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十八屆四中全會后的中國司法獨立
袁媛
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中共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至今已有十幾年,在此后的歷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歷次代表大會都強調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十八大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后在司法界和學術界不斷出現(xiàn)了各種有關“司法獨立”的呼聲,可以說全會關于依法治國的決定,不僅司法改革是重頭戲,此后司法獨立該何去何從,也值得我們不斷思考。
關鍵詞:司法;獨立;十八屆四中全會
中圖分類號:D220;D920.0
作者簡介:袁媛(1991-),女,甘肅酒泉人,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2013級法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無論改革還是反腐,都強調要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臺,明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一、什么是司法獨立
司法獨立來源于西方的三權分立,強調的是國家的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分離。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獨有的,在法治發(fā)展的長河中,司法獨立這一原則已經(jīng)不存在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了。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科學的發(fā)展,它已經(jīng)成為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一項重要原則。
司法獨立主要涵蓋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司法權的獨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裁判權的獨立,主要是講除司法機關以外的其他的外來力量對司法權獨立的影響。這種影響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行政權力的影響。行政權與司法權是平等的,無上下之分,非隸屬關系,不存在包含與被包含。而在我國,司法權不能對行政權有有效的爭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而從個案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常有“權大于法”的情形。第二,媒體輿論的影響。媒體輿論要監(jiān)督司法,但媒體應當要客觀報道,如果用大量的煽情報道淹沒整個案件最重要的犯罪情節(jié),有將司法置于“媒體審判”的危險,阻礙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1]這種做法不僅不能給當事人聲張正義,彰顯法律精神,還有可能將案件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使得法官被牽著鼻子走。第三,民眾輿論的影響。俗話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讓審判置于大眾的監(jiān)督下,讓民眾輿論監(jiān)督司法,能排除外來權利干涉和人情干擾,促使法官謹慎辦案。今年來倍受推崇的網(wǎng)絡反腐,就正是利用了民眾的監(jiān)督。二是法院獨立。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職責范圍內都是獨立的,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干涉。司法體系之內的同級法院之間和上下級法院之間,在司法裁決時也是相互獨立的,上級法院不能通過職權來影響下級法院對案件的裁決。[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國法院不受行政機關干涉,而非任何機關。我國法院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chǎn)生,并且要向人大報告工作,接受人大的監(jiān)督。三是法官獨立。司法獨立的核心內容就是這一點。職業(yè)賦予法官的責任和使命決定了法官應當獨立。從內部角度看,法官由于自身對案件的認識和對法律法規(guī)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案件讓于不同的法官,有時會有不同的判決。這里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但是不能因為此,而影響法官在斷案時的獨立性。而從外部角度看,法官獨立判案容易受到其他法官的影響。不得不承認,承擔不同職務角色的法官在法官與法官之間可能存在領導、業(yè)務指導、利益需求等一系列的利害關系,但這些關系是絕對不是可以干預法官獨立斷案的借口。
二、中國為什么要司法獨立
近年來,通過媒體的不斷報道,我們看到各種冤假錯案不斷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杭州叔侄平反;河北聶樹斌案由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在真兇出現(xiàn)時隔九年后啟動再審程序,確認其無罪;退休檢察官時隔多年后自首稱其“受上級領導的壓力”辦了冤家錯案。這一系列的報道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司法獨立的呼聲為什么會越來越高。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被動性、中立性和專業(yè)性是司法權本身的屬性,這決定了司法必須獨立。被動性,顧名思義是說相對于行政權、立法權而言,司法權本身不是主動的,“不告不理”就是說這個意思。定紛止爭是法院的天職,沒有依訴訟程序提出的案件,司法活動就不能正常開展。但是相比較行政權和立法權來講,司法權處于弱勢地位,因而需要被保護,而獨立就是對其最好的保護方式。中立性,則是說司法審判過程中法官居中裁判、不偏不倚,這是其最本質的屬性要求,是保持司法公正之根本。[3]對于其他國家機關,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它也是中立的。法官如果僅僅作為國家機關的組成單位,民眾就無法相信裁判的公正性。要想使司法中立,其前提和基礎就是司法獨立。正是因為有了獨立的地位,司法才可以排除各方面干擾,確保審判公正、司法公正。專業(yè)化,是指法官的司法活動具有獨特的知識結構和技術構成。這要求法官不能是外行,應當受過嚴格的法律專業(yè)訓練,有專門的法律學習背景,有法律意識、有法律思維,還有必要的法律實踐積累。在這一方面,我國公、檢、法系統(tǒng),過去吸納的工作人員很多為部隊轉業(yè)人員,專業(yè)的知識素養(yǎng)有限,即使后來接受了一些培訓和法學教育,但比起真正的專業(yè)人才來還是有欠缺的。當社會普遍認同司法活動的專業(yè)特點時,外界要想干擾、介入就是件困難的事情。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應當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毫無疑問,我國的法律制度也應與國際接軌。1997年我國政府簽署了《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隨之,1998年又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后,2001年加入了WTO。兩個國際公約和WTO都對司法獨立有著明確的要求。1997年我國開始推行司法改革,把目標定位于司法獨立、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在完善司法機構設置和職權配置、規(guī)范司法行為、完善訴訟程序、強化司法民主和法律監(jiān)督,建立職業(yè)準入制度,保障司法經(jīng)費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4]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一些典型案例的出現(xiàn)(如許霆案、鄧玉嬌案等),我國的司法獨立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地方黨政對法院判案的干預,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判案的控制,媒體對案件的過分宣傳,輿論審判等,司法怎么能夠獨立!司法不獨立,何來司法公正?司法不公正,又何來司法公信力?
三、展望十八屆四中全會后的中國司法獨立
十八屆四中會提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并提出將審判權和執(zhí)行權分離、設立跨行政區(qū)劃的法院和檢察院、設立巡回法庭,以保證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要想保證審判權、檢察權的獨立,就要減少地方政府、檢察院對法院的干預;減少兩院對地方財政的依賴。這就需要兩院的人力、財力、物力由最高法、最高檢統(tǒng)一調配,不受地方政府支配。在監(jiān)督方面,我們規(guī)定了不良記錄制度,干預通報制度,責任追究制度。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司法人員履責保護機制,確保司法人員在執(zhí)法時能理直氣壯、毫無顧忌,真正做到依法抵制非法干預。讓司法人員不會因為法外因素而辦錯案、假案、甚至是冤案,從而更好地防止關系、人情和壓力對司法裁判的干擾。[5]
而今,這一要求將以制度的形式對各級領導形成約束。全會強調,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一面要排除干預,另一面還要給司法人員提供保障。就近來看,深圳首開先河設立的跨行政區(qū)劃法院,更是對這一些列舉措的響應。綜上,我們應該看到,加強中央對全國司法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使各級司法機關能夠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地方勢力影響,保障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將在未來更為有保障??梢哉f,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檢察、審判機關在制度保障下獨立行使職權為中國司法獨立邁開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蘇航.司法和輿論關系的沖突與協(xié)調[D].吉林大學,2012.
[2]仲夏.淺談我國司法獨立的現(xiàn)狀及實現(xiàn)途徑[J].科教導刊,2010(4).
[3]沈德詠,曹士兵,施新州.國家治理視野下的中國司法權構建[J].中國社會科學,2015(3).
[4]羅晶.略論我國的司法獨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6).
[5]王翠梅.論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司法公正問題[J].前沿,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