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技術人性化的內涵與實現途徑

      2015-01-19 06:06吳致遠
      中州學刊 2014年12期
      關鍵詞:人性化技術

      吳致遠

      摘要:技術與人性的內在關聯源于人性的內在結構和矛盾。人既是動物性的存在,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表現出“物性”;人又是精神性的存在,是自由的意志選擇,表現出“神性”。人通過技術建構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體現著人的二重性。技術是人性內在矛盾的延伸與外化,與人性的悖論具有同源性。技術人性化的內涵包括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提供足夠多的閑暇,創(chuàng)造適宜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增進人的技能和成就感,改進機器的操作設計技術,促進社會交往,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等。要實現技術人性化,就必須實現產業(yè)規(guī)劃的人性化、技術設計的人性化、技術創(chuàng)新的人性化、技術管理的人性化及勞動過程的藝術化。

      關鍵詞:技術;人性化;技術相對中性論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12-0100-05

      當人文思想家們把技術看作是“座架”“鐵籠”“巨機器”的時候,赫然表明了技術所具有的非人性的一面。技術是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依靠技術把自己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爭得了生存的自由和發(fā)展空間,實現了超自然的進化,所以技術本應是人性化的,與人類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成為推動人類全面發(fā)展的工具與手段。可是,由于技術的建構性和可塑性,它可能成為負價值的負荷者,可能成為損人利己的工具,可能成為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剝削壓迫的手段,甚至還可能成為戕害基本人性的設置。這樣,技術就成為邪惡目的的幫兇,危害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而走到人類的對立面,成為“非人”的東西。鑒于此,如何在技術中重新喚回失落的人性,使技術走上返魅之途,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一、技術與人性的內在關聯

      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是一切社會一切人都具有的屬性,亦即一切人的共同性、普遍性”①。人性中包括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既有人之為人的特殊性,也有與動物相同的普遍性。在這一點上,我國思想界長期存在一個錯誤認識,即認為人的動物性、人的自然屬性不是人性,人性只是其區(qū)別于動物的“特殊性”,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對馬克思語句的片面理解,甚至導致把人性歸結為“階級性”的狹隘結論。今天我們結合馬克思的其他文本可以看出,馬克思所理解的人性應該是“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其中不僅有人的自然屬性,也有人的社會屬性,其特質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動的能動性與超越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道:“生命活動的性質包含著一個物種的全部特性、它的類的特性,而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的特性?!雹墼隈R克思看來,人的生命活動的“自由自覺”首先表現在人能夠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進行生產,能夠擺脫人體的需要從事生產,但是人類的生產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任意的?!叭丝孔匀唤鐏砩睢雹埽@意味著人類的生產是受制于自然界的,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人類的生產只能在既有的生產技術手段基礎之上展開,受制于當時的價值觀念和認知水平,所以又具有明顯的社會性。

      從需求方面看,人性的二重性特征和超越性本質更加明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發(fā)現人的需求存在五個由低到高的層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一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高層次需求會激發(fā)出人的積極性和熱情,其價值評價比低層次需求高,它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程度上壓抑克制低層次需求,從而表現出人的生命活動的“自由與自覺”。但是,高層次需求的產生歸根結底要依賴于對低層次需求的適當滿足,低層次需求相對高層次需求更基本、更持久、更優(yōu)先。因此,生理性的需求與欲望是一切其他需求的基礎與出發(fā)點,生物性是人最原始的本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雹葸@樣,人的本性就是一個提升和超越的過程,是一個有結構的需求體系,具有不同的層次與特質。既不能將其歸結為某一個層次,也不能將其歸結為某一種特質。對人性問題的澄清有助于為技術的人性化發(fā)展指明方向。

      從哲學的角度看,技術與人性的內在關聯源于人性的內在結構與矛盾。人既是動物性的存在,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表現出“物性”;人又是精神性的存在,是自由的意志選擇,表現出“神性”?!拔镄浴笔侵溉说挠邢扌浴⑹軇有?、必然性,“神性”是指人的無限性、超越性、自由性,二者同時存在于人身上,使人性內部結構充滿矛盾與張力?!叭颂幵谟邢薜奈锱c無限的神之間——這就是人性結構的奧妙所在”,“生命一旦覺察到自己的兩重性,就開始為自己內部的分裂而苦惱。人生的困惑大概根源于人性的分裂結構:一方面保持著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又渴望超越自然,打破同自然界的原始統一。這就是人的生存矛盾。這種沖突在物和神那里都不存在”。⑥所以真正的人的生活,就是與宿命抗爭的過程。作為理性的存在者,人始終致力于建構一種不同于動物性的、超越于感性世界的生存方式。人如何建構這種超越性的生活方式呢?這就是技術。人通過技術建構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體現的是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超越性,體現的是理性的自由與自覺,是人自己的神性。

      以上分析表明,技術為人的理性精神提供了賴以實現的條件,是達到彼岸世界的舟楫。馬克思第一次論證了生產技術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由此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基。然而技術不僅僅是物質生產技術,也包括精神生產技術(包括語言、信息、符號技術,思維技能,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產品),兩者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起著同樣的作用。沒有精神世界,現實世界將是一片荒漠,人工世界的建構也就失去了目的、意義與動力。如此看來,技術內在地包含著人的主觀意識,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體、價值與事實的結合體,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物質實在性與精神超越性的統一。然而,任何現實的技術都只能是有限的理性表達,是物質(這里的物質是哲學意義上的物質,包括物質、能量與信息)與精神的有限具體結合,它可能成為進一步創(chuàng)造的基礎,也可能成為進一步創(chuàng)造的障礙。尤其是在價值體系多元化的社會中,技術的客觀現實性(也包括精神產品)就成為價值沖突的戰(zhàn)場,其中既有各種集團利益、局部利益、個體利益,也有人類整體利益的沖突。所以,負荷不同價值的技術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惡魔;既可能成為財富和幸福的源泉,也可能成為貧困和災難的淵藪。就技術整體而言,技術內含著有限與無限、必然與自由、物質與精神的內在矛盾,是人性內在矛盾的延伸與外化,與人性的悖論具有同源性。北京大學吳國盛教授認為,技術是人的本質的自我構建,技術的問題必須同人的問題一起來考慮,技術之外不可另設“人性”。⑦吳教授的這一認識再次否定了技術與人相互外在的傳統看法,使人們的研究從對技術的“善惡論”分析轉向了對技術的“生存論”分析。

      二、技術人性化的內涵

      人性的內涵決定了技術人性化的內涵,著眼于現代技術對人性的危害,結合后現代思想家對現代技術的批判,筆者認為技術的人性化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技術的產生雖然有多種動因,但是,消除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應對自然災難的侵襲、維護種族的生存繁衍始終是技術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技術的天命?!叭藗兪紫缺仨毘?、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⑧,這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認識提醒我們,技術發(fā)展首先要把滿足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作為任務,為所有人提供足夠多的物質生活資料,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技術帶來的福祉,并因此而具有人身、人格上的獨立性以及自我發(fā)展的權利。這一點構成技術人性化的基本內容。

      2.讓勞動者擁有更多的休閑時間

      技術的進步本應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減輕人的勞動強度,減少人的工作時間,使人擁有更多的閑暇享受生活、增進交往、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以實現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墒乾F代機器技術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減少了勞動者的休息時間,這種情形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機器主導了整個生產過程,勞動者處于附屬地位。機器始終處于自動化、連續(xù)化和速度化的運行之中,工人作為機器的“伺候者”必須與機器的運動和節(jié)奏保持一致,持續(xù)、單調、重復、迅捷、準確等操作要求使工人的勞動強度成倍增加。其二,勞動者把勞動作為謀生的唯一手段。在私有制條件下,他們勞動得越多得到的越少,得到的越少就勞動得越多,效率成為勞動力價值降低的直接原因。克服現代機器技術此種弊端的方法就是真正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盡可能地實現生產過程的“無人化”。同時,要通過社會再分配機制消除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造成的貧富分化和分配不公,以立法形式限制工人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保障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和社會福利待遇。

      3.創(chuàng)造清潔、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空氣、陽光和清潔舒適的環(huán)境是每一個自然人都需要的生存條件,是動物性生存的必要前提。可是,在人類的現代技術活動中,這樣的基本要求竟然成為一種奢望。馬克思曾對他那個時代的工廠環(huán)境進行過痛心地揭示:“光亮的居室”,“現在對勞動者說來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氣等等,甚至動物所固有的最簡單的潔癖,都不再成為人的需要了。污穢,這人的墮落、腐化的標志,這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來意義而言),成了勞動者的生活要素。違反自然的滿目瘡痍,日益敗壞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種感覺不僅不再以人的形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形式存在,因而甚至不再以動物的形式存在”。⑨直到今天,許多勞動者仍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工作,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

      4.提高技能性操作,增加成就感

      現代機器技術以嚴密細致的分工為前提,把工人變成局部操作者,只進行固定的重復性操作,沒有任何技能可言,勞動者無法從中體驗到才智的長進所帶來的成功與滿足,從而缺少了成就感。所以,機器技術一方面是科技的成功與進步,另一方面又是對人性的剝奪,因為它把勞動者享受自己勞動過程與成果的權利也取消了。所以,在現代技術管理中,要盡可能豐富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實行崗位輪換制,在無法實行自動化與標準化的工作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培養(yǎng)工人的操作技能,增加其工作的成就感和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5.操作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原理

      現代工業(yè)技術發(fā)展由少數技術專家主導,技術設計主要考慮的是機器技術體系自身的邏輯原理和銜接匹配,很少考慮作為操作者的人的需要。由此形成的技術裝置往往不便操作,事故頻發(fā)。這種不顧及操作者的設計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使工人易于疲勞;同時,又容易導致安全事故,使工人的生命受到威脅。工業(yè)技術實踐的需要催生一門稱為“人體工學”的學科,它旨在使工業(yè)技術裝備的使用方式盡可能符合人體的自然形態(tài),使操作者沒有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從而減少疲勞,提高效率,保障安全。如現在普遍使用的電腦鼠標,就是人體工學原理應用的結果,其造型設計符合了人手的自然結構。對人體工學原理的應用應該成為所有技術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6.增進社會交往,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水平

      社會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愛、尊重、價值認同、精神超越、自我實現是人高于動物的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物質資料的生產本應成為促進社會交往、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手段,可是現代技術的發(fā)展模式卻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這一方向,甚至走向了反面?,F代技術以整齊劃一和標準化為特征,它可以脫離任何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而移植到一種新環(huán)境中。現代技術無處不在的擴張反映出來的是一種“權力”意志,它傾向于把人塑造成單一向度的人。這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現代技術體系下的人局限于單一特定的任務,終生從事一種固定單調的職業(yè),與單一的群體交往,從而失去了社會交往的豐富性。其二,現代技術下的勞動與生活的其他部分相分離,個人單一技能的發(fā)展塑造的是“單面人”,在“生產—消費”模式導向之下,人變成了只追求“物質”的人,喪失了追求精神自由和批判的思維能力。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對現代技術的發(fā)展模式進行改造。一是要有意識地對“巨機器”進行拆除,使其變成較小的單位,重新分配權力與權威,使其更好地為人所控制;二是要使“巨機器”指向生活,走向綜合,與交往、娛樂、儀式、精神創(chuàng)造等其他生活結合起來,成為促進人類全面發(fā)展的手段之一;三是要大力推進電腦網絡技術,構建社會交往的新渠道,拓展精神發(fā)展的新空間。

      以上所列出的幾個方面主要著眼于人性中的普遍需求,而不涉及特殊歷史時期和特殊社會群體的特殊價值訴求,因此,也可以說,這里的“技術人性化”是超階級的,是抽象的。但筆者并不認為這樣的“人性化”沒有意義,因為各時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才是人類真正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只是需要在具體的時代語境中去把握其特殊形式,以“實踐智慧”去化解現實困境。依此思路,近年來人們所關注的技術的“民主化”“生態(tài)化”問題,從實質上看也都是技術人性化的特殊形式,是技術人性化的重要內容,只是問題突出的視角不同而已。

      三、技術人性化的實現途徑

      從技術的人性化內涵出發(fā),結合當代的技術實踐,筆者認為,實現技術人性化的途徑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1.產業(yè)規(guī)劃的人性化

      一個國家的產業(yè)結構和規(guī)模決定了這個國家國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產業(yè)結構的動態(tài)優(yōu)化是國民生活改善、幸福感增加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yè)發(fā)展走的是一條重數量、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重規(guī)模、輕內涵的路子,產業(yè)結構中原材料加工業(yè)、先進制造業(yè)等處于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其所占比重也明顯高于住房、醫(yī)療保健、公共交通、物流、環(huán)保等“民生產業(yè)”。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我國的經濟總量有了快速增長,但是百姓生活卻沒有同步改善,百姓所感受到的生活狀況、所得到的實惠遠沒有官方發(fā)布的統計數據那樣令人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yè)沒有得到同步發(fā)展,相關領域的資金、資源和技術沒有及時投入,缺乏來自宏觀層和政策面的有力支持。所以在國家和地區(qū)層面的產業(yè)規(guī)劃中,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改善民生、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滿意度作為首要目標,把住房、教育、食品安全、醫(yī)療衛(wèi)生、健康保障、環(huán)境保護、交通等相關產業(yè)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位置,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使這些領域獲得持續(xù)發(fā)展。這樣才能使普通民眾充分感受到改革開放和科技發(fā)展帶來的益處,使他們感受到國家發(fā)展、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fā)其正能量,成為推動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前進動力。

      2.技術設計的人性化

      在技術設計中考慮人性需求,把人的多方面需要熔鑄在產品結構功能之中,是技術擺脫異化、回歸人本的必然途徑。在傳統技術設計中,主要考慮的是技術原理上的合理性和投入成本上的經濟性,而較少考慮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傳統技術設計更多考慮的是技術“能夠”做什么,而不考慮或較少考慮技術“應該”做什么,它在哪些方面應該受到人性的指引和倫理規(guī)約。在這種設計理念下,工業(yè)技術產品往往“面目可憎”,在人面前表現為一個不友好的“異類”,一個沒有人情的“怪獸”,與之打交道的個人則顯得軟弱無力、被動無助。在后現代反思之下,人們要求在技術中重新喚回失落的人性,使技術人性化、人道化成為滿足各種需求、實現自身理想的手段,人在技術中重新確立起自身的主體地位,確立起自己的尊嚴。這樣,技術設計就成為一個實現技術轉型、更新社會理想的場域,各種力量注定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博弈。現代技術設計實踐表明,技術設計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它不僅要考慮技術原理上的可行性,更要考慮人性需求的必要性;不僅要從人體工學的角度考慮人的自然需求,還要考慮人的心理、審美、價值取向等高層次需求。肖峰教授指出:“技術越是有機地融入人,就越能使人失去對它的存在感,就越能被人無痛苦和異化感地接受,也就越能起到內在地幫助人造福人的效果,從而也就越是人性化的技術?!雹猱敶夹g產品設計中提出的諸如柔性化、小型化、平民化、個性化、多樣化、智能化、網絡化、人文關懷、生態(tài)化、民主化等概念,明確顯示了“非存在性”的技術人性化發(fā)展趨勢。

      3.技術創(chuàng)新的人性化

      在科學“催化”之下,現代技術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迸發(fā)出來,產生了許多預想不到的社會后果。新技術不斷產生新問題,給既有的社會秩序和法律制度帶來挑戰(zhàn),使人類疲于應付;同時,技術發(fā)明觸及到了生命深處,使人的自然本性和基本的人倫關系面臨威脅。前者如網絡社交和虛擬生存、轉基因食品、各種電子創(chuàng)新等,產生了許多原來的法律、制度沒有涉及的新領域;后者如克隆人體器官、無性生育、基因治療等,改變了人的肉體結構和自然生殖關系,對人的“種”的純潔性和生物學定義形成挑戰(zhàn)。如果說前一種情況可以交由技術專家和社會管理機構來解決的話,那么后一種情況遠不是專家和管理者能夠決定的,而必須交由社會公眾進行討論,由公眾來為技術創(chuàng)新“劃界”,由“社會共識”來決定技術創(chuàng)新能否進行、以什么方式進行、秉持什么原則進行。因此,現代條件下的技術創(chuàng)新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行為,而成為社會倫理行為;不再是一廂情愿的“造福”行為,而成為社會約束下的“人性化”行為。當然,技術創(chuàng)新的不確定性后果與技術創(chuàng)新者的主觀意圖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創(chuàng)新者對產品充分的人性化構思,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技術應用階段的風險,降低社會成本,帶來更多的外部正效應。

      4.技術管理的人性化

      技術人造物具有“價值相對中性”的特征。技術物的價值相對中性使其在以后的使用過程中有多種選擇,其中許多用途與發(fā)明設計的原初設想并不符合,我們稱這種情況為“價值再創(chuàng)造”,因為技術已超越了其原有價值具有了新價值,這種價值是在人的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當然,技術的“價值再創(chuàng)造”有可能用于與人性相背的方向上,產生誤用、濫用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技術人造物進行有效管理,以防止其負價值的發(fā)生。比如對槍支、興奮藥物、爆炸物等的管理。在美國,直到今天,仍然對于是否管控槍支存在爭議。反對管控槍支者的一條理由是“是人在犯罪,而不是槍在犯罪”,所以“需要管理的是人,而不是槍”。但是從“技術價值相對中性論”的角度看,技術使用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價值具有不確定性,具有脫離人性的風險性,所以必須進行管理控制,以防止其誤用、濫用。一個錯誤的技術行為,不是僅有技術主體的錯誤觀念就能發(fā)生,還需要借助具體的技術條件,如果對這些技術條件能夠進行恰當地管控,那么大多數背離人性的技術行為是不會發(fā)生的,甚至連技術主體的錯誤觀念都不會產生,因為其一開始就沒有形成的現實條件。

      5.勞動過程的藝術化

      現代技術下的勞動多是標準化、程式化和機械性的操作,以去技能化為目的。這樣的勞動顯然是單調、乏味、令人生厭的,因為它缺乏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沒有成就感和對過程的愉快感受。這是現代技術為了效率和物質財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與之相反,傳統技術因為工具簡陋和對人力的依賴而總體上效率低下,但是技術主體卻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主動參與,可以與勞動對象進行直接互動,憑借自己的出色發(fā)揮和高超動作創(chuàng)造出卓爾不凡的成果,以此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同時伴隨有勞動者身心和諧的美好體驗和勞有所獲的愉快感受。因此,古代把這類活動稱為“技”“藝”“巧”,表明了手工技藝中勞動者所具有的主體地位和關鍵作用,表明了勞動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本質,也表明了技術與審美之間的關系。在古人的理解中,技藝與人性、身心的保持一致是正常的、自然的,技藝的異化則是不正常的,是偶發(fā)的,是需要警惕的。古代技藝給我們的啟示是:其一,盡可能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使勞動過程“藝術化”,使勞動向“技藝”回歸,以消除技術“異化”。其二,適當發(fā)展以手工技藝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F代社會仍有許多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的生產活動,進行這樣的手工藝生產,既可以滿足社會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個性化的產品,也可以增加就業(yè),為更多的人找到發(fā)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其三,保護、發(fā)展、傳承傳統手工藝。傳統手工藝不但蘊涵著前人的獨特智慧,而且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負荷著民族文化的思想觀念、藝術審美和價值取向。所以,勞動過程的藝術化是技術的返魅與人性的回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王海明:《人性是什么》,《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②對馬克思這句話的片面理解會導致以下悖論: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應該具有不同的人性,甚至不同“小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也應該具有不同的人性,這樣人性就失去了共性、普遍性。從古到今對人性的討論就失去了對象和意義。③④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49、87頁。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4頁。⑥戴茂堂:《人性的結構與倫理學的誕生》,《哲學研究》2004年第3期。⑦吳國盛:《技術哲學講演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67頁。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頁。⑩肖峰:《技術的存在與非存在》,《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第1期。

      責任編輯:思齊

      猜你喜歡
      人性化技術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體驗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選擇
      淺談人性化設計
      安顺市| 深泽县| 安福县| 平舆县| 临安市| 紫云| 龙游县| 洛南县| 湖州市| 云龙县| 鹰潭市| 延川县| 青田县| 精河县| 庐江县| 凤冈县| 南岸区| 天祝| 长春市| 如东县| 阳春市| 高平市| 仲巴县| 图木舒克市| 岳西县| 岱山县| 沁源县| 扎鲁特旗| 修水县| 开封县| 娄底市| 桂林市| 攀枝花市| 谷城县| 永兴县| 安岳县| 吐鲁番市| 巨鹿县| 莱州市| 安图县|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