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
膽道閉鎖的超聲診斷
郭興
目的分析探討膽道閉鎖患兒聲像圖特點,以提高臨床正確診斷率。方法回顧性分析經(jīng)過手術病理確診的25例膽道閉鎖患兒的肝膽超聲表現(xiàn)。結果本研究中16例患兒超聲顯示有左右肝管匯合部纖維斑塊,門靜脈肝外膽管區(qū)紊亂,呈條索樣高回聲,出現(xiàn)三角形的形狀,兩端細小、中間膨大,即為“TC征”,其中12例患兒的左右肝管匯合部可見高回聲斑塊,長徑1.5~2.4 cm,厚徑0.4~0.7 cm,4例患兒的高回聲斑塊較小,長徑0.7~1.4 cm,厚徑0.20~0.25 cm,由于斑塊較小不易辨認。有2例患兒膽囊空癟,無囊腔顯示,超聲呈長條狀高回聲區(qū),2例患兒的膽囊癟小,膽囊腔萎縮,16例患兒膽囊大小明顯小于正常,充盈不佳,膽囊輪廓不清晰,膽囊壁增厚,膽囊的內(nèi)壁毛糙,5例患兒的膽囊的大小、形態(tài)基本接近正常。21例患兒超聲顯示患兒膽囊收縮異常。25例患兒肝臟普遍增大,肝肋下2.0~4.1 cm,肝實質回聲增粗,回聲分布不均勻。17例患兒脾臟增大,肋下1.0~3.1 cm。有11例患兒出現(xiàn)腹腔積液,超聲顯示,19例患兒肝動脈擴張,直徑增粗。結論左右肝管匯合部斑塊可以作為膽道閉鎖超聲診斷的客觀指標,膽囊癟小及收縮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肝臟增大與肝臟回聲增強、粗糙程度與肝纖維化成正比,可以提示病程長短及預后。
超聲檢查;彩色多普勒;膽道閉鎖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44
膽道閉鎖是一種常見的肝內(nèi)外膽管病變,常迅速引起肝硬化而死亡,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并給予治療非常重要,及時而準確地早期診斷決定其最佳手術時機和治療效果[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超聲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經(jīng)過手術病理確診的25例膽道閉鎖患兒的肝膽超聲表現(xiàn),探討膽道閉鎖患兒聲像圖特點,以提高臨床正確診斷率,減少漏診和誤診?,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超聲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經(jīng)過手術病理確診的25例膽道閉鎖患兒,男15例,女10例,年齡4~120 d,平均年齡(54±6)d,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黃疸進行性加重、尿黃、肝臟腫大。
1.2 方法 使用本院超聲科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5~5.0 MHz,檢查前禁食6 h,常規(guī)掃查腹部重要臟器,觀察肝臟、膽囊、肝內(nèi)外膽管及左右肝管匯合部,特別注意檢查膽囊窩及第一肝門,觀察記錄左右肝管匯合部有無高回聲斑塊,觀察肝臟是否腫大、表面是否光滑及內(nèi)部回聲情況,觀察膽囊形態(tài)、大小,膽總管有無擴張,門靜脈回聲情況,有無腹水出現(xiàn)及脾臟等情況,喂奶后1 h觀察膽囊變化。
2.1 左右肝管匯合部纖維斑塊 本研究25例膽道閉鎖患兒中16例顯示有左右肝管匯合部纖維斑塊,門靜脈肝外膽管區(qū)紊亂,呈條索樣高回聲,出現(xiàn)三角形的形狀,兩端細小、中間膨大,即為“TC征”。其中12例患兒的左右肝管匯合部可見高回聲斑塊,長徑1.5~2.4 cm,厚徑0.4~0.7 cm,4例患兒的高回聲斑塊較小,長徑0.7~1.4 cm,厚徑0.20~0.25 cm,由于斑塊較小不易辨認。
2.2 膽囊大小、形態(tài)及收縮功能改變 本研究25例膽道閉鎖患兒中,有2例患兒膽囊空癟,無囊腔顯示,超聲呈長條狀高回聲區(qū),2例患兒的膽囊癟小,膽囊腔萎縮,16例患兒膽囊大小明顯小于正常,充盈不佳,膽囊輪廓不清晰,膽囊壁增厚,膽囊的內(nèi)壁毛糙,5例患兒的膽囊的大小、形態(tài)基本接近正常。21例患兒超聲顯示患兒膽囊收縮異常。
2.3 肝臟大小及實質回聲表現(xiàn) 本組中25例患兒肝臟普遍增大,肝肋下2.0~4.1 cm,增大程度與患兒的日齡無明顯關系。肝實質回聲增粗25例,回聲分布不均勻,病程長的患兒呈肝臟纖維化表現(xiàn)。
2.4 脾臟大小 17例患兒脾臟增大,肋下1.0~3.1 cm。
2.5 腹腔積液 本組中有11例患兒出現(xiàn)腹腔積液,其中9例患兒肝臟明顯增大,實質回聲增強、增粗,呈肝臟纖維化表現(xiàn)。
2.6 肝動脈增粗 超聲顯示,19例患兒肝動脈擴張,直徑增粗,0.15~0.24 cm,肝動脈顯示率增加,流速增快,達到(80.4±29.7)cm/s,有14例患兒血流阻力指數(shù)增高。
膽道閉鎖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有關,診斷起來也比較困難,如放射性核素肝膽顯影、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等,但都具有局限性[2]。隨著超聲儀器的不斷更新,影像學檢查在膽道閉鎖的早期診斷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超聲診斷膽道閉鎖的準確率達到了95%[3],能否對患兒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將會影響到患兒的預后及生存質量。由于超聲檢查實時觀察到局部表現(xiàn),操作起來比較簡便,對母嬰均為創(chuàng)傷,成為診斷膽道閉鎖的首選方法。
實踐證明[4],膽道閉鎖的肝門纖維斑塊是超聲診斷的特異性指標,目前已經(jīng)成為超聲醫(yī)生診斷的依據(jù)。本研究中16例顯示有左右肝管匯合部纖維斑塊,門靜脈肝外膽管區(qū)紊亂,呈條索樣高回聲,出現(xiàn)三角形的形狀,兩端細小、中間膨大,即為“TC征”。其中12例患兒的左右肝管匯合部可見高回聲斑塊,長徑1.5~2.4 cm,厚徑0.4~0.7 cm,4例患兒的高回聲斑塊較小,長徑0.7~1.4 cm,厚徑0.20~0.25 cm,由于斑塊較小不易辨認。Kim等[5]最早提出“TC征”,即門靜脈肝外膽管區(qū)紊亂,呈條索樣高回聲,出現(xiàn)三角形的形狀,兩端細小、中間膨大。一般認為,“TC征”對于診斷膽道閉鎖有很高的特異性,診斷價值較高。陳文志[6]研究發(fā)現(xiàn),19例膽道閉鎖患兒中,18例都發(fā)現(xiàn)了“TC征”,當然,也不能僅僅憑借有無“TC征”來診斷膽道閉鎖,還需要其他臨床資料和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
膽道閉鎖患兒也有其他超聲表現(xiàn)例如肝動脈增寬。有研究顯示[3],膽道閉鎖患兒肝動脈內(nèi)徑較正?;純焊蝿用}內(nèi)徑明顯增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顯示,超聲顯示,19例患兒肝動脈擴張,直徑增粗,0.15~0.24 cm,肝動脈顯示率增加,流速增快,達到(80.4±29.7)cm/s,與文獻報道一致[3]。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膽道閉鎖患兒肝臟腫大較為普遍,并且患兒常常伴有脾臟腫大和腹水。
綜上所述,左右肝管匯合部斑塊可以作為膽道閉鎖超聲診斷的客觀指標,膽囊癟小及收縮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肝臟增大與肝臟回聲增強、粗糙程度與肝纖維化成正比,可以提示病程長短及預后。
[1]施維錦,王欽堯,張圣道,等.膽道外科學.上?!蒙虾?茖W技術出版社,1993:127.
[2]葛永斌,徐浩,陳健,等.~(99 m)Tc-EHIDA肝膽顯像對先天性膽道閉鎖的診斷價值.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002,23(2):108-110.
[3]Humphrey TM,Stringer MD.Biliary atresia: US diagnosis.Radiology,2007,244(3):845-851.
[4]謝永榮,呂明德,張志崇,等.肝門纖維塊回聲∶嬰兒膽道閉鎖的可靠診斷依據(jù).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1997,13(10):38-39.
[5]Kim WS,Cheon JE,Youn BJ,et al.Hepatic arterial diameter measured with US: adjunct for US diagnosis of biliary atresia.Radiology,2007,245(2):549-555.
[6]陳文志.高頻超聲診斷膽道閉鎖的臨床價值.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6,8(12):743-744.
2015-04-17]
∶473000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