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瑛
近來,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教學生認識藺相如是冒險主義者》(《高中語文教與學》2014年第8期),作者用反事實假設思維法評判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外交活動,并得出結論:“完璧歸趙”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文章否定了藺相如的智勇形象,并認為他是一位冒險主義者。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的發(fā)展?!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筆者認為,藺相如是古代歷史上一位具有高度愛國精神的仁人, 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敢精神?!读H藺相如列傳》是一篇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優(yōu)秀教材。
藺相如身上強烈愛國心在“負荊請罪”故事中,得到直接的表達。用藺相如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廉藺之爭中,自己處處避讓,不是膽怯,而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澠池之會和完璧歸趙中,我們也可以處處看到藺相如把國家的急難放在首位,而自己不惜殺身成仁。
“澠池之會”上,秦王令趙王鼓瑟并記載此事來欺侮趙國,藺相如逼迫秦王擊缻并也記載此事,誓死捍衛(wèi)國家尊嚴?!巴觇禋w趙”中,秦以城易璧,趙給或不給,都將處于危難境地,國人無人敢出使秦國,藺相如在趙王面前自告奮勇?lián)酥厝巍?“王如無人,臣愿奉璧往使?!辈粸槊?,只為解除國難。這里充分顯示了人物的愛國精神。在秦廷,見秦王得之和氏璧, 傳之美人,左右呼喊萬歲,并無意償趙城邑,欺辱趙國,怒發(fā)沖冠,重新拿回和氏璧,指責秦王的傲慢無禮,不惜與璧俱碎,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以隆重的儀式接待自己,維護國之尊嚴; 在發(fā)覺秦王以城易璧的欺詐性后,把和氏璧暗地送回趙國,義正辭嚴地指出秦王的不講信用,并表現(xiàn)凜然赴死、殺身取義的氣節(jié)。這股正氣令秦王與群臣懼怕,不敢輕易占趙國便宜。
周恩來說:“愛國主義是我們身上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力量的源泉?!闭窃谶@顆愛國心的驅(qū)使下,藺相如身上閃現(xiàn)了大智和大勇。
藺相如的智慧體現(xiàn)在斗爭的策略上。秦國以城易璧,真假難定。藺相如確定讓璧先予秦的策略,占據(jù)“理直”的天理,然后構想兩種結局?!俺侨脍w而璧留秦”,這種結局令兩邊也相安無事;璧留秦,而秦國萬一不予城,則要負理虧責任,那么即使秦國得不到和氏璧采取報復行動,其自身也有了障礙,也為第二種結局“完璧歸趙”創(chuàng)造了條件。
藺相如的智慧還體現(xiàn)在斗爭的靈活上。秦王拿到和氏璧,傳之美人,侮辱趙國國格,且無意償趙國城池。當時氣氛高度緊張,藺相如急中生智,用欺騙的方式把和氏璧又拿到了自己手中,又兩騙秦王,把璧暗地歸還趙國。那么這個舉措是不是冒險?會不會危及趙國安全?
問題的糾結其實就在一個點上,那就是秦昭王“以城易璧”的態(tài)度是不是真誠?就文本的事實看,同樣是受騙,在太史公的筆下,藺相如是“怒發(fā)上沖冠”,而秦王與群臣是“相視而嘻”。難道太史公在這里玩弄文字?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微表情心理學認為人體面對事件心理的真實反應,會在1/25至1/5秒內(nèi)表露在臉上。那么這里的一“怒”一“嘻”反映了人物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藺相如把和氏璧獻給秦王,面對秦王的傲慢無禮,且無意償趙國城池的情形,是大怒形于色。這里的“怒”是誠心被欺,國之尊嚴被辱,愛國心被害心理真實的表露。因為當時處于弱勢的趙國面對強秦的請求,也只能帶著誠心來獻璧,求得國家的安寧。如果說藺相如這里的“怒”是裝出來的,那也就不會有與璧俱碎,震懾住秦王與群臣的動作的膽氣,“臣請就湯鑊”言語的底氣。
而照理說,藺相如在秦廷上敢欺騙秦王,殘暴的秦王應是大怒,現(xiàn)在卻沒有,唯一的解釋是藺相如的欺騙沒有傷害到他的感情,換句話說,他提出的“以城易璧”之心本來就是假的,現(xiàn)在雖按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以非常隆重的方式來準備接受藺相如的和氏璧,但也是一場演戲?!拔?,《說文》這樣解釋:“譆,痛也。從言,喜聲。字亦作嘻?!闭n文注釋為“苦笑”?!拔弊纸沂玖饲赝跖c群臣欺騙不到和氏璧的內(nèi)心苦痛和相視的無奈,心虧而又不能駁斥藺相如。至于接下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那也只不過是他們仗勢欺人的表現(xiàn)。
由此可見,在“以城易璧”這件事上,秦王的態(tài)度帶有欺騙性,現(xiàn)在被藺相如冒犯,卻要大張旗鼓地去興師問罪,那豈不是賊喊捉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的跳梁小丑形象?
王世貞在《完璧歸趙論》中說:“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他認為藺相如最后能保璧而歸,是客觀條件使然。當時趙國的國力還比較雄厚,與趙交戰(zhàn),勝負不定。秦昭王難道沒有這樣的戰(zhàn)略眼光?于是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畢禮”之后讓藺相如回去,也不失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王形象。
綜上所述,藺相如暗地完璧歸趙,會不會發(fā)生危及趙國安全的事件?筆者的回答是不可能。那么,藺相如把璧暗地送回趙國,這不僅不是冒險的行為,反而更能說明人物的機智和對事件深刻的洞悉能力。
藺相如看穿秦王的詐璧之心,璧留秦而城入趙的構想已成泡影, 于是用一句“璧有瑕,請指示王”,出其不意,重新拿到了和氏璧。在虎狼秦廷,非有大智和大勇之人難以做到這一點。接下去怎樣把璧安全地送回趙國呢?文本中的“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度”字可以想象相如那一夜的無眠。暗地完璧歸趙,一定是深思熟慮的對策。精心分析過當時秦趙的形勢和秦王的個性,抱著必勝的信念來完成后面的斗爭。而藺相如歸來之后,人們都稱贊他。這也歸功于人物身上的洞察力和掌控能力以及善于權宜機變的特質(zhì)。
藺相如是在宦者令繆賢的推薦下出場的??娰t獲罪于君,欲亡趙走燕。門客藺相如分析燕趙情勢和繆賢不同處境,阻止他走燕的計劃,勸繆賢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向趙王請罪,僥幸得脫。藺相如的深刻洞察力在秦趙長平會戰(zhàn)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孝成王時,秦趙長平會戰(zhàn)。廉頗率趙軍抵抗,秦軍不能取勝。于是利用小人在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王聽信后,讓趙括取代廉頗。病篤的藺相如認為,讓趙括為將,若膠柱鼓瑟。趙王不聽。后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被秦軍所射殺。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所坑。國力從此一蹶不振。
藺相如的智慧還體現(xiàn)在斗爭的有節(jié)上。在秦廷上,獻璧秦王,見秦王詐璧之心,又巧妙取回和氏璧,從而取得斗爭的主動權;恐秦王加害自身,欲與璧俱碎,控制事態(tài)也準備殺身成仁;秦王佯為予趙城,相如趁機提出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的隆重儀式,爭取時間;暗地送璧回趙國,維護趙國尊嚴;直言歷史上的秦王沒有講信用的,使秦王擔負理虧的責任;然后坦言事實,“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委婉指責錯在秦王;接著提出得璧途徑,給秦王一個臺階下,緩和事態(tài);最后主動請罪,處處尊人抑己,稱秦國為“強秦”,秦王為“大王”,滿足秦王的好勝心和虛榮心,并暗示對方殺之無益。
“冒險主義”在“百科”中這樣解釋:是指不顧客觀條件,不顧群眾覺悟程度和實際可能性,盲目地采取冒險行動,硬干硬拼,急于求成。在“完璧歸趙”的外交活動中,藺相如制定“攜璧入秦”的策略,先是占據(jù)天理,然后善于相機行事,與秦王展開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最后完璧歸趙,出使又“不辱于諸侯”,取得外交勝利。所有這一切斗爭中站立的是一位智勇兼?zhèn)涞膼蹏髁x者,很難和“冒險主義者”相聯(lián)系。
優(yōu)秀作品和人物形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會衍生新的含義?!氨粎捲p”是在特定的時期和環(huán)境下的處事方式?,F(xiàn)在社會提倡人與人交往的誠信與和諧,像藺相如用欺騙的方式取回和氏璧,有些學生就會持否定態(tài)度。但我們不能苛求藺相如,畢竟“各為其主”,相反,我們要看到藺相如對國家的忠誠。正像我們不能批評屈原的不知變通,荊軻的不自量力。歷史也會有糟粕,如祥林嫂捐門檻。在當時,人們以為正常并深信的舉動,今人看來,完全是人物的愚昧,應摒棄。但我們不能由此批判祥林嫂,這更顯現(xiàn)人物的真實性和悲慘形象。今人看待歷史,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即使有創(chuàng)新的觀點,也要經(jīng)得起事實的推敲。讓優(yōu)秀作品和優(yōu)秀人物以更純凈的面孔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成為后人學習的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
(作者單位:奉化江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