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瑾
典籍中說,水土之氣升為天。天,坦也。坦然高而遠(yuǎn)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昱天,冬為上天。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東北方曰變天,九天亦名九野。東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維,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儀,以人參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凡天地元氣之所生。天謂之乾,地為之坤;天圓而色玄,地方而色黃。日月謂之兩曜,五星謂之五緯,五星者,東方歲,南方熒惑,西方大白,北方辰,中央鎮(zhèn)。日月星謂之三辰,亦曰三光;日月五星謂之七曜;天河謂之天漢。亦曰云漢、星漢、河漢、清漢、銀漢、天津、漢津、淺河、銀河、絳河。
《河圖括地象》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所謂“天行一何健,日月無高蹤;百川皆赴海,三辰回泰蒙?!睆墓胖两?,“天”這一概念就在中華文明中深深扎下了根。祭祀地與敬畏天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兩個重要主題。是以成公綏在《天地賦》說道:“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其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若乃玄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燭曜,五緯重光,眾星遷而環(huán)極,招搖運而指方;白虎時據(jù)于參昴,青龍垂尾于心房;玄龜匿首于女虛,朱鳥奮翼于軫張;垣屏絡(luò)繹而珠連,三臺差池而雁行;軒轅華布而曲列,攝提鼎峙而相望?!?/p>
在神話中記載,最初的世界是一團晦暗,天地渾沌如雞子,而盤古生其中。當(dāng)盤古一萬八千歲時,以利斧開辟天地,清濁二氣分作陰陽,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初開的天地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在他的努力下,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自己也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歲。后來,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然而盤古卻累極而亡,他的頭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變成太陽和月亮,血液變成了江河,毛發(fā)肌膚都變成了花草,呼吸變成了風(fēng),喊聲變成了雷,淚水變成了甘霖雨露滋潤著大地。
盤古創(chuàng)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獻給了天地,讓世界變得豐富多彩。然而共工與顓頊卻發(fā)起了帝位爭奪戰(zhàn)。共工戰(zhàn)敗,憤而以頭觸山,將不周山撞倒了。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壯士欻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
支撐蒼天的柱子斷了,天下的土地出現(xiàn)了裂縫,天象異常,地震頻繁,火焰燃燒,無法熄滅,水災(zāi)浩蕩,無法止住。兇猛的野獸和禽鳥以人為食。于是女媧燒煉了五色彩石修補蒼天,割下一只大鰲的腳作為四根柱子來支撐天地,殺死黑色的龍來安撫北邊的土地,燒出蘆灰來堵住肆意的洪水。蒼天被補上了,四根天柱也得以安放,肆意的洪水被止住了,北邊的土地平定了,兇猛的野獸死了,平民百姓得以安生。
神話的時代逐漸遠(yuǎn)去,天也漸漸成為了一個久遠(yuǎn)的印象。于是屈原揚天長嘆,提出了一百七十九個振聾發(fā)聵的質(zhì)天之問———《天問》。屈原被逐,憂心愁慘,旁徨山澤,過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問天”,然而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屈子問的是天,宇宙生成是萬事萬物的先決,這便成了屈原問難之始。問天體,問宇宙變化,問星辰為何不會墜落,問太陽每日行路多少,問月亮何以有陰晴圓缺?《天問》中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實,而以楚國的賢君愚臣作為結(jié)尾,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xué)識和經(jīng)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屈子《天問》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
西漢時期,武帝問大道之要,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以天人之關(guān)系答武帝之疑惑,留下了垂名青史的深刻篇章。他雜揉諸家,吸收了陰陽五行學(xué)說和對自然現(xiàn)象的比附來詳盡論證,深化發(fā)展了天人感應(yīng)學(xué)說。董仲舒認(rèn)為天是宇宙間的最高主宰,天有著絕對權(quán)威,人為天所造,人副天數(shù),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論證君主權(quán)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自然中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于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寫道:“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薄疤煺撸偕裰??!薄拔ㄌ熳邮苊谔?,天下受命于天子?!比司苊谔欤钐斐羞\,進行統(tǒng)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應(yīng)絕對服從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從而使君主的權(quán)威絕對神圣化。然而天人感應(yīng)在肯定君權(quán)神授的同時,又以天象示警,異災(zāi)譴告來鞭策約束帝王的行為。《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國家將有失道之?dāng)?,而天乃先出?zāi)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边@就使得臣下有機會利用災(zāi)祥天變來規(guī)諫君主應(yīng)法天之德行,實行仁政;君王應(yīng)受上天約束,不能為所欲為,這在君主專制時期無疑具有制約皇權(quán)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約和平衡。
盡管隨著歷史的演進,“天”這一概念已由自然的天體慢慢延伸出人格化、神格化的含義。如《五經(jīng)通義》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慓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jì),中央黃帝含樞紐?!睍r隔千年之后,柳宗元跨越時空回答了屈原《天問》的《天對》。柳宗元認(rèn)為在天地形成之前,只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根本不存在有意志的天帝。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是元氣自身的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陰陽二氣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神秘的動力。除此之外,他還對天與人的關(guān)系也進行了思考與發(fā)問:天是什么?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意志的最高主宰,還是無意志、無感知的自然物?天體和人類分別處于什么地位?有無“天命”?“天命”與人們的努力的關(guān)系如何?“天”能夠向人們稟賦什么?人的“天性”如何?“天性”與后天實踐的關(guān)系怎么樣?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yù)”自然哲學(xué)思想,以樸素唯物主義為探索“天”的奧秘做出了嘗試。
隨著唐五代大批佛經(jīng)的翻譯,來自西方佛教的“天”的概念也涌入我們的視野中。在梵語中,“天”音譯作提婆。與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義。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勝之有情,或指彼等所居之世界;若指有情自體時,稱為天人、天部(復(fù)數(shù))、天眾(復(fù)數(shù)),相當(dāng)于通俗所謂“神”一詞。此外,說明死后生天之因(十善、四禪、八定)之教,稱為天乘。在初期佛教中,其教法以涅槃為中心,對在家信徒之教說,則以生天為主,謂依道德行善,即可生天。據(jù)佛經(jīng)之記載,天之世界,乃于距離地上遙遠(yuǎn)之上方;由下向上,依次為四大王眾天(又稱四天王;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等及其眷屬之住所)、三十三天(又稱忉利天;此天之主稱釋提桓因,即帝釋天)、夜摩天(又稱焰摩天、第三焰天)、睹史多天(又稱兜率天)、樂變化天(又稱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又稱第六天、魔天),合稱“六欲天”,為“屬欲界六天”之意。此外,尚有地天、水天、火天、風(fēng)天、伊舍那天、帝釋天、焰摩天、梵天、毗沙門天、羅剎天、日天、月天等十二天(護世界、護世之天部)。在密教亦有金剛面天等二十天。
兩儀始分元氣清,列宿垂象六位成。日月西流景東征,悠悠萬物殊品名,圣人憂代念群生??v使“天”是如此神秘而浩瀚,千百年過去了,天仍是我們頭頂上空一方值得敬仰的蔚藍?!逗訄D·挺佐輔》曰:“百世之后,地高天下,如此千歲之后,而天可倚杵,洶洶莫知始終?!闭f的正是如此。天道郁離,就像劉孝綽在《三光篇》中說的那樣:“三光垂表象,天地有咎度;聲和善響應(yīng),形立景自附;素日抱玄鳥,明月懷靈兔?!绷?xí)習(xí)谷風(fēng),洋洋綠泉;丹霞播景,文虹竟天。所以我們應(yīng)懷著敬畏天地的心,去敬天、贊天。正如郭璞在《釋天地圖贊》中說道:“祭地肆瘞,郊天致煙。氣升太一,精淪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鮮。”如是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