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士紅
(德惠市第二實驗小學,吉林德惠 130300)
教研博客在常規(guī)教研活動中的作用*
☆付士紅
(德惠市第二實驗小學,吉林德惠130300)
傳統(tǒng)教研活動有其局限性,依托教研博客開展集體備課、同伴互助、課題研討、專家引領、自我反思等網絡教研活動,拓展了教師合作教研的空間與時間,豐富了教學研究的內容,轉變了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方式與行為。
教研博客;集體備課;同伴互助;課題研討;專家引領;自我反思;轉變行為
集體備課、教學沙龍、教學論壇、經驗交流等傳統(tǒng)的教學研究活動有時間與地點的局限性,還必須有專人組織。由于小學教師日常工作都很繁忙,除了學校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動時間外,教師很少有時間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盡管學校倡導教師間的團結互助,但由于缺少交流互動的平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往往無法及時溝通,時間一久,教師間進行合作教研的氛圍就受到影響,真正合作的也就少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越來越多地走入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基于網絡的學習、交流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并利用。在學校常規(guī)教研活動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教研博客開展網絡學習與各類教研活動,將成為彌補傳統(tǒng)教研缺陷的有效形式。
集體備課是學校常規(guī)教研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平時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時間短,許多問題無法深入研討,因此,我們在平時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借助“教研博客”這個平臺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網上集體備課采用“一人主備、多人研討、反復研磨、最終定稿”的方式。各年級組備課組教師根據(jù)學科備課組長安排的內容,精心備課,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將初稿發(fā)布到備課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在線研讀,參與網上研討活動,發(fā)帖回復修改意見。具體負責人根據(jù)大家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再上傳到“博客圈子”上供大家參考。這樣的網絡集體備課,較傳統(tǒng)集體備課拓展了教師研究的時間與空間、實現(xiàn)了交流對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機會的充分均衡。同時,教師經過多次這樣的“學習、反思、研究、合作、創(chuàng)造”過程,將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真正融為了一體,形成了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的職業(yè)生活方式。教師也由單純的教學者逐漸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平時聽課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聽完某教師的課后,本想及時與被聽課教師交流,但遇到有課錯失這個機會,下次碰到往往沒有了再交流的欲望,久而久之,同伴之間的交流也就流于形式。借助“教研博客”能有效彌補這種不足。平時教師之間的互相聽課,我們要求聽課教師把聽課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寫成博客,上傳到網上與被聽課教師共同研討,分享教學智慧及經驗、研討教學方法,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學校利用視頻、音頻、文本等多媒體手段也可向教師呈現(xiàn)教學研究的內容,組織的公開課、示范課。我們把上課的錄像上傳到網上,充分利用網絡合作教研平臺開展教師上網觀課、網上評課議課活動,從而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
課題引領是合作教研的另一種有效形式。針對不同科組與不同課題,在網上建立各課題組的“博客圈子”。各課題組每學期都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解決的問題與研究主題,課題組成員按照計劃開展研究,及時把平時的研究體會寫成博客上傳到網上;課題負責人也可以通過網上發(fā)布邀請,開展如課例研討、問題探究等專項論壇。教師通過博客談所思、所想,大家暢所欲言,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不受權威的影響,真正實現(xiàn)了平等對話與互動交流,同時,也為課題結題準備了第一手研究資料。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會有許多困惑,如果這些問題或困惑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影響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教學能力強的教師組成專家組。每位專家組成員都建立自己的個人博客。教學實踐中,教師針對不同的問題可以向專家請教,及時解決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引領教學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的層次與水平。
教學過程中,教師肯定有許多想法與困惑。一般情況下,由于習慣或其它原因,教師沒有把這些東西記下來,時間久了也就忘記了,就算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沒有交流平臺也無法實現(xiàn)資源共享,不利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通過創(chuàng)設“教研博客”這一個平臺,教師就可以通過“教研博客”及時記錄所思所想。教師在撰寫博客的過程中,不但自己的教研能力與水平提高了,也能給同伴提供可借鑒的案例,加強教師間的互動交流。
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tǒng)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樣化的。這決定了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師合作教研具有開放性、交互性、自主性、多媒體化等特點。學校開展網絡教研以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較高,80%以上的教師有了自己的博客,大部分教師參與了討論與交流,教師能及時上網關注教育教學的信息及討論交流的情況。網絡作為合作教研平臺,拓展了教師合作教研的空間與時間,豐富了教學研究的內容,轉變了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方式與行為。
[1]賈亭,李晶.網絡教研的探索與實踐[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
[2]徐世貴,秦輝.教研員工作方法與技能[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3]季平.新課程背景下教研員專業(yè)發(fā)展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加拿大]帕凱特著.鮑賢清譯.網絡環(huán)境中的教學工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蘭軍.基于教師發(fā)展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昌曙平]
G434
A
1671-7503(2015)07-0065-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7BD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