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
摘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濟學最引人矚目的發(fā)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出現。而交易費用作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基礎,也豐富了經濟學的內容。交易費用的出現使一些費用從生產費用中分離出來具有了新的性質,對費用的結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本文結合會計學計量方法對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進行比較,以更明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
關鍵詞:交易費用;生產成本;會計計量
一、交易費用
(一)交易費用的提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最先使用“交易”一詞。他將交易生產分離開來,并把交易分成了商業(yè)交易、信貸交易、勞動力交易三類。為交易和交易費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康芒斯將交易的概念一般化為所有權的轉移,將交易分為個人之間的買賣交易、企業(yè)內部上下級之間的管理交易和有法律上的上級指定、分派財富創(chuàng)造的負擔和利益的限額交易三種類型。他將交易作為人類活動的基本單位,并認為是制度經濟學的最小單位。
馬克思認為商業(yè)專門化節(jié)約了商品買賣的資本,卻產生了流通費用。馬克思所講的交易費用也依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交易費用。
科斯在《企業(yè)的性質》中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思想,指出運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交易費用包括了發(fā)現并通知交易者的費用、簽約和談判的費用、督促旅行契約條款的費用,揭示了交易費用的內涵。阿羅在研究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行為和市場經濟運行效率時首先提出“交易費用”的概念,并定義為市場機制運行的費用。
(二)交易費用的內涵。科斯提出,運用價格機制客觀上存在一種損失,產生一筆費用,即“運用價格機制的成本”,是圍繞契約的簽訂和實施過程而產生的,包括進行談判、討價還價、擬定契約、實施監(jiān)督來保障契約條款得以按要求履行等多種費用①。威廉姆森將交易費用比作摩擦力,將其分為事前和事后兩部分,其中事前的交易費用包括草擬合同、就合同內容進行談判以及確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的交易費用包括解決契約本身存在的問題時從改變條款到推出契約花費的成本。張五常將交易費用定義為“所有那些在魯濱遜·克魯索經濟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發(fā)生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具體包括識別、考核與額度費用,以及討價還價與使用仲裁機構的費用等。②巴澤爾認為交易費用是“轉讓、獲取和保護產權有關的成本”③。樊綱認為“人與物打交道支付的是‘生產成本,人與物打交道時支付的成本是‘交易成本”④。雖然不同學者對交易費用具體內涵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交易時發(fā)生在交易過程中的費用,是搜集信息、尋找交易對象、進行交易談判、實現交割等環(huán)節(jié)上的耗費。
(三)交易費用的計量。依據張五常對交易費用的定義以及康芒斯對市場交易的類型劃分,現代會計學對交易費用的計量有如下模型:交易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所得稅費用+營業(yè)稅金及附加+其他應計入企業(yè)交易費用的營業(yè)外支出或收入。
其中,財務費用指企業(yè)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fā)生的籌資費用,包括利息支出、匯兌損失及相關手續(xù)費、企業(yè)發(fā)生的現金折扣或收到的現金折扣等。⑤管理費用指企業(yè)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fā)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工資和福利、維修費、技術轉讓費等。⑥銷售費用指企業(yè)為了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發(fā)生的費用,包括在銷售過程中發(fā)生的保險費、展覽費、包裝費、廣告費等。所得稅費用指的是企業(yè)所得稅。⑦營業(yè)稅金及附加是指企業(yè)在銷售環(huán)節(jié)所發(fā)生的稅金,如消費稅、營業(y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稅等。⑧
會計學的計量是從微觀層面的一種計量方式,從企業(yè)的角度研究交易費用的大小。交易費用還可以從宏觀層面進行計量。諾斯將整個經濟部門分為交易部門和轉換部門,交易費用來自于兩部門的交易之和。學者們研究發(fā)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的交易費用在GNP中所占比重成遞增趨勢,這是因為交易費用與分工成正向變化,分工的細化和協(xié)調難度的增大導致交易費用的增加。
二、生產成本
生產和交易是經濟活動的最高范疇,經濟活動中的成本除去交易費用,就是生產成本。
(一)生產成本的內涵。馬克思指出,從耗費角度來說生產成本的經濟實質是C+V。由于C+V的價值無法計量,人們所計量的實際上是C+V的成本價格。成本價格是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成本價格即資本家的耗費,與生產商品的實際生產費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生產商品的實際生產費用是按照全部的勞動耗費計量的,它包括物化勞動耗費C和活勞動的耗費V+M。它同商品的價值是完全一致的,即等于C+V+M。成本價格與實際生產費用的差額是剩余價值或利潤。因此,成本價格不包括利潤,利潤是商品的銷售價格扣除生產成本后的余額。剔除資本的私有性質,生產成本概念對社會主義公有經濟也是適用的,也是投入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的總和,表現為產品價值中的C+V。
(二)生產成本的計量。會計學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是指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直接材料耗費、直接人工工資、福利和其他直接費。間接費用是指制造費用,即不能直接計入各產品成本的有關費用。主要包括企業(yè)各生產部門組織和管理生產而發(fā)生的工資和福利費、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物料消耗等其他各項制造費用。
三、交易費用和生產成本的辨析
分辨一筆花費應當屬于交易費用還是生產成本可以從它是否財富創(chuàng)造來判斷。馬克思將商品價值運動分作商品使用價值運用和單純的價值運動兩種。與商品使用價值運用有關的勞動是生產價值的,發(fā)生的費用與價值創(chuàng)造有關,是“生產性”的,屬于生產成本;與單純的價值運動有關的勞動是不創(chuàng)造價值的,是“非生產性”的,是財富的耗費。
經濟活動的總費用是生產成本、生產性流通費用、交易費用和交易性流通費用的總和。可見,流通費用中用于具有“生產性”的一部分應計入生產成本,具有“非生產性”的一部分應計入交易費用。生產性流通費用包括原材料的運費、產品的包裝費、貯藏費、保管費等,交易性流通費用則是廣告費等為了銷售和促銷而發(fā)生的費用。
用“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標準,可以對費用進行有效劃分。例如,管理費用中車間生產部門的主任的工資和福利、水電費、辦公用品等可以視為生產成本,而行政管理部門的工資和福利、水電費等則屬于交易費用;把產品從工廠運送到商店的運輸費就是交易費用;而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貨幣只有當職能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才能在生產過程中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剩余價值。因此,利息在本質上與利潤一樣,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反映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工人的關系。(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沈滿洪,交易費用理論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2013.
[2]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5.
注解:
①科斯,企業(yè)的性質,《企業(yè)、市場與法律》,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
②張五常,經濟組織與交易成本,《經濟解釋》,商務印書館,2000.第407頁.
③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第3頁.
④樊綱,《走進風險的世界》,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第178頁.
⑤崔國萍,王利娜,《會計學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第106頁.
⑥崔國萍,王利娜,《會計學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第223頁.
⑦崔國萍,王利娜,《會計學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第146頁.
⑧崔國萍,王利娜,《會計學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