼兒的童心世界,是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職責。我們只有走進幼兒的童心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兒、教育幼兒、把握教育的契機。點燃幼兒心靈智慧的火花。激發(fā)幼兒潛在能力的發(fā)揮。力爭使每-個幼兒都好學上進,直至走向成功。假如教師在某些教育環(huán)節(jié)中,使用了不當?shù)慕逃椒?,挫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適得其反。甚至還有可能把一個個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扼殺在萌芽之中。
2.2蹲下來傾聽,呵護幼兒表達的愿望。蹲下來的動作很簡單,但是,與以往我居高臨下地俯視幼兒相比較,這個簡單的動作卻意味著我教育觀的轉(zhuǎn)變,這個包含著我對幼兒的尊重所呈現(xiàn)的下蹲方式也是我對幼兒話語權的一種肯定態(tài)度。當我選擇俯身下蹲、與幼兒的眼睛平視時,我需將自己渴望傾聽的神情傳遞給孩子們,讓幼兒真切感受到老師愿意聽他們說話,這樣他們大多數(shù)就會高興地說出想說的話。傾聽時,我更要做到不推搪、不打斷、不插話、不逼問,讓幼兒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暢所欲言。遇到與教師說話膽怯的幼兒,在我蹲下的同時,不妨拉拉他的小手,或是摸摸他的小臉,親切地說:"說吧! 老師可想聽了!"或是說:"說來聽聽, 老師知道你的小嘴巴是有本領的!"讓原本說話膽怯或平日不愛說話的幼兒,因受到鼓舞而逐步樹立說話的自信心,從而促使其言語水平的發(fā)展。"蹲下來傾聽"是一種能讓幼兒體會到來自成人關愛的方式,也是一種成人通往幼兒內(nèi)心世界的方式。這一方式有利于滿足幼兒表達的愿望,也能幫助幼兒點燃語言交往的自信火花。
參考文獻
[1]李玉.《淺談自信的培養(yǎng)》.
[2]王偉.《家長應為孩子播下自信的種子》 2000年《幼教博覽》第12期.
[3]楊蓉.《讓孩子充滿自信》1998年《幼兒教育》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