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需要教師扎實開展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活動。
一、 活化語文課堂
閱讀寫作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器官,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語文課活起來。
1. 玩一玩。玩,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生在玩中受到啟發(fā),獲得親身體驗,才是寓教于樂。如低年級的“找朋友”“逛超市”“猜猜看”等,就是把語文閱讀滲透在游戲之中。
2. 說一說。文章的意義是通過閱讀活動發(fā)掘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從朗讀到朗誦,從朗誦到演說,是促進理解的升華,從書面語言向口頭語言轉變的過程。如《虎門銷煙》一文,引導學生以“站在林則徐雕像前,我想說……”為題,進行交流,促進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升華。
3. 寫一寫。文章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有許多空白之處,需要讀者通過閱讀寫作,架起一座溝通作者與讀者情感的橋,使之加深閱讀感受。如《誠實與信任》一文,教師引導學生從小紅車司機的角度想開去,以給作者的一封信為切入口,帶領學生走進“誠實與信任”的真境界。
4. 演一演。表演是一個綜合性的訓練過程,通過表演把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內化、發(fā)展、豐富,使學生的觀察、想象、語言等諸方面能力得以綜合運用,全面發(fā)展。如《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進行課本劇排練,給學生一個從認識到實踐的舞臺。
二、 拓寬語文課堂
課內閱讀與課外積累相結合,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此要依據(jù)文本,開發(fā)閱讀資源。
1. 以文本作者為主線。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為例,學生對老舍的作品自然而然產(chǎn)生閱讀期待,教師便可乘機推薦老舍先生不同風格的作品,讓同學們更多的是感受到作者的內心世界以及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語言魅力。
2. 以情感內容為主線。以“主題教育”為編排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色之一。單元教學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學習課文過程中,可向學生推薦相同類型的文章。比如,在教學《錢學森》一文時,可推薦《巴金》《李四光》《詹天佑》等人物故事類的作品進行閱讀。
3. 以專題知識為主線。對于知識性的文章,小學課本中以科普小品居多。小學生閱讀一些科學小品,對于開闊眼界、啟迪思維都是很有意義的。在學習《天火之謎》《大自然的文字》《石頭書》等文章后,《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奧秘世界大百科》等科普書籍,便可以借此推薦給學生閱讀。
4. 以文體為主線。小語課文中還有敘述性文體、說明性文體、詩歌和非連續(xù)性文本等,在教學中可結合文體特點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時,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說明文的要點,學習說明的方法,并向學生推薦說明文的作品。
三、 開辟語文大課堂
1. 創(chuàng)設閱讀的環(huán)境。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在社區(qū)開辦社區(qū)閱覽室、閱讀指導課堂;在家庭為孩子配備書架、桌椅;在學校舉辦讀書節(jié),設置圖書角、閱讀區(qū)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2. 拓寬閱讀的渠道。把閱讀引向生活,引向實踐,用生活作為銜接作者和讀者的連線,引導學生用一顆細膩的心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積淀底蘊。
3. 提高組織閱讀活動能力。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技能是一個長期培養(yǎng)并形成的過程,需要教師積極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教學藝術水平,善于組織閱讀團隊,提升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灌南縣長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