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人活著需要錢,一個社會活著(運轉)同樣需要錢,財政問題是每一個朝代的頭等大事。
老朱印鈔票上癮,紙幣超速貶值
朱元璋做上明朝的帶頭大哥之后,開始向元代的老大學習,推行紙幣。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明朝第一套紙幣正式出籠。明朝的紙幣被稱為“大明寶鈔”,每張大約長34厘米、寬20厘米,中間寫著“一貫”、“五百文”等面值,外側是一圈龍紋的花欄,寶鈔背面印著“大明寶鈔,通行天下”八個篆體大字。
紙幣最初是由中書省發(fā)行的,中書省撤消后,改由戶部負責。寶鈔與以前的金屬貨幣是怎樣一種兌換關系呢?朱元璋規(guī)定:大明寶鈔一貫等同于白銀一兩、銅錢一千,黃金0.25兩,還可以折換米一石(明制,一石相當于120斤)。
發(fā)行紙幣應該算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金銀是比重很大的金屬,背在身上極不方便,一個人出外背一千兩銀子會累得賊死,但帶一千貫紙幣連氣都不會喘一口。
然而,發(fā)行紙幣是需要準備金的,通俗地說,就是你發(fā)行一貫的紙幣,國庫里就得有一兩銀子存在那兒,這樣,紙幣才不會貶值。朱元璋是個農(nóng)民皇帝,只知放牛、念經(jīng)、舉旗造反,經(jīng)濟學常識等于零,發(fā)行紙幣的時候,他腦子里根本沒有“準備金”這個概念。加上政權初創(chuàng),用錢的地方也多,朱元璋印鈔票簡直上了癮。
洪武時期發(fā)行大明寶鈔的二十四年,平均每年都要發(fā)行515萬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明寶鈔更是發(fā)行到了1500萬錠。而元代發(fā)行的紙幣最初只有20萬錠,后來雖然有所增加,也大多控制在150萬錠之下。兩相對比,我們可以知道明初的紙幣超發(fā)到了什么程度。
紙幣超發(fā)必然帶來貶值,洪武三十年,一兩白銀可以買四石米,如果用寶鈔買,卻要10貫。換句話說,大明寶鈔發(fā)行之后只過了22年就貶值了10倍。朱元璋死后,大明寶鈔的貶值程度日甚一日,到明宣宗的時候,一石米、一匹棉居然要寶鈔50貫,比洪武三十年,又貶值了20倍。正統(tǒng)九年(1444年),一石米已經(jīng)需要一百貫,從此大明寶鈔兌換銅錢,一貫基本上沒有超過兩文,相對明初,紙幣貶值高達99.8%。
寶鈔貶值縮減開支或可解決,用收稅來回收鈔票愚蠢可見
大明寶鈔如此貶值,皇家人要想有所作為,其實也不是太難,比如大幅度削減用于宮廷的各種開支,少建些宮廷,少追求些生活的浮華,少養(yǎng)些跟皇室沾親帶故的閑人,這錢就省出來了。退一萬步說,就算縮減“政府行政性經(jīng)費”效果有限,政府還可以通過發(fā)行國債的方式來解決財政危機,然而,明朝的老大們卻沒有這樣想,他們只希望通過歪門邪道來“挽救”大明寶鈔。
朱棣執(zhí)政時,他聽從陳瑛的建議,對大家都要消耗的食鹽按斤收鈔。只是朱棣畢竟有點腦子,他沒有立即在全國執(zhí)行,而是在個別地方“試點”。宣宗時,夏元吉建議對市集商販加稅以回收寶鈔,朱瞻基對這個建議奉為至寶,一時間,菜地、果樹、倉庫、驢車等等都要征稅,他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三十三個鈔關,征收船鈔,即按船的重量收稅。老百姓因此怨聲載道。
皇權維護的是一己、一個家族的利益,它在本質上是極其自私的。社會鼎盛、財富相對充盈時,皇家人固然要燈紅酒綠、揮金如土;社會出現(xiàn)某種危機時,皇家人想到的同樣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保住自己與一個家族的利益,至于老百姓活得怎么樣、國家能否真正強大起來,他們是想都不會去想的。明朝統(tǒng)治者對大明寶鈔的態(tài)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曾聽人說:“權力必須懂得謙卑”,其實,自古至今,壓根兒就沒有懂得謙卑的權力,權力的謙卑都是環(huán)境逼出來的。
用民眾的權利倒逼統(tǒng)治者的權力,讓其慢慢地變得謙卑,正是現(xiàn)代民主的應有之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