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菊芬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說法實質上強調了數學的學習不只是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及熟練過程,更應該是實踐、探索的過程,要讓學生從具體的實踐中經歷數學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數學意識,提高數學思維水平。動手實踐作為一種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相宜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造意識。
一、課前實踐
課前的實踐活動能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新的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且有利于學生的發(fā)現和感悟。
1. 匯報型。課前組織學生留心事物,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如《小數的性質》一課,發(fā)動學生課前收集自己常見的小數,課堂上匯報,學生爭先恐后的匯報:2.50元、1.35米、20.50公斤……一個個的數據,加上適當的簡介,讓學生感受到小數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處處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空間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它一下子拉近了新課與學習的距離。
2. 材料展示型。課前組織學生收集資料,課堂上進行展示活動。如《元、角、分的認識》一課,發(fā)動學生課前收集人民幣,在認識人民幣展示出來。一張張面額不同、材質不同的人民幣、甚至版本不同的人民幣,極大地豐富了課堂的內涵,增加了教學的容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二、課中實踐
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多種感官參與,遠比讓學生死記硬背所掌握的知識更扎實、更持久、更有利于學生長遠發(fā)展。
1. 實驗型。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特點,在教學《厘米、毫米的認識》一課,我在黑板上各畫一條橫線和豎線,讓大家猜猜哪條線段長。當同學們爭論不休時,讓學生動手、動腦想出比較線段長短的辦法。用已學的長度單位,各種辦法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就為引入“厘米、毫米”長度單位作了鋪墊。
2. 操作型。課堂上利用各種學具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在具體的實踐中思考數學,在探索過程中得到發(fā)展。教學《長方形的面積》中,不少教師是直接拿出長方形面積公式:長×寬,然后讓學生背、記,再讓學生依葫蘆畫瓢拿公式去計算。這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忽視了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無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我采取的是先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弄清它的面積。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有的學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進行測量,有的學生干脆在長方形上畫出一個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這種測、畫、數的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耐心等心理素質;還有的學生細心地發(fā)現根本不用一個個去數小正方形,完全可以用乘法進行簡便計算,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在學生動手、動腦去發(fā)現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
3. 辯論型。在課中通過創(chuàng)設認識沖突,讓學生解決,從而明白道理,提高判斷能力和綜合能力。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中,我出示幾個不同的角讓學生度量出它們的度數,再讓幾個同學把他們量的方法演示給大家看,大家針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展開辯論,最終以“兩個重合”為重點方法讓錯誤的學生明白事理。學生辯論中全體參與,精神集中,大膽發(fā)言,既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發(fā)展了數學語言,可謂一舉多得。
4. 游戲型?;顫姾脛?、酷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游戲,活潑的氛圍讓學生身心愉悅,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如學習人民幣元、角、分后,設計“換算”和小營業(yè)員賣貨“找錢”的游戲,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使所學的知識點落實于生活情境中,闡明了數學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又如第二冊認識方位后,開展“找座位”的游戲,也是如此。
三、課后實踐
數學與生活不可割裂,不能忽視學生解決問題和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否則影響他們對數學的完整認識,數學的實用性成為虛談。因此,課后也要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
1. 參觀型。學完小數的四則運算,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超市商場參觀各種商品的價格,讓學生填寫發(fā)票;學習面積的計算后讓學生實地測量教室、操場等場地面積;學習整數的四則運算后,組織學生參觀果園,計算收入等,都是加強實踐能力的好例子。
2. 采訪型。學過統(tǒng)計后,讓學生當一名記者去工廠采訪每月生產量、去社區(qū)采訪老人們的年齡、去采訪每一個家庭丟棄垃圾袋的數量等等,制成統(tǒng)計圖表,不僅僅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加深,更是數學知識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的好契機。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