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
探討不同術式對兒童V型斜視的治療效果
楊媛
【摘要】目的分析比較不同術式在兒童V型斜視治療中的效果。方法20例V型斜視兒童分別采用下斜肌后徙術、下斜肌切斷術、下斜肌部分截除術進行治療,4個月后比較不同術式的治療效果以及下斜肌功能改善情況。結(jié)果 用不同術式進行治療的患者手術后的治療效果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下斜肌功能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在臨床治療兒童V型斜視時,應選取最合適的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要嚴格把握手術與適應證,才能起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不同術式;兒童V型斜視;治療效果
作者單位: 017000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眼科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YANG Yu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Erdos Central Hospital in Inner Mongolia, Erdos 017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Methods 2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were used inferior oblique recession, inferior oblique amputation, inferior oblique part resection for treatment,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inferior oblique function improvement after 4 months. Results The effect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different operation has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inferior oblique function also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w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surgical method, also strictly grasp the operation and indications.
[Key words]Different surgical, Children with V strabismus, Therapeutic effect
作為一種亞型的水平性斜視,水平斜視在垂直方向上呈現(xiàn)出非共同性是A-V綜合征主要特征,具體指的是患者向眼下方注視時集合加大,眼位的變化呈“V”字形。矯正A-V綜合征對建立雙眼單視功能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1]。筆者通過對20例兒童V型斜視患兒采用下斜肌后徙術、下斜肌切斷術、下斜肌部分截除術進行治療,以探究不同術式在兒童V型斜視治療中的效果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兒童V型斜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防治組在1987年制定的標準:A-V綜合征即向上方25°注視與向下方25°注視斜視度的差大于等于15Δ。予以全部患者常規(guī)眼科檢查,排除屈光間質(zhì)及眼底病變等影響因素。同時采取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鏡加遮蓋法,測定全部患者的原在位水平斜視角,測定結(jié)果為30°~100°,平均斜視角為(51±11)°,上、下水平視角差為15°~35°,平均視角差為(19±6)°,予以全部患者同視機對雙眼單視功能進行檢查,術前無雙眼單視功能患者15例,有融合功能的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3~15歲,平均(9.3±0.5)歲。
1.2 方法
分別采用下斜肌后徙術、下斜肌切斷術、下斜肌部分截除術對20例V型斜視患者進行治療,截除長度在5 mm左右。有10例患者在雙眼下斜肌功能的亢進程度方面一致,予以下斜肌部分截除術、雙眼下斜肌切斷術、下斜肌后徙術。有10例患者雙眼下斜肌功能亢進程度不一,予以下斜肌后徙術、雙眼下斜肌切斷術和行下斜肌部分截除術。原在位水平斜度按常規(guī)水平斜視采用水平肌手術解決。術后隨訪均在4個月以上[2]。
1.3療效判定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防治組在1987年制定的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一般和無效三個等級,治愈:水平斜視度差<15°;一般:水平斜視度差15°~20°;無效:水平斜視度差>20°。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計量資料按照(均數(shù)±標準差)的方法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例患者中,經(jīng)過治療后,根據(jù)兒童V型斜視患者術后4個月的隨訪結(jié)果可見,下斜肌后徙術7例,其中治愈6例,一般1例;下斜肌切斷術6例,其中治愈5例,一般1例;下斜肌部分截除術7例,其中治愈6例,一般1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的患
者的V型斜視情況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P<0.05)。而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的患者在術后患者之間V型斜視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所有患者的下斜肌功能均正常,不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術后下斜肌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斜視的發(fā)病機理比較復雜,作為眼外肌的一種疾病,斜視患者的無法同時對目標用兩只眼睛進行注視。發(fā)病后,不僅會對患者的外表產(chǎn)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對患者雙眼的視覺功能造成很大的阻礙,情況嚴重的斜視患者雙眼沒有立體視覺功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此外,大多數(shù)斜視患者還并發(fā)弱視,而且由于患者發(fā)病是正處于兒童時期,斜視還能對全身骨骼的發(fā)育造成一定的影響,發(fā)育不良的骨骼會對患者的軀體形態(tài)產(chǎn)生影響,進而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壓力[3]。
兒童V型斜視指的是患兒雙眼向上方和向下方注視25°時水平斜視度差值≥15°的情況。兒童V型斜視患者常常會并發(fā)原發(fā)或繼發(fā)性下斜肌亢進。下斜肌,是一種行程短且肥厚且單獨起源于眼眶內(nèi)壁的肌肉,其作用力強于上斜肌,存在出現(xiàn)肌力亢進的解剖學基礎。兒童V型斜視的早期治療手段主要以手術矯正為主,手術矯正能夠使患者的立體視覺功能得到盡早的恢復,因此在條件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啊,手術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綜上所述,本次實驗證明了,下斜肌后徙術、下斜肌切斷術、下斜肌部分截除術對兒童V型斜視均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在臨床治療兒童V型斜視的時候,主治醫(yī)師應該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的不同,嚴格把握手術與適應證,選取最合適的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才能起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偉. 不同術式在V型斜視治療中的效果對比研究[J]. 臨床醫(yī)學,2012,32(4):100-101.
[2] 賀冬梅,康潤梅. V型斜視的兩種術式探討[J]. 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04,32(8):635-636.
[3] 何炯,羅紅. 不同術式在兒童V型斜視治療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9):43-44.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5.086
【文章編號】1674-9308(2015)25-0126-02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R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