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重慶+金婧
摘 要:通過針對長沙城市雕塑重點規(guī)劃帶的作品現(xiàn)狀分析,以實地調(diào)研的形式對相關作品的主要類型和表現(xiàn)形式做出具體分類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總結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間中的主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湘楚文化,整理與湘楚文化相關的創(chuàng)作元素,分析湘楚文化在城市雕塑中的表達方式,最終得出影響湘楚文化在長沙城市雕塑中準確表達及信息傳遞暢通性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長沙城市雕塑;湘楚文化;藝術表達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52;J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7-0079-03
Analysis the Xiang Chu Culture Expressed in the Citys Sculptures of Changsha
YANG?Chong-qing1,?JIN?Jing2(Corresponding?Author)
(1.Fine?Arts?Academy?of?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12,China;?2.school?of?architecture?and?art?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s main sculptures planning zone in Changsha,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ose city sculptures chief role in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specific categories and statistics about the major types and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relevant works by field survey. On this basis, to achiev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decide the accurate expression and the free flowing information of Xiang Chu culture, after explored the Xiang Chu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works, the author summarized its creative elements to outlin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Xiang Chu culture in city sculpture.
Key words :citys sculptures of Changsha; xiang chu culture; artistic expressio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雕塑已不再是單純的外部空間裝飾品,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城市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綜合載體。優(yōu)秀的城市雕塑將外在的形態(tài)與內(nèi)在的精神文化相融合,以此體現(xiàn)所在城市的審美品位及文化特色。長沙的城市雕塑受湘楚文化的歷史積淀影響,不僅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更有效地反映出該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當代人民對過往事跡的紀念,也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待。如何將湘楚文化與長沙城市雕塑進行無縫對接,將情感表達和藝術效果融為一體?怎樣將文化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觀賞者,做到既滿足公共空間的裝飾功能,同時達到弘揚民族精神的積極意義?
一、長沙城市雕塑的現(xiàn)狀
長沙歷史悠久,地名古老,文化輝煌,素有楚漢名城、屈賈之鄉(xiāng)、瀟湘洙泗之稱①。現(xiàn)為湖南省省會,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三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城市雕塑,即:在城市規(guī)劃范圍內(nèi)的道路、廣場、綠地、居住區(qū)、風景名勝區(qū)、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動場地建設的室外雕塑②。在我國,城市雕塑是于近代得到迅速發(fā)展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常以城市形象的代表或公共空間的視覺焦點呈現(xiàn)。盡管長沙因歷史、經(jīng)濟等因素發(fā)展較晚,但悠久的歷史文化積累已經(jīng)為這座古城的現(xiàn)代城市雕塑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的烙印。
(一)長沙城市雕塑的主要類型
首先,確定實際調(diào)研地點——長沙城市雕塑的重點規(guī)劃帶:“三路”即湘江路、黃興路、莢蓉路;“三片”中的一片,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新校區(qū)③。其次,確定調(diào)研作品數(shù)量及種類,此次實地調(diào)研的城市雕塑總數(shù)為42座,按照功能主要劃分為四類:紀念性城市雕塑、主題性城市雕塑、裝飾性城市雕塑和標志性城市雕塑。其中紀念性城市雕塑有17座,占總數(shù)的40.4%,如《崇烈塔》;主題性城市雕塑有6座,占總數(shù)的14.3%,如《湘西紅》;裝飾性城市雕塑有15座,占總數(shù)的35.7%,如《月亮粑粑》;標志性城市雕塑有4座,占總數(shù)的9.5%,如《瀏陽河》。由此得出:長沙城市雕塑的類型以紀念性居多,其次為裝飾性城市雕塑,最后才是主題性與標志性城市雕塑,其中標志性城市雕塑數(shù)量最少。
(二)長沙城市雕塑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城市雕塑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多樣化的,通過對實地調(diào)研的42個作品在表現(xiàn)手法及形式方面的分析得出:運用寫實手法的有24座,占調(diào)研總數(shù)的57.1%,如《蔡鍔將軍》;運用抽象手法的有18座,占調(diào)研總數(shù)的42.9%,如《株洲園》。其中圓雕24座,浮雕15座,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有3座。另外,按照結構形式分為:單體構成和組合構成,其中單體構成的有17座,占總數(shù)的40.4%,組合構成的有25座,占總數(shù)的59.5%。由此可見,長沙城市雕塑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寫實的、以多個對象為組合形式的圓雕。endprint
(三)長沙城市雕塑在空間中的主要作用
通過調(diào)研,長沙的城市雕塑在空間中的作用主要分為四種:1、在道路繁復、街道擁堵、人口密集的地方,緩解緊張感和壓迫感,如《黃興銅像》《老長沙》。2、在高大建筑物林立的密集區(qū)緩解呆板、單一的視覺感受,如《瀏陽河》。3、在空曠的園區(qū)內(nèi)增加焦點,起到豐富視覺的作用,如《警世鐘》。4、在園區(qū)與道路的接口處,增加園區(qū)的封閉性,起到障景法的作用,如《大地之子》。
經(jīng)過對長沙城市雕塑重點規(guī)劃帶的實地調(diào)研及總結,在相關作品的主要類型、主要表現(xiàn)形式和空間中的主要作用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分類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以此較為全面地掌握長沙城市雕塑的現(xiàn)狀和基本信息,為挖掘其中的湘楚文化打下基礎。
二、長沙城市雕塑中所蘊含的湘楚文化
如果一座城市雕塑只能用外觀表象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或在空間上起到一定的平衡效果,那么它還不能被成為擁有生命力的藝術品。優(yōu)秀的城市雕塑是可以和觀賞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進而產(chǎn)生共鳴,并在精神層面予之關懷的④。這種深刻的認同感主要從具有集體記憶的文化背景而來,即:能夠喚起人們對過去的某種記憶,或?qū)ξ磥淼哪撤N憧憬。湘楚文化,厚積的民族憂患意識,摯熱的幻想情緒,對宇宙永恒和神秘感的把握⑤。如若恰當?shù)倪\用在城市雕塑中,則極易喚醒受眾的認同感。
(一)以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城市雕塑
眾所周知,長沙是一座歷史名城,從古到今,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發(fā)生在長沙。其中《太平軍魂》如圖1所示,以1852年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攻打長沙城的戰(zhàn)斗情景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表現(xiàn)湖南人民抗擊壓迫,艱苦卓絕的精神風貌;以震驚中外的“文夕大火”事件為表現(xiàn)主題的《警世鐘》如圖2所示,燒的焦黑的木梁下懸掛著黢黑的銅鐘,給人心理上以岌岌可危的壓迫感,以此告誡后人勿忘國恥,居安思危。
(二)以歷史名人為題材的城市雕塑
令人們具有認同感的文化中,很多時候,文化的締造者已經(jīng)成為了這種文化的代表。長沙自古以來地靈人杰,不乏大量的人才涌現(xiàn)。人們?yōu)榱思o念傳承他們的文化精神,運用的手段不計其數(shù),而城市雕塑無疑是最有力的途徑之一。中南大學的《陳新民先生》銅像如圖3所示,紀念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為人師表的求實精神;湖南大學的《大愛千秋》如圖4所示,以譚千秋在地震中舍身保護學生的場景為創(chuàng)作源泉,表現(xiàn)了他舍己為人,無懼艱險的精神;最為令人矚目的是位于橘子洲頭的《青年毛澤東》石雕像如圖5所示,以青年毛澤東的胸像作為創(chuàng)作對象,寫實與寫意相結合,配合《沁園春·長沙》的大型石刻將近代湘楚文化的精神推向高潮。
(三)以出土文化為題材的城市雕塑
長沙的歷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而馬王堆漢墓的發(fā)現(xiàn)使長沙的古文明更為完整、直觀,因此,這也成為長沙城市雕塑的主要創(chuàng)作來源之一,其意在傳承與發(fā)揚當?shù)匚幕怪钊肴诵?。以商周時期出土的《四羊方尊》青銅器為主體的大型城市雕塑;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天上、人間、地下”圖景元素,結合遠古圖騰柱的形象所創(chuàng)作的《圖騰柱》;五一路上以靈紋兵架臺、菱紋羅綺紋樣、乘云繡、長壽繡四種織物紋樣為內(nèi)容的浮雕式地面鋪裝如圖6所示??梢婇L沙人對湘楚文化的熱愛及希望后世傳承的強烈愿望。
(四)以民俗文化為題材的城市雕塑
民俗文化即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在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zhì)、精神文化現(xiàn)象,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是湘楚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⑥。以太平老街的石牌樓、抱鼓石、城市雕塑《月亮粑粑》和黃興路的《老長沙》系列為代表,體現(xiàn)了老街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⑦。此外,中南大學新校區(qū)的《湘西紅》石雕如圖7所示,則是以反映土家人的生活起居、奇幻傳說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內(nèi)容包括:厄巴舞浮雕、女媧采石傳說、上刀山下火海等。
三、影響湘楚文化準確表達的因素
(一)選址
經(jīng)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多半城市雕塑都設在人口較為密集的商業(yè)街區(qū)、沿江風光帶或教育機構內(nèi)。人們?nèi)粘I?、工作、行走在該區(qū)域耳濡目染,增加了受眾對城市雕塑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人流聚集使城市雕塑的影響力擴大,加快了相關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
(二)題材
所調(diào)研的長沙城市雕塑大多是以人們耳熟能詳?shù)闹卮髿v史事件、名人傳記或民俗文化為創(chuàng)作對象,貼近群眾生活,增加了受眾的認同感和相互之間交流的話題,更容易將受眾的情感帶入到作品中去,以此帶來精神上的碰撞,在潛移默化中將湘楚文化植入人們的心靈。
(三)形態(tài)
長沙大多數(shù)城市雕塑的形象較為具體,表情生動鮮活,人們一看便知作品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保證了文化信息傳播的完整性。此外,除了大型的城市地標性雕塑,許多小型群組雕塑制作比例為1:1,且為受眾設計可參與空間,這也是確保湘楚文化準確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材料
長沙城市雕塑的制作材料基本分為:黃銅、青銅及各種石材。這些材料都是較為常見的建筑材料,人們較為熟識,容易接受。長沙地區(qū)對于銅器的冶煉制作也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故也屬湘楚文化的代表之一。⑧
四、結語
通過此次實地調(diào)研,針對長沙城市雕塑的主要類型、主要表現(xiàn)形式和在空間中的主要作用這三個方面進行收集整理,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湘楚文化,分析影響文化信息準確表達的相關因素,得出:城市雕塑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為受眾和藝術之間的交流搭起橋梁,共同的文化背景使群眾更容易對身邊的藝術品進行解釋,從而產(chǎn)生認同感和互動行為。同時,城市雕塑中所蘊含的歷史文明、藝術創(chuàng)新也豐富著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提高群眾鑒賞能力,陶冶情操的積極效應。最后,應注重把握影響城市雕塑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因素。
注釋:
①陳小恒.從長沙地名看長沙城市文化的變遷[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②尹易杏子,蔣燁.論長沙城市雕塑現(xiàn)狀與發(fā)展[J].中外建筑,2012[11]:63-65.
③趙光澤.城市雕塑互動性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
④凌宇.重建楚文學的神話系統(tǒng)[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⑤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的研究[D].長沙:中南林學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2002.
⑥楊帆.長株潭城市雕塑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⑦屈湘玲.追逐千年的夢想——初訪銅官窯遺址[J].中外建筑,2013[10]:6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