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蜀峰
【摘 要】 目的:探討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總再通率為68.75%,高于對照組的43.7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94%,低于對照組的2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較為顯著,能夠提升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再通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尿激酶靜脈溶栓;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6-0060-01
內科急癥中急性心肌梗死較為常見,且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逐漸轉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影響。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多以早期再灌注為主。為探討有效治療方法,筆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觀察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57±5.38)歲;梗死部位:29例前壁,23例前間壁,21例下壁,17例高側壁,14例側壁,11例下壁+右室,9例下壁+右室+正后壁,4例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將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研究組患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梗死部位等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選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1],均有左胸部或胸骨后疼痛,且向背部、頜部或上臂擴散,疼痛時間超過20min;患者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未得到緩解;患者中至少有兩個導聯ST段抬高;所選患者均符合靜脈溶栓治療適應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其心電監(jiān)護、持續(xù)低流量吸氧,觀察并記錄心電圖以及血小板計數,給予患者心肌酶譜、凝血功能等監(jiān)測。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0.1~0.2mg/min硝酸甘油靜脈滴注,每12h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1次,同時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共治療3日。研究組患者采用北京賽生藥業(yè)公司生產的尿激酶進行治療,將150萬單位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鹽水中,30min中內靜脈溶栓滴注結束;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卡托普利、阿司匹林以及倍他樂克等常規(guī)治療。
1.4 評定標準 治療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同時根據冠脈再通的指標對患者再通情況進行評定。①患者靜脈溶栓后2h胸痛癥狀改善較為明顯或消失;②患者心電圖抬高ST段溶栓2h內回降,且回降的程度>50%;③患者溶栓2h后出現灌注性的心律失常;④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在14h出現。治療后患者符合前兩條為再通[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研究組總再通率為68.75%,高于對照組的43.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94%,低于對照組的2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破裂而損傷血管內皮,進而引發(fā)出血并在管腔形成血栓致使管腔閉塞。臨床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其較為常見的一種危重疾病,該病發(fā)病1h以內的死亡率在50%左右,致死的原因多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目前對其治療主要是以再通閉塞冠狀動脈,再灌注缺血心肌,從而挽救瀕死心肌,縮小心肌梗死范圍,提升患者預后效果等為主。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介入治療,但就目前我國基層醫(yī)院介入治療的條件不足;另一種為溶栓治療;該種方法較為安全有效、且操作較為簡單易行,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靜脈溶栓治療主要是通過將纖溶酶原激活,從而溶解纖維蛋白較為豐富的血栓,再通閉塞的管腔。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溶栓劑是尿激酶,尿激酶不僅將活纖溶酶原激活,使其轉化成纖溶酶;而且它的半衰期在8~20min,沒有抗原性,過敏反應較低,是很好的溶栓劑。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組,其再通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尿激酶靜脈溶栓的效果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較為顯著,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搶救贏得時間。同時尿激酶溶栓的價格較為低廉、不良反應較少,極易被患者及其家屬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紅霞,尿激酶溶栓急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7(13):14.
[2]王忠云,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10(29):6050-6051.
【摘 要】 目的:探討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總再通率為68.75%,高于對照組的43.7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94%,低于對照組的2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較為顯著,能夠提升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再通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尿激酶靜脈溶栓;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6-0060-01
內科急癥中急性心肌梗死較為常見,且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逐漸轉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影響。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多以早期再灌注為主。為探討有效治療方法,筆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觀察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57±5.38)歲;梗死部位:29例前壁,23例前間壁,21例下壁,17例高側壁,14例側壁,11例下壁+右室,9例下壁+右室+正后壁,4例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將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研究組患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梗死部位等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選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1],均有左胸部或胸骨后疼痛,且向背部、頜部或上臂擴散,疼痛時間超過20min;患者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未得到緩解;患者中至少有兩個導聯ST段抬高;所選患者均符合靜脈溶栓治療適應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其心電監(jiān)護、持續(xù)低流量吸氧,觀察并記錄心電圖以及血小板計數,給予患者心肌酶譜、凝血功能等監(jiān)測。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0.1~0.2mg/min硝酸甘油靜脈滴注,每12h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1次,同時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共治療3日。研究組患者采用北京賽生藥業(yè)公司生產的尿激酶進行治療,將150萬單位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鹽水中,30min中內靜脈溶栓滴注結束;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卡托普利、阿司匹林以及倍他樂克等常規(guī)治療。
1.4 評定標準 治療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同時根據冠脈再通的指標對患者再通情況進行評定。①患者靜脈溶栓后2h胸痛癥狀改善較為明顯或消失;②患者心電圖抬高ST段溶栓2h內回降,且回降的程度>50%;③患者溶栓2h后出現灌注性的心律失常;④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在14h出現。治療后患者符合前兩條為再通[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研究組總再通率為68.75%,高于對照組的43.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94%,低于對照組的2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破裂而損傷血管內皮,進而引發(fā)出血并在管腔形成血栓致使管腔閉塞。臨床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其較為常見的一種危重疾病,該病發(fā)病1h以內的死亡率在50%左右,致死的原因多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目前對其治療主要是以再通閉塞冠狀動脈,再灌注缺血心肌,從而挽救瀕死心肌,縮小心肌梗死范圍,提升患者預后效果等為主。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介入治療,但就目前我國基層醫(yī)院介入治療的條件不足;另一種為溶栓治療;該種方法較為安全有效、且操作較為簡單易行,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靜脈溶栓治療主要是通過將纖溶酶原激活,從而溶解纖維蛋白較為豐富的血栓,再通閉塞的管腔。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溶栓劑是尿激酶,尿激酶不僅將活纖溶酶原激活,使其轉化成纖溶酶;而且它的半衰期在8~20min,沒有抗原性,過敏反應較低,是很好的溶栓劑。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組,其再通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尿激酶靜脈溶栓的效果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較為顯著,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搶救贏得時間。同時尿激酶溶栓的價格較為低廉、不良反應較少,極易被患者及其家屬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紅霞,尿激酶溶栓急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7(13):14.
[2]王忠云,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10(29):6050-6051.
【摘 要】 目的:探討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總再通率為68.75%,高于對照組的43.7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94%,低于對照組的2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較為顯著,能夠提升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再通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尿激酶靜脈溶栓;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6-0060-01
內科急癥中急性心肌梗死較為常見,且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逐漸轉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影響。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多以早期再灌注為主。為探討有效治療方法,筆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觀察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6例,女52例,年齡29~75歲,平均年齡(57±5.38)歲;梗死部位:29例前壁,23例前間壁,21例下壁,17例高側壁,14例側壁,11例下壁+右室,9例下壁+右室+正后壁,4例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將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4例。研究組患者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梗死部位等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選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1],均有左胸部或胸骨后疼痛,且向背部、頜部或上臂擴散,疼痛時間超過20min;患者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未得到緩解;患者中至少有兩個導聯ST段抬高;所選患者均符合靜脈溶栓治療適應證。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其心電監(jiān)護、持續(xù)低流量吸氧,觀察并記錄心電圖以及血小板計數,給予患者心肌酶譜、凝血功能等監(jiān)測。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0.1~0.2mg/min硝酸甘油靜脈滴注,每12h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1次,同時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共治療3日。研究組患者采用北京賽生藥業(yè)公司生產的尿激酶進行治療,將150萬單位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鹽水中,30min中內靜脈溶栓滴注結束;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卡托普利、阿司匹林以及倍他樂克等常規(guī)治療。
1.4 評定標準 治療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同時根據冠脈再通的指標對患者再通情況進行評定。①患者靜脈溶栓后2h胸痛癥狀改善較為明顯或消失;②患者心電圖抬高ST段溶栓2h內回降,且回降的程度>50%;③患者溶栓2h后出現灌注性的心律失常;④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在14h出現。治療后患者符合前兩條為再通[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管再通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研究組總再通率為68.75%,高于對照組的43.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94%,低于對照組的26.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破裂而損傷血管內皮,進而引發(fā)出血并在管腔形成血栓致使管腔閉塞。臨床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其較為常見的一種危重疾病,該病發(fā)病1h以內的死亡率在50%左右,致死的原因多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目前對其治療主要是以再通閉塞冠狀動脈,再灌注缺血心肌,從而挽救瀕死心肌,縮小心肌梗死范圍,提升患者預后效果等為主。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介入治療,但就目前我國基層醫(yī)院介入治療的條件不足;另一種為溶栓治療;該種方法較為安全有效、且操作較為簡單易行,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靜脈溶栓治療主要是通過將纖溶酶原激活,從而溶解纖維蛋白較為豐富的血栓,再通閉塞的管腔。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溶栓劑是尿激酶,尿激酶不僅將活纖溶酶原激活,使其轉化成纖溶酶;而且它的半衰期在8~20min,沒有抗原性,過敏反應較低,是很好的溶栓劑。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組,其再通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尿激酶靜脈溶栓的效果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較為顯著,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搶救贏得時間。同時尿激酶溶栓的價格較為低廉、不良反應較少,極易被患者及其家屬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紅霞,尿激酶溶栓急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7(13):14.
[2]王忠云,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10(29):6050-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