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斌昌 楊烈東 劉國慶
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應用
郝斌昌 楊烈東 劉國慶
目的 探討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療效果。方法 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雙平面固定術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骨折椎垂直壓力螺釘進行治療, 并比較兩組患者骨折復位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傷椎前緣、后緣、水平位移以及矢狀面Cobb角度等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折椎垂直壓力螺釘在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方面臨床效果明顯, 可有效增加患者骨折后路短節(jié)段內固定系統(tǒng)的牢固性, 還能糾正后凸畸形, 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骨折椎垂直應力;胸腰椎骨折;臨床治療效果
臨床上早期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多采用傳統(tǒng)四釘內固定系統(tǒng)進行治療, 雖然傳統(tǒng)四釘內固定技術可撐開骨折椎體使其高度復位, 同時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然而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復位不理想以及內固定斷裂等, 這不僅影響患者治愈效果, 還將影響其預后生活質量[1,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脊柱椎弓根內固定系統(tǒng)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骨科治療胸腰椎骨折手術中, 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并探討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療效果?,F(xiàn)將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為爆裂性骨折。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4例。對照組中女13例、男21例, 年齡24~69歲, 平均年齡(48.5±6.2)歲, 致傷原因包括砸傷5例、墜落傷11例、交通傷18例, 骨折部位主要為T115例、T128例、L1.10例、L25例、L3.3例、L4.3例, 根據(jù)脊髓神經功能障礙評分分級分為A級7例、B級13例、C級14例, 實驗組中女18例, 男16例, 年齡22~70歲, 平均年齡(51.1±7.3)歲, 致傷原因包括砸傷8例、墜落傷14例、交通傷12例, 骨折部位主要為T116例、T12.11例、L17例、L2.3例、L3.2例、L45例, 根據(jù)脊髓神經功能障礙評分分級分為A級9例、B級10例、C級15例。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范圍、致傷原因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雙平面固定術進行治療, 應用傳統(tǒng)固定術將患者骨折椎頭和尾側固定, 不加垂直應力螺釘。實驗組患者采用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所有患者采取全身麻醉, 并取俯臥體位, 在患者胸腰段的后凸頂點處采用雙手進行體外復位, 使用C臂透視機定位后, 選取骨折椎為中心, 作一后正中切口, 充分暴露椎板和關節(jié)突, 手術中頭側部正常椎的椎弓根螺釘進入點稍微偏向于頭側, 使螺釘能貼近椎弓根山壁而釘入椎體,同時使其平行于終板或使螺釘頭稍微偏向尾側;根據(jù)患者腰椎骨折不同部位使用連接棒, ①將正常椎體椎弓根螺釘擰入;②將骨折椎弓根螺釘擰入, 連接棒則置于其中, 隨后擰入椎弓根螺帽, 并旋轉預彎棒;選取骨折螺釘為支點, 向前推骨折椎, 向下壓骨折椎體螺釘, 確保骨折椎體能受到垂直應力并向前加壓, 使前柱高度能夠恢復至正常水平;③選用同種異體骨聯(lián)合切除后的椎板骨進行骨性植骨[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椎體骨折復位情況, 術后復位情況主要為傷椎前緣和后緣高度、水平位移和矢狀面的Cobb角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傷椎前緣、傷椎后緣、水平位移和矢狀面Cobb角度分別為(48.5±6.3)%、(81.3±10.2)%、(16.5±2.4)%、(37.6±4.4)%, 實驗組患者傷椎前緣、傷椎后緣、水平和矢狀面Cobb角度分別為(96.3±10.8)%、(95.6±11.2)%、(0.8±0.2)%、(1.7±0.4)%, 術后與術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傷椎前緣= -25.2982, P=0.0000<0.05;t傷椎后緣=-5.5043, P=0.0000<0.05;t水平位移=38.0123, P=0.0000<0.05;t矢狀面Cobb角度=47.3799, P=0.0000<0.05)。
1995年袁強等[1]研究報道, 骨折椎椎弓根固定術在治療腰椎骨折方面臨床效果明顯, 采取后路行骨折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方面也具有明顯效果, 該種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垂直力方向朝前面加壓, 使其成扇型撐開,進而有助于骨折復位。此外, 該種治療方法可按照胸腰椎骨折進行有限元的分析, 保證由于暴力引起的椎體骨折出現(xiàn)骨塊后移時發(fā)生在椎弓根及其上方平面, 此種治療方法優(yōu)點為不僅可保證實施直接復位力量, 還能同時減少受累椎間盤高度的上升, 以便形成3點固定, 進而減少懸掛效應的發(fā)生[4]。另外, 椎骨融合還能有效地防止后凸畸形的出現(xiàn), 保證Cobb角度得到較好的恢復。
本文通過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并對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傷椎前緣、后緣以及矢狀面Cobb角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骨折椎垂直壓力螺釘在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方面臨床效果明顯, 可有效增加患者骨折后路短節(jié)段內固定系統(tǒng)的牢固性, 還能糾正后凸畸形, 該方法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 袁強, 田偉, 張貴林, 等. 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應用. 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26(4):173-176.
[2] 文坤樹, 蔣波, 蔡勇平, 等. 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治療胸、腰椎骨折56例體會. 重慶醫(yī)學.2012.41(15):1496-1498.
[3] 劉匆聰, 鎮(zhèn)萬新, 劉俊良, 等. 經傷椎固定與傳統(tǒng)短節(jié)段固定后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比較. 廣東醫(yī)學.2015(7).1017-1020.
[4] 陸愛清, 施建東. 骨折椎垂直應力螺釘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應用.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2):173-17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047
2015-09-02]
454650 河南省濟源市人民醫(y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