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司兵兵 孫志軍
東北地區(qū)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
王力 司兵兵 孫志軍
目的探討東北地區(qū)5年來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病因構成的變化及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1897例CHF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189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結構分布依次為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擴張型心肌病。合并慢性疾病中糖尿病所占比例最大為34.0%。不同性別的住院患者病因構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P=0.068>0.05)。結論慢性心力衰竭以缺血性心肌病及高血壓為主要基礎疾病,且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療過程中應進行多因素分析,指導臨床實踐。
慢性心力衰竭;病因分析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54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臟泵功能損害、導致機體出現相關癥狀與體征的復雜臨床綜合征,是由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所致[1]。作為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發(fā)展階段,其發(fā)病率高,5年存活率與腫瘤相仿[2]。國內研究表明∶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人群平均患病率已達0.9%,老年人群的發(fā)病率達1.3%[3]。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分布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本文就本院2007~2012年間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因構成進行分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12年1月盛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897例。其中男969例,女928例;年齡19~99歲,平均年齡(66.6±13.7)歲。病因歸納以第一診斷為主要病因。其他類別包括∶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因所占比例較小,統(tǒng)歸為一類。入選標準∶1897例患者均為確診慢性心力衰竭病例,診斷標準依據歐洲心臟病學學會2005年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排除標準∶原發(fā)肝臟、腎臟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癥)等所致代償性心功能不全。5年間反復入院患者以首次住院入選。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屬回顧性調查設計,以查閱病歷的方式,進行回顧性調查,收集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情況、既往疾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指標及相關物理檢查等。根據心力衰竭分級(NYHA),心功能分為Ⅰ~Ⅳ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入選189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969例(51.1%),女928例(48.9%);合并糖尿病患者占34.0%,貧血占21.5%,腎功不全占5.3%;伴吸煙者占34.7%。
2.2 病因構成中缺血性心肌病所占比例42.2%,高血壓性心臟病27.7%,心臟瓣膜病8.9%,擴張型心肌病5.7%。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病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而缺血性心肌病和擴張型心肌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不同性別的住院患者病因構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P=0.068>0.05)。
心功能不全(HF)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最終發(fā)展階段。心力衰竭是心肌細胞多種基因表達調控異常的結果,隨著心肌慢性負荷的增加,心肌的收縮蛋白表達發(fā)生許多變化,往往是心肌細胞凋亡、纖維細胞增多,直至不可逆轉的終末期。這也是慢性心力衰竭難以糾正、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突發(fā)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但心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卻在逐年增加。顧東風等[3]調查研究發(fā)現,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北方地區(qū)(1.4%)明顯高于南方(0.5%),其病因構成同樣具有地域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慢性疾病中,以糖尿病占首位(34.0%),其次為高血壓、貧血和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可加重心臟和血管壁肥厚,造成周身血管彌漫性損傷,從而加速慢性心力衰竭進展;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性心臟病在慢性心力衰竭構成比中所占比例明顯升高,而擴張型心肌病及心臟瓣膜病比例則逐漸下降。①這與我國日益增高的高血壓患病群體密不可分。我國目前有2億高血壓患者。另有研究調查顯示,15.7%的高血壓患者在隨訪期間表現出心力衰竭。②東北地區(qū)氣候寒冷,多高鹽飲食為主,致使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南方地區(qū)。③血壓控制的標準雖有界定,但因年齡差異而使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并不理想,尤其是高齡老年患者。致使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除了提高人們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的意識,強調低鹽低脂飲食之外,嚴格、規(guī)律、積極的控制血壓對預防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一定的臨床意義。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擴張型心肌病和心臟瓣膜病的檢出率明顯提高,治療預后明顯改善,致使慢性心力衰竭入院率顯著減少。
我國現正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慢性心力衰竭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醫(yī)療界主要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增加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認識,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才能更好的控制心功能不全的發(fā)生和轉歸。
[1]秦曉毅,盧新政.2010年NICE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更新的解讀.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4):490-492.
[2]孫根義.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天津醫(yī)藥,2008,36(3): 237-240.
[3]顧東風,黃廣勇,何江,等.中國慢性心衰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26.
2015-05-15]
∶116033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王力);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qū)中心醫(yī)院(司兵兵);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心內科(孫志軍)
∶孫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