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紅良
擅改他人支付寶信息竊財行為如何定性
文◎張紅良
[案情]犯罪嫌疑人王某與被害人李某系同學關系,其在與李某交往過程中知悉了李某的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銀行卡號等相關信息。2014年12月21日,王某利用已知的李某相關信息,在支付寶官網上擅自申請修改了李某的支付寶賬戶用戶名和密碼,將該支付寶賬戶中的3003元人民幣以及與該支付寶賬戶綁定的一張銀行卡中的569元人民幣轉到自己銀行卡中。2015年1月24日王某又采用同樣的方式將李某支付寶賬戶中的1162元人民幣轉到自己銀行中。2015年2 月1日,李某發(fā)現自己支付寶被盜用后報案,犯罪嫌疑人王某對自己的盜用行為供認不諱。
檢察機關在辦理該案時,對王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產生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犯罪嫌疑人王某的行為屬于信用卡詐騙。涉案金額共計4734元,未達到信用卡詐騙罪的追訴標準,因此不構成犯罪。第二種意見認為,犯罪嫌疑人王某的行為屬于盜竊,應定盜竊罪。
[速解]本文同意上述第二種意見。本案爭議焦點有兩項,一是支付寶是否屬于信用卡詐騙罪中的信用卡;二是修改支付寶賬戶名和密碼并通過支付寶轉賬是否屬于盜竊行為。對于上述爭議,本文作出如下分析:
(一)支付寶不屬于信用卡詐騙罪中的信用卡
1.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不是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金融機構
依據相關規(guī)定,對信用卡詐騙罪中信用卡的范圍,應從發(fā)卡單位性質和卡的功能兩方面認定。200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guī)定的解釋》講到,刑法規(guī)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業(y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fā)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經從中國人民銀行查詢,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并不是中國人民銀行認可的金融機構,其許可證登記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非金融機構支付業(yè)務許可類目下。即,支付寶的“發(fā)卡單位”不屬于金融機構,因此支付寶不能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中的信用卡。故本案王某的行為不是信用卡詐騙。
2.對信用卡詐騙罪中信用卡的范圍不宜做擴大解釋
有觀點提出,雖然支付寶的“發(fā)卡單位”不屬于金融機構,但考慮到支付寶確實發(fā)揮了類似銀行卡的功能,如消費支付、轉賬結算,且隨著支付寶的功能完善,其中的螞蟻花唄、余額寶等新興“產品”更是具有了類似信用貸款、存取現金的功能。故可以對信用卡詐騙罪中的信用卡做擴大解釋,將支付寶作為信用卡看待。本文認為,刑法理論中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很難區(qū)分,而類推解釋是為現行刑法所排斥的,故司法實務中對擴大解釋也應當謹慎適用。信用卡詐騙罪屬于我國《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jié)金融詐騙罪中的罪名,其保護的共同客體為金融機構的管理秩序,非侵犯金融機構管理秩序的行為不宜適用本節(jié)罪名。如將支付寶也解釋為這里的信用卡,明顯忽略了“金融機構”這一法定限定條件,突破了擴大解釋的邊界,有延伸至類推解釋之嫌。
(二)修改支付寶賬戶名和密碼并通過支付寶轉賬可認定為盜竊
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本身類似于用戶存放私人財物的“房間”,賬戶和密碼是開啟房間的鑰匙,只要賬戶和密碼一致,就可以開啟房間取走財物。利用事前知悉的他人相關信息修改賬戶和密碼,類似于利用用戶信息重新配了把“房間”的“鑰匙”。此時,取走“房間”財物的行為,當然可以認定為盜竊。這種將支付寶類比于存放財物房間的解釋方法,是將抽象虛擬的“網絡空間”比擬為具象客觀的“實體空間”。這種比擬是刑法實務中可以采用的擴大解釋,因為可以作為盜竊罪構成要素的財產存放空間,是只需要具備財產存放的功能即可,上述比擬沒有突破刑法的規(guī)定和社會常識常情;而作為信用卡詐騙罪中的信用卡卻需限定在由金融機構發(fā)行,將支付寶比擬為信用卡則突破了刑法規(guī)定和社會常識常情,陷入了不可取的類推。
王某的行為實際上是冒用他人支付寶在先,然后支付寶再與“銀行交易”。對于銀行來說,其直接的交易對象是“支付寶”,而不是王某。因此,應定性為盜竊行為。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重慶市沙坪壩區(qū)人民檢察院[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