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劉黎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統(tǒng)計學院,北京 100070)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異很大,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難點很多。特別是城鄉(xiāng)間義務教育發(fā)展差異在我國各地區(qū)都非常突出。北京市作為首都,是我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也是義務教育發(fā)展相對領先的地區(qū),其義務教育經費總量與其他地區(qū)比較相對充足,而且教育資源豐富,其多方面的優(yōu)勢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流動兒童。然而,北京地區(qū)也同樣存在著義務教育不均衡發(fā)展的問題。為了客觀評估北京市義務教育的城鄉(xiāng)差異到底有多大,必須準確掌握其城鄉(xiāng)教育經費的數量差異,進而為推進義務教育均等化提供政策依據。因此,對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差異進行量化分析不僅具有客觀必要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我國許多學者對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區(qū)域、城鄉(xiāng)差異問題進行了研究。鮑傳友[1]對我國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的政策進行了探討,認為受公共政策“城市偏好”的影響,公共教育資源在城鄉(xiāng)之間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進而導致在辦學條件等方面城鄉(xiāng)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并有持續(xù)拉大的趨勢。鮮萬標[2]、鄭子瑩[3]、楊海松[4]和楊曉霞[5]等選用生均教育經費或者修正調整后的生均教育經費以及生均教育資源等指標來衡量和評價義務教育發(fā)展的水平。
教育部在2010年印發(fā)的《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為此,有必要制定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最低保障線”。呂旺實[6]、楊兆山[7]討論了義務教育設定最低支出標準的必要性和如何實現學校標準化并保障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的政策。劉黎明、劉博宇等[8]以義務教育最低保障標準為基點,采用方差分析給出了我國義務教育發(fā)展不均衡差異程度的測度方法,并以此對我國省際間、省內間的橫向和縱向差異進行了實證對比分析。張傳萍[9]則采用平均數、變異系數和麥克倫指數等指標比較方法計算了義務教育財政資源配置的三種公平狀況。
隨著義務教育發(fā)展不均衡問題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學者們雖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是從定性的角度來分析問題,以政策研究為主,而可操作的實質性測算研究和論證大多采用單一指標(生均教育經費等)[10]或者較為簡單的描述統(tǒng)計方法(平均數、標準差和變異系數等)進行分析。此外,目前對于我國義務教育整體發(fā)展水平的分析較多,涉及到義務教育不均衡問題研究多是討論省際之間或地區(qū)之間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差異,關于區(qū)域內城鄉(xiāng)之間的義務教育經費不均衡問題的定量研究還比較少?;诖?,本文采用動態(tài)擴展線性支出法對北京市區(qū)域內城鄉(xiāng)之間義務教育經費進行定量研究。通過對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最低保障需求的測算,構建起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具有可比性的模型,為政府進行義務教育經費的合理撥付提供數據支持。
為了比較北京市城鄉(xiāng)之間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差異,首先確定義務教育經費的最低保障標準指標,然后分別計算出北京市城市和農村學生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的實際經費額與最低保障標準額之差,以此比較北京市義務教育經費的城鄉(xiāng)差異。
(一)義務教育最低保障標準的計算
采用動態(tài)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方法測算并確定義務教育經費的最低保障標準。動態(tài)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方法是經濟學家Lunch于1973年提出的,它可以根據消費的年度數據測算出其最低需求額。針對義務教育經費均衡發(fā)展的問題,可以先使用該方法用年度數據測算出義務教育經費的最低需求額,然后再確定義務教育經費的最低保障標準。
選取預算內義務教育經費總額作為支出總量指標,以教師工資福利支出額、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額(含助學金)、商品和服務支出額以及基本建設支出額作為支出分量指標,分別代表義務教育經費支出的四個不同方面。因這四類支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四類支出額的加總已經達到了經費支出總額的80%以上,完全可以滿足動態(tài)擴展線性支出方法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利用該方法來測算義務教育經費的最低需求額。針對生均義務教育經費的各項指標可以建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模型:
(1)
對于建立的原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tǒng)模型進行變形,得到:
(2)
令
(3)
則
Vi=αi+βiY,i=1,2,3,4
(4)
再用最小二乘法對(4)式中的兩個參數αi和βi進行估計。對式(3)兩邊求和并合并計算,最終可以得到:
(5)
由于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不同階段(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學生規(guī)模各不相同,所以選擇生均教育經費支出作為因變量進行區(qū)域內義務教育水平差異比較。選擇2008~2012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進行建模分析。為了消除年度差異,對各個義務教育經費指標進行CPI指數換算(CPI數據以1978年作為基期),使各年度指標在同一個水平上進行比較。以下所有的義務教育經費計算數據都是通過CPI指數調整變化后得到的實際經費。
以北京市城區(qū)小學的最低需求額計算為例,分別計算北京市城鄉(xiāng)不同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費的最低需求額。
表1北京市城區(qū)小學生均教育經費(單位:元)
年份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基本建設支出20081504.78643.10190.84364.47107.7220091933.24839.30249.40451.9948.7120102157.78955.12267.76453.95103.6120112311.081036.54264.81482.18130.9120122697.481140.40235.90604.0284.02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和北京市統(tǒng)計局網站。
表1為2008~2012年北京市城區(qū)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情況。通過建模分析,計算得到αi和βi數值如表2所示。
表2 參數估計結果
通過把計算出的αi和βi數值代入公式(5)中,可以計算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需求,得出北京市城區(qū)小學2008年最低保障標準為:
根據計算出的2008年的城市小學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可以調整算出2009~2012年的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
表3 北京市各年城市小學生均義務教育經費實際值與最低保障標準比較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和北京市統(tǒng)計局網站。
表3為北京市各年城市小學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實際值與最低保障標準比較結果。其中:
超出差額= 生均義務教育經費實際值-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
(二)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經費差異分析
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分別計算出2008~2012年北京市各年城市初中、農村初中以及農村小學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額及實際義務教育經費與最低保障額的差額,計算結果見表4。對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經費的差異分析可以從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兩個方面進行。
表4 北京市各年城鄉(xiāng)生均義務教育經費差異比較
1.義務教育經費的絕對差異分析
義務教育生均經費的絕對差異分析可以從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兩個維度進行:(1)小學階段。表4的結果表明,城市小學的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要高于農村小學,說明農村小學的教育需求成本低于城市小學,這與城市的生活物價水平高于農村有關。無論是城市小學還是農村小學的義務教育實際生均經費均高于其相應的最低保障標準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農村小學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超出差額高于城市小學。2008年到2010年期間,農村小學和城市小學超出最低保障標準差額的差異基本持平;從2011年開始,城市小學的超出差額基本持平,但是農村小學的超出差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城鄉(xiāng)間超出最低保障標準值差額的差異明顯增大。這表明,近年來北京市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支出力度在不斷加大。(2)初中階段。與小學階段的最低保障標準情況相反,城市初中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均低于農村初中。一般而言,城市學校的義務教育經費水平應該高于農村學校,但是表4的計算結果說明,對北京市的初中教育發(fā)展而言,與之正好相反。從超出差額看,無論是城市初中還是農村初中的義務教育實際生均經費均高于其相應的最低保障標準,且超出差額呈上升趨勢。2008年到2010年期間,城市初中的超出差額大于農村初中的差額;但是從2011年開始,城市初中的超出差額保持較為平穩(wěn)的增長,而農村初中的超出差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其超出差額大于城市初中;到2012年,這兩者超出差額的差異愈發(fā)增大,表明近年來北京市對農村初中的義務教育支出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2.義務教育經費的相對差異分析
義務教育生均經費的相對差異分析也同樣可以從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兩個角度進行:(1)小學階段。無論是城市小學還是農村小學,義務教育生均經費超出最低保障標準的比例都保持比較平穩(wěn)的水平。農村小學超出最低保障標準的比例高于城市小學,說明北京市對縮小城鄉(xiāng)小學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差異很重視,大力發(fā)展和資助農村小學教育。(2)初中階段。城市初中超出最低保障標準的比例始終高于農村初中,即近幾年北京市對城市初中的投入比例要高于農村初中。城市初中的這一比例始終保持很平穩(wěn)的增長率,而農村初中超出最低保障標準的比例在2011年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說明城市初中和農村初中的經費差距有所縮小。
以上通過利用擴展線性支出法研究了北京市的義務教育經費非均衡問題,測算出了北京市義務教育各階段的城市和農村學校的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主要分析了北京市城鄉(xiāng)之間的義務教育經費差異。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仍存在一定差異。北京市的義務教育經費無論是城市學校還是農村學校均高于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反映出北京市的義務教育經費相對充足。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北京市小學階段的城區(qū)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始終高于農村小學,但是初中階段的城區(qū)初中生均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均低于農村初中。這說明,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經費城鄉(xiāng)差異在逐漸縮小,應該適當加大對城市初中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是對小學階段而言,義務教育的經費劃撥仍需要加大對農村小學的投入。
第二,流動兒童對北京市的義務教育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比較分析測算得出的北京市城市和農村的初中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可以發(fā)現,城市初中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最低保障標準低于農村,這與城市和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一般模式正好相反。這是因為北京市的外來人口流動性很大,流動兒童的數量較多,從而造成城市學校的生均資源相對于農村學校更短缺。通過分析還可以看出,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從初中階段開始,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城市初中學習,這也會導致城市初中的生均義務教育經費低于農村初中。
第三,北京市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初見成效。從前面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北京市的城鄉(xiāng)義務教育經費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而且自2011年以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得到大幅度提高。無論是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農村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超過最低保障標準差額是高于城市的。這表明,北京市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對縮小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已經初見成效。
[1]鮑傳友.中國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的政策審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3): 16-24.
[2]鮮萬標.對北京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問題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18(2): 42-48.
[3]鄭子瑩.統(tǒng)一辦學條件標準 保障義務教育底線公平[J].重慶工學院學報, 2005, 19(9): 146-149.
[4]楊海松,董澤芳.均衡發(fā)展視角下的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以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qū)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 2010, (6): 55-57.
[5]楊曉霞,劉暉.生均教育經費: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核心指標及其修正[J].教育發(fā)展研究, 2013, (2): 21-25.
[6]呂旺實.實施義務教育“低?!薄O定義務教育最低支出標準并保障其支出的政策設想[J].內蒙古財會, 2003, (1): 12-13.
[7]楊兆山,張海波.標準化學校:教育均衡發(fā)展視角下農村義務教育的發(fā)展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1): 24-29.
[8]劉黎明,劉博宇,黃恒君.義務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程度的度量[J].教育學術月刊, 2014,(11):37-42.
[9]張傳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2.
[10]胡德仁.制度供給的失衡與地區(qū)間小學教育均等化問題研究——基于地區(qū)間生均教育成本差異的視角[J].稅務與經濟,2015,(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