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弘+張梅
摘 要:民族服飾文化是高句麗王朝文化興盛的典范,在經(jīng)歷了幾百年間的發(fā)展過程中,高句麗服飾的樣式、形態(tài)、造型等都得到了極大地改進,尤其在服飾的形態(tài)方面,外形、功能、技巧以及藝術美等都得以呈現(xiàn)。但由于存世的高句麗民族服飾非常少,對于研究高句麗民族服飾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文章結合歷史記載以及考古資料對高句麗不同形態(tài)的服飾設計美學進行了初步探究,希望能為進一步研究高句麗服飾的美學設計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高句麗 服飾設計 美學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national dress culture is the model of cultural prosperity in Koguryo dynasty. After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several hundreds of years, the style, form and model of koguryo clothing are greatly improved,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form, appearance, function, technique and artistic beauty etc. As quite few koguryo national costume exist in the world, to research the koguryo national clothing is quite inconvenient. By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stume design aesthetics is made to give reference to its aesthetic design.
Keywords :Koguryo, Costume Design, Aesthetic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公元前37年,高句麗王朝開始建立,至公元668年滅亡,在經(jīng)歷了長達70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高句麗王朝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高句麗民族是發(fā)源于古代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能歌善舞的高句麗人民的服飾也是多彩多樣,高句麗民族的服飾樣式、形態(tài)以及造型等種類繁多,服飾的設計技巧也非常精湛。可以說,民族服飾是高句麗王朝文化興盛的典范。但由于高句麗民族服飾存世非常少,對于服飾美學的考究缺乏直接的研究對象,只能通過書籍、考古資料等資料進行基礎的服裝設計研究。一般說來,服飾設計包括的內容較多,例如頭衣、體衣、足衣、妝容、配飾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并盡可能全面的介紹高句麗服飾設計的美學特征??傮w來看,在高句麗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無論貴族還是百姓,所穿服裝多是為上下分體的挎褶制服裝。其中,襦通常都為直領、左枉,袖部的分類很多,根據(jù)不同階層、不同行業(yè)的著裝需求分為廣袖、長袖、短袖;挎多是大口挎,寬松自然較為舒適。在襦以及挎上通常都會以各色的點狀花紋以及不同的刺繡圖案加以點綴,非常具有高句麗的民族特色。
一、貴族服飾的形態(tài)美
形態(tài)美主要體現(xiàn)在服飾的顏色、樣式以及做工等給人帶來的感覺上,是人對服飾的第一印象。在封建王朝中,高句麗民族的貴族以及富貴之人的服飾非常注重服飾的形態(tài)美。例如,皇帝穿著的服飾都是“王服五彩、白羅制冠、革帶皆金扣”,顯示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而且,皇帝的服飾顏色包括色彩斑斕的“五色”,即青、黃、赤、白、黑,加之采用精細的刺繡技藝,整體給人一種威嚴、尊貴的視覺感受。此外,高句麗民族對于白色情有獨鐘,帽子以及頭巾多是用白色羅縫制而成,配以鑲金的革帶,顯示出富貴的氣質?;实鄯椀纳始白龉ざ挤浅?季浚€條優(yōu)美,搭配規(guī)律而合理。官員穿著的服飾都是“大臣青羅冠,次絳羅,耳兩鳥羽,金銀雜扣,衫筒袖,白革帶,黃革履”“其公會,衣服則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主簿頭著幘,小加著折風,形如弁”“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鳥羽,貴者冠以紫羅,飾以金銀,服大袖衫,大口褲,素皮帶,黃革履”。概括起來就是,官員們穿著的服飾與個人的職位高低有關,以顯示出等級的差別“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嚴內外、辨親疏”。官員衣服的顏色并不非常鮮艷,但做工精致,服飾裁剪恰到好處的將整服飾設計的儼然一體,工整而不失華麗??梢钥闯觯诘燃壣瓏赖姆饨ㄉ鐣?,皇帝與官員在服裝的形態(tài)美上各有不同特點,具體體現(xiàn)在:只有皇帝才能夠佩戴白羅冠,官員們則依其職位高低冠色有別,一般多是在耳側的帽上配以鳥毛,再用布帶等包頭,外形看起來就像帽子一樣;皇帝和官員的衣服上都有刺繡,但所刺的花紋圖案不一樣,皇帝多是青龍、錦鯉,官員則是魚等普通的動物;皇帝的衣服多為黃色、金色,而官員則是除金色、黃色外的其它顏色;皇帝與官員都會穿著用獸皮制作的鞋子;在衣服上都會配有金銀飾品,衣服和美觀的要求,“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傮w來說,皇帝、官員以及貴族服飾的面料精良、顏色鮮艷、做工考究;服飾的樣式較多,主要多是采用挎褶制服裝樣式制作,精致而細膩美感十足,顯示出貴族的氣質。
二、百姓服飾的功能美
服飾的功能美包括觀賞功能和實用功能,二者之間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在服飾設計中,設計者也往往會竭力追求二者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使得服飾在美觀的同時又能起到必要的實用作用。但是,由于封建社會老百姓的社會地位較低、生活貧苦,高句麗民族服飾的功能更主要體現(xiàn)在實用功能即御寒和勞動方面。據(jù)《舊唐書》記載,百姓的服飾:“國人衣褐戴弁”??梢姲傩斩嗍且浴安肌薄按植肌薄昂帧钡嚷榭椘窞榉椀闹饕媪希m當搭配一些革履,以及用動物的皮毛制成的皮衣皮褲和皮帽。由于高句麗民族生活在長白山老嶺山脈及鴨綠江沿岸地區(qū),這里氣候嚴寒,冬季漫長,常常是冰雪封山,地凍天寒,對服飾御寒功能的要求較高。而且,百姓會在腰上用五顏六色的長巾裹住,既能夠收緊腰腹,在勞作時有助于將寬松的衣服收緊便于勞動;長巾的顏色可以根據(jù)服飾顏色的不同而選擇,例如紅色的衣服搭配綠色的長巾腰帶、黑色的服飾搭配灰白色的長巾等,這樣色彩組合更增加了服飾的美感。在百姓的著裝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首服:高句麗的民族首服為折風和骨蘇兩種,百姓戴頭衣主要是追隨風俗習慣和抵御寒冷的目的。在老百姓所穿的挎褶制服裝中,寒冬季節(jié)多是厚實的棉衣棉褲,勞作季節(jié)百姓則穿著短衫單褲,既祛暑又方便在田間勞作。endprint
三、軍戎服飾的技術美
高句麗軍戎服裝的技術美是通過工藝的形式以及對材料的處理工藝表現(xiàn)出來的,軍戎服飾的要求更主要的是為了行軍打仗,高句麗的軍戎服飾的技術美較為突出。但是高句麗軍服尚未發(fā)現(xiàn)有完整存世的,對于這一服飾形態(tài)的研究多見于古墓壁畫以及史書的記載。在已發(fā)掘的三室墓中的墻壁上,繪有穿戴鎧甲的武夫,武士整體的服裝使得武士的威嚴與勇敢被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壁畫中的武士身穿鎧甲,上身披鐵甲以防護前胸以及后背,兩臂則包扎短薄袍服;武士們頭頂兜鍪,兜鍪的左右各有一支角狀物,以示勇如野獸;肩膀的領緣則是高高豎起,盡顯精神抖擻;腳穿釘鞋,打仗時可做防御之用;還有些武士所騎的戰(zhàn)馬也披著戰(zhàn)斗鎧甲,與戰(zhàn)士一樣盡顯威風。武士整體服飾的設計既展現(xiàn)了士兵在作戰(zhàn)時抵御進攻的技術需要,又顯示出士兵應有的英勇作戰(zhàn)的威嚴。士兵們穿著兜鍪、佩戴鎧甲、腳著釘鞋等,通過緞帶鑲嵌的方式使得整體服裝層層相扣,士兵穿起來顯得非常工整,而且這種服裝的緊密結合在起到很好保護作用的同時,也給敵軍帶來一種非常強烈的殺氣感;士兵統(tǒng)一的著裝更好的襯托出了軍隊的氣勢。而且,軍戎服裝的設計者采用精湛的裁縫技術,將服裝整體設計的嚴密緊實又舒適自然,既不笨重又能伸縮自如,符合行軍作戰(zhàn)的技術要求。
四、歌舞者服飾的藝術美
藝術美體現(xiàn)在服裝的整體設計既符合藝術的風格與魅力,又能展現(xiàn)服裝自身的美感,給人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高句麗的舞者服飾種類多樣、色彩多樣,在表演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非常強的藝術美感。高句麗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民族。在古書《三國志》中有記載:“高麗民喜歌舞,國中邑落,幕夜男女群聚,舞伴左右,相就歌戲”。舞蹈既有單人舞也有雙人、多人舞,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表演,都是穿著長袖的舞蹈服裝,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停舞動,給人一種翩躚起舞的感覺,舞蹈的表演以及服飾的優(yōu)雅,給人帶來非常優(yōu)美生動的視覺沖擊。舞者所穿的服飾顏色眾多,包括紅色、黃色、綠色以及其他多種顏色混合搭配,色彩鮮明。舞者的服裝是根據(jù)舞蹈內容來設計的,但多數(shù)舞者的服裝都是長衣翩翩,神態(tài)自然;這一舞衣的袖口通常寬松肥大,通體寬松自然;舞者會頭戴綸巾或者羽毛,手執(zhí)彩扇或樂器,翩躚起舞以展婀娜之姿;在舞者表演的過程中,通過五顏六色服飾的視覺沖擊、長袖的擺弄以及器樂的配合,演繹著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演出。
結語
總而言之,高句麗民族在七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服飾文化得到了極大地發(fā)展,色彩斑斕、技藝精湛的服飾設計技藝在豐富人們生活、加強民族交流上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服飾文化已成為高句麗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的形式美、功能美、技術美、藝術美為高句麗民族的服飾發(fā)展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對于后世以及周邊民族服飾的發(fā)展都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之處。隨著高句麗人民對服飾美學設計研究的發(fā)展,服飾業(yè)的發(fā)展也推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紡織制造、染色等技藝的發(fā)展,推動了高句麗民族的進步,在高句麗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民族強大的過程中都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殿福.高句麗的古墓壁畫研究[J].北方文物.2008(3).
2 王純信.高句麗服飾考略[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5).
3 薛虹、李澍田.中國東北通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4 尹國有.高句麗婦女面妝與頭飾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