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火車頭”牽動旅游行業(yè),可以在旅游業(yè)賺到錢的同時,用這一筆錢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不就可以做到兩全其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業(yè)都各得所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也是我國人民的夙愿和義務。
關鍵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旅游業(yè);結合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附于某個個體的無形遺產。比如:用口來描述的文學、某個民族或者部落講述的文化、當?shù)氐拿袼琢晳T、古代的建筑風格、古老的服飾設計等等。
不能把非物質文化和口頭遺產分割開來,它們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將來要用非物質來對口頭遺產進行限制??陬^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眾多人口述的文化集合在一起,這些成果都得到大家或群眾的認同,以歷史作為一個依據(jù)和根據(jù),這也是個人或群體通過感悟學習在經(jīng)過口頭表述的形式傳播出去的。如使用的語言、服飾設計文化、精神寄托、流傳的故事、音樂風格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直接最受大眾喜愛的表現(xiàn)方式有兩種:一是無特定的文化場所和無固定的時間,把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到一起,依附于某種物質生存而存在的;二是在人為地安排時間和場所,在設計好的某種特定場所進行展示,如運動會、晚會、舞臺表演、名族服飾設計展覽會、紀念日或節(jié)日典禮等。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類方法和特別之處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類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以下五個類別:民族純手工類、以表演的形式展示類、個人或者群體的思想內涵類、民族的特殊禮儀和儀式類、動手能力類。
①民族純手工類
主要是傳承下來的手工制作方法和技巧,具有當?shù)孛褡逄厣?,再?jīng)后人據(jù)實際用途改良過的,流傳至今都很有用的高超技術或技藝。
②以表演的形式展示類
有很多民族或者土著部落,都會以表演的形式來繼承和傳承他們獨有的文化。比如有些民族會在勞作時用唱山歌或者對歇后語的方式來緩解勞動的辛苦和消磨時間。很多獨特而古老的方式一直流傳至今。
③個人或者群體的思想內涵類
人們習慣用文字、說話的形式來記錄思想感情,現(xiàn)在我們最常看到的有名著、日記、書信等。也有一些是用語言的方式記錄,比如錄音、錄像、演講、評書等。語言還有指的是語言的種類,比如地方的方言,叫聲的含義。
④民族的特殊禮儀和儀式類
禮儀包含了很多,比如在飯局上要懂得的禮儀、結婚敬天地的禮儀等。儀式也有很多,結婚的儀式、上任首長的儀式等。很多禮儀和儀式都是遠古時代流傳下來。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彌足珍貴珍貴的。
⑤動手能力類
房屋的設計和修建理念、插花的藝術和審美、捕魚的技巧、剪畫的操作方法、汽車修理技術等。這些里面都蘊藏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子。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①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一個實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較抽象的,一般是通過人通過講話的方式講出來的,這是他的最大特別之處。從這一點也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區(qū)分開來。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屬于它自己的形狀,是抽象的。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體的實體,可分為可以移動位置的和不可以移動位置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身體”是由某種具有物理性質的東西組成的,可能是石頭、紙、液體等,即是它們以實物狀態(tài)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實物載體,和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很大區(qū)別,它有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方式多種多樣。如風土人情、民族風俗、禮儀儀式、技術和審美觀、民族精神等。它更自由,不依賴任何實物載體。
②非物質文化遺產靠人去傳播和繼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靠人去傳播和繼承。首先要求傳承者或群體,熟練掌握技能或技術,在繼承給下一代時不丟失不遺漏,這也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就是需要傳承。
非物質文化,不僅體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的象征,經(jīng)由人傳播,借助一定的表現(xiàn)形式去弘揚某種特定的精神文化。但它的傳播和傳承也有困難,容易在傳播的途中遺漏或丟失。因此人在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
1.非物質文化所處的危機
目前很多非物質文化正在逐漸的消失。面臨的危機有以下幾點:一、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給很多非物質文化所賴于生存的環(huán)境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二、現(xiàn)代競爭加劇、人心浮躁,人們難以耐心潛心研究和傳承非物質文化,使非物質文化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著名的傳統(tǒng)文化學者馮驥才曾說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要比物質文化保護要更難和更加迫切,因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每一代人用心去呵護和學習,非物質文化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有可能面臨逐漸消失的境地。
2.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困難
非物質文化的消失危機迫切需要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首先我國缺乏系統(tǒng)的法律去保護非物質文化,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法律,國內很多對非物質文化的盜版和非法濫用破壞了非物質文化傳播的市場,法律的缺失給非物質文化保護造成很大的困難;其次是社會缺乏對非物質文化傳承者必要的保障,使其承受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和生活壓力,惡化了非物質文化傳承環(huán)境;最后是人們缺乏對文化傳承的保護意識,非物質文化宣傳不足,不利于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
此外,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還面臨者三大困難。一、環(huán)境因素。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更喜歡追求快速的新鮮事物,缺乏足夠的耐心欣賞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F(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使非物質文化越來越失去市場,加之全球化帶來的外來文化和網(wǎng)絡文化的發(fā)展,也惡化了非物質文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某些國家對申遺的不當爭奪,影響了年輕群體對我國非物質文化的認識,也影響了我國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二、傳承因素。傳承是非物質文化得以保存并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但目前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傳承者年紀普遍偏大,他們身懷絕技,卻苦于找不到接班人繼承其技藝,使得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面臨著消失的境地?,F(xiàn)在年輕人不愿意花心思和時間去傳承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非物質文化自身傳承途徑的單一性,很多的非物質文化講究一對一的言傳身教,強調傳承者的接受能力,傳承途徑的狹隘性造成接受群體的狹小性;另一方面年輕群體對非物質文化的看法發(fā)生改變,年輕群體喜歡新鮮刺激的事物,難以靜心學習研究非物質文化技藝,價值觀念的轉變也影響著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三、缺乏資金支持。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非物質文化受眾群體減少,也意味著民眾對非物質文化的資金支持不足,降低了傳承者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播熱情。政府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資金也不夠力度,一度造成市場上非物質文化濫用和盜版現(xiàn)象,給非物質文化傳播帶來非常大負面影響。
三、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
1.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的意義
通過旅游業(yè)這座橋梁,不僅可以讓非物質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管理,還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流傳發(fā)展。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靠人體的記憶、技術、表述、印象等進行傳承,更加難以保護,我們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1)讓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改善人們的生活
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們的切身利益掛鉤,讓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制約。通過發(fā)展旅游業(yè)改善當?shù)鼐用竦纳顥l件,人們會更加自覺地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人們切身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為他們帶來經(jīng)濟利益,就越愿意將手藝和才藝重新展示和傳承下去。老者可以重拾手藝活,增加家庭收入,相信更多的年輕人也樂意學習傳統(tǒng)技藝。
(2)非物質文化保護的費用來源
除了依靠國家提供的費用來保護非物質文化外,我們可以通過收門票、對破壞環(huán)境者罰款的形式收取費用,把這些費用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鑒于越來越多的人熱愛旅游,喜歡到不同的地域感受新奇感。我們還可以旅游資源做得有當?shù)鬲毺氐奈兜馈?/p>
(3)把非物質文化傳給后人
重點開發(fā)旅游業(yè),可以縮短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時間,這需要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應向更廣大的人群去宣傳和保護。
旅游業(yè)不僅給當?shù)氐娜藗儙砹素S厚的家庭收入,也為經(jīng)濟發(fā)展貢獻了力量。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看到了祖先們聰明的頭腦、珍貴的精神文化、靈活的手工和勤勞的品格。也讓我們感覺到身為炎黃子孫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使我們更加自覺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
[1]陳來生.世界遺產在中國[M].長春出版社,2006.
[2]崔鳳軍.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6(10).
作者簡介:沈為林(1960.11- ),男,廣東省廣州市人,本科,高校講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