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香月 林昌虎
探討腸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
樸香月 林昌虎
目的探討服用腸溶阿司匹林造成上消化道非靜脈曲張性出血(NVUGIB)的臨床特點及其預后分析。方法104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療的NVUGIB患者, 分析其臨床資料并按患者是否服用腸溶性阿司匹林分為腸溶阿司匹林組(腸溶組, 49例)與非腸溶阿司匹林組(非腸溶組, 55例), 比較兩組病例臨床特征、相關(guān)危險因素和預后之間的差異。結(jié)果104例NVUGIB患者中, 腸溶組平均年齡及70歲以上高齡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腸溶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間的性別分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溶組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患者顯著高于非腸溶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有消化道病史的患者則低于非腸溶組(P<0.05)。非腸溶組主要表現(xiàn)為胃十二指腸潰瘍(60.0%), 而腸溶組則主要表現(xiàn)為胃黏膜病變(51.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溶組的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都要顯著高于非腸溶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腸溶組患者治愈后再次出血率(40.4%)高于非腸溶組(27.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腸溶阿司匹林更多發(fā)生于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用藥的老年患者, 腸溶阿司匹林造成的NVUGIB以胃黏膜病變?yōu)橹? 且止血治療較非腸溶性阿司匹林造成的NVUGIB困難, 預后較差, 易發(fā)生再次出血。
腸溶阿司匹林;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預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間因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患者104例, 所有患者均經(jīng)胃鏡排除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排除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變, 患者均無消化道腫瘤, 無服用引起糞便發(fā)黑的藥物(如鐵劑等)和食物(如動物血等)。均不同程度出現(xiàn)嘔血、黑便癥狀及頭暈、面色蒼白、心率增快、血壓降低等周圍循環(huán)衰竭征象, 均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104例患者中男69例(65.7%), 女35例(34.3%), 年齡25~81歲,平均年齡(61.13±14.11)歲。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10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的臨床資料及預后隨訪和復診資料, 根據(jù)是否服用腸溶性阿司匹林進行分組, 既往有服用腸溶性阿司匹林的為腸溶組, 共49例(47.1%), 既往無服用腸溶阿司匹林史的為非腸溶組, 共55例(52.9%), 對上述兩組患者的年齡、臨床特征、既往病史、住院時間及預后再出血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評價標準 出血標準為:①出現(xiàn)黑便、嘔血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②胃鏡下可見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腫、糜爛, 有點狀、線狀或彌散性出血或伴有潰瘍。定義≥70 歲為高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104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療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中, 年齡25~81歲, 平均年齡(61.13±14)歲, 其中腸溶組49例, 平均年齡(67.22±10)歲, 非腸溶組55例, 平均年齡(55.70±15), 在年齡分布上, 腸溶組比非腸溶組的平均年齡高, 腸溶組中70歲以上高齡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非腸溶組, 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病例的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66.7% VS 33.3%;64.9% VS 35.1%), 但兩組間的性別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既往病史分析發(fā)現(xiàn), 腸溶組有心腦血管病史56.6%顯著高于非腸溶組的38.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有消化道病史的腸溶組患者(25.1%)則低于非腸溶組的(67.9%),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治療時間及預后比較 兩組患者胃鏡檢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 腸溶組主要表現(xiàn)為胃黏膜病變25例(51.0%), 而非腸溶組則主要表現(xiàn)為胃十二指腸潰瘍33例(60.0%), 腸溶組胃十二指腸潰瘍24例(49.0%), 非腸溶組胃黏膜病變22例(40.0%)。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病變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202, P=0.002<0.05;χ2=10.330, P=0.001<0.05)。104例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 腸溶組的止血時間(3.5±0.3)d和住院時間(14±3)d都要顯著高于非腸溶組的止血時間(2.7±0.4)d和住院時間(11±3)d (P<0.01)。40.4%的腸溶組患者治愈出院后再次因同樣原因就診, 再次出血率高于非腸溶組(27.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腸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在人群上的分布 研究表明, 腸溶組≥70歲的高齡患者所占比例較非腸溶組高1.76倍, 平均年齡(67.22±10)歲明顯高于非腸溶組(55.70±15)歲,腸溶性阿司匹林相關(guān)的上消化道出血更多見于老年人, 相關(guān)文獻也報道其發(fā)病率在>65歲的老年患者中較高, 老年患者的發(fā)病率高的原因可能與隨著年紀增加老年患者并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比例上升有關(guān), 隨著基礎疾病的反復發(fā)作易并發(fā)應激性潰瘍;其次老年人的腫瘤發(fā)生率也上升, 再加上患者長期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片, 年齡增大胃黏膜屏障的解剖及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明顯, 大大增加老年人的出血風險。同時作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應的結(jié)果, 在腸溶組中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患者56.6%高于非腸溶組38.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另一方面, 有消化道病史的腸溶組患者則低于非腸溶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由于長期服用低劑量腸溶阿司匹林造成的胃腸道損傷致使上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體類藥物可使胃腸道出血的發(fā)生率增高4倍。老年人胃腸道蠕動能力普遍下降, 食物排空時間延長, 服用阿司匹林后其在胃腸道滯留的時間增加, 加重其對胃腸道的損害。
3.2 腸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征 有研究表明,腸溶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以胃十二指腸損傷為主, NVUGIB的常見病因以胃十二指腸潰瘍多見, 占所有病因的50%以上。本研究對140例NVUGIB患者分析, 由本文結(jié)果所示, 可見服用腸溶性阿司匹林的患者發(fā)生出血時止血時間、住院時間長和復發(fā)率高, 可能是與腸溶性阿司匹林組患者年齡較高, 老年人本身基礎身體條件較差, 身體恢復慢有關(guān), 加之該組有心腦血管病史的患者多, 需長期服用腸溶性阿司匹林, 且老年人胃腸道功能衰退、動脈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常常又比較嚴重, 老年患者的再出血風險會加倍[1]。
3.3 臨床腸溶阿司匹林預防性用藥 腸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 目前主要認為是由于其抑制環(huán)氧化酶1的活性, 減少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 減少胃血流導致胃酸分泌;抑制TXA2的合成, 從而抑制血小板凝集, 誘發(fā)出血;異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造成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胃黏膜細胞缺血脫落;腸溶阿司匹林呈弱酸性, 使胃黏膜內(nèi)pH值下降, 削弱黏液HCO3-生理屏障的保護;以上環(huán)節(jié)也可協(xié)同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造成損害[2]。
因此在老年人中長期低劑量應用腸溶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時, 應根據(jù)患者的指征、機體狀況及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等綜合因素考慮, 科學選用個體化治療以防止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盡可能使用選擇性 COX-2 抑制劑, 必要時加用胃黏膜保護劑和抗?jié)兯幬? COX-2抑制劑聯(lián)合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能減少再出血的風險。服藥期間需密切觀察有無黑便、腹痛、食欲不振、嚴重貧血等癥狀, 定期檢查血尿便常規(guī),必要時行內(nèi)鏡檢查。
[1]史峻.長期以小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 廣州醫(yī)學院學報, 2010, 38(3):82-84.
[2]陳東爾.小劑量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3例臨床分析.當代醫(yī)學, 2012, 18(25):135-1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17
2015-07-08]
133300 吉林省琿春市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