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珍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在古代眾多的送別詩中,此詩堪稱是千古絕唱、婦孺皆知的壓卷名篇。
本詩約作于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寫的是時年二十八歲的作者與友人孟浩然的分別。孟浩然儒雅風(fēng)流,詩名遠播。李白在上年秋末北游汝海(今河南臨汝),途徑襄陽,與孟結(jié)識,二人意趣相投,一見如故?!凹t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長李白十二歲的“孟夫子”,成為他仰慕的對象。此詩相傳是其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飲酒賦詩、相與為樂之后,送孟浩然揚帆東下的即興之作。全詩由兩幅畫面組成:前兩句描繪的是江南煙景;后兩句營造的是江邊送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既是敘述,又是寫景,也是抒情。敘述,指出送別的時間、地點和故人將去的地方;寫景,一是黃鶴樓,二是煙花三月。“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著墨不多的黃鶴樓,因了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擁有了無限豐富的意蘊?!膀T鶴下?lián)P州”,成為無數(shù)詩酒風(fēng)流、尋仙問道如李白者的夢想。一個地名,寥寥三字,讓人幽思遐想,飄然欲舉。有人說:“唐人詩用地理者多氣象”,此可佐證。第二景之“煙花三月”,更是如詩如畫,似夢似幻。但這四字,不只是表明了離別的時間,釀造了離別的氛圍,還表達了詩人在最美麗的季節(jié),送別最仰慕的朋友,那種依依不舍的心緒。
詩中的“煙花”二字乃傳神之筆,它突出了江南春日的景象,是“陽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生動寫照?!盁煛笔墙洗壕暗囊淮筇厣窃娙嘶垩鄣陌l(fā)現(xiàn)和妙手的創(chuàng)造,于是就有了“煙柳”、“煙村”、“煙波”,就有了“煙鎖秦樓”,就有了“煙籠十里堤”。
句中的“下?lián)P州”的“下”字,用得很精當(dāng),一字承上啟下。“下”,順流而下,自然是從黃鶴樓乘船去揚州,為接下來的“孤帆”句做出鋪墊,句意一脈貫通,既簡且明。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是一幅境界開闊,令人騁目的畫面,歷來為人所稱道。下游的長江,岸寬水闊,達海連天,成為詩人送別友人的宏偉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渾然納于一處。只此一點,已見李白天縱的才氣。
這兩句詩,細細推敲,還有更妙之處:從字面看,李白與孟夫子揮手告別,船只離開江岸走了——遠了——連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遠了——連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流向天際的江水——目逐江水去,思緒似水流。李白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仍久久不忍離去,一腔離情別緒,已呼之欲出。語言含蓄,意在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古人論詩,認為詩應(yīng)當(dāng)具備三真(藝術(shù)的真實):寫情宜真,寫景宜真,寫事宜真,唯真才能傳神。這首詩,語言清新,意脈流暢,感情真摯。更重要的是語近情遙,余味無窮。
與作者另外一首《贈汪倫》相比,在藝術(shù)上,更勝一籌。
自古送別之作,多為江淹“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一語所籠罩,但此詩既充滿青春之氣,又飽含真摯之情,實不多見。我們在重溫旖旎詩章的同時,仿佛遙隔千年,一睹大詩人的風(fēng)流文采。
(作者單位:河南省沈丘縣付井鎮(zhèn)東方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