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設置有效的懸念也是一種好辦法。巧妙的設置懸念可以引發(fā)小學生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茖W設置懸念,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愿望和持久的興趣,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不斷地萌發(fā),感悟到探究的樂趣。
小學科學教學中設置懸念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探究尋求合理的解釋,在師生中開啟多方位的交流通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科學教學要吸引學生,就要做到“趣味”和“高效”并存。要做到趣味,設置懸念的確是一種好方法,懸念也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造成小學生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手法。懸念是學生興趣不斷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懸念設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小學生始終懷著緊張情緒或關切心情參與科學探究的教學藝術。
一、科學設置懸念 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愿望
小學科學的教學在不斷設疑、探討、研究、解疑中,環(huán)環(huán)緊扣,將教學活動不斷引向深處。設置懸念設疑、解疑,點燃探究的火花,激發(fā)小學生對小學科學產生濃厚、持久、穩(wěn)定的興趣。探究的過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有一桶水,學生才有一杯水的關系,也不是教師將桶中的水倒到杯中的過程,而是教師引領學生一起去打水的過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悟到科學無窮魅力。要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熱情,就要巧妙的設置懸念,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情境。
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變色花》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常見的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并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檢測身邊物質的酸堿性。教學中,先從魔術表演導入,教師問學生:“大家看過魔術表演嗎?你們喜歡看劉謙的表演嗎?”“今天老師學會了一個小魔術,很想表演給同學們看,同學們愿意看嗎?”老師出示一朵白色的紙花,花朵是白色的,連葉子也是白色的。有些學生問:“老師,我見過白色的花,可沒見過白色的葉子?”只見老師拿來一只噴壺,往紙花和紙葉上噴“水”,只見花朵變成了紅色,而葉子卻變成了綠色。學生都感到很驚奇,老師問學生:“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花的顏色變了,白花變成了紅花綠葉。學生們在頭腦中自然產生這樣的疑問:花為什么會變色呢?師生在眾多中的問題共同選擇了探究的話題——“花為什么變色了?” 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猜想,如:老師是否在做花瓣和葉子白紙上做了“手腳”,噴壺里的“水”是否有奧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東西,葉子上可能噴灑了什么藥水,噴壺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藥品等等。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產生多種猜測。這里通過魔術表演設置懸念,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愿望。
二、科學設置懸念 保持持久的探究激情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备鶕滩膬热莸奶攸c和需要,恰到好處的設置有趣的懸念,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學生產生的愉快情緒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引發(fā)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對接受新知識產生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對小學科學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多啟發(f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雖然有些學生提出的疑問遠遠超出了一般懸念的難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法解決的,但可以借此在學生心靈上埋下科學的種子。
有一位教師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將全班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每組一臺筆記本電腦,引導學生了解月球,人們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到月球上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教師乘勢啟發(fā)學生:人們要把月球了解得清清楚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許多同學說:“登月!”師生共同將研究話題引到阿波羅登月計劃。教師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以下問題的答案:“1969年人類登上月球,并在月球表面行走,以后有沒有人再次登月?”“1969年登月后,為什么沒有再去登月?如果把幾頓重的物資送上月球,現在月球會是怎樣?為什么沒有這樣做?”教師在此設置懸念:現在一些科技人員開始懷疑。2009年,22%的美國人認為登月造假(教師通過網絡出示一些資料)。你們心里是怎樣想的?教師先讓懷疑造假的同學舉手(大部分),再讓認為沒有造假的同學舉手(少部分)。這些質疑站得住腳嗎?先看看,從哪些方面進行質疑的。
教師播放登月視頻,學生觀看后把自己的質疑寫在記錄單上。教師根據學生的記錄單,經過商討概括出四個懸念,快速通過電腦輸入文字,投射在屏幕上:1、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風,美國國旗卻在飄揚。2、沒有空氣阻擋,月球上的星星應該非常明亮,但沒有哪一幅照片的背景里有星星!3、物體影子的方向是分岔的,而在陽光下影子的方向是平行的。這肯定是因為用一個探照燈照明引起的,這也是造假的鐵證?4、月球引力小,月球車跑動的沙塵沒有在空中飄起來!
這四個懸念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引發(fā)了許多的問題:在月球上,有沒有可能塵土揚起來停頓的時間很長?月球上有沒有水?月球上有沒有空氣?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6分之一,塵土有沒有可能飄上太空?……師生一起選擇了“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風,美國國旗卻在飄揚?!边@一話題進行研究。因為,在普通教室里,難以模擬月球的環(huán)境,暫時無法實驗,就讓學生通過事實獨立思考,做一些推斷,并寫在記錄紙上。
教師讓學生根據畫面核實事實,認為美國國旗在飄的同學請舉手。教師利用電腦放大圖片,問同學:“看清楚,它是在飄嗎?”有些學生說:“應該在飄。它上面有波紋?!苯處熣f:“有沒有不同意?”“有褶皺不一定是被風吹的。大家再仔細地看看,這些皺褶到底是從哪來的?”同學們在仔細觀察中發(fā)現,旗子的兩邊是被橫桿撐起來的。教師問:“為什么要用橫桿?”學生回答:“月球中沒空氣,旗子飄不起來,所以用橫桿。”教師說:“焦點就在這些皺褶。這些褶皺是風吹引起的嗎,還是怎么回事?這面旗子,你認為飄還是沒有飄?這些褶皺怎么引起的?”學生再次仔細觀察后說:“是折疊引起的?!苯處熣f:“這就是我們應該看到的事實。但因為我們老懷疑,所以理所當然認為是飄,當我們在觀察的時候,不要受觀念的影響?!苯又?,播放視頻:流言終結者——實驗證明。最后,進一步強調,如果能親自登上月球,就能尋找到最真實的證據了。還有的幾個懸念,教師讓學生在課后也要像這節(jié)課一樣反復核查事實,然后再小心下結論。
這一節(jié)課結束時,學生都為知識的增長而感到喜悅。下課時,還帶著值得探討的懸念,便于激發(fā)學生持久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感受到學海無涯。同學們通過讀課本、查資料等,解決懸念,提出新問題,既鍛煉能力,增長了才干,領略探究的情趣,獲得知識的喜悅。
三、科學設置懸念 創(chuàng)新中品嘗成功喜悅
科學的發(fā)現從疑問開始,創(chuàng)新的開端始于發(fā)現問題,科學設置懸念激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懸念,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萌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空氣的性質》一課的教學,在實驗中設置懸念:教師拿著一只瓶子,瓶口緊塞著帶漏斗的瓶塞,先讓學生思考:如果把水倒入漏斗中,漏斗中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把水緩緩地倒進漏斗中,驗證學生們的想法是否正確。那么,用什么辦法才能將漏斗中的水是流到瓶子里呢?同學們思考后,踴躍發(fā)言,探究的熱情高漲。有的說把瓶蓋松一松,有的說在瓶蓋上鉆一個小孔,有的說在瓶子上鑿一個洞,還有一位學生說可以在漏斗進水管的中央再插入一根較小的細管……教師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把瓶塞松一松后,再讓學生仔細觀察有什么現象發(fā)生——水流進了瓶里。接著讓學生想一想:水為什么不能從瓶口緊塞著帶瓶塞的漏斗中流到瓶中呢?接著,教師又拿來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將一個紙團塞進杯底,垂直倒放進裝有水的水槽中,杯底的紙團卻沒有潮濕。同學們發(fā)現了原來是空氣占據了空間。
教師還拿來一只裝滿水的塑料杯,垂直倒立放入水槽中,不要把杯子從水中拿出,怎樣做到既要把杯子中的水“趕”出去,又要讓空氣占據杯子的空間。給同學們提供的材料是一只塑料杯,一根橡膠管,一截玻璃管,組織學生圍繞這些材料用法展開討論,學生們用常規(guī)的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后,教師繼續(xù)啟發(fā):“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呢?”終于又有奇思妙想出現了,一個同學激動地站起來指著橡膠管說:“用錐子在塑料杯底戳一個小洞,再把橡膠管從洞口插進去,接口處不能漏氣,使勁地向橡膠管吹氣,這樣也許會使空氣占據杯子的空間?!崩蠋熥屵@個同學到講臺前,他一邊說,一邊在實驗臺上進行演示操作,居然成功了。學生有無限的潛能,小學科學教學中懸念的設置就是教師有意識的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懸念的設置能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探究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茖W設置懸念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和發(fā)現問題,還要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步提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如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物體沉浮的規(guī)律后,要求學生動手自制“潛水艇”。有的學生找來100ml的塑料瓶,用一個鉆有兩個小孔的橡皮塞塞緊塑料瓶的瓶口,在兩個小孔中各插入一根短塑料管,并在其中一根塑料管的一端接上一根長度適當的軟膠管,軟膠管再與50ml注射器相連。實驗時,先在塑料瓶里裝入適量的水,用注射器往里面注入氣體,里面的水被排出,塑料瓶上浮。用注射器抽氣,里面的水增加,塑料瓶下沉。適當控制里面的水量,塑料瓶可以懸浮在水中。在這個動手制作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與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經過反復的實踐才能形成和增長。小學科學教學中,巧妙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動手,突出學生的實踐性,讓學生親歷“搞科學”的過程,這明顯比獲取最終結果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重要。
教學中有效懸念的設置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他們獲得了頓生的感悟。學生各抒己見,正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智力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需要厚積薄發(fā)。能力創(chuàng)新更是主動發(fā)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設置懸念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地把握時機,提高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學生從小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小學科學教學追求的目標。
課前對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和分析是科學設置懸念前提之一,要緊抓少兒好奇心強、求知心切的特點,仔細分析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障礙,研究思維的層次,針對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設置懸念必須把握小學科學教材中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找出它們的微妙聯系。懸念的設計既要新穎,還要有一定難度,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設置的懸念不要高深莫測,要易難要適中,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讓每個學生通過努力經常有成功的喜悅。教師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要保持整個教學過程的啟發(fā)性和解決懸念的連續(xù)性,加之耐心細致的教學,科學設置的懸念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每個小學生都能在小學科學學習中感悟到探究的樂趣。
【作者單位: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