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藏妙
文言文承載著古老的中華文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它以中國文化之精華的面目出現(xiàn),給中學生以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洗禮和意志的熏陶,使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智力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然而,文言文教學在學生面前總是“枯燥乏味”甚至是“面目可憎”的,教師在臺上講得吐沫橫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呆板的文言知識要點講得多而煩,學生聽得如墜霧中,致使興趣的火花一天天地暗淡,最后連僅有的一點點火星都熄滅了。所以,如何保護學生興趣的幼芽,催化他們學習的意識,避免他們在學習中產生挫敗心理,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教師要帶領學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暢游,就必須完成角色的轉換,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蛘f,或讀,或論,或評,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這才是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具體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整體感知,淡化細節(jié)
對于大多數中學生而言,他們要真正走進文言文,都要經歷一個艱難而困苦的過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開端變得相對簡單是語文教師應當探索的課題。而目前相當普遍的是,走進文言文的開始點是文本的細節(jié),如,文言字詞句,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做法。在文言文中,字詞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學生剛剛接觸文本時,課堂教學對字詞句的過多涉及,肢解了文意,會讓學生對文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雖然字詞句最終也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之森林,然而其過程是何等枯燥乏味。更為重要的是,從字詞句入手,很難讓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在掌握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又經過反復思考的情況下得到的結論,讓學生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理解體會,是不現(xiàn)實的。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層次的脫節(jié),學習中主次關系的錯位,是使文言文的教學效率非常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強化誦讀,理解情感
中學生青春期的特點,讓他們變得日益沉默并逐漸失去大聲朗讀的欲望,而古人的文章是用來誦讀的。寫景抒情類的文章具有濃郁的詩意,適合誦讀自然不言而喻,即使是敘事類的文本,也會通過之乎者也的運用而具備鏗鏘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誦讀應當貫串文言文閱讀鑒賞的全過程,通過反復誦讀,帶動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讓他們走進古人的心靈世界,和古人對話。在學生誦讀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語句的節(jié)奏、語句的意義、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正確的斷句是理解句意的前提,因此,誦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節(jié)奏。在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時,誦讀只需讀出最簡單的節(jié)奏即可。在反復誦讀中,學生會對文章中心有所感知,在文意貫通以后可對學生的誦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讀出文本的情感。這時的情感,是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轉換為聲音造型,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認識,達到鑒賞的目的。
三、鼓勵交流,采擷百花
無論是閱讀還是鑒賞,每一個讀者對文本的認知多是片面的,它受到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知識結構、思維習慣、生活情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學生正處于思維形式的轉型期,因此他們看問題時單打一點不及其余的現(xiàn)象是相當普遍的。但是,如果讓每一個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都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那么對文本各個側面理解的不斷疊加可能就是文本的本原意義。語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了解同齡人的不同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反省自我,提高認知水平。教師只有充分掌握學生表達與交流的信息,才能切實地了解學生真實的能力水平,才能更為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
總之,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不是傳統(tǒng)的“師——生”式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填鴨”,也不僅僅是“師——生”簡單的雙向交流,而是“生——文本——師”三元素間的立體交叉,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整個文言文課堂,應該有學生立足文本的自主探究,應該有師生互動的合作研讀,還應該有以小見大的縱深探究,老師、文本、學生缺一不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