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杰 李 惠 楊雪梅
60例病毒性肝炎相關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項目的臨床分析
張學杰 李 惠 楊雪梅
目的 探討病毒性肝炎相關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項目的臨床價值。方法 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包括45例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組)和15例慢性丙肝患者(慢性丙肝組), 選取同一時間段的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觀察比較三組的白細胞(WBC)數(shù)目、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及血小板(PLT)的數(shù)目、谷丙轉氨酶(ALT)、 白蛋白(ALB)、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及總膽紅素(TBIL)。結果 慢性乙肝組、慢性丙肝組患者的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PL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淋巴細胞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 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乙肝組、慢性丙肝組的ALT與TBIL數(shù)值明顯高于對照組, A/G、ALB數(shù)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乙肝組的A/G、ALB數(shù)值明顯高于慢性丙肝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具有操作簡單、速度快、費用低等優(yōu)點, 用于病毒性肝炎的輔助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病毒性肝炎;血常規(guī);生化檢驗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以肝臟為主要病變的傳染病, 由肝炎病毒造成, 患者會出現(xiàn)腹部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區(qū)疼痛、周身乏力等臨床癥狀, 可使患者的全身多個系統(tǒng)受到侵害。本研究中對大慶市第二醫(yī)院在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項目進行分析探討, 以此來探尋更加合理的診斷指標, 總結出診斷肝病的最佳方案, 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的患者為60例, 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時間為2013年6月~2014年12月。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中相關診斷標準。其中45例為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組), 男27例, 女18例, 年齡最小18歲, 最大79歲, 平均年齡(54.5±5.8)歲;15例為慢性丙肝患者(慢性丙肝組), 男8例, 女7例, 年齡最小19歲,最大76歲, 平均年齡(52.3±6.6)歲。選取同一時間段內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男30例, 女20例, 年齡最小20歲, 最大81歲, 平均年齡(53.8±6.7)歲;三組均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 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常規(guī)檢測三組患者的WBC數(shù)目、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及PLT的數(shù)目, 血生化檢測三組患者的ALT、 ALB、A/G及TBI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乙肝組的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及PLT分別為(5.12±1.69)×109/L、(53.98±14.76)%、(35.97±12.38)%、(103.15±60.54)×109/L,慢性丙肝組分別為 (5.04±1.57)×109/L、(55.67±13.52)%、(36.01±11.68)%、(121.43±58.79)×109/L;對照組分別為(7.04±1.32)×109/L、(63.55±6.48)%、(31.12±4.24)%、(181.43±58.63)×109/L。慢性乙肝組、慢性丙肝組患者的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PL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淋巴細胞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慢性乙肝組的ALT、ALB、A/G、TBIL的值分別為(97.18± 52.85)U/L、(44.38±8.62)g/L、(1.31±0.25)%、(21.97±15.84)μmol/L; 慢性丙肝組分別為(98.22±61.72)U/L、(41.12±8.97)g/L、(1.26± 0.26)%、(22.54±14.65)μmol /L;對照組分別為(30.32±11.45)U/L、(46.38±3.58)g/L、(1.61±0.19)%、(14.74± 3.32)μmol/L。慢性乙肝組、慢性丙肝組的ALT與TBIL數(shù)值明顯高于對照組,A/G、ALB數(shù)值明顯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乙肝組的A/G、ALB數(shù)值明顯高于慢性丙肝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我國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有些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 病情進展, 出現(xiàn)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直至肝癌, 人們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肝炎病毒不僅侵害肝臟, 也會侵害全身其他器官, 一些病毒性肝病例如慢性乙肝、慢性丙肝等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血液生化指標都會發(fā)生變化[2]。本研究中慢性乙肝組、慢性丙肝組患者的WBC、PLT、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淋巴細胞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 慢性乙肝組、慢性丙肝組的ALT與TBIL數(shù)值明顯高于對照組, A/G、ALB數(shù)值明顯低于對照組。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受到病毒的抑制導致造血功能出現(xiàn)障礙, 以及肝硬化等因素導致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病毒還可以侵蝕骨髓細胞, 導致肝細胞染色體損害, 引起異常分化, 肝硬化嚴重破壞骨髓肝細胞的分化與增殖[3]。血小板減少主要由于患者的脾功能亢進、骨髓遭到嚴重破壞所導致, 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比較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肝病血清學的各種生化指標可以通下列幾種方式發(fā)生改變:①由于肝細胞損害導致肝細胞中的物質滲入到血清當中, 使血清中本種物質濃度增高, ALT及AST等屬于這一類;②部分肝組織出現(xiàn)了病變,導致合成能力降低, 從而使由肝臟合成的物質在血清中的濃度降低, ALB等屬于這一類;③由于肝臟受到損傷使某些需要進入肝臟進行代謝的物質無法進行正常代謝而滯留在血液當中, 使血清中的這類物質濃度升高, TBIL等屬于該類[4]。此外, 人體90%以上的血清總蛋白以及全部血清的白蛋白是由肝臟負責合成, 因而對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與血清總蛋白進行檢測可以用來評估肝臟的合成功能。常規(guī)生化檢驗具有操作簡單、速度快、費用低等優(yōu)點, 用于病毒性肝炎的輔助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5]。由于檢驗結果會有不正確的情況出現(xiàn), 可能是由于血清中的某些物質的干擾, 臨床治療中不可完全依賴檢驗的結果, 因此臨床中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 進行更多的數(shù)據分析, 探索更有價值的檢測指標, 獲得更為準確的診斷結果。
[1] 屈朝成.常規(guī)生化檢驗項目對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價值.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 2014, 37(24):21-22.
[2] 陳艷紅.病毒性肝炎相關檢驗項目的回顧性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12):35-36.
[3] 徐銀財,江云濤,肖啟彪.病毒性肝炎的相關常規(guī)生化檢驗項目分析.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2(36):71.
[4] 聶慧華,蔣榮東.病毒性肝病相關常規(guī)生化檢驗的臨床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 11(29):429-430.
[5] 潘誠志,楊國宗,施宗明.病毒性肝病相關生化檢驗項目特點探討.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4, 14(23):11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33
2015-02-12]
163461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二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