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姚崇與張說在唐玄宗時期同時擔(dān)任宰相,但二人不合,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和摩擦,積怨很深。后來,姚崇得了重病,考慮到自己一死,張說一定會向皇上彈劾自己,皇上若聽信張說的話,就會下令將自己家滿門抄斬,怎么辦呢?他反復(fù)斟酌一番后,把兒子們叫到身邊,面授機宜。
數(shù)日后,姚崇去世,百官前來吊唁,張說也來吊唁。姚崇的兒子事先把家里的一些奇珍異寶都拿出來,擺在了帳前。張說來的時候,看到了這些寶物,就盯著看了好幾遍。姚崇的兒子一見,便立刻從中選擇了一些上等的寶物,送給張說,并趁機對張說講,說家父與您同朝為官,感情很深,現(xiàn)在家父已經(jīng)歸天,煩勞您為他寫一篇銘文吧。
張說收了寶物,心中歡喜,便提筆寫了一篇,對姚崇贊譽極高,形容姚崇“位重如擎天大柱,育民之功可比太陽”。姚崇的兒子們得到了這篇銘文,便立即刻到了石碑上,同時在第一時間將銘文呈報給了皇上。
沒過兩天,張說忽然派人來索要銘文,說有些措辭欠周密,需要重新刪改一下。姚崇的兒子便帶著來人看了石碑,說已經(jīng)刻到了石碑上,而且銘文已經(jīng)呈給皇上了。張說聽說后悔恨地拍著胸脯連呼上當(dāng)。
原來,姚崇與張說同朝多年,知道他是個小人,自己死后張說必定報復(fù)。怎樣才能阻止他陷害自己呢?就是讓他為自己寫篇銘文,銘文是對死者的一種評定,幾乎都是溢美之詞,既然你寫銘文說我是個好官了,你就不能再到皇上那里告發(fā)我了。
但怎么才能讓張說為自已寫銘文呢?姚崇了解張說的弱點,就是貪財。所以讓兒子們故意把家中的寶物擺出來,待張說看的時候,就贈送給他,然后趁勢讓他寫銘文。拿人錢財就得為人辦事,所以他一定不會拒絕。但張說過后肯定會想明白,一定會反悔,來索要銘文,拿回去銷毀,再向皇上告發(fā)。因此,姚崇吩咐兒子們,事先準備好一塊石碑,等張說銘文寫好,立即刻上去,而且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銘文呈報給皇上,這樣張說想反悔也沒辦法了。
兒子們依計而行,張說果然中計,而姚家也因此免了一場滅族殺身之禍。死去的姚崇,斗敗了活著的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