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江
全面從嚴治黨是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根本保證
·王長江
巴中林海,碧波萬頃。圖/葉君
“全面從嚴治黨”是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根本保證,體現(xiàn)了黨的建設與治國理政的統(tǒng)一。黨建要和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相適應,我們不能零打碎敲,必須對“黨應該是個什么樣的黨,怎么建設這個黨”這樣的問題進行考慮,所以“全面從嚴治黨”是要把政黨在整個社會當中的作用去統(tǒng)籌加以思考,加以解決,只有解決了它,才能解決我們實現(xiàn)那幾個“全面”誰來領著干的問題,這個領著干的政黨組織有這種能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xiàn)其它幾個“全面”的根本保證,道理就在這。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是與人們普遍關心的反腐問題相輔相成的。腐敗就是權力的濫用,懲治腐敗的根本在于約束權力,形成多元化的監(jiān)督約束體制。權力的約束分為上對下的約束,下對上的約束,權力的橫向約束,非權力對權力的約束等等,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反腐還是初步的,處在由治標向治本演變的過程中。我們現(xiàn)在很多時候都是從上而下這個力度比較大,但是從下而上呢?權力的橫向約束呢?特別是人民的參與呢?應該說,我們還沒有制度性的保證來提供足夠的平臺。如果只是單項的從上往下監(jiān)督,而沒有其他監(jiān)督相配合,自上而下的監(jiān)督效益會減損,而且不但會減損,可能還會變形。
目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qū)”,遇到的都是大問題、難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盤根錯節(jié)地連接在一起的,不可能單獨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改革進行全面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是一種理念,就是要把整個改革、整個國家、整個發(fā)展放到一個體系當中去思考。思考的是相互之間的連接性,制度不是一條一條的,它們互相之間怎么連接成一個系統(tǒng),這才叫制度,這樣去思考問題就是一種頂層設計。所以它和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這樣一種狀況是一致的,進入這種狀況了,你就應該用這樣一個思維方式、理念去思考。
中國共產黨和西方其他政黨形成的歷史條件不同,執(zhí)政方式也不同。過去的執(zhí)政方式讓我們在計劃經濟時期很快地渡過了難關,得到快速的發(fā)展,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但是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就要重新全面地思考和轉變,中國共產黨如何轉變?yōu)榉现螄碚?guī)律的執(zhí)政黨,如何轉變?yōu)榉项I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要求的政黨,所以黨的建設是特別重要的,全面深化改革任重而道遠。所謂黨的建設,說穿了,就是怎么把黨建設成為一個符合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要求、符合我們設定的“四個全面”這樣一個方向的政黨,對我們來說,任務還是蠻重的,因為畢竟有個轉折,而且這個轉折牽扯到對過去體制的改革。體制關乎權力配置,權力配置要改,那權力配置背后的利益也要改,所以改革任重而道遠。
對執(zhí)政黨而言,全面從嚴治黨,首先意味著從嚴治權,意味著從權力配置,到權力運行、監(jiān)督,都須有更高的質量和要求。其中,權責對等,是權力配置的一條基本原則。遺憾的是,在現(xiàn)實中,權責失衡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理順權責關系,是進行深層次改革已經繞不過去的、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之一。
我想講三點看法。第一,改革中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深層原因在權責不對等。在現(xiàn)實權力運行上,可以發(fā)現(xiàn)一系列看上去十分矛盾的現(xiàn)象。例如,在不少地方調研,都會聽到編制嚴重不足的抱怨。但是,很可能在同一地方,有數(shù)量可觀的人在吃空餉,其中有些人甚至在該單位連面都未露過。又如,在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官員們常常抱怨自己待遇差、工資低,但是換一個場合,他們使用起公款的那股“狠勁”,就是發(fā)達地區(qū)的人也會刮目相看。
毋庸說,這種矛盾,在縣鄉(xiāng)黨委書記身上體現(xiàn)得再充分不過了。人們總覺得,在中國,縣委書記有很大的權力,風光得很。但是,您去和縣委書記們談,他們卻往往會訴說很多的無奈,諸如在上訪通報壓力下被上訪者拿住“痛處”,疲于應付;對項目、工程中的腐敗“有舉報必查”,讓他們在干事和不干事之間左右為難,糾結不已,等等。
這些現(xiàn)象,歸結到一個問題,似乎就是:官員們手中的權力到底是大了,還是小了?官員認為自己權小、不夠用,旁人則認為他們權太大,大到濫用權力不受限制,乃至腐敗。其實,既不能簡單聽信個別官員的一面之詞,認為他們權太小,小到“官不聊生”、成為“弱勢群體”的地步,也不能簡單認定他們的叫苦純屬忽悠、毫無道理。其實說到底,這不是一個權大權小的問題,而是權責不對等、權責失衡的問題。他們經常會顯得權力很大,因為有時用權隨意而又無須擔什么責任;有時他們要承擔很大責任,卻又缺乏履行這些責任所需要的權力。不少問題便由此而出。這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當今官場的一種政治生態(tài),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高度重視權責不對等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改革和權力調整過程中權責失衡的出現(xiàn)在所難免。但是,權責長期失衡,則可能引起一系列嚴重后果。以縣鄉(xiāng)的狀況為例:一方面,縣鄉(xiāng)是直接面對老百姓的基層,但在權力配置上,縣以上的任何一級都比縣有更大的話語權。長期如是運行,高于縣的層次往往截留了更多權力,而把責任推給縣鄉(xiāng);縣鄉(xiāng)層次擔負了很多責任,卻無足夠權力。于是,在權力配置上出現(xiàn)了上面權大而責小、下面權小而責大的總體失衡。
另一方面,在責任重、維穩(wěn)和發(fā)展壓力巨大而又權力不夠用的情況下,一些不守規(guī)矩者往往會向外伸手。一是向上伸手,各種各樣的“跑部錢進”均屬此例;二是向市場伸手,往往導致企業(yè)負擔沉重,甚至業(yè)主紛紛“跑路”;三是向社會伸手,導致強拆、反項目維權等事件時有發(fā)生。最后結果必定是腐敗現(xiàn)象滋生、泛濫,黨群關系緊張,黨和政府公信力逐步喪失。上述情況,還會給老百姓造成一種片面的認識:越往上面,越是圣人、好人多,越往下面,越是壞人、惡人多。而實際上,這種狀況繼續(xù)下去,損害的不只是縣鄉(xiāng)黨委書記的形象,而是整個執(zhí)政黨。
第三,對權力配置科學化,需要進行更大力度的改革。深化改革,沿著權責對等的思路科學配置權力,是從嚴治權的一個治本之策。改革的重點,是逐步消除那種權大責小或權小責大的不科學狀態(tài)。例如,更多的針對地方的具體項目管理應當調整為宏觀的責任管理,給縣一級以更大的自主權、統(tǒng)籌權;更多名目繁多的檢查、評比、達標活動,應當改革為系統(tǒng)整合過的、比較統(tǒng)一的評估體系,讓地方和基層從忙于應付中解脫出來;更多地依靠制度規(guī)范和老百姓的參與,而不僅僅是靠上面的約束來營造官員“不想腐、不愿腐”的環(huán)境等等。朝這個方向深化改革,權力運行才有可能真正跳出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作者系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