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壽榮
語文教學擔負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任,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善學會學的能力。要想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由“學會”到“會學”這一質(zhì)的飛躍,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并讓他們參與討論,進而學會解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一、在閱讀中尋找問題
根據(jù)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要求。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時,將不懂的地方圈點下來,以備向老師質(zhì)疑。
1.找“眼”。這個“眼”就是通常所說的“文眼”,它是文章的靈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唐弢的《瑣憶》開頭一句,“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自己的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體現(xiàn)?!边@是全文的總綱,作者從形象、精神兩個方面對魯迅作了總體的認識。抓住它,對課文所選七件事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2.找點。這個點就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它是文章的骨骼,“知一斑而窺全豹”。如,孫犁的《荷花淀》,文章雖然長,但有三個片斷非常動人:“夫妻話別”中的水生夫婦的對話,尤其是水生嫂的六次問話;“探夫遇敵”中的幾個年輕媳婦的獨白;“助夫殺敵”中的特寫鏡頭。抓住這三個場面進行設疑、討論,就能從中看出荷花淀婦女成長的過程,透露出抗戰(zhàn)必勝的曙光。
3.找面。這個面就是文章的優(yōu)美語言,它是文章的血肉。欣賞、揣摩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許多文章之所以能給人美的享受,其吸引力就是語言。諸如記敘文中的動詞、形容詞,議論文的鮮明生動的成語,說明文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副詞,等等。對這些詞語,多留神,多揣摩,體會其妙用,久而久之就會受其感染,漸漸產(chǎn)生模仿的欲望。
二、在講授中關注問題
1.介紹背景,設下懸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對課文的寫作背景作渲染式介紹,使學生的神全部集中到一處。如,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介紹詩人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官場失意、仕途坎坷的經(jīng)歷,后設下下面的疑問:“詩人為何對琵琶女的彈奏這么感興趣?聽琵琶又為何引出琵琶女的身世?”
2.即興抒情,打開閘門。根據(jù)不同文體傳授知識的特點以及實際需要編寫一段話,或慷慨激昂,令人振奮,或格調(diào)低沉,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波動。如,“誰將父親的背影永遠印刻在你的記憶深處?誰把春的景物描繪得生動誘人?他,就是朱自清?!?/p>
3.編寫導語,泛起漣漪。如,教學《藥》,可設計下面一段話作為開場白:“自從有了人類以來,人們就注意用藥來解救自己。藥,不但使人減輕病痛,還可以使人強身健體。魯迅先生將中西醫(yī)結(jié)合起來,為中國革命下了一副良藥,這種藥是什么?”
4.講述故事,濺起浪花。如,教學《守財奴》,可講中國的吝嗇鬼嚴監(jiān)生的故事,嚴監(jiān)生臨終前豎起兩指,眾人不解其意,趙氏挑掉一莖燈芯,他才咽氣。學生聽后覺得好笑,學生情趣漸漸興奮,高高興興地和老師一起去認識葛朗臺這個人物。
三、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
發(fā)現(xiàn)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不能發(fā)現(xiàn)就談不上解決。教學上的“發(fā)現(xiàn)”,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問題情境,通過積極思考自行得出結(jié)論的一種教學行為。這個“發(fā)現(xiàn)”,必須體現(xiàn)學生是教學主體的精神,確切地說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
1.從語言表達的效果問,體味作者語言的美妙。如,《藥》中的:“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得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蹦懿荒苡谩懊苊苈槁椤?、“成千上萬”代替層層疊疊?經(jīng)過討論,學生自然說出一二三來,肯定課文中的說法。
2.經(jīng)典語段的含義問,把握作者寫作的奧妙。如,《故鄉(xiāng)》中的:“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薄跋M敝甘裁??“路”指什么?“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各是什么意思?
3.從事情發(fā)展的常理問,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的奇妙。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以“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之勢,逼著秦王表態(tài),如果這時兇暴的秦王不被嚇住,而是指揮眾人強奪和氏璧,那藺相如又將如何處置?
4.從平淡無奇的敘事問,探尋作者謀篇的精妙。如,《藥》寫了華、夏兩家的悲劇,圍繞兩家人物設疑,可以深入理解課文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