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辛亥元勛》是一部人物傳記片。周星林編劇的電影《辛亥元勛》,還原了被孫中山先生尊稱為“開國元勛”的蔣翊武真實的歷史傳奇,講述了這位在辛亥革命中功勛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
〔關鍵詞〕辛亥革命武昌蔣翊武常德
說起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武昌起義的首義成功,但大家都知道,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當時遠在美國,黃興、宋教仁等知名革命黨人最初也都沒有參與。那么,是誰策劃了這次舉足輕重的起義,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最終土崩瓦解呢?武昌起義的總指揮蔣翊武,正在歷史的塵埃中被人們漸漸遺忘。歷史學者周星林教授編劇的電影《辛亥元勛》,還原了被孫中山先生尊稱為“開國元勛”的蔣翊武真實的歷史傳奇,講述了這位在辛亥革命中功勛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事跡。他的凌云壯志、俠骨柔情、舍身取義,穿越了百年的歷史長河,通過影片出神入化的藝術加工和渲染,使觀眾在進行娛樂享受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思考。
一、歷史學家的嚴謹與革命英雄的傳奇相交融
影片《辛亥元勛》的編劇周星林,是湖南文理學院的一位歷史學教授,作為學者的嚴謹與實事求是使周教授不同于一些隨意戲說歷史的作者,他把真實看作是傳記文學的生命。由于種種原因,“辛亥元勛”蔣翊武的事跡不為世人所知,周教授對此深為惋嘆,立志要為這位沉寂的英雄立傳。這部改編自學術著作《蔣翊武評傳》的影片,是作者潛心研究多年的心血之作。本著一位歷史研究者必須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周教授在故紙堆里爬梳鉤沉,深入研究了武昌起義爆發(fā)前后的各類相關文獻,并查閱地方史料,以確保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敘述的真實準確。他還克服重重困難搜集當時蔣翊武主編的報紙,多次采訪蔣翊武后裔,研究蔣氏家譜,往返蔣翊武的出生地湖南澧縣以及就義之處桂林麗澤門,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說,周教授的研究,第一次真實再現了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波瀾壯闊的短暫人生,還原了英雄人物中流擊水的豪情壯志。
《辛亥元勛》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在尊重歷史,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將暗殺、戰(zhàn)爭、愛情等商業(yè)元素融入其中,使革命英雄的傳奇具有了好萊塢大片的驚險刺激。再加上作者對歷史的再現處理上,沒有像一般反映革命題材的電影那樣充滿說教意味,人物形象類型化,而是以人物行為細節(jié)和微妙心態(tài)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真實可信。如影片選取了蔣翊武茶館脫險、避走柳葉湖、洪江起義、暗殺湖廣總督、謀劃武昌起義等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jié),從而刻畫了一位胸懷大志、勇敢沉著、機警過人又不失俠骨柔情的英雄形象。特別是影片描寫起義軍趕制炸彈,不慎引起爆炸,起義計劃敗露,敵人瘋狂剿殺革命黨人。關鍵時刻,蔣翊武痛定思痛,當機立斷:“我不殺賊,賊就殺我;此時不干,更待何時?”立即以起義總司令的名義,發(fā)出了武昌起義的命令。此時,一位有勇有謀、臨危不亂的革命起義首領形象生動而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二、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與濃郁的民俗風情相交融
在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中,細節(jié)是指“那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表情、動作、語言或物件、環(huán)境等。”(李俊.影視文學論綱[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P137)細節(jié)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部成功的影片,富有表現力的細節(jié)能刻畫人物的性格,還原人物形象的真情實感。如影片中常德下南門茶館抓捕蔣翊武這個細節(jié)描寫就十分生動:遠處幾聲狗吠,引起正在開會的蔣翊武等人的警覺———他走近窗前,朝外察看;報信的革命黨人黃貞元眼睜睜看著前來抓捕的清兵從身邊跑過,情急之下,買了一掛鞭炮點燃就跑。蔣翊武聽到鞭炮聲后馬上心領神會:“巡捕來了。大家別慌!我們從隔壁豆腐坊走———”大家通過一個狹窄的通道進了一旁的豆腐坊,成功脫險。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場面驚險、一波三折,革命志士黃貞元的隨機應變、革命領導蔣翊武的沉著機警、工于謀略的形象,在屏幕上躍然而現。
同時,影片中詩化的細節(jié)提升了歷史的感染力,增加了人情味。作為一部反映辛亥革命英雄人物的影片,《辛亥元勛》雖然承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但其情感和價值取向還是面向大眾審美取向的,娛樂和流行要素的加入,細節(jié)上融情于景的細膩描繪,能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和認可。如蔣翊武的戀人劉雯因父親同情革命被學校開除,無處可去,決定暫居常德柳葉湖。柳葉湖號稱中國城市第一大湖,沿湖風光美過杭州西湖,影片中對柳葉湖的秀麗風光作了詩化的描寫:水草叢生的柳葉湖邊,水鳥齊刷刷地飛向空中。就是在這樣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中,這對志趣相投的戀人在戰(zhàn)火與白色恐怖之中結成了連理,這樣的細節(jié)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這樣融情于景的細節(jié)在影片開頭就有體現:湖南巡撫大院陰森之氣彌漫,巨大的院落內幾顆古樹落葉紛紛,暗示了當時革命黨人所處環(huán)境的極其險惡。
地方民俗風情的植入更是為影片增加了無數看點。蔣翊武是常德澧縣人,影片中很多故事都發(fā)生在常德這個湘西北古城,因此影片中有30%的實景是在常德拍攝的。常德秀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俗風情讓觀眾仿佛置身沈從文先生筆下的《常德的船》。蔣翊武參與刺殺兩江總督端方失敗后,潛回常德柳葉湖,和早先避難柳葉湖的劉氏父女匯合。影片中有這樣的場景:夕陽染紅了湖面,一葉小舟正劃向湖中。劉雯雙手劃槳,蔣翊武坐在船頭,兩人又說又笑,一幅美輪美奐的漁舟唱晚景象。此時,一曲濃郁地方色彩的樂曲響起。影片中還再現了常德獨特的飲食民俗:方桌上燉著一大缽魚,還有臘肉、蘿卜干等擺滿一桌?!獎Ⅵ┯脺讓⒁粋€魚頭放進蔣翊武的碗里:“翊武哥,吃魚頭,萬事皆順頭?!庇捌尘耙魳凡捎镁哂械胤缴实臉非猓黝}曲《從從容容不回頭》更是地地道的常德特色———常德絲弦,常德絲弦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片主題曲格調高亢,激情澎湃,常德絲弦更是唱法獨特,鄉(xiāng)土氣息濃郁,使辛亥元勛蔣翊武的英雄事跡具有了更為獨特的韻致和更為感人的魅力。
三、歷史的厚重與青春的激情相交融
辛亥革命的這段歷史本身是厚重的,辛亥革命爆發(fā)緣于當時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缎梁ピ獎住吠ㄟ^影片中劉大姐的一番話揭示了階級矛盾已趨白熱化:“當年官府殺了我全家,要不是復基你們幾位兄弟的幫助,我只怕也活不到今天”。而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民族矛盾,更是使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緊緊團結起來。影片中作為清廷爪牙的捕快魏平,最初也是助紂為虐,瘋狂抓捕革命黨人,后來在革命書籍的指引和蔣翊武等革命志士的感化下內心有所觸動。特別是當他親眼目睹了帝國主義的窮兇極惡與滿清朝廷的腐朽后,終于然醒悟,站在了革命者的行列。影片緊緊抓住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矛盾,并將這些矛盾糾葛隱含在歷史事件的敘述中,使歷史評說與客觀事件緊緊聯系在一起,使得影片具有更為深遠的現實意義。
由于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的大部分群體是年輕人,他們對于辛亥革命的這段歷史了解相對較少。為了避免與年輕觀眾的隔閡,《辛亥元勛》在不改變主要人物歷史形象和命運的前提下,對某些情節(jié)加以剪裁,重點展現了辛亥革命那一代年輕志士的青春激情和堅定信仰。開頭、中間均有字幕介紹,消解年輕觀眾和對近現代史不熟悉的人對歷史的陌生感,影片最后在武昌起義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結尾字幕作為補充,交代了武昌起義的勝利以及英雄最后的結局,結構完整而余味無窮。影片前半部分節(jié)奏相對較快,鏡頭較多,開頭一段暗殺戲,緊跟其后的脫險戲,鏡頭簡潔利索,充滿了懸念,中間和后半部分感情戲則較為舒緩。片中人物既有革命性又有人情味,生活鮮活、豐富,比較符合年輕觀眾的審美,又基本上切合當時年輕革命志士的思想和秉性。
總之,《辛亥元勛》是一部以史料為骨架,通過細節(jié)描寫和藝術烘托,用影像展示辛亥英雄傳奇人生的電影。影片充滿了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但同時又情節(jié)生動而富有觀賞性,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年輕觀眾的共鳴與好奇,觸動中老年觀眾對歷史的懷舊與思索,從而使他們更加向往青春激情。可以說,《辛亥元勛》是一部老少皆宜的成功的革命影片。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