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冰
仇恨心理是指人的自尊心受到不良刺激而引發(fā)的對社會或人的強烈不滿和憤怒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初中學生大多都處于13—16歲之間,正處于人生的少年時期,其情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而且也不善于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感,帶有很大的沖動性,這種心態(tài)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同時也沖擊著學校教育。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處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情感特別旺盛,動輒因口角而動手,常會因某件小事而引發(fā)打群架的校園惡性事件,有時甚至一些校外青年也卷入事端之中。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輕視對中小學生仇恨心理的分析和預測。了解青少年仇恨心理的根源并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是預防、化解、消除學生仇恨心理的根本保證,消除仇恨心理能令學生化干戈為玉帛,有效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一、初中學生仇恨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
1. 父母離異或家庭缺陷。
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情感得不到滿足,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就是自卑或暴力。男孩子多表現(xiàn)為暴力。他們往往為了捍衛(wèi)自尊和榮譽而使用暴力。父母一方或雙方有生理缺陷的學生也存在這種心理障礙。若干年前我班上有一位男生,非常調(diào)皮、惹事生非,上課總是不停地干擾別人,實在令我忍無可忍,于是我在班上警告他:再鬧事就上你家告訴你父母。結果這話引起班上一部分人的哄動,尤其是鄰座的同學的聲音特別大,叫喊著:“老師你快去啊,我?guī)??!北晃揖娴哪莻€男生勃然大怒,抄起文具狠狠地朝鄰座的同學摔過去。那情形簡直是要演變一場斗毆,幸好我在場。后來,我了解到,這個男生的母親是殘疾人,父親是神經(jīng)病者,該生一直引以為忌,不愿外人輕易去他家里。
2. 老師的漠視或不公平處事。
青少年的自尊心十分脆弱,教師有意或無意的不公平待遇,常令他們感覺沮喪不安。如果碰巧這些學生是來自破損家庭,那么老師的不公平對待無疑是雪上加霜,令其仇恨從中產(chǎn)生,并可能發(fā)泄到別的同學身上,嚴重的甚至和老師面對面的頂撞。不久前的一個上午,有一位老師余怒未消地回到辦公室。據(jù)了解獲悉,原來是有一位女生狀告班上一位很調(diào)皮的男生上課時用鋼筆在她后面戳她。那位老師一聽立即叫他起來,而且狂風暴雨地臭罵了他一頓。預想不到的是平素被批評不吭聲的他一反常態(tài)拍案而起,說老師沒有調(diào)查清楚,不長眼睛小看人,偏袒女生。結果師生對峙課堂,氣氛緊張。正在那時,鄰座的同學證明不是那位男生干的,令到這位老師更加難堪了。這正是對后進生的不公平待遇以及事前不調(diào)查清楚而亂放炮的結果。
3. 傳媒中不良因素的影響。
一些電視劇中的江湖仇殺幾乎每天充斥著電視頻道。學生受這些打打殺殺的內(nèi)容感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角色的錯位,而且把傳媒中的不良影響延伸到校園,令校園里學生打群架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這都是青少年仇恨心理所致。
二、教育對策
1. 關愛后進生。
教師尊重后進生,與他們多作情感的交流溝通,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能消除他們心中的怒氣。相反,越是歧視他們,越是把他們推向?qū)α⒚?。多年的教育實踐與教訓告訴我,有些學生因為得到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或三言兩語的點撥,幡然醒悟,鼓起了前進的勇氣,由后進生變?yōu)閮?yōu)秀生,其關鍵就是得到教師恰到好處的關懷和輔導。結果,身沐春風的莘莘學子事隔多年仍念念不忘師恩之因正是植根于此。
2. 疏導不良情緒。
仇恨心理的背后必有其原因,教師要明察秋毫并迅速疏導化解。教師要善于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并放置“線人”,隨時觀察并搜集班里及校內(nèi)外學生的動態(tài),防范于未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消除隱患于萌芽狀態(tài)。
3. 定期的法制教育。
聘請公安干警兼任學校輔導員,協(xié)助加強法制教育。因為來自執(zhí)法部門的生動解說和活生生的事例效果特別明顯。教師還應該常利用班會課,隨時取材于最近的報刊文章或身邊的事實來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讓警鐘長鳴,令法制觀念深入學生內(nèi)心深處。
4. 必要的紀律處分。
心理學家表明:能使學生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動力除了對學生進行的激勵外,大部分原因是來自對受罰的恐懼。青少年往往是非不分,感情用事,容易發(fā)生暴力事件。而嚴明的校規(guī)則是高懸于其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神劍,能令他們清晰地知道因仇恨而挑起斗毆的后果。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