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八飛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羅愛莎也以關心和愛護戰(zhàn)勝馬蜜娃接管了愛因斯坦,榮升“愛因斯坦太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馬蜜娃這個復仇女神美狄亞的復仇來得很快:羅愛莎剛一轉(zhuǎn)正,馬上失去了自己,變成“無法解雇的雇員”。論到對待愛人,愛因斯坦比德國詩人榜萬年老二席勒差遠了。席勒對自己的愛人冷莎露姊妹充滿感恩之心,可愛因斯坦丁點兒感恩之心都沒有。嫁給愛因斯坦后,單為教愛因斯坦習慣使用牙刷、梳子和肥皂,羅愛莎就奮斗了整整一生,而且收獲為徹底失敗。在柏林時有次愛因斯坦給羅愛莎寫了個紙條:“如果我讓你如此倒胃口的話,那就去找個合你胃口的男朋友吧!”落款是:“你的邋遢鬼阿爾伯特”。
問題是馬蜜娃的復仇不能稱之為復仇,因為羅愛莎根本無所謂“自己”。她對“愛因斯坦太太”這個職位非常滿意,她并不覺得有什么“自己”被“失去”了。縱觀愛因斯坦的所有女人,“愛因斯坦太太”這個職位真的非羅愛莎莫屬。卓別林1931年結識羅愛莎,他對羅愛莎的描述非常傳神:“她是個身寬體胖的女人,生氣勃勃,非常樂于做身邊這個偉人的太太,并對此毫不隱藏?!碑敃r全柏林都知道,要討羅愛莎歡心,只需稱呼她“愛因斯坦太太”就可以了。有人說她沒品位,有人說她整天看著愛因斯坦就像看著自己的財寶。羅愛莎對這些流言蜚語充耳不聞,她細心看護愛因斯坦,讓他身心健康地完全投入物理研究。俄羅斯政治家盧那察爾斯基1920年代拜訪愛因斯坦后說羅愛莎“徐娘半老,濃發(fā)灰白,但魅力四射,精神很美,甚至勝過肉體美。她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偉大的丈夫,竭盡所能保護他免遭生活拖累,并為他建立極其安靜的環(huán)境,讓他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能在此中成熟。她充分意識到丈夫作為思想家的偉大,她對丈夫就像疼愛一個與眾不同、招人疼愛的大孩子,充滿伴侶、妻子和母親的最溫柔情感”。
天才難得,稱職的天才太太更難得。如果你丈夫是天才,那你必得身兼伴侶、妻子和母親三職。否則,你會覺得自己的婚姻是一場災難。馬蜜娃就是這么認為的。這跟什么女權運動,什么男權運動無關。
這只跟婚姻中的那兩個人有關。
你,決定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不是任何其他人。
羅愛莎能夠成功地駕馭愛因斯坦這個偉大的天才,并非因為她從理論上特別明白這個道理,而是因為她恰好天生就集伴侶、妻子和母親于一身。
天下都知道愛因斯坦不喜社交,但其實他只是不喜歡絕大多數(shù)虛偽虛榮虛假的社交,在他自己喜歡的那個圈子里,愛因斯坦非常幽默可愛,加上他諾貝爾獲獎者的巨大光環(huán),在那個圈子里,愛因斯坦堪稱“紅顏都是知己”。各國婦聯(lián)其實錯怪了愛因斯坦,因為,在愛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中,除了馬蜜娃,發(fā)動攻擊的通常不是愛因斯坦,而是紅顏。
羅愛莎比馬蜜娃高明之處在于:她從頭到尾給了愛因斯坦無限的“婚姻自由”,而且相信他絕對不會離她而去。羅愛莎的“婚姻”和“自由”是要分開來讀的,即“他倆婚姻之中愛因斯坦拈花惹草的自由”。這自由甚至開始于他們結婚之前。當時羅愛莎的長女伊爾莎22歲,小女兒瑪戈特20歲,她倆都隨羅愛莎一起生活。羅愛莎的媽媽芬妮,即愛因斯坦的嬸嬸,還有其兄雅各布都住在柏林。據(jù)愛因斯坦世交、物理學家喬治·尼古拉后來透露,愛因斯坦與羅愛莎結婚前一年,年輕漂亮的伊爾莎偷偷告訴他,愛因斯坦提出要娶她!伊爾莎把這事兒告訴了她媽。羅愛莎的態(tài)度匪夷所思:她讓愛因斯坦在自己和女兒之間挑選。挑選過程長達一年,直到伊爾莎告訴愛因斯坦,她覺得愛因斯坦更像父親而非丈夫。一周后愛因斯坦娶了她媽羅愛莎,而伊爾莎則成為他的秘書。
此事放在今天,愛因斯坦就被上網(wǎng)搞臭了。而且像他這種腳踏兩只船的男人被搞臭也沒什么冤枉。但其實仔細看,在整個過程中主動權都在伊爾莎與羅愛莎手中,愛因斯坦其實只是個聽喝兒的。
男人認為他們掌握世界,因此他們掌握著女人。
這是男人最愚蠢的狂想。
伊爾莎與瑪戈特都贊成母親再嫁,因為她倆都很喜歡愛因斯坦。再婚根本沒有心理障礙,因為媽媽離婚后她們就跟羅愛莎一起改姓娘家姓了,而娘家姓就是“愛因斯坦”!所以羅愛莎再嫁愛因斯坦,這三個女人連姓都不用改。倆人結婚后兩個女兒當著親戚就直呼愛因斯坦的名“阿爾伯特”,當著外人就稱“阿爾伯特爸爸”。
羅愛莎給予愛因斯坦的“婚姻自由”并非權宜之計,這種舉世罕見的婚姻自由并沒有隨著婚禮結束。婚后愛因斯坦愛上了朋友的侄女、已婚少婦倪貝弟,他的新任秘書。羅愛莎發(fā)現(xiàn)后居然特批愛因斯坦每周去見她兩次,理由是:“省得他總是偷偷摸摸的”。這段羅曼史的結局與絕大多數(shù)婚外戀一樣:一旦情人獲得自由,她就失去了吸引力。1924年倪貝弟離婚,愛因斯坦趕緊給她寫了一封信,語氣跟所有相同處境的老情人一樣:“如果我不是身陷泥潭,你就不用再找了……找個比我年輕10歲并像我一樣愛你的人吧?!?/p>
此后,他們的聯(lián)系戛然而止。
此事的后話是:15年后,猶太人倪貝弟寫信向已在美國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請求幫助移民美國。
愛因斯坦不忘舊情,最后確實幫助她逃離納粹魔爪去了美國。
也是在美國,在愛因斯坦建議羅斯福建造原子彈之后,另一名絕色美女瑪加麗塔找上門來。她是蘇聯(lián)著名雕塑家科涅庫夫的妻子,1924年隨丈夫赴美,以舉辦藝術展為生,在美國一住就是20多年,其間被蘇聯(lián)女間諜扎魯比娜招募為間諜,專事收集高科技情報。1935年她與愛因斯坦初次相識時39歲,愛因斯坦56歲。同年6月普林斯頓高研院邀請她丈夫為愛因斯坦制作雕像,上司命令她抓住機會靠近愛因斯坦。他們夫妻一起來到愛因斯坦身邊,并且顯然很快就成為愛因斯坦暗中“無法解雇的雇員”。蘇聯(lián)確實通過她從愛因斯坦口中得到了關于原子彈的情報。后來瑪加麗塔返回蘇聯(lián),在沉默中安靜地老去,臨死前讓家人銷毀了自己絕大部分信件,但保留了愛因斯坦九封動人的情書以及手表等禮物。
這個美女間諜,一直珍藏著愛因斯坦那份短暫的愛情。
除了她們,愛因斯坦還有不少其他情人:花店主埃斯·戴拉;猶太寡婦多妮·門德爾、M夫人(近年曝光的米哈諾夫斯基,即社交名媛埃特爾)和L夫人,甚至包括瑪麗蓮·夢露,總數(shù)據(jù)說超過10名。
我們當然希望看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忠誠的丈夫、慈愛的父親。那將是一個何等完美的愛因斯坦。問題是上帝幾乎從不創(chuàng)造完美,愛因斯坦得到了遠超常人的天才,但他的情商顯然停留在兒童時代。兒童搶蘋果,并不在乎大蘋果,都以多多益善為勝。法國著名作家蒙田說:“我們的一生,一半是愚蠢,一半是智慧;不管你寫誰,如果只寫受尊敬和權威的一面,就等于只寫了一半?!?/p>
我決定服從蒙田的命令。
愛因斯坦能證明整個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廣義相對論,卻無法在家庭生活上得到正確的方程式。真沒聽說過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看官須知,基督教中最大的魔鬼撒旦,原來就是上帝座前的天使長?!叭龅币辉~希伯來文,原義為對抗,基督教中意為“敵對者”和“劇毒光輝使者”。
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當然更不贊成羅愛莎的人生態(tài)度,問題是在愛因斯坦身上,羅愛莎的戰(zhàn)術顯然正確。愛因斯坦這個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天才,居然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她。當然,沒離開并不等于言聽計從。羅愛莎熱愛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很令愛因斯坦煩躁。他曾在信中大發(fā)脾氣:“你竟膽敢來信對我進行醫(yī)學說教?還像個一貫正確的醫(yī)生那樣神氣十足地命令我雨天游泳,晴天跑步?……我已下定決心,假設大限一到,就是倒斃也要盡量少用醫(yī)療手段。在此之前我將服從我罪惡之心的愿望任意行動。我的日常生活是:吸煙像煙囪,工作像騾馬,飲食無所顧忌不加選擇,至于散步,只有真正有令人愉快的同伴才愿意進行,這樣一來就很少散步了。不幸的是睡眠也無規(guī)律,如此等等?!?/p>
如果你的丈夫是這么一號,你能不大發(fā)雷霆嗎?
如果他天天這樣,你是不是要跟他離婚!離婚正確不正確!
可羅愛莎從沒想過離婚。她留在愛因斯坦身邊,而且顯然過得不錯。惟一的遺憾是:生活方式十分健康而且比愛因斯坦僅年長三歲的羅愛莎,最后卻比一貫病病歪歪的愛因斯坦早死了整整21年。
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最后崩潰,是因為羅愛莎。
1919年6月2日,愛因斯坦與羅愛莎登記結婚,這年愛因斯坦40歲。羅愛莎從此名正言順地全權負責愛因斯坦的生活,并以此為樂。新房就是羅愛莎所住的哈伯蘭大街5號,在柏林算高尚社區(qū)。這次婚姻的得益者無疑是愛因斯坦。他生活一貫馬馬虎虎,但這并不等于他喜歡骯臟邋遢。在歐洲第一代物理女生馬蜜娃的安排下,愛因斯坦的家庭生活亂七八糟,惟一不缺的就是指責和惱怒。但在羅愛莎同志的正確領導下,哈伯蘭大街5號一切井井有條,愛因斯坦終于有了溫暖舒適的家庭生活,住宅寬大,客廳、餐廳、臥室和書房各得其位;地毯柔軟,家具亮堂,窗明幾凈,中產(chǎn)階級熱愛的精巧小擺設一應俱全,連每天抽多少煙,羅愛莎都為愛因斯坦安排好了。
像所有孩子一樣,愛因斯坦當然喜歡被人照顧,也喜歡在家接待朋友。但從根兒上說,從小獨立叛逆的愛因斯坦與舒適安穩(wěn)的中產(chǎn)生活格格不入。這個連訪客都覺察到了,朋友來訪后都說愛因斯坦“以前生活豪放不羈,現(xiàn)在也過起中產(chǎn)階級生活來了……他家如同柏林典型小康之家一樣有豪華家具、地毯和畫”。但是,大家都感受到了:“從踏進愛因斯坦房間那一刻起,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這個環(huán)境中的‘外人——中產(chǎn)階級家庭里豪放不羈的客人”。他甚至根本不跟“愛因斯坦太太”住在一間屋里。羅愛莎臥室隔壁是女兒的臥室,而愛因斯坦的臥室則在樓下大廳旁。他總是光著腳在客廳里走來走去,光著腳穿雙舊皮鞋坐在豪華餐桌旁招待客人。羅愛莎發(fā)脾氣時他就笑瞇瞇地說:“不要緊,客人都是熟朋友。不是嗎?”他的長發(fā)、心不在焉的神情和太過隨便的衣著,在天鵝絨厚重窗簾前,在花籃形大吊燈下,顯得十分突兀。
然而,愛因斯坦我行我素。在晚年自述《我的世界觀》中,愛因斯坦對物質(zhì)生活發(fā)表了感情強烈的意見:“要追究人或生物存在的意義或目的,客觀而言,我總覺得愚蠢可笑。可每個人都有他的理想,這理想決定他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未視安逸和享樂為生活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稱之為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斷地給我新勇氣去愉快直面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如果沒有了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密感情,如果不能全神貫注于客觀世界——那個藝術和科學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那么,在我看來,生活就是空虛。大家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chǎn)、虛榮和奢侈——在我看來都是可鄙的?!?/p>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愛因斯坦其實覺得這幢豪宅不過是個豬欄。他在豬欄中穿著舊皮鞋走路,有什么不妥嗎?
能說明這一點的是證據(jù)很多,例如羅愛莎在這幢豪宅中給愛因斯坦準備了一間寬大明亮的優(yōu)雅書房,但在這間書房中從來找不到愛因斯坦。他的真正書房是樓上堆放雜物的閣樓改造的,他通常光腳穿件薄毛衣坐在安樂椅里,一張圓桌上堆滿書刊和草稿,四壁都是滿滿當當?shù)臅?,墻上掛著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畫像。以前還有張牛頓畫像,但搬家時弄丟了。從小窗戶望出去,閣樓漂浮在柏林一片橘紅色屋頂?shù)暮Q笾?。這就是愛因斯坦思考時間空間和宇宙末日的精神孤島,與世隔絕,除了助手一律謝絕來訪。羅愛莎也不能隨便進來打掃衛(wèi)生。
羅愛莎布置的這個優(yōu)雅書房,成為姨媽兼婆婆保琳娜人生的最后一站。愛因斯坦的媽媽保琳娜與他的第一任妻子馬蜜娃始終無法友好相處,但顯然羅愛莎這個外甥女很明白如何討姨媽歡心。馬蜜娃與愛因斯坦分居直到離婚,與婆媳關系不好有很大關系。保琳娜這個失敗的婆婆其實一生坎坷,1902年丈夫死后斷了經(jīng)濟來源,只好寄宿海辛根的姐姐范妮家,而范妮就是羅愛莎的媽媽。之后她又為海爾布朗的銀行家奧本海默遺孀操持家務,據(jù)說贏得奧家孩子的集體敬重。后來又為其遺孀的弟弟雅各布·科克料理家務。之后她搬到魯塞耐市布蘭堡大街16號甲,與女兒瑪雅和女婿保爾·溫特勒住在一起,但很快發(fā)現(xiàn)得了胃癌。到羅斯瑙療養(yǎng)院治療后保琳娜希望與兒子愛因斯坦同住。
1919年12月羅愛莎致信艾倫法斯特,說婆婆將到柏林。1920年初,愛因斯坦與羅愛莎結婚后半年,保琳娜由瑪雅和醫(yī)生護士護送到柏林,入住羅愛莎為愛因斯坦布置的優(yōu)雅書房。在婆媳關系的經(jīng)營上,羅愛莎比馬蜜娃成功得多,這位小姨兼婆婆顯然對羅愛莎非常滿意。雖然長期服用嗎啡影響了保琳娜的大腦,但在訪客眼中她“眷戀人生,精神飽滿”。不過,她沒能戰(zhàn)勝癌癥,1920年2月初,保琳娜去世,享年62歲,葬于柏林勛伯格公墓。
媽媽跟馬蜜娃的矛盾曾讓愛因斯坦非常煩惱,但那畢竟是他媽媽。保琳娜去世后愛因斯坦給贊格爾寫信說:“媽媽上周這時候去世,歷盡痛苦。我們都為母親感到心力交瘁、悲痛欲絕。這時才知道血緣深入骨髓?!苯o另外一個朋友海德維格·波恩的信中他寫道:“我知道那種痛苦,看著母親痛苦去世,兒子卻無可奈何,幫不上任何忙……我們都必須承擔這份沉重,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聯(lián)系?!?/p>
羅愛莎喜歡社交,而愛因斯坦珍惜時間,厭煩一般的社交與宴會。他對社交的著名評論是:“把時間喂給動物園?!绷_愛莎經(jīng)常大排家宴,賓客們揣著敬愛之心謙虛謹慎地趕來,都渴望見愛因斯坦一面。然而,每當羅愛莎要求他下樓與客人進餐時,正在考慮宇宙末日的愛因斯坦立刻無名火高三丈二:“不!不!我不能去!我不能去!我不能忍受這樣的騷擾,使我不能安心工作;我要立刻離開這個家!”
愛因斯坦惟一從不拒絕的,就是羅愛莎組織的為慈善機構募捐的活動,羅愛莎興致勃勃地通知哪天有什么活動時,愛因斯坦如果心情好就會開玩笑地問:“這次你把我賣了多少錢?”如果換成馬蜜娃,一定會為這句話跟愛因斯坦冷戰(zhàn)一個月。可羅愛莎并不生氣,下周繼續(xù)安排家宴,而愛因斯坦也繼續(xù)以他的方式繼續(xù)嘲笑。有次愛因斯坦出席專為他舉辦的正式宴會,男賓西裝革履,女賓袒胸露背。羅愛莎因感冒沒能參加,好容易盼到愛因斯坦回家,不等他換好衣服就急忙詢問宴會怎么樣。愛因斯坦一一告訴她有哪些著名科學家出席,羅愛莎打斷他的話說:“不要說那些,告訴我,太太們都穿的是什么?”愛因斯坦考慮了一下說:“這我可不知道。”
看著羅愛莎驚訝的目光,愛因斯坦解釋道:“從桌子以上的部分來看她們什么都沒穿,桌子以下的部分我沒敢偷看?!?/p>
當然,喜歡社交的羅愛莎偶爾也會討厭社交。1923年2月他們在巴勒斯坦訪問12天,受到最高規(guī)格接待。當時巴勒斯坦由英國托管,不列顛高級專員薩繆爾請愛因斯坦夫婦住進自己的官邸,親自擔任向?qū)?。每次外出,府邸都禮炮齊鳴,所到之處必有一隊戎裝騎兵如影隨形。在隆重的接見和宴會時,甚至包括早餐,都要一絲不茍地遵守全套英國禮儀。愛因斯坦只好正裝全套心不在焉來應付。這些繁復的禮儀甚至讓喜愛社交的羅愛莎都非常不滿。當?shù)貓蠹堖€經(jīng)常取笑她,有次居然說羅愛莎把菜碟里裝飾用的花朵的綠葉當成沙拉吃掉了。此事的原因主要在于羅愛莎眼睛近視又堅決拒絕戴眼鏡。所以她向愛因斯坦發(fā)脾氣說:“我只是個普通家庭婦女,對所有這些荒唐禮儀沒興趣?!睈垡蛩固怪缓脛袼棠?。羅愛莎更不滿了:“你倒是會忍耐。你是名人嘛。你搞錯禮儀或自行其是,大家都裝作沒看見,可報紙卻常常有意戲弄我?!?/p>
到了1928年3月,愛因斯坦在瑞士度假時突患嚴重心臟病,緊急送醫(yī)才保住性命,但卻臥床四個月,而且整整一年才完全康復。病愈后他感覺確實需要一個可靠的秘書來處理海量的各種事務,因為羅愛莎管家都忙不過來,于是,經(jīng)羅愛莎面試,愛因斯坦雇年輕的海倫·杜卡斯為私人秘書。海倫沒受過正規(guī)教育,15歲輟學照顧家庭,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從此成為愛因斯坦家庭的一員,盡心盡力服務愛因斯坦27年,竭盡全力保護愛因斯坦的隱私。愛因斯坦對她的工作十分滿意,去世時將自己在普林斯頓默謝雨街112號的房子留給杜卡斯,并委托杜卡斯為自己所有資料的法定托管人。杜卡斯在業(yè)界最出名的評論是對物理學家厄內(nèi)斯特·斯特勞斯的評論。當她在普林斯頓被第二次介紹給斯特勞斯時,她說:“我當然認識您,您小時候行割禮我還在場呢?!?981年,晚年杜卡斯健康每況愈下,于是依愛因斯坦遺囑將他的手稿、著作、文件等統(tǒng)統(tǒng)贈給愛因斯坦幫助建立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移交完成后不到一個月,杜卡斯于普林斯頓逝世,終年85歲,終生未嫁。愛因斯坦就是她的整個生命,但她始終跟愛因斯坦無染。
進入美國后羅愛莎與愛因斯坦于1935年8月買下普林斯頓的Mercer大街112號,可是喬遷新居的兆頭卻非常不祥,當天羅愛莎眼圈大浮腫,看醫(yī)生后證明是血液循環(huán)和腎都有問題。羅愛莎在這幢房子里度過了充滿病痛的一個冬天,1936年夏天愛因斯坦帶她到紐約州北部薩拉內(nèi)克湖(Saranac Lake)邊的Adirondack Mountain山度假,效果也不明顯。
愛因斯坦得病就心情很糟糕,但羅愛莎的重病卻讓她十分開心,因為她這才發(fā)現(xiàn)她在愛因斯坦心中的位置。愛因斯坦十分擔心,“焦慮抑郁地來回踱步”,她告訴家人:“我從來不知道我對他這么重要。這讓我十分寬慰。”
1936年12月20日羅愛莎在普林斯頓家中去世。愛因斯坦從此沒有再娶。羅愛莎去世不久后愛因斯坦致信玻恩時曾說:“我已十分適應新環(huán)境,就像洞穴里的熊,與以前紛亂復雜的生活相比,我現(xiàn)在自由多了。由于我太太去世,這種熊的特性也增多了。她喜歡交際。”
像所有的天才一樣,愛因斯坦把自己的事業(yè)擺在婚姻和家庭之上。羅愛莎為他提供的舒適家庭生活并沒有改變他這個基本世界觀。有人看他不斷清理煙斗,就問他,是因為喜歡抽煙才抽煙呢,還是為了清理煙斗而抽煙呢?愛因斯坦回答說:“我們本來是想抽煙的,結果總有什么東西堵住了。生活也像抽煙,婚姻更像抽煙。”
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黑塞在小詩《霧中》說:“人生一世孤獨立,人人彼此絕消息?!彼幕橐錾罹凸J幸福。1931年,51歲的愛因斯坦在自述《我的世界觀》中坦承:“我熱愛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但卻不喜接觸他人和社會,兩者形成古怪的對照。我真是一個‘孤獨的過客,我從未完全屬于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直系親屬;我總是追求與他們保持距離,我需要保持孤獨——而且,這種感受與日俱增。我們要明白,理解他人和與他人協(xié)調(diào)并非無限的。但這并不讓我惋惜。像我這樣的人無疑會失去一些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但另一方面卻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于他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擋住誘惑,避免把內(nèi)心的平衡建立在這些不可靠的基礎之上?!?
美國傳記作家丹尼斯·布萊恩在《愛因斯坦全傳》中說:“愛因斯坦一生充滿勝利和悲劇嘲諷。他的大腦對時空了解如此透徹,卻有個精神異常的兒子,連過馬路都不會;這位連蒼蠅都不愿傷害的和平主義者,卻是美國制造毀滅性原子彈的推手;這位對孩子和陌生人關懷備至的人道主義者,卻無法照顧自己的兒子,還對自己的私生女諱莫如深;他喜歡孤獨,身邊卻總是圍繞著女人,終日被記者追逐,被民眾包圍;他是一位物理學家,卻被提名為總統(tǒng)?!?/p>
縱觀愛因斯坦一生,他只對一個女人自始至終充滿溫情。這就是2004年新鮮出爐的“愛因斯坦的女人”——范約娜。
2004年2月,在翻找圖書館如山資料時,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人員偶然發(fā)現(xiàn)了范約娜的檔案,包括她本人在1950年代用德語寫的62頁日記。在她去世后23年,《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發(fā)表了這部日記。
這是全世界第一次驚艷愛因斯坦的黃昏戀。
這個比愛因斯坦小22歲的美女來自布拉格——全球第一個聘請愛因斯坦為講席教授的美麗城市。這對年齡相差懸殊的老相識第一次見面是在布拉格的瑪塔芳塔沙龍。1939年范約娜只身移民美國,在愛因斯坦幫助下考入北卡羅來納大學圖書管理學院,后來又在他幫助下任職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這部開始于1952年的日記給世界留下了愛因斯坦最后兩年生命的絕對隱私。據(jù)它記載,當時世界各地有無數(shù)素不相識的人給愛因斯坦寫信,而愛因斯坦經(jīng)常親筆回信。有個母親居然寫信向愛因斯坦索取七個簽名,理由是她想給自己的七個孩子留下絕無僅有的個性化珍藏。愛因斯坦不僅回信,而且真的給她寄了七個親筆簽名。
像所有老男少女的黃昏戀一樣,愛因斯坦對范約娜十足溺愛。著名文學家梁實秋與包辦婚姻的夫人程季淑伉儷情深,70歲太太意外去世,梁實秋寫了一部書《槐園夢憶》記述太太,情真意切,在臺灣大紅。誰知幾個月后即再娶小他28歲的韓菁清,被廣大忠實讀者罵得狗血噴頭,他只好為自己辯護說:“老房子失火更難救?!睈垡蛩固惯@幢房子顯然更老。他不僅給范約娜寫下纏綿悱惻的情書,而且經(jīng)常給她打電話。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半,愛因斯坦幾乎天天給她打電話。他們一起泛舟大湖,出席音樂會,給她畫漫畫頭像,甚至允許范約娜在太歲頭上動土,剪他那亂蓬蓬的長發(fā)。
愛因斯坦從未對一個女人如此溫柔。
愛因斯坦呵護范約娜一直延續(xù)到他死后:他在臨終前將“統(tǒng)一場”理論演算草稿密贈范約娜,以備不時之需。
他從未送過第二個女人如此珍貴的禮物,包括馬蜜娃和羅愛莎。結果愛因斯坦逝世后范約娜將這部手稿賣了8000美元。都說美女是因為愚蠢而可愛,范約娜是最有力的證明:這手稿賣80萬美元還差不多!2004年愛因斯坦“奇跡年”第四篇論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手稿(20頁)在柏林拍賣會上以1600歐元起拍,一路飆升,最后被一位隱名買家以10萬歐元購得。同場拍賣的一份列寧手稿只賣了9000歐元。這并不是愛因斯坦最貴的手跡。1996年,愛因斯坦當年寫下人類歷史上最著名公式“E=MC2”的那張紙被估價400萬歐元(約合3200萬人民幣)。
但是,范約娜這個糟糕的賣家卻為我們留下了精彩的愛因斯坦。她的日記是一座豐富的金礦,隨處可見愛因斯坦思想的光輝。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因斯坦對她說:“物理學家說我是數(shù)學家,而數(shù)學家又說我是物理學家。在科學界我沒有同伴。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認識我,可我依然如此孤獨。幾乎沒人真正了解我?!?/p>
天才總是孤獨的,越偉大的天才越孤獨。他們總是被所有人誤解,無論正面還是負面。從黑塞的“人人彼此絕消息”到歌德的“沒有人懂得我的語言”,在在都是明證。
然而,愛因斯坦對范約娜金碧輝煌的夕陽情無法掩蔽他對家人的薄情。愛因斯坦對弱勢群體所表現(xiàn)的宏大人文關懷,不僅長久感動世界,而且遠超一般科學家所為。但他作為丈夫和父親,其水平貌似連我都趕不上。與馬蜜娃婚前所生的私生女莉莎后來不知所終,愛因斯坦在名滿全球、叱咤風云的30多年間從未做過任何努力去尋找她的下落。除了莉莎,愛因斯坦還有一個私生女,是愛因斯坦1933年移民美國后與一名紐約舞女所生(當時羅愛莎健在),名叫伊夫琳。對她,愛因斯坦也是不聞不問,1941年大兒子漢斯不得不暗中接管了這個同父異母妹妹,據(jù)說直到伊夫琳成人,漢斯也沒告訴她,愛因斯坦是她爹,因此至今仍有不少文章宣布伊夫琳是愛因斯坦的孫女。
這是對伊夫琳輩分的巨大貶低。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漢斯也是個“姐弟控”,成年后宣布要娶年長九歲的弗里達·科內(nèi)契特,居然遭到同為“姐弟控”的父親愛因斯坦的強烈反對。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初愛因斯坦媽媽保琳娜覺得馬蜜娃配不上她兒子愛因斯坦,現(xiàn)在輪到馬蜜娃覺得弗里達配不上她的兒子漢斯。1928年,漢斯已與弗里達結婚,馬蜜娃給朋友寫信還說漢斯看上去“嚇人地糟糕”,而“他妻子不懂如何照顧他,她想的只是她自己”。
千年的媳婦熬成婆啊。
熬成之后都是同樣的婆啊。
弗里達其實溫和聰明,后來為漢斯生了三個孩子,但只有伯納德長大成人。漢斯后來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學院的教授。
愛因斯坦的小兒子愛德華最后歿于蘇黎世一家精神病院。
愛因斯坦在這個問題上惟一的高人之處就在于他還算有些自知之明。1955年老朋友貝索去世,愛因斯坦致信吊唁時坦承:“我最敬佩的是他不僅能和一個女人平靜生活許多年,而且還能持久地和諧一致。在婚姻中,我自己很不光彩地失敗過兩次?!?/p>
這封信發(fā)出后不到一個月,愛因斯坦去世。
直到今天都少有人理解家庭生活的失敗對愛因斯坦的創(chuàng)傷。“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我”,并非這位天才的無病呻吟。
天才需要紅顏來點爆激情,但他們同樣需要孤獨來完成偉業(yè)。如果愛因斯坦天天點秋香,那只會給我們留下一個德國唐伯虎。
問題是,紅顏們不知道愛因斯坦什么時候需要愛和關注,什么時候需要孤獨。所以她們的愛和孤獨幾乎總是給錯時間。所以她們才會收獲如此多來自愛因斯坦的憤怒。所以她們才會如此無奈。
問題是,那是她們的問題,不是愛因斯坦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婚姻生活確實不應提倡。但他仍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
責任編輯 洪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