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薇 鄧長林 陳 蓉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江蘇南京 210028)
育成期綠孔雀組織滴蟲病的防治
周 薇 鄧長林 陳 蓉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江蘇南京 210028)
組織滴蟲病在養(yǎng)禽業(yè)中是比較常見的病例,本文依據兩群育成期綠孔雀發(fā)病癥狀以及實驗室檢查對該病進行確診,總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藥物預防為主,提高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加強飼料營養(yǎng)。
組織滴蟲病 綠孔雀 驅蟲 消毒
組織滴蟲病是火雞組織滴蟲寄生于禽的肝臟和盲腸引起的一種原蟲病,因該病主要侵害肝臟和盲腸,又稱“盲腸肝炎”,幼禽較易感染,患病嚴重,死亡率高,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患病幼禽生長較緩慢,對養(yǎng)殖業(yè)危害較大[1]。
某繁殖場有育成期綠孔雀兩籠,均以平地散養(yǎng)方式飼養(yǎng),分別飼養(yǎng)綠孔雀14只、15只,體型大致相同,約2.1kg,日常飼料多以高蛋白飼料為主,配合少量水果,兩籠舍構造相同,面積約16m2?;\舍旁邊飼養(yǎng)著其他禽類,飼養(yǎng)員以同一工具清理各籠舍衛(wèi)生。
初期常表現(xiàn)為個別孔雀精神不振,翅下垂,飲食欲下降,排黃白色糞便,病程后期閉眼、頭頸下垂,食欲廢絕,呈現(xiàn)“趴窩”狀態(tài),直至死亡,階段性監(jiān)測該病致死率達14.3%。
病死孔雀外觀檢查,體型消瘦,可視黏膜蒼白,肛門處有黃色糞便黏附,解剖后臟器檢查,肝臟質脆易碎,有散在或連成片的黃色壞死灶,盲腸腫大,且腸壁增厚有黃色滲出物,嚴重者腸壁穿孔,引起腹膜炎。
無菌刮取適量盲腸內容物,置于載玻片上,進行生理鹽水涂片,鏡檢,400倍光學顯微鏡下可見8~12 μm蟲體,細胞核位于中央或偏一邊,呈泡囊狀[2],做鐘擺樣運動或原地顫動,偶見有短鞭毛。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病理變化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綠孔雀
組織滴蟲病。
(1)對這兩間籠舍所有孔雀進行抓捕喂藥,每只投喂1/2片替硝唑(0.5g/片),連喂3d,并且按此法每月定期投喂,進行預防性驅蟲。
(2)喂藥期間,籠舍及運動場堅持消毒,病死孔雀殘留物,如羽毛、糞便等清除后進行無害化處理,一個療程結束后,使用火焰徹底消毒,每周火堿消毒1~2次。
(3)由于該病對肝臟和腸道損傷嚴重,適當投喂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魚肝油。
(4)臨床上組織滴蟲病常與異刺線蟲感染并發(fā),可與驅線蟲藥合并用藥;蚯蚓也是該病的傳播媒介,圈舍及活動場所鋪上細沙,保持通風、干燥。
7.1 預防
該病防重于治,應該與其他成年禽類分開飼養(yǎng),避免感染異刺線蟲傳播本病,該病發(fā)病后期,會出現(xiàn)排血便癥狀,須與球蟲病加以區(qū)分。球蟲病常表現(xiàn)為雙側盲腸腫大,內有血便,漿膜上帶有不規(guī)則的出血點,而組織滴蟲則表現(xiàn)為盲腸一側或雙側腫大,腸壁增厚,有滲出物或形成干酪樣栓塞[3],肝臟上有散在潰瘍灶,以實驗室檢查出蟲體為準。
7.2 治療
發(fā)病初期采用藥物拌料的方式投喂,由于動物食欲不佳,治療效果不明顯,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逐個抓捕喂藥后,能確保個體用藥量,療效明顯提高,按照以上措施進行治療后,治愈率可達70%。
7.3 預防性驅蟲
發(fā)病癥狀不明顯的綠孔雀多為帶蟲者,可達數(shù)周向外排蟲體,因此,每月可進行預防性驅蟲,在地面平養(yǎng)條件下,場地濕度大,飼養(yǎng)密度大,通風不良等因素不利于本病的防治,因此有效地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有利于本病的治療。
7.4 預防措施
本病主要通過蟲卵污染的飼料和飲水感染;衛(wèi)生條件差、飼料營養(yǎng)不全,維生素A缺乏也容易誘發(fā)本病。因此,首先確保動物飼料、飲水清潔衛(wèi)生,并適當添加營養(yǎng)類藥物,避免飼料品種單一;其次,對發(fā)病籠舍使用專用清掃工具,使用后及時消毒;籠舍門口放置消毒墊,人員進出必須消毒。
[1] 韓麗娜,趙先寶.孔雀盲腸肝炎的診治[J].獸醫(yī)導刊,2010,152(4):61
[2] 楊光友.動物寄生蟲病學(第2版)[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 趙長光,姚學軍,張富庫,等.雞組織滴蟲病的診治[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4,50(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