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芳 王 瑾
(中共中央黨校 中共黨史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的論爭及啟示
文世芳 王 瑾
(中共中央黨校 中共黨史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的論爭可分為三個關鍵點:第一關鍵點為2000年,歷史虛無主義“自由泛濫”,日益侵蝕“思想陣地”;第二個關鍵點為2005年,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演變成“社會思潮”;第三個關鍵點從2013年持續(xù)至今,歷史虛無主義“野蠻生長”,成為嚴重“政治思潮”。通過對歷史虛無主義論爭起落的梳理揭示,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不能囿于革命傳統(tǒng)思維,只停留在警惕和抵制層面,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虛無主義,掌握歷史的話語權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以“三個自信”消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論爭;話語權;領導權
近些年,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濫,在否定歷史、搞亂思想、破壞社會凝聚力等方面產生了惡劣影響。堅決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掌握歷史的話語權,把人心民心凝聚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上,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興衰成敗。
虛無主義作為外來詞匯,傳入中國已久。在如何對待歷史問題上,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就進行了討論,一種對歷史采取虛無態(tài)度的思想隨之出現。根據中國知網數據,1956年學術討論中首次出現“虛無主義”的說法。閻麗川在《美術》雜志發(fā)表文章,提出“美術教學中有沒有‘虛無主義’和‘自然主義’”[1]的問題,認為對歷史藝術缺乏足夠重視和繼承,是藝術“虛無主義”的表現。此后至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論爭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1956—1988年:虛無主義演化為“絕對否定一切”的“破壞性思想”
這一階段,只提出虛無主義,沒有明確提出歷史虛無主義概念,但已涉及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傳統(tǒng)。虛無主義的含義也引申為“絕對否定一切,徹底否定社會上已有的各種理論、制度、傳統(tǒng)的具有極大破壞性的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社會思潮的激蕩,在1979年理論務虛會上和第二個歷史決議起草過程中,如何評價黨和國家的歷史、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已引起激烈爭議。不過,這一時期歷史虛無主義論爭,多見之于內部會議,少見之于公開發(fā)表的文章,社會影響并不太大。
(二)1989—1999年:歷史虛無主義因政治問題而提出,其實質為政治極端主義
1989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氣候”和中國國內“小氣候”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不尋常之年。東歐劇變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巨大挫折,國內政治風波嚴重沖擊人們的思想,國際國內借機掀起一股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潮流。針對這一情況,中共領導人一再強調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并將虛無主義與歷史問題結合,明確提出歷史虛無主義概念。1989年9月,江澤民強調指出:“任何割斷歷史,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借口‘改革’而否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做法,都是錯誤的”。[2]在新中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他再次指出,“要特別注意反對那種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崇洋媚外思想”。[3]12月29日,在黨建理論研究班上,他又強調:“一個時期以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人權’口號的蠱惑,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滋長,嚴重侵蝕黨的肌體,把黨內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當混亂?!保?]至此,歷史虛無主義在正式文獻中提出,并與民族虛無主義并列。1990年1月,李瑞環(huán)在《關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若干問題》的講話中提出要“批判對待民族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5]將民族虛無主義作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組成部分。1990年3月,李鵬在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xù)沿用江澤民的提法,“對于近年來廣為流傳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和西方資產階級的哲學觀、政治觀、新聞觀、文藝觀等,以及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要進行抵制和批判?!保?]這一階段,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嚴峻,歷史虛無主義概念因政治問題而提出,并和全盤西化掛鉤,其實質就是政治極端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概念在中國一出現,就帶有極強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
隨著國際國內局勢復雜多變,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論爭呈現階段性特征,出現三個關鍵點。
(一)歷史虛無主義“自由泛濫”,日益侵蝕“思想陣地”
1.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引起理論界和學術界的廣泛討論。根據中國知網數據統(tǒng)計,2000年,中國學術界發(fā)表歷史虛無主義文章17篇,超過1997到1999年的總和。[7]理論界、學術界的廣泛討論,引起黨報黨刊的關注和重視。主要黨報黨刊集中刊發(fā)了一批重要文章,強調正確認識和對待波瀾壯闊的20世紀的中國,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有學者集中闡釋了中國為什么會發(fā)生革命、和平改良為什么失敗、資本主義建國方案為什么行不通的歷史原因和背景;論證了新中國成立后,搞社會主義改造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用事實說明了社會主義改造是促進了而不是阻滯或破壞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8]有學者指出,中國革命不是制造出來的,是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不能對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應當珍惜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9]有學者重點批判文藝界戲說歷史、歪曲歷史、消費歷史的現象。[10]
從內容上看,歷史虛無主義的論爭已經由泛泛的是否尊重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否“全盤西化”,轉移到如何評價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問題,尤其是新中國一些重大決策和事件的評價問題。
2.2000 年成為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論爭的第一個關鍵點并非偶然,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必然性。新世紀對20世紀歷史的回顧總結,涉及如何看待20世紀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問題。20世紀的中國,翻天覆地,波瀾壯闊。前半葉,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后半葉,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開拓前進,取得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前半葉,如何看待各階級階層、各政黨團體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中的付出和作用,如何看待革命與改良,都是關系重大的問題。后半葉,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國民經濟逐步恢復,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但成功的道路上障礙重重,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參照的情況下,難以避免地走了彎路,有過失誤,甚至犯過“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錯誤。如何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主流與支流,引起廣泛討論。沙健孫、周振華等人的文章都落腳在如何正確看待中國波瀾壯闊、天翻地覆的20世紀。
3.中央高度警惕“告別革命”論等對待歷史的錯誤傾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展開斗爭。1999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必然會去占領”,[11]“要堅決同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斗爭,絕不能任其自由泛濫?!保?2]
2000年1月14日,江澤民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會上嚴肅批評有的黨員干部受歷史虛無主義影響,“對中央已經作出決定的重大理論問題和歷史結論,公開發(fā)表反對意見。有的公然歪曲黨的歷史、詆毀黨的領袖人物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散布違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在干部群眾中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保?3]1月20日,江澤民在《通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中再次批判個別人“公開在報刊上和書籍中發(fā)表歪曲黨的歷史、詆毀毛主席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錯誤文章”,提出“我們應該逐一加以研究,制定措施,著力解決。”[14]此后,他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重要講話中,都對“歪曲黨和人民的奮斗歷史”的思想言論提出嚴肅批評。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求是》 等重要報刊的集中刊文,是貫徹中共中央進行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重要舉措。許多文章直接引用其中相關論點進行批判。
(二)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演變成“社會思潮”
根據中國知網數據,自2000年以后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章,每年都有10多篇;2005年,創(chuàng)歷史新高,達到28篇,超過平常年份的兩倍,出現歷史虛無主義論爭的第二個關鍵點。歷史虛無主義論爭“重新泛起”,演變成“社會思潮”,并被提升為蘇聯亡黨亡國的重要教訓,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成為捍衛(wèi)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斗爭。
1.歷史虛無主義演變?yōu)樯鐣汲?,成泛濫態(tài)勢。
在此之前,歷史虛無主義是在學術界、理論界有影響的觀點,但在社會上影響有限。到2005年,則已發(fā)展為社會思潮,呈泛濫態(tài)勢,對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相關部門召開專門研討會,部署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2005年3月19日,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國史學會在北京聯合召開近現代歷史研究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討會。會議集中討論了關于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的歷史背景、原因;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現;關于近現代歷史研究中歷史虛無義的理論淵源和認識根源;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這次研討會提出兩個關鍵概念:“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爸匦路浩稹闭f明歷史虛無主義死灰復燃、卷土重來,并未因2000年的批駁、反對而銷聲匿跡。2005年提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概念,主要是歷史虛無主義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當影響力”。
2.歷史虛無主義是蘇聯亡黨亡國的重要教訓,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成為捍衛(wèi)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斗爭。有學者明確指出,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現實的,有內部的、外部的,有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但最為直接、最為關鍵的原因,是戈爾巴喬夫推行了一條背離社會主義的錯誤路線。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看,大搞歷史虛無主義,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歪曲否定蘇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進而否定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造成了黨內外的思想混亂,同時為國外敵對勢力西化、分化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認為“這股歷史虛無主義的逆流在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中起到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催化劑的作用。”[15]
3.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決捍衛(wèi)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權。2000年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反對,不僅未能剎住這股歪風,反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采取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西方各種思潮進一步侵蝕中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歷史虛無主義演變成一種社會思潮。中共中央為了捍衛(wèi)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權,組織了批駁和反對。此前,中共中央已高度警惕宣傳、教育、科研等領域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逐漸蔓延,于2004年1月發(fā)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之后,接連發(fā)出《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意見》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重點加強在教育、科研等領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強化主導地位。理論界、學術界充分認識到“在史學研究領域里,正有一股歷史虛無主義的逆風乘隙襲來,且有愈演愈烈之勢”,[16]因而,2005年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反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其亮劍舉旗的“重炮”。
(三)歷史虛無主義“野蠻生長”,成為嚴重“政治思潮”
從2005年開始,關于歷史虛無主義論爭的文章日益增多,至2013年達到129篇,2014年205篇,2015年前10個月已有203篇,出現新世紀歷史虛無主義論爭的第三個關鍵點。這次論爭呈井噴式爆發(fā),規(guī)模之大、內容之廣、參與程度之高、持續(xù)時間之長前所未有,表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1.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更廣,演變?yōu)槲:ι醮蟮恼嗡枷?,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十分重要的內容。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命題,主要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傾向。90年代初,有不少學者就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具有政治意圖。[17]從實質、規(guī)模、影響等綜合來看,到第三個關鍵點,歷史虛無主義已發(fā)展為影響更大、危害更深的政治思潮。主要表現為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功績,其實質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正如《紅旗文稿》文章所指出的:“歷史虛無主義雖然也存在于學術領域,表現于學術問題上,但它從本質上說不是一種學術思想,而是一股政治思潮。”[18]
根據《人民論壇》的調查,2010—2011年度最受關注思潮排名中,歷史虛無主義位列第7,2014年,中外10大思潮中,歷史虛無主義依然位列第7,令人震驚的是,2013年10大思潮中,歷史虛無主義竟然高居第2,僅次于新自由主義。[19]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下,歷史虛無主義連續(xù)躋身前10,其受關注程度之高、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值得高度警惕。
近幾年,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重大紀念活動不斷,各種雜音也趁機蔓延。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2011年中共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00周年,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2013年毛澤東誕辰120周年,2014年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由此引發(fā)改革開放前后30年關系的討論,如何看待新中國60年和中共90年的問題,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如何評價毛澤東等領袖人物,為歷史虛無主義論爭持續(xù)升溫提供了興奮點。
各種觀點在網上激烈碰撞,網絡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論爭的大舞臺。互聯網平臺為各種思想提供發(fā)聲機會,各種觀點相互碰撞厲害,相左意見針鋒相對、各不相讓。在公開刊物上,知名學者之間公開論爭。這些論爭涉及面廣,既有史學理論問題,也有史實問題;既有史料取舍問題,也有史料解讀問題;既有重大事件評述,也有重要人物評價。這種論爭又往往蔓延到網絡,成為網上輿論熱點,形成辯論甚至炒作風潮。如果說學者之間的論爭,基本能保持在理性的辯論范疇內。那么,蔓延到網絡后,則往往降格為無序的紛爭,謾罵和攻擊,從而使得論爭變了味道,失去應有的意義,但影響不容小覷。
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對學術研究的影響,成為重要研究任務和目的。歷史虛無主義本來并非學術流派,也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學術思想,但隨其成為影響大的社會思潮,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高校碩士研究生論文選題和國家社科基金研究課題,研究不斷深化。[20]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在高校與大學生中的影響,也就成為重要目標。
僅在2014年,用“歷史虛無主義”和“高校”或“大學生”為標題的文章就有10余篇。其中,絕大多數是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14年,中宣部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也以高校教師為主要培養(yǎng)對象。2015年,中央黨校開始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招生簡章明確指出,這是落實中央關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要求的重要舉措。
2.必須正視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絕不可掉以輕心。在政治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對拿黨史、國史說事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堅決批駁、反對。習近平高度重視歷史的作用,調強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是營養(yǎng)劑、清醒劑,是必須修好的必修課。同時,也高度重視捍衛(wèi)歷史領域的話語權。2010年7月,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2013年1月,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不能互相否定的思想,尖銳地指出:“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他總結蘇聯解體和蘇共垮臺的慘痛教訓指出:“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备袊@說:“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 保?1]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要敢于擔當、敢于出手。12月,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既不能把領袖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
在現實層面: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關乎社會主義建設成敗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當今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是,發(fā)展黃金期和矛盾凸顯期疊加,改革已到攻堅期、深水區(qū),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反腐倡廉工作也到需要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關頭。在歷史大發(fā)展、大變革的時代,尤其需要統(tǒng)一思想、凝聚工作。不糾結于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向后看”為了“向前看”,方能充分發(fā)揮歷史在大時局中的鼓舞、導向和凝聚作用。反之,則容易搞亂思想,影響大局。
在技術層面: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長期的、持續(xù)的斗爭。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興起,中國社會已進入人人手握話筒的全媒體時代。各種歪曲、污蔑黨史、國史的觀點在網上大行其道,肆意泛濫,嚴重侵蝕黨的執(zhí)政基礎。面對嚴峻的形勢,單靠媒體管控和理論批駁已難抑制,論爭一起,一時難以平息。
歷史虛無主義幾經起落,愈演愈烈,足以引發(fā)深刻思考。
歷史虛無主義論爭起落,情況復雜,原因多樣,涉及文化多元化沖擊、信息技術發(fā)展、新史料發(fā)現、新史學方法傳播,摻雜國際局勢變化和國家之間的紛爭,往往興起于黨和國家重大紀念日前后。把歷史虛無主義簡單歸結于國內外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的革命傳統(tǒng)思維,簡單地提出高度警惕、堅決抵制,既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也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不能囿于革命傳統(tǒng)思維,只停留在警惕和抵制層面,應持更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采取更加務實、長效、令人信服的舉措。
(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是長期的、艱巨的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個比較模糊且不斷演化的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歷史虛無主義概念日益意識形態(tài)化,發(fā)展為特定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思潮。即使如此,它依然存在概念不清晰、邊界不明確等問題。這種政治思潮又和學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增添了模糊性和迷惑性。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有必要對歷史虛無主義概念本身做明確的界定與研究,以避免概念濫用、泛化以及批駁缺乏針對性。
歷史虛無主義幾經批判而不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和不同政治訴求的推波助瀾是主因,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時代背景也不容忽視。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外敵侵略一敗再敗,飽經苦難和恥辱,加上近代工業(yè)文明發(fā)源于西方,在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過程中,民族文化自信受到極大損害,為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生存土壤。
20世紀的中國是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整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社會階層變動巨大,社會階級對立激烈,利益調整深刻,極為復雜和令人震撼,廣大人民或直接或間接攪進了歷史大旋渦,站在不同立場對這段歷史做出不同評價難以避免。如翻身農民及其后代與鄉(xiāng)村士紳及其后代,對這段歷史的評價就不可能盡然相同。因而,必須充分認識到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是長期的、艱巨的,不能僅靠批駁、反對。
(二)必須掌握歷史的話語權
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折射出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價值沖突、社會矛盾等問題。主張歷史虛無主義的人們,原因和動機千差萬別。國內外敵對勢力是拿黨史國史說事,抹黑黨的歷史,損害黨的形象,侵蝕黨的執(zhí)政根基。另外一些人,有的對現實不滿,借歷史說事;有的對學術問題有不同看法、不同追求;有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嘩眾取寵,增加所謂知名度和謀取經濟利益;有的歷史知識匱乏,又沒有獨立認知判斷能力,被標新立異的思想觀點吸引和誤導,人云亦云,隨意跟風。因此,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應針對不同目的和動機,采取不同應對手段和措施。比如對國內外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借歷史之名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活動,就必須堅決打擊、絕不手軟;學術問題和方法問題,則可以采取更柔和理性的處理方式,不可一刀切、一風吹,簡單應對。
歷史虛無主義論爭愈演愈烈,充分說明傳統(tǒng)宣傳教育模式受到嚴重挑戰(zhàn)。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信息傳播發(fā)達,懷疑精神和自我意識高漲,如何掌握歷史的話語權,占領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制高點,引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一個新課題。同時,對歷史的教育和宣傳,曾經也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被林彪、“四人幫”搞混亂,被任意篡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雖然歷史領域經過撥亂反正,顛倒了的歷史被顛倒過來,但歷史研究和宣傳領域也并非沒有可供商榷和值得反思的問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宣傳教育工作者要主動積極應對挑戰(zhàn),掌握主動權。相關部門、歷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應統(tǒng)籌協(xié)作,形成合力,主動設置議題,引導發(fā)展方向,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
(三)必須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22]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
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既要增強傳統(tǒng)媒體、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力和導向性,也要針對網絡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論爭的大舞臺、廣大青年成為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爭奪對象的新情況、新形勢,努力打造一支能建設好、運用好、管理好互聯網的理論隊伍和宣傳隊伍,培養(yǎng)造就黨的真正讓人信服的宣傳思想工作行家里手,用通俗的語言、青年的思維、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歷史的主流與本質,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深入淺出地講出來、推出去。
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必須清晰認識歷史虛無主義起落的規(guī)律,重視統(tǒng)籌考慮和“頂層設計”。歷史虛無主義往往興起于黨和國家重大紀念日前后,核心在于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史,否定新中國建設、改革的成就,否定和貶損革命前輩,詆毀黨的領袖和革命英雄,喜歡將歷史碎片化,拿黨史、國史中曲折發(fā)展時期的問題說事。據此,在相關重要領域和重要問題上,應有預先研究、謀劃,集中力量拿出一批精品力作,有系統(tǒng)、有步驟地回答人們關注的歷史問題。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歷史研究者在正確理論指導下,做扎實細致的工作。《人民論壇》關于社會思潮的問卷調查,有關論文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對策研究,就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四)必須以“三個自信”消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近代以來,為了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各種政治力量、各種主義和思潮,都做出過嘗試和探索,但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各種孤立、封鎖和“制裁”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各種“中國崩潰論”和“歷史終結論”淪為笑柄。歷史和現實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符合中國客觀實際,體現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人民群眾意愿。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故事,以“三個自信”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成功推進,是破解有關發(fā)展道路問題的爭論、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影響最具說服力的理論與實踐依據。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的觀點,在發(fā)展中祛除歷史虛無主義存在的現實基礎,撫平落后挨打的歷史傷痕。同時,也必須注意,在發(fā)展中解決問題,但不能等待發(fā)展后再解決問題。在發(fā)展道路上,必須警惕、抵制各種不良傾向。
[1]閻麗川.美術教學中有沒有“虛無主義”和“自然主義”[J].美術,1956(1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8.
[3][5][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5、274、384.
[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7]這里所指的關于歷史虛無主義論文的數量,是在中國知網以“歷史虛無主義”進行“主題”搜索的結果。本文關于論文數量的數據,統(tǒng)一按此檢索得出.
[8]周振華.應當十分珍惜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兼評歷史虛無主義的若干觀點[J].求是,2000(16).
[9]沙健孫.應當珍惜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思想理論教育,2000(10).
[10]李倫.評近兩年的歷史虛無主義批評[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04).
[11][12][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94、196、266.
[14]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
[15]陳之驊.蘇聯解體前夕的歷史虛無主義[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08).
[16]田居儉.歷史豈容虛無——評史學研究中的若干歷史虛無主義言論[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06).
[17]持這種觀點的文章很多,如李文海:《在“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座談會上的發(fā)言》,《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1年第1期;《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1年第2期評論員文章:《必須正確評價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歷史——五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歷史經驗》。
[18]田心銘.識別歷史虛無主義要透過現象看本質[J].紅旗文稿,2015(09).
[19]參見:高源.公眾關注的重大思潮調查[J].人民論壇,2011(01);王業(yè)、韓冰曦、康培.2011重大思潮調查報告——與2010年的對比分析[J].人民論壇,2012(03);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2013十大思潮[J].人民論壇,2014(02)(上);賈立政、陳陽波等.2014中外十大思潮(下)[J].人民論壇,2015(03).
[20]主要碩士研究生論文有:朱永的《俄羅斯蘇聯時期的歷史虛無主義運動研究——以意識形態(tài)合法性為視角》(2009年)、楊晗的《論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前提—歷史復雜性視角》(2012年)、胡明君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高陳其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學生的影響研究》、袁方的《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姜強強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劉笑涵的《歷史虛無主義在當代中國的重現及其批判》、李杰的《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不良影響及其對策研究》?!敖陙睃h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被納入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3.
[22]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占領制高點掌握主動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的重要論述[N].光明日報,2014-02-16.
責任編輯:劉建文
D092
A
1671-2994(2015)06-0167-06
2015-10-12
文世芳(1982-),男,湖南寧鄉(xiāng)人,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編輯。研究方向:改革開放史。
王 瑾(1990-),女,河南商丘人,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