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辛
湖北省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藥衛(wèi)生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抗抑郁中藥活性成分的研究進展
張辛
湖北省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藥衛(wèi)生學院,湖北黃岡438002
【摘要】抑郁癥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高效、低毒抗抑郁藥物的研發(fā)迫在眉睫,也是國內外共同專注的焦點。中藥作為傳統(tǒng)藥物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在防病治病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從傳統(tǒng)藥物中尋找抗抑郁活性先導成分對于高效、低毒抗抑郁藥物制劑的研發(fā)意義重大,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是對近年來抗抑郁中藥研究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抗抑郁中藥活性成分的尋找及制劑的研發(fā)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抗抑郁;中藥;活性成分;綜述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性疾病,也是一種高致殘性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殺手,患病率高達15%~20%。由抑郁癥引發(fā)的致殘率極高,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因此,抑郁癥的治療已成為各國共同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臨床上抑郁癥的治療以西藥為主,常用的有三環(huán)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選擇性5-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阻斷藥以及其他以單胺系統(tǒng)為作用靶點的藥物。事實上,這些藥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抑郁癥的進程,不僅依從性差,且多數(shù)具有毒副作用。因此,高效、安全、低毒抗抑郁藥物制劑的研發(fā)已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話題。中醫(yī)藥在我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應用歷史,其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的大量經(jīng)驗為其臨床應用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從傳統(tǒng)中醫(yī)藥中尋找和開發(fā)低毒、高效的天然抗抑郁藥物已成為業(yè)界人的共識,一些專家學者也在積極探索研究。
近年來,關于中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報道很多,柴胡、人參、甘草、淫羊藿、白芍、厚樸、枸杞、當歸、巴戟天等中藥中的許多成分都被報道具有抗抑郁活性,這些成分中抑郁活性比較顯著的有黃酮類、苷類、酚類、多糖類、生物堿類等。不同成分其抗抑郁作用機制和特點都不盡相同,現(xiàn)對各類成分抗抑郁作用進行分類概述。
1黃酮類
黃酮類是中藥中比較常見的一類成分,也是藥理活性比較廣泛的成分,研究發(fā)現(xiàn)[1-2],貫葉金絲桃總黃酮、淫羊藿總黃酮、棉籽總黃酮、芹菜苷總黃酮、仙茅屬植物的黃酮及柚皮素黃酮等可通過影響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系統(tǒng)(5-羥色胺系統(tǒng)、去甲腎上腺素系統(tǒng)和多巴胺系統(tǒng))起到治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特別是抑郁癥的作用。橙皮苷、黃蜀葵總黃酮及槲皮素黃酮可通過促進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的穩(wěn)定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黃蜀葵總黃酮及甘草總黃酮可通過抗脂質過氧化作用,減少丙二醛生成起到抗抑郁作用。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甘草總黃酮的抗大鼠應激抑郁行為的作用還可能涉及神經(jīng)細胞凋亡的保護機制[3]。鄭梅竹等[4-5]研究發(fā)現(xiàn)羅布麻中的總黃酮的抗抑郁機制與通過(AC-cAMP-CREB)信號通路促進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環(huán)磷酸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的基因表達,減輕受損的PC12 細胞膜損傷,改善受損細胞膜結構和功能有關。趙啟鐸等[6]研究發(fā)現(xiàn)酸棗仁總黃酮低、中、高劑量組均能減少小鼠強迫游泳和懸尾不動時間,與空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陽性藥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酸棗仁總黃酮具有抗抑郁作用。
2苷類
2.1皂苷類柴胡為常用疏肝解郁中藥,其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報道篇幅很多也很細致深入。柴胡及以柴胡為主要藥物的復方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發(fā)揮了明顯的抗抑郁作用,且其主要藥效成分為柴胡皂苷類。柴胡抗抑郁機制主要為:①腦中樞作用機制:主要涉及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含量及其代謝調節(jié)、BNDF及其信號通路調節(jié)及海馬細胞的形態(tài)、活性及其基因調控以保證其形態(tài)和活性的正常。②免疫與抗氧化作用機制:抑制核因子κB 信號通路發(fā)揮消炎和增強免疫功能作用,抑制天冬氨酸特異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的活性而降低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及白細胞介素1水平;清除過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緩解氧化應激損傷,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③內分泌機制:調節(jié)慢性應激引起的HPA軸功能亢進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7-8]。柴胡的疏肝解郁作用是眾所周知的,藥典中柴胡來源有南柴胡和北柴胡兩種,研究表明不同品種柴胡組成的逍遙散均具有明顯的抗抑郁作用,但功效有所差別,南柴胡組成逍遙散的抗抑郁效果及起效時間略優(yōu)于北柴胡[9]。柴胡不同炮制品也均能減少“行為絕望抑郁模型”小鼠的絕望行為,增加腦內5-羥色胺含量,與劑量水平呈相關性。值得一提的是,低劑量酒柴胡組與鱉血柴胡組效果較顯著,高劑量醋柴胡組效果較明顯[10]。
作為皂苷類的代表,人參皂苷在抗抑郁方面的療效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研究表明,人參總皂苷、人參皂苷 Rg1、Re、Rb1及其代謝物原人參二醇、原人參三醇均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機理涉及單胺遞質及其受體的表達、HPA 軸功能調節(jié)、神經(jīng)元可塑性調節(jié)及神經(jīng)元再生,外周抗炎癥損傷等[11]。另外,人參總皂苷和遠志總苷配伍對小鼠抗抑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參總皂苷和遠志總皂苷以2∶1的比例形成的參遠苷制劑,質量容易控制,作用機制多樣,符合抑郁癥復雜多樣的發(fā)病機制,其療效優(yōu)于各自單味用藥[12]。
2.2單萜苷類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為白芍總苷,主要含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苯甲酰芍藥苷、羥基芍藥苷等單萜苷類化合物。研究表明,白芍總苷可能是通過激活 HPA 軸來發(fā)揮抗抑郁作用,同時,白芍總苷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減少其在腦內的濃度,對緩解抑郁癥狀有一定作用;白芍總苷還可增加模型大鼠腦組織中神經(jīng)生長因子以及BNDF表達[13]。隨著抑郁癥病因病機的逐漸闡明,NO作為新型的神經(jīng)遞質在抑郁癥發(fā)病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視,NO/cGMP通路也成為抑郁癥發(fā)病機制之一而備受關注。王景霞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芍藥苷可下調NO/cGMP通路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這也為新型抗抑郁藥效基團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依據(jù)。
3酚類和蒽醌類
檳榔中提取的總酚類物質具有明顯的抗抑郁作用,劑量在80~320mg·kg-1間,呈現(xiàn)一定的量效關系,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影響腦組織中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的濃度有關[15]。厚樸中含有多種酚類化合物,其中厚樸酚具有顯著的抗抑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厚樸酚能顯著增加抑郁模型小鼠海馬BDNF和溴脫氧脲嘧啶核苷(BrdU )陽性細胞的數(shù)量,其作用機制與增加海馬表達BDNF 來促進海馬神經(jīng)元再生有關[16]。大黃素甲醚是分布最廣泛的一種蒽醌類物質, 廣泛存在于蓼科、豆科、唇形科等多種植物。大黃素甲醚能對抗利血平所引起的小鼠體溫下降、眼瞼下垂及運動不能,水平活動、垂直活動次數(shù)和自主活動次數(shù)增加,說明大黃素甲醚具有明顯的對抗利血平致抑郁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影響單胺遞質的代謝有關[17]。
4糖類
巴戟天提取物在多種抑郁動物模型中具有抗抑郁效果,其主要成分為一組菊淀粉型寡糖同系物,巴戟天寡糖還能夠保護神經(jīng)細胞免受皮質酮的損傷,巴戟天寡糖膠囊能夠治療輕中度抑郁癥,療效與氟西汀相當,且不良反應較輕[18]。枸杞子及枸杞多糖能夠改善抑郁行為,調節(jié) HPA 軸的適應性,降低皮質醇的過量釋放,維持免疫功能穩(wěn)定,提高血清白細胞介素IL-1、IL-2 和 TNF-α 含量,從而調節(jié)心理應激水平[19]。
5生物堿類
在研究酸棗仁原藥及其多糖、生物堿的抗抑郁作用時發(fā)現(xiàn),酸棗仁中的生物堿抗抑郁作用較強,多糖類抗抑郁作用不明顯,且藥效均不及酸棗仁煎劑[20]。對酸棗仁抗抑郁活性組分進行配伍的研究時發(fā)現(xiàn),酸棗仁生物堿和皂苷活性組分可協(xié)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酸棗仁生物堿和皂苷活性組分可協(xié)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21]。
6其他成分
臨床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姜黃素具有抗抑郁作用,雖然其改善患者病情的速度慢于西藥治療,但其副作用明顯低于西藥,且隨著用藥時間的加長,姜黃素的抗抑郁療效提高比較明顯[22]。在觀察銀杏酮酯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一定劑量的銀杏酮酯對于抑郁樣癥狀的產(chǎn)生有明顯的延緩、延遲作用,可明顯縮短大鼠不動時間,顯著降低血清皮質酮濃度[23]。
7結語
抑郁癥的病因病機復雜,誘因眾多,這既給抑郁癥的治療帶來了困難,也為高依從性、低毒抗抑郁藥物的研發(fā)帶來了挑戰(zhàn)。盡管目前西藥在抑郁癥的治療方面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但其低依從性和高毒性也不容忽視。從天然藥物中尋找高效、低毒抗抑郁活性成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既有助于抗抑郁藥效基團的發(fā)現(xiàn)和尋找,也有利于新型抗抑郁藥物的研發(fā)。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報道很多,但大多研究都集中在單一成分、單一靶點的研究上,而中藥具有整體、協(xié)同作用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藥效物質基礎之間的作用形式和作用途徑有待進一步發(fā)掘和闡明,這也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陳 蕾.黃酮類化合物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2,39(1):30-32.
[2] 蔡莉,李榮,吳清清,等.橙皮苷對慢性應激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及HPA 軸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2):229-233.
[3] 程瑞鳳,華冰,景晶,等.甘草總黃酮抗大鼠應激抑郁行為作用及對海馬腦區(qū)神經(jīng)細胞凋亡調控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4, 30( 2):69-72.
[4]鄭梅竹,劉春明,叢大力,等. 羅布麻葉總黃酮提取物促進小鼠抗抑郁基因CREB、BDNF 的表達[J].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1,30(2):184-189.
[5] 鄭梅竹,劉春明,胡薇,等. 羅布麻葉總黃酮提取物對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的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10):2319-2321.
[6] 趙啟鐸,舒樂新,王穎,等. 酸棗仁總黃酮抗抑郁作用的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11,28(4):335-337.
[7] 王永志,杜儀,韓玉,等. 柴胡疏肝散對抑郁癥大鼠海馬神經(jīng)遞質含量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2014,33(1):50-53.
[8] 辛義周,李寧,高杰.柴胡抗抑郁的藥理機制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18):3285-3287.
[9] 郭曉擎,田俊生,史碧云,等.南柴胡和北柴胡組成的逍遙散抗抑郁作用的1H-NMR代謝組學研究[J].中草藥,2012,43(11):2209-2216.
[10] 寧艷梅,杜弢,楊韜,等.柴胡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較研究[J].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2014,(2):19-22.
[11] 黃世敬.人參抗抑郁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25(1):175-177.
[12] 孫秀萍,李騰飛,石哲,等.人參總皂苷和遠志總苷配伍對小鼠抗抑郁作用[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2,22(6):30-36.
[13] 張永超,黃世敬.芍藥抗抑郁作用機制探析[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6(10):795-798.
[14] 王景霞,張建軍,李偉,等.芍藥苷抗抑郁作用與NO/cGMP通路相關性研究[J]. 中藥與臨床,2012,3(1):27-28,37.
[15] 何嘉泳,黃保,辛志添,等.檳榔種子總酚類抗抑郁作用研究[J].中藥材,2013,36(8):1331-1334.
[16] 傅強,占強,楊文,等.厚樸酚對慢性溫和刺激所致抑郁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 29( 2):47-51.
[17] 童妍,吳曉青.大黃素甲醚抗抑郁作用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 29( 1):60-62.
[18] 鄒連勇,張鴻燕.巴戟天寡糖抗抑郁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 16):1889-1891,1945.
[19] 黃世敬.枸杞子抗抑郁研究與應用[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8):18441-1843.
[20] 張丹丹,李亞妮,王金龍,等. 酸棗仁中有效成分抗抑郁作用的實驗研究[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14(5):17-18.
[21] 楊 奕,喬 衛(wèi),劉婧姝,等. 酸棗仁抗抑郁活性組分配伍的研究[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1):7-8.
[22] 王卿. 姜黃素抗抑郁作用的臨床調查[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4,12(10):145-146.
[23] 趙妍,包怡敏,夏趁意,等. 銀杏酮酯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及血清皮質酮的影響[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3,47(9):70-7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tive lngredients of the Anti-depresin Chinese Herbs
ZHANG Xi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China
Abstract:Depression, a common mental illness as well as highly-disabling disease, is a major killer to human′s heal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t and low-toxic anti-depressant drugs is urgent and has been the common focus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d due to the harm and high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Recently,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iscovery of active lead compounds with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ecause of i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n guarding people′s health.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made a summary on the recent researches of anti-depress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s for the discoveries of anti-depressant active compounds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Key words:Anti-depres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ctive Compounds; Review
(收稿日期:2015.09.09)
【中圖分類號】R2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4-0029-03
作者簡介:張辛(1962-),男,湖北武漢人,副主任藥師,副院長。研究方向:天然藥物應用研究、鑒定與開發(f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