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穎
誠信教育的人文訴求
陳希穎
誠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并采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培養(yǎng)受教育者誠實與守信的道德品質(zhì)的活動。
目前,社會對誠信教育存在兩大大解讀誤區(qū):其一,“誠信”是不能教的。美國科學家哈桑對兒童說謊問題進行了大樣本的實證調(diào)查,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是一個人在選擇是否誠實時更具有功利性傾向,這一結(jié)論引發(fā)了人們對“誠實”這一品質(zhì)是否可教的深刻反思。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有很多人持有同樣的看法,即誠實守信的品質(zhì)是不能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的。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教育不是萬能的,它代表的是一種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有關誠信道德的知識,并通過一定的教育組織和教育手段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并樂于踐行誠信道德。
其二,講“誠信”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說假話。古人云: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不從道,何以為信?誠實守信是人類的美德,但并不一定什么情況下都要說真話、講信用。誠實與欺騙是基本的道德規(guī)則,不是道德原則,它們從屬于、支配于、決定于兩善相權取其重、兩惡相權取其輕的基本善惡原則。
因為誤區(qū)的存在,導致我國誠信教育存在兩大缺失。一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的搖籃,作為孩子啟蒙老師的家長理應言傳身教,重視孩子良好品質(zhì)的養(yǎng)成。然而,現(xiàn)實卻不容樂觀,一些家長誤認為孩子從小會說謊是聰明的表現(xiàn);一些家長習慣把孩子的誠信教育之重任推托給學校;更有一些父母為了一時得利或貪圖方便,時常在孩子面前展示不誠信的行為。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品德形成有三個階段:一是依從;二是認同;三是內(nèi)化。大部分孩子行為特點具有盲目性、不穩(wěn)定性,由于缺少認識和體驗,孩子會跟隨、模仿他人的行動而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家長表現(xiàn)出的種種不誠信的行為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烙下烙印。
另一方面,學校誠信教育存在缺失?,F(xiàn)今,弄虛作假在學生眼中非常普遍??荚囎鞅?、代考、買假文憑根本算不上羞恥,校園內(nèi)失盜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在少數(shù)教師中,論文剽竊、買賣也時有發(fā)生。李連生,前西安交大教授,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得主,因涉嫌學術造假而被取消其教授職務,解除其教師聘用合同。
誠信教育的缺失外化為一系列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問題。P2P跑路潮、摔倒老人該不該扶、唐駿“我的成功可以復制”、張悟本“綠豆包治百病”、臺灣地溝油事件等等,都折射出誠信教育缺失的危害性和進一步完善誠信教育的緊迫性。
如今,我國的誠信教育遭遇困境,如何突圍成為各界探討的熱點話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分析誠信教育的價值取向時往往會采用“狼來了”這樣一個故事作為誠信教育的啟蒙案例,而這個故事給人的警示是:一個人要誠實,如果不誠實,他就會有麻煩。但是,這種價值邏輯并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證實,很多時候只有當不誠實、謊言、作弊、騙術被發(fā)現(xiàn)或戳穿時,才會如此,否則只會“獲利”。因此,一味地把誠信教育的價值著眼于功利的目的,會削弱教育本身的說服力和約束力。
誠信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將其價值取向從功利主義轉(zhuǎn)移到人文主義,從利益考量轉(zhuǎn)移到人文訴求。通俗講,就是教導青少年講誠信是盡到做人的本分。一是積極營造有利于誠信教育的社會氛圍。扭轉(zhuǎn)“老實人”成不了氣候的狹隘觀念,通過各類主流媒體、新媒體報道宣傳誠信光榮的理念。二是積極探尋以誠信為突破口的德育教育路徑。家長、學校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將誠信教育貫穿到孩子成長、教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探索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制度,重點考核評估學生在考試、論文寫作、申請助學貸款、擇業(yè)等方面的誠信行為。三是努力構建有利于誠信教育的社會賞罰機制。對誠信者給予獎勵,對失信者給予制裁,這一賞一罰不停地刺激著人們的心靈,不僅會對當事人產(chǎn)生道德影響,而且會輻射到旁觀者的心里,從而形成一種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