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國成
摘要: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有所謂“功利學(xué)派”或“事功學(xué)派”,此派注重實際的社會治理和國計民生,故而稱其為“經(jīng)世學(xué)派”可能更為恰當(dāng)。依韓非子之說,儒家在孔子之后分為八派。儒家八派思想旨趣不同,而皆自謂得真孔子之道者。從根本旨趣上說,儒學(xué)既非記誦辭章之學(xué),亦非玄談和獨修的學(xué)問,而是經(jīng)世濟民之學(xué)。在儒家八派之中,唯有“孫氏之儒”才是得了孔子經(jīng)世之道的真?zhèn)鳌H寮医?jīng)世學(xué)派的第一任領(lǐng)袖,《荀子》稱其為“子弓”。考辨儒家經(jīng)世學(xué)派領(lǐng)袖,有三條理由可以論證“荀子”姓“孫”,而不是姓“荀”;有八條理由可以論證“子弓”為孔子著名弟子“子貢”,而非前人所說的“仲弓”和“馯臂子弓”。子貢乃是孔門真正的經(jīng)世大儒和孔子正宗的繼承者。
關(guān)鍵詞:儒家八派;經(jīng)世之學(xué);子貢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12-0105-09
與道家消極避世相較,儒家更具有積極入世的特色。這一特色,集中地表現(xiàn)在儒家以經(jīng)世致用的倫理思想干預(yù)社會上。自宋代以來,一批儒家學(xué)者有感于漢唐以來的“俗儒記誦辭章之習(xí)”及佛老的寂滅虛無之教之無益于世,興起一股黜清談心性義理、倡經(jīng)世實學(xué)的思潮,其中李覯、王安石、陳亮、葉適、顏元等是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把這一學(xué)派稱為“功利學(xué)派”或“事功學(xué)派”。這一學(xué)派鄙薄清談玄虛空理,鄙視大而無當(dāng)?shù)目淇淦湔?,注重實際的社會治理和國計民生,因而將其稱為“經(jīng)世學(xué)派”或者更為恰當(dāng)。其實,儒家內(nèi)部的虛實之爭并不始自宋代,而在孔子沒后就開始了,而且還涉及誰是儒家正統(tǒng)這一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儒家的經(jīng)世學(xué)派或事功學(xué)派也不是宋代才有,而是在孔子之后就已成型了。本文就原始儒家中的經(jīng)世學(xué)派的基本倫理思想傾向、核心代表人物以及對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作一考辨,以就教于方家。
一、儒家派系分裂及其思想旨趣差異
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xué)派,并且廣收門徒,史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鬃訉嵤坝薪虩o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和方法,使得儒門人才濟濟,對于當(dāng)時及后世的學(xué)術(shù)和社會政治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因其“有教無類”,其弟子來自社會的不同階級和階層,故而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因其“有教無類”,其弟子往往對孔子的教誨有不同的理解。在孔子生前,弟子們尚可就孔子請教和訂正,而在孔子死后便莫衷一是了。因此,孔子沒后儒家便出現(xiàn)派系分裂,其弟子中的佼佼者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xué)派。
關(guān)于孔子之后儒家學(xué)派分裂的情況,《韓非子·顯學(xué)篇》載:“世之顯學(xué),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fù)生,將誰使定后世之學(xué)乎?”①
儒家不同的派系,有著不同的思想旨趣。其大子張氏之儒,大概是一個追求復(fù)古的學(xué)派??鬃釉u價他“師也辟”,說明他是一個偏激的人?!墩撜Z·子張》載: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②這則材料說明,子張的思想旨趣是包容一切的,即無論善與不善、賢與不賢、能與不能皆包容之。容其無所不容,頗有彌勒佛容天下難容之事的雅量。故而子游說他:“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雹壅f其“難能”,是因常人無法容下的事子張皆能容;說其“未仁”,是因子張即是惡事亦可相容,不合孔子“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教誨。
從政治治理的角度來說,統(tǒng)治者雖然需要有“肚里能撐船”的肚量,但絕對不可能做到包容一切。子張的無所不容主義雖然高超,但無法用于經(jīng)世。然而,子張也曾經(jīng)有意從政?!墩撜Z·堯曰》載:“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④如果說其他“四美”對子張來說不足為難的話,那么“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則是子張所不能做到的了。他這派大概來自平民階層的居多,平常隨便慣了,不拘小節(jié),難以嚴(yán)肅起來,實在難以做到“威而不猛”。荀子評其學(xué)派說:“弟佗其冠,衶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雹菀馑际谴髦剿拿弊?,言談空洞而淡然。基本思想旨趣上追求不制惡的無原則的寬容,行動上仿效禹行舜趨即對欺辱自己的人退避忍讓,外貌上不修邊幅而沒有威勢,這個樣子自然無法承擔(dān)起經(jīng)世的重任,無怪乎荀子罵其流派為“賤儒”。
顏氏之儒即顏回學(xué)派,其派思想旨趣偏于藏世。顏回本人極其好學(xué),且德行高妙,“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問仁,孔子答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雹蘅鬃釉缒陮︻伝丶挠韬裢?,希望他能“克己復(fù)禮”,恢復(fù)禮樂文明盛世。后來孔子仕途不順,一段時間有些心灰意冷,曾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⑦孔子雖如此說,但實在不曾想把自己藏起來,他“疾沒世而名不稱”,直到年老都在努力追求用世,以至于被人譏評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顏回恐怕不像孔子這么積極,他是知其不可則不為之者??鬃臃Q道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⑧??梢娝呀?jīng)把“安貧樂道”當(dāng)作生活的常態(tài)了,內(nèi)心深處恐怕已無用世之意?!肚f子》書中曾多次稱道顏回,并把許多重要的思想如“心齋”“坐忘”之類的境界和方法借顏回之口說出,這是絕非偶然的。顏回有生之日有藏世之行,其追隨者則更加是要做出世的隱君子了。
漆雕氏也是孔子弟子,其派偏于任俠。其人的品格,《韓非子·顯學(xué)篇》稱“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⑨??梢娖湫蟹秸齽傊倍蝹b。《荀子·儒效篇》有“其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惡者;其言議談?wù)f已無以異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別”⑩之語,蓋是批評漆雕氏一派儒者之語?!赌印し侨迤酚涊d“漆雕刑殘”。剛直而任俠,愛打抱不平,刑殘是帶有必然性的。此派可以說是站在國家統(tǒng)治者的對立面的,經(jīng)世是談不上的。《漢書·藝文志》著錄《漆雕子》十三篇,相信也不會是什么經(jīng)世之論。
仲良氏之儒不可考,其思想旨趣無由論之。
子思之儒、孟氏之儒、樂正氏之儒是為一系,此派以人性本善為立論根據(jù),以仁政學(xué)說為經(jīng)世方略,歷史影響深遠。子思著《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道”“教”一以貫之;子思還講“誠”,從天之道的誠開出人之道的誠,使天人合一。孟子也是從天之道“誠”推出人性本善,又從誠推出仁義禮智四德,再從仁義禮智四德反歸于誠之天道,這樣就“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了。至于經(jīng)世之本,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泵献诱J(rèn)為只要道德上修養(yǎng)好了,治天下國家則是余事而已。這樣治國就歸于治家,治家就歸于治身,治身就歸于治心,治心就歸于誠意。其意誠,則于天道合,與天道合,則無往而不勝。在孟子看來,最好的政治就是仁政,而仁政則是發(fā)于仁心。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思孟學(xué)派是有學(xué)脈淵源的。據(jù)《荀子·非十二子篇》,思孟學(xué)派標(biāo)榜其學(xué)承自仲尼和子游。子游何許人也?其學(xué)又是如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游名言偃,少孔子45歲,位列孔門四科文學(xué)一科,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此人在孔子之后亦是立派人物,其學(xué)強調(diào)重“本”?!墩撜Z·子張》載:“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dāng)灑掃應(yīng)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對于禮,子游注重禮的根本精神,《論語·子張》有其“喪致乎哀而止”之語,這也是重本的明證。對于經(jīng)世,子游重禮樂教化?!墩撜Z·陽貨篇》載:子游嘗為武城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子游治小而用大道,可謂割雞用牛刀。對于社會理想,子游氏自謂傳孔子的“大同”“小康”之說?!抖Y記·禮運篇》借孔子之口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云云,推崇先王政治。其文說“言偃在側(cè)”,標(biāo)明子游是最有資格傳“大道”和“大同”理想的孔門弟子。因此,郭沫若先生說:“《禮運篇》,毫無疑問,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經(jīng)典?!弊佑问闲貞汛笾?,實是想繼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和孔子而成為經(jīng)世的不二人選。
子游、子思、孟子、樂正氏的思想傾向確實是相一致的。他們都重“本”,都主張用柔和的辦法即禮樂和仁政來治天下國家,都推崇遠古的圣王和那個時代的政治。他們的經(jīng)世學(xué)問可以說是典型的德治主義。要實行德治主義,則不得不把經(jīng)世歸本于教育和修養(yǎng),尤其是統(tǒng)治者的道德修養(yǎng),故而必然會大力提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樣復(fù)雜的經(jīng)世之道就變成了簡單的個人德性修養(yǎng)了。但是,這樣理想化的經(jīng)世之道能不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行得通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此派雖有經(jīng)世之本,但治世靠一顆不忍心之心,靠統(tǒng)治者高妙的德行感化,靠禮樂教化的懷柔,真的就足夠了嗎?這恐怕只有食古不化的書呆子才會相信。正如韓非子所說:“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荀子對子游、子思、孟子、樂正氏這一派的經(jīng)世之道很不以為然。他說:“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又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
荀子是一個十分嚴(yán)謹(jǐn)?shù)娜逭?,他對思孟學(xué)派的攻擊是信而有征的。對照孟子等人的言行,其說可謂若合符節(jié)。孟子曾言:“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逼鹾宪髯铀f的此派“必曰君子固不用力”。孟子曾放言:“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契合荀子所說其“材劇志大”。孟子云:“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贝耸乱娪凇渡袝に吹洹罚骸捌?,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彼^“五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記為“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nèi)平外成”。可見“五教”與“五倫”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盡管孟子概括“五倫”顯示出偉大倫理思想家的卓越不凡,但確實是借古人之口來宣揚自己的思想,故而不能逃脫荀子對他的“案往舊造說”之評。孟子在《告子上》中以“水無有不下”來論證“人無有不善”,以感官具有相同的喜愛美味、美聲、美色的嗜好來論證人心同好理義,以人腳相同來論證人性同善。這也印證了荀子對其“甚僻違而無類”的批評。思孟學(xué)派提出“至誠”“盡性”“求放心”“存夜氣”之類,在時人看來確有荀子所說的“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的玄秘性。再者,孟子對梁惠王“何以利吾國”之問而答“何必曰利”,批評宋子以不利說秦楚罷兵是滅亡之術(shù),主張代之“以仁義說秦楚之王”。滕文公向孟子請教說,滕作為小國處于大國齊楚之間,雖竭力事大國而不免害,如之何則可?孟子答以當(dāng)效周太王避狄人入侵而移居岐山。孟子堅持仁義不動搖的原則性讓人欽佩,但確實又有些固執(zhí)、僵化和不識時務(wù),從而難免讓人產(chǎn)生其學(xué)究竟能不能經(jīng)世致用的懷疑?!睹献印る墓隆份d,孟子弟子彭更質(zhì)問孟子,“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覺得太過分嗎?孟子回答說,“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意思是說,我只是帶隊吃諸侯們的飯你就覺得過分了嗎?由此可見,荀子對這一派“無廉恥而耆飲食”的批評也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
至于“孫氏之儒”,從人們一般常識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似乎并沒有一個姓“孫”的開宗立派儒者。當(dāng)然,在中國思想史的相關(guān)論著中,大多是以荀子學(xué)派作為“孫氏之儒”的。然而,荀子學(xué)派何以不稱“荀氏之儒”?荀子究竟是姓“荀”還是姓“孫”?荀子學(xué)派究竟是不是“孫氏之儒”?
我們知道,荀子是個飽學(xué)之士,對儒家所有經(jīng)典無不精通,且在秦漢之際儒家經(jīng)典大多賴荀子以傳?!稘h書·藝文志》曾著錄《孫卿子》三十三篇。也就是說,在漢代時人們所知道的是“孫卿子”而不是“荀子”,荀子學(xué)派也理應(yīng)就是韓非子所說的“孫氏之儒”。
《孫卿子》改名為《荀子》,發(fā)生在唐代?!盾髯印ぷh兵篇》王先謙《集解》注引盧文紹語:“案楊氏改書名作《荀卿子》,而此篇正文仍作孫卿子,依漢以來相傳之舊也,本篇內(nèi)‘微子開封于宋注甚明?!鼻迦吮R文紹所說的楊氏就是第一個為《荀子》作系統(tǒng)注解的唐人楊倞。楊注本“荀子序”云:“倞以末宦之暇,頗窺篇籍,竊感炎黃之風(fēng)未洽于圣代,謂荀、孟有功于時政,尤所耽慕。而《孟子》有趙氏章句,漢氏亦嘗立博士,傳習(xí)不絕。故今之君子多好其書。獨《荀子》未有注解,亦復(fù)篇簡爛脫,傳寫謬誤,雖好事者時亦覽之,至于文義不通,屢掩卷焉。夫理曉則愜心,文舛則忤意,未知者謂異端不覽,覽者以脫誤不終,所以荀氏之書千載而未光焉。軏用申抒鄙思,敷尋義理,其所征據(jù),則博求諸書。但以古今字殊,齊、楚言異,事資參考,不得不廣;或取偏傍相近,聲類相通,或字少增加,文重刊削,或求之古字,或征諸方言。加以孤陋寡儔,愚昧多蔽,穿鑿之責(zé),于何可逃?曾未足粗明先賢之旨,適增其蕪穢耳。蓋以自備省覽,非敢傳之將來。以文字繁多,故分舊十二卷三十二篇為二十卷,又改《孫卿新書》為《荀卿子》,其篇第亦頗有移易,使以類相從云?!?/p>
這里說得很清楚,是楊倞將《孫卿新書》改成了《荀卿子》。那么,楊倞為什么這么改呢?楊倞注《儒效篇》“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于人之國?”句云:“漢宣帝名詢,劉向編錄,故以荀卿為孫卿也。”這也就是說,不是楊倞改“孫卿”為“荀卿”,而是漢代劉向為避漢宣帝名諱將“荀卿”改為“孫卿”,他只不過是為恢復(fù)歷史之舊又改回去了而已。然而,果真如此嗎?
謝墉《荀子箋釋序》考釋云:“自司馬貞、顏師古以來,相承以為避漢宣帝諱,故改‘荀為‘孫??紳h宣名詢,漢時尚不諱嫌名,且如后漢李恂與荀淑、荀爽、荀悅、荀彧俱書本字,詎反于周時人名見諸載籍者而改稱之?若然,則左傳自荀息至荀瑤多矣,何不改耶?且即《前漢書》任敖、公孫敖俱不避元帝之名驁也。蓋‘荀音同‘孫,語遂移易,如荊軻在衛(wèi),衛(wèi)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又如張良為韓信都,《潛夫論》云:‘信都者,司徒也。俗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勝屠,然其本一司徒耳。然則‘荀之為‘孫,正如此比,以為避宣帝諱,當(dāng)不其然?!币勒罩x墉的看法,“荀”和“孫”不過是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因為口音不同而發(fā)音不同而已,與避諱不相干。謝氏的說法顯然有較大的合理性,因避帝諱而改人姓氏畢竟是很荒唐的事。
其實,荀子本來姓“孫”而不姓“荀”,其證有三。
其一,據(jù)統(tǒng)計,“孫卿子”或“孫卿”在《荀子》書中,凡20見,其中《儒效篇》3見,《議兵篇》10見,《強國篇》2見,《堯問篇》5見,而“荀卿子”僅在《強國篇》1見。在楊氏改《孫卿新書》為《荀卿子》版本里,尚存這諸多的“孫卿子”,足見“孫卿子”是原來的舊稱?!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贩Q:“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边@也就是說,荀子書中有許多篇章出自荀子親筆,而非他人記錄?,F(xiàn)在《荀子》中的屢屢出現(xiàn)“孫卿子”字樣的《儒效》《議兵篇》文意連貫,論說謹(jǐn)嚴(yán),當(dāng)為荀子自著。那么,篇中的“孫卿子”不僅是“漢以來相傳之舊”,而且是荀子的自稱。
其二,韓非子曾為荀子弟子,他在《顯學(xué)篇》稱“孫氏之儒”而不稱“荀氏之儒”,足見其師姓“孫”而不是姓“荀”,因為沒有哪個弟子糊涂到連自己的師父姓什么都不清楚,何況韓非子又是精明絕頂之人呢!
其三,在漢代之前的文獻中,《戰(zhàn)國策》《韓詩外傳》及《漢書》中稱“孫卿”或“孫子”,而只有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皩O”“荀”音同,蓋楚地習(xí)慣說“荀”。孫卿子長期居于楚地,為蘭陵令,廢居之后亦家居于此,死后也葬于蘭陵。司馬遷是個實事求是的歷史學(xué)家,當(dāng)然會從楚地之俗說稱之為“荀子”?!妒酚洝肥撬抉R遷的嘔心瀝血之作,贏得了后人的篤信,楊倞當(dāng)然也不例外。楊倞據(jù)《史記》而為《孫卿子》改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另外,胡元儀《郇卿別傳考異》別有一說,他認(rèn)為荀子應(yīng)該姓“郇”。郇為周文王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國為氏,郇卿蓋即出此。《后漢書·荀淑傳》稱淑為荀卿十一世孫。他說:“郇卿之為郇伯之后,以國為氏,無可疑矣?!敝杂址Q“孫”,蓋因郇伯乃公孫之后,以“孫”為氏?!佰ā焙汀皩O”皆是氏。因?qū)O氏各國公孫之后皆有孫氏,為著其所出,故宜稱“郇”而不稱“孫”。胡元儀荀子應(yīng)該姓“郇”之說雖然有力,但我們看到唐以前關(guān)于荀子的記述大多寫為“孫”而不是“郇”,故而我們不取此說。
荀子雖然姓“孫”,荀況實是“孫況”,“孫氏之儒”即是荀子一派儒者,這是確定無疑的。然而,由于《荀子》第一個注本即楊倞注本把“孫”改為“荀”,后人沿而用之達一千多年,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再改回去。我們只要明了歷史的真相就夠了。
作為“孫氏之儒”領(lǐng)袖的荀子,有感于“儒者無用”的時見,一方面尖銳地批評當(dāng)時以儒者自居而又無儒者之實的俗儒和陋儒,整飭儒家門戶,另一方面極力發(fā)揮儒家經(jīng)世之學(xué)。在《儒效篇》中,荀子給真正的儒者樹立了一個鑒別標(biāo)準(zhǔn)。這個標(biāo)準(zhǔn)有三個方面。其一,在經(jīng)世方面,儒者應(yīng)該能夠“隆禮義”,重秩序,“明于持社稷之大義”,“通乎財萬物、養(yǎng)百姓之經(jīng)紀(jì)”,“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如果給儒者權(quán)力,則“志意定乎內(nèi),禮節(jié)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謫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賢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萬物得其宜,事變得其應(yīng)?!逼涠?,在行為標(biāo)準(zhǔn)方面,儒者應(yīng)以禮義為“中”,“言必當(dāng)理,事必當(dāng)務(wù)”,“凡知說,有益于理者為之,無益于理者舍之”。其三,在道德修養(yǎng)上,“君子務(wù)修其內(nèi)而讓之于外,務(wù)積德于身而處之以遵道”,能夠做到“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在荀子看來,不符合這個標(biāo)準(zhǔn)的就不是真正的儒者,尤其不是孔子這樣的大儒傳下來的儒者。
荀子以經(jīng)世為務(wù),其著《王制》《儒效》《富國》《議兵》《強國》《王霸》等篇,表明了他對政治形勢、國家制度、治世理想、富國方略、王者之兵等有深刻的見解。據(jù)《史記·李斯列傳》稱,李斯從荀子學(xué)帝王之術(shù),入秦佐秦王,兼并六國,尊秦王為皇帝,自己被任為丞相。車同軌,書同文,取消分封制而改中央集權(quán)制,“斯皆有力焉”。沒有荀子這樣的經(jīng)世大師,也就不可能培養(yǎng)出李斯這種具有千年眼光的大政治家,就更沒有延續(xù)了兩千年的先進的中國帝國??梢哉f,儒家的經(jīng)世之道是在荀子弟子的手中才結(jié)出了豐碩的果實。
二、儒家經(jīng)世學(xué)派原始領(lǐng)袖考原
然而,荀子并非是儒家經(jīng)世學(xué)派的第一個領(lǐng)袖。荀子說:“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tǒng)類,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以為臣。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庇终f:“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眾人媿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避髯訕O力稱頌孔子和子弓,自然是把自己歸宗于子弓的。在荀子看來,真正傳承孔子經(jīng)世之道的真儒和大儒,非子弓莫數(shù),或者說只有子弓才是儒家經(jīng)世學(xué)派的第一個領(lǐng)袖。
然而,子弓又是何許人也?歷史上存在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子弓是仲弓。唐人楊倞、元人吳萊、清人汪中、俞樾等持此說。如汪中《荀卿子通論》云:“《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并稱。子弓之為仲弓,猶子路之為季路,知荀卿之學(xué)實出于子夏、仲弓也?!睂τ谠勇窞榧韭防宰C子弓為仲弓之說,郭沫若先生反駁道:“但這個例實在不好援用。因為仲尼不見稱子尼,伯魚不見稱子魚,而子思亦不見稱季思,則子路僅亦字季路而已?!焙獌x也說:“考其時世,郇卿不得受業(yè)于仲弓,不過因孔子稱仲弓可使南面,以為必仲弓方可比孔子耳,殊乖事之實也?!蔽覀冎?,仲弓名冉雍,《孔子家語》說他少孔子29歲,《仲尼弟子列傳》說其父為賤人??鬃訃L說“雍也可使南面”,以為他可任諸侯之治。冉雍曾受季桓子之請而為其私邑宰,仕三月而辭。其后未聞有什么聲名和建樹。仲弓之聲名和影響完全不配《荀子》書對子弓之譽,故而仲弓為子弓之說不能成立。
第二種說法,子弓是馯臂子弓。唐人張守節(jié)、韓愈及今人郭沫若等持此說。王應(yīng)麟《漢藝文志考證》引韓文公語:“荀卿之書,語圣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業(yè)不傳,惟太史公書《弟子傳》有馯臂子弓,子弓受易于商瞿。”郭沫若甚至還認(rèn)為“《易》是子弓創(chuàng)作的”。楊倞《非相篇》注指出:“《漢書·儒林傳》:馯臂字子弓,江東人,受《易》者也。然馯臂傳《易》之外,更無所聞,荀卿論說,常與仲尼相配,必非馯臂也?!币馑际钦f馯臂子弓沒有什么聲名,不合于荀子的贊頌之辭,故子弓非馯臂子弓。
第三種說法,子弓是子夏弟子。應(yīng)劭云:“子弓,子夏之門人。”此說不知何據(jù)。不論是商瞿門人的子弓,還是子夏門人的子弓,或者是指同一個馯臂子弓,其事跡無傳。胡元儀說:“蓋子弓學(xué)無常師,學(xué)業(yè)必有異人者,故郇卿比之孔子,不得以典籍無傳而疑之也?!痹诤峡磥?,既然唐以前人們以荀子所說的子弓即是馯臂,那一定是“信而有征者也”,只管相信就是了。胡說在這個問題上讓人愚信,是不可取的。
第四種說法,子弓是朱張。魏王弼持此說。王應(yīng)麟《漢藝文志考證》云:“《論語釋文》引王弼注:‘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焙獌x《郇卿別傳考異》駁云:“朱張字子弓,或有所據(jù),以為即郇卿所稱子弓,誣亦甚矣。朱張在孔子之前,郇卿不能受業(yè),即以為郇所受業(yè),亦孔子前之圣人,何以郇卿動曰‘孔子、子弓,先孔子而后子弓邪?”
讀《荀子》描述子弓之語,可知上述四個說法均不足取。筆者認(rèn)為,荀子所說子弓既不是仲弓,也不是馯臂子弓,更不是朱張,而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與顏回齊名的子貢。論說如下。
理由之一:“子貢”與“子弓”發(fā)音相近,蓋楚地俗音不正,筆之于書,字遂移易。
《周禮·天官冢宰·大宰》“五曰賦貢以馭其用”注:“貢,功也?!薄肮Α迸c“弓”聲同,因而“貢”“弓”因聲相混在荀子長期居住的楚地蘭陵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如同“荀卿”本為“孫卿”、“荀子”本為“孫子”一樣?;蛴须y之者說:《荀子》書中只有《非相》《非十二子》和《儒效》三篇作“子弓”,而其余均作“子貢”,何以同書而人名相異?足見子弓自子弓,子貢自子貢,兩人不相涉。這恐怕就是自漢以來不曾有人直接提出子弓可能是子貢這一判斷的直接原因了。其實,不僅僅“子弓”和“子貢”兩個人名出現(xiàn)在《荀子》同一本書中,而且“孫卿子”和“荀卿子”還同時出現(xiàn)在《荀子》同一本書的同一篇文字之中。在《強國篇》中,“荀卿子”一見,記為“荀卿子說齊相曰”;“孫卿子”兩見,記為“應(yīng)侯問孫卿子曰”和“孫卿子曰”。我們不疑“孫卿子”與“荀卿子”是同一個人,何以獨疑“子貢”與“子弓”不是同一個人呢?況且楊倞在《荀子序》中說得很明白,他面對的《荀子書》“未有注解,亦復(fù)篇簡爛脫,傳寫謬誤”,“但以古今字殊,齊、楚言異,事資參考,不得不廣;或取偏傍相近,聲類相通,或字少增加,文重刊削,或求之古字,或征諸方言”。這樣的《荀子》版本中,名字錯寫有什么奇怪的?《荀子》書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荀子長期在齊講學(xué),在北方留下了一些文字,又在楚蘭陵為令且著述終老于蘭陵。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傳抄的篇章,自然會有出入。《荀子》書中記為“子弓”的篇章,多是論說文體,必是荀子在楚地蘭陵流傳的本子,而記為“子貢”的篇章如《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堯曰》必是在齊趙等地流傳的本子。記為“子貢”的篇章完全集中在《荀子》書的最后幾篇,且多是講歷史故事,與《孔子家語》《說苑》《韓詩外傳》等書相出入,將之視為齊趙等地孫氏之儒的雜記也是可以的。
理由之二:子弓與子貢的身材相合,都比較短小。
《非相篇》說:“蓋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睋?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然而,《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自然情況介紹得比較簡單,說他“端沐賜,衛(wèi)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之后對其作了遠遠超出其他眾弟子的長篇記述,其中卻不曾見有其身材方面的蛛絲馬跡。筆者偶然發(fā)現(xiàn)在東漢王充《論衡·龍?zhí)撈分杏羞@樣的話:“豫讓吞炭,漆身為厲,人不識其形。子貢滅須為婦人,人不知其狀。龍變體自匿,人亦不能覺,變化藏匿者巧也。物性亦有自然,狌狌知往,乾鵲知來,鸚鵡能言,三怪比龍,性變化也。如以巧為神,豫讓、子貢神也。”這里所說的是,子貢剃去胡須,扮為婦人,人們認(rèn)不出是假扮的。我們無須去關(guān)注子貢為什么要扮婦人,或者他是不是有高超的易容之術(shù),而只需要注意為何“人不知其狀”就夠了。一般來說,婦人身體普遍較男人短小,而只有身材短小的男人假扮女人,才有可能“人不知其狀”。如果換了身長九尺六寸的孔子,無論易容術(shù)多么高超都是沒有用的。高舉“疾虛妄”大旗的王充之所以如此記述,且作為論據(jù)來用,必是事實鑿鑿如此。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據(jù)此斷定子貢身材短小。這與荀子所說的“子弓短”正相吻合。
理由之三:子貢之名聲顯于天下,與荀子對子弓名聲的記述相合。
《非十二子篇》稱子弓和孔子一樣,“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可見子弓是一個聲名聞于天下,賽過王侯的人。那么子貢又如何呢?《論語·子張》載:“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又載:“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笨鬃邮且粋€天下聞名的人,而不止一人說子貢之賢過于孔子。在孔子的弟子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到過世人這樣的贊譽。因此,子貢“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當(dāng)之無愧。
理由之四:子貢身無置錐之地,可以與諸侯分庭抗禮,與荀子對子弓的記述相合。
《非十二子》稱仲尼和子弓“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孔子配這樣的評價是沒有問題的。《莊子·漁父》記載孔子見漁父,恭敬非常?!白勇放攒嚩鴨栐唬骸傻脼橐劬靡樱磭L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抗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yīng),得無太甚乎?”孔子能以這樣的態(tài)度見諸侯之君,足見其威望冠于當(dāng)時。子貢與之相對照,竟也絲毫不差?!吨倌岬茏恿袀鳌份d,齊田常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為保衛(wèi)父母之國使子貢出使以救。子貢到齊、吳、越、晉、魯諸國均受到禮遇,越王更是“除道郊迎”,并謙恭地說:“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其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仲尼弟子列傳》稱“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子貢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還說他“常相魯衛(wèi)”,真當(dāng)?shù)闷稹耙痪荒塥毿螅粐荒塥毴荨敝u??鬃拥茏右约爸蟮娜逭?,雖然也有可以與諸侯分庭抗禮者,如子夏在孔子死后曾為魏文侯師,孟子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傳食于諸侯,但與子貢相較似乎都有些勉強。
理由之五:荀子將仲尼、子弓并譽,故子弓必是德才卓越、得承孔子事業(yè)之人,而子貢恰恰正是最有資質(zhì)承繼孔子事業(yè)的不二人選。
子貢之才,冠于孔門?!墩撜Z·公冶長》載:“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一般認(rèn)為,孔子此語有抑子貢揚顏回之嫌,然子貢亦自認(rèn)比顏回稍遜。然而,他能在“天縱之將圣”的師父面前敢說“聞一以知二”,而其師孔子絲毫不覺得其大言不慚,可見子貢之才確然高絕。然而,被子貢贊為“聞一以知十”的顏回卻不認(rèn)為他的才智絕對夠用。他曾感嘆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薄吨倌岬茏恿袀鳌酚浰澳甓牛l(fā)盡白,蚤死”。他生活貧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故而不幸早死。但子貢似乎從未有“竭吾才”之感,在師從孔子學(xué)習(xí)之余而事貨殖,在七十子中最為富有。后來名滿天下,壽終正寢。由此可見,子貢之才實比顏回不遑多讓。在理解孔子之道方面,子貢表現(xiàn)出了高超的領(lǐng)悟能力,確有聞一知二之能?!墩撜Z·顏淵》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此段問答中,孔子原本說了“足食”和“足兵”兩條,而“民信之矣”不過是達到“足食”和“足兵”之后的結(jié)果。子貢則舉一反三,把“民信”也看成是政事中很重要的一條。經(jīng)他頗具藝術(shù)性的提問,孔子不僅接受了他的看法,并進一步確認(rèn)“民信”具有根本性的價值。子貢不僅能知,而且能行,可謂是一個經(jīng)世的高手。這是得到孔子確認(rèn)的。季康子問孔子:“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回答說:“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
理由之六:孔子子貢師徒二人人生旨趣相投,相交數(shù)十載,患難與共,情誼深厚,本來就是一體,這也是荀子將二人并稱的一個緣由。
子貢是一個尊師重道、操守堅定的道德君子。據(jù)《論語》《史記》《孔子家語》等書的記載我們知道子貢的許多軼事。當(dāng)孔子被圍于陳蔡之間,從者“七日不食”之時,是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以解眾人的燃眉之急。在看到孔子之從者似乎有不好的苗頭時,及時提出“仁人廉士窮不改節(jié)”的要求。在孔子終不能脫困之時,是子貢突圍至楚,說楚昭王興師迎之,孔子及從者然后得免。當(dāng)叔孫武叔、陳子禽等人詆毀孔子并諂媚贊揚子貢時,是子貢義正詞嚴(yán)地維護孔子的尊嚴(yán)和形象,絲毫不失弟子對師父的尊敬和欽佩。當(dāng)齊國要攻打孔子的父母之國時,還是子貢出使齊、吳、越、晉四國,保存了魯國??鬃訉ψ迂曇卜浅R兄?。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當(dāng)孔子年老病重,生命到了最后數(shù)日時,子貢遠道而來請見??鬃诱f:“賜,汝來何其晚也?”嘆息著向子貢述說自己的病情,“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對子貢的期盼和親近之情可謂溢于言表??鬃油砟耆绱丝粗刈迂?,正是因為子貢已是孔門第一人。
理由之七: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貢是孔門實際的接管和料理者。
孔子子貢師徒兩人見面之后七日而孔子卒?!蹲髠鳌ぐЧ辍酚涺敯ЧC孔子文:“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很不客氣地批評說:“君其不沒于魯乎。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君兩失之?!边@就是說,孔子生前不尊重而用之,死后卻又裝作很沉痛的樣子發(fā)誄文哀悼,而誄文又竊用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專用名詞“余一人”,既失禮又失名。這樣一個既昏且愆的君主,不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的。如果不是名動天下,不是孔門主事之人,恐怕是沒有人敢對君主的示好做出如此輕蔑性的批評的?!犊鬃邮兰摇份d,孔子死后,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喪三年,唯子貢廬于冡上,守六年然后去。在這里應(yīng)該特別注意的有兩點:其一,為什么別的弟子包括像曾參那樣以孝著稱的弟子都走了,唯有子貢留下來了?難道僅僅是因為師徒情深?還是子貢很閑?師徒情深是肯定的,閑暇則決計不是。子貢小孔子31歲,孔子死時子貢42歲,正值盛年。且他這樣的人物怎么會沒有事做?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孔子去世后他是主事之人。別人都走了,唯有主事的人不能走。其二,在對他來說極其寶貴的六年之中,子貢都做了什么?我們雖然對此一無所知,但可以推知一定不會只是守墓而已。我很懷疑,后世相傳但又難以確定的許多孔子的著作,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子貢的手筆,至少是經(jīng)過子貢之手整理而成的。仲尼和子貢是儒家最了不起的代表人物,子貢是孔子的繼承者。太史公說“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這絕非虛言。荀子把仲尼、子貢并稱,不亦宜乎!
理由之八:子貢與荀子的思想旨趣相一致,蓋因荀子受到過子貢的影響。
《仲尼弟子列傳》記他“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貲”,即喜好囤積貯貨逐時貨賣以取利。又說他“常相魯衛(wèi),家累千金,卒終于齊”。子貢早荀子不過100多年,且享有如此不朽的名聲,這對于崇拜“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之類大儒的荀子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荀子曾經(jīng)長期在齊國游學(xué),對終老于齊國的大儒前輩子貢不可能不加注意。慕其人則求聞其事,聞其事則求知其學(xué),故而荀子之學(xué)應(yīng)該是受了子貢影響的。子貢顯于世,荀子也不想埋沒了自己;子貢豪富,荀子也不想過那種簞食瓢飲、節(jié)衣縮食的生活。翻開其《王霸篇》,便會感到那種宰制天下的磅礴之氣。此篇說:“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北匾宰詾橹撸耙鄯蛑酪?,墨子之說也”。過慣苦日子的人總是注重省吃儉用,而豪富者則多想如何生財。荀子認(rèn)為,“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在他看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其“非樂”將使天下亂,其“節(jié)用”將使天下貧。主張用“明分”“尚賢使能”“隆禮”“致忠信”“爵服慶賞”“誅奸”等方法使天下富足。這樣的思想應(yīng)該說是與孔子、子貢的思想傾向相合?!墩撜Z·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受教而追求經(jīng)世之道,以“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為自己的經(jīng)世理想。荀子的思想可以說與孔子、子貢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我認(rèn)為子弓即是子貢,是沒有疑問的。從根本旨趣上說,儒學(xué)乃經(jīng)世之學(xué)。我們當(dāng)把儒家經(jīng)世大儒和孔子正宗的繼承者這一名號還給子貢。后儒崇顏回、貶子貢,崇思孟、貶荀子,或者把儒學(xué)變成一種文人自娛自樂的玄思和獨修的學(xué)問,或者把儒學(xué)變成一種記誦辭章之學(xué)和科舉取士的敲門磚,實乃從根本上偏離了孔子??鬃訃L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薄熬印痹凇墩撜Z》中均兼德、位而言??鬃右笃涞茏幼觥熬尤濉?,正是指要求他們做能夠經(jīng)世的儒者。荀子表彰仲尼、子貢,正是要糾孔子之后至戰(zhàn)國末期的諸儒派系之偏。
注釋
①⑨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第351、352頁。②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99、201、181—182、204、205、45、29頁。③④《論語·子張》,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202、209—210頁。⑤《荀子·非十二子篇》,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04、105、94—95、95—96頁。⑥《論語·顏淵》,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23頁。⑦《論語·述而》,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68頁。⑧《論語·雍也》,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59、58、65、59頁。⑩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39、39—41、120、123、124、128、127、52、117、14、8、48、73、213—214頁。此依郭沬若先生《儒家八派的批判》的說法,樂正氏即孟子的弟子樂正克。見郭沫若:《十批判書》,科學(xué)出版社,1956年,第128頁。《孟子·離婁上》,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493頁?!睹献印す珜O丑上》,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232頁。郭沫若:《十批判書》,科學(xué)出版社,1956年,第132、148頁?!俄n非子·五蠹》,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9頁?!睹献印す珜O丑下》,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311頁?!睹献印る墓稀?,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386頁??追f達:《尚書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75頁。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3頁。《孟子·梁惠王下》,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163—166、427頁。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2348、1909、2195、2201、3258、1944頁。《荀子·儒效》,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38、22頁。胡元儀:《郇卿別傳考異》,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48、149、73、48、48頁。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6頁。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第1034頁?!墩撜Z·子罕第九》,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90、126頁?!犊鬃蛹艺Z·在厄》,《百子全書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18頁。《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3258頁?!盾髯印じ粐?,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185頁。
責(zé)任編輯: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