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澍
英國保誠保險有限公司,英國00852
近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轉變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一些列的中小企業(yè)不斷注冊成立,并逐漸成長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中堅力量。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就必須先使自己的公司能夠良好的運轉起來,公司的章程、工商登記、股東名冊的記載等形式要件及認定標準必須一致,才能明確公司的股東人選。我國現行法律關于股東資格的認定以及實踐中公司成立之初的章程關于股東資格的問題依然較多問題,只有有針對性的解決才能更好的為企業(yè)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環(huán)境。
股股東,指的是通過向公司出資或通過受讓股權的方式而成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公司的成員,并能夠享有相應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義務。具體說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取得有兩種方式,即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原始取得指的是在公司成立之初通過公司章程、出資證明書、股東名以及工商登記等確認股東的資格;繼受取得指的是在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的過程中,會出現股權轉讓和贈與、股東資格滅失和繼承、股東名冊變更等方式,而出現股東資格變更的情形。我國《公司法》對于股東資格的認定并沒有規(guī)定明確的標準,實踐中主要是根據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確定是否具有股東資格。形式要件指的在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工商登記中記載著股東的名字,從外在形式上使人知道此人即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實質要件指的是股東出資,且其出資是作為企業(yè)經營發(fā)展需要的資本,公司是建立在股東出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離開了股東的資金公司就無法建立。
具總體說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認定要遵循如下原則:
在關于股東資格的糾紛中,主要涉及的是利益的糾紛,涵蓋了公司、股東及債權人等多方的利益,如公司設立失敗的損失承擔、分紅不均、債權人追債等問題,都會因為是否具有股東資格而對公司的發(fā)展產生相應的影響。為防止可能發(fā)生的利益糾紛,建議在公司設立之初或者成立之后,所做的有關股東資格的任一決定,都應該考慮到各方的利益,努力做到不讓任何一方的利益膨脹或者是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損,最大程度的實現各利害主體的共存共贏。以利益平衡原則作為股東確認的原則不僅有助于公司的健康發(fā)展,也有助于明確各股東的權利義務,防止出現不必要的紛爭。
股東設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盈利,以期最大程度的回報自己付出的投資,但由于我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些規(guī)定會導致一些股東的經濟利益受到限制,這些股東為突破限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會采用不合公司法規(guī)定的手段進行市場交易。這不但違背了公司法及民法通則的基本規(guī)定,也不利于企業(yè)的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對市場秩序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對于這些股東就應及時進行懲罰,剝奪股東資格,凈化有限責任公司發(fā)展的市場環(huán)境,維護我國的公司法律權威和交易安全,保障市場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
公公司章程指的是必備的,規(guī)定公司組織與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的書面文件,是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的全體股東共同一致的意思表示。公司在成立之時就會制定公司章程,并將股東的姓名或名稱、股東的出資方式等明確記載在公司章程之中。以公司章程記載與否來確定公司股東的資格,這是實踐中普遍適用的認定標準。雖然公司章程是公司股東的意思表示,但實踐中也會存在公司章程并未載明事實股東的情形,簽署公司章程的人可能不是公司的股東,而并未簽署公司章程的人卻是公司的股東。對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如果善意第三人基于合理的信賴與公司進行了交易,基于章程的社會公信力,章程可以作為確定公司股東資格的標準。
公公司的工商登記,指的是當事人為了設立、變更或終止公司而向工商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并被工商行政部門核準予以注冊登記的一系列法律行為的總稱。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前,需要先向工商行政部門提出設立申請,在符合相關的條件之后才會被批準設立公司。工商登記的內容包括公司股東、公司財產以及組織機構等,這是法定的公司設立標準,工商登記的內容可作為確定股東的標準。但是,由于工商登記僅是工商行政部門對公司法人整體的審查批準,并不涉及到具體股東的問題,登記的包容可能包括公司股東的人選也可能不包括這些內容。當出現公司與第三人發(fā)生糾紛時,如果涉及到公司股東的確認問題,筆者認為,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記記載的內容應具有優(yōu)先效力,優(yōu)于其它方式關于股東資格的確定。
股東名冊,指的是公司置備的、記載股東個人信息和股權信息的法定簿冊。股東名冊是公司法第33條的明確規(guī)定,將股東記載于股東名冊是股東的權利也是公司的基本義務。但實踐中也會存在隱名股東的問題,即實際出資人并沒有列入公司的股東名冊,而僅記載了名義股東。然而,股東名冊是公司內部的簿冊,其效力主要是面向公司內部的,要想具有外在的效力,就必須在登記機關進行相應的登記,方能產生法律效果。因此,根據股東名冊的推定效力,股東名冊在股東資格的認定上具有較為優(yōu)先的效力,在股東名冊上記載的股東通常被確認為具有股東資格,對此予以否定的當事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即實際出資的人足夠的證據證明其記載不實,那么也可以否定股東名冊的證明效力。司法實踐中,公司股東名冊記載為公司股東,在股東資格確認之訴中,其證據效力與已為公司股東名冊記載為公司股東的相同。
[1]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的確認[J].法律適用,2002(12).
[2]唐英.論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兼談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相關規(guī)定的完善[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4(6).
[3]劉瑩.淺議隱名股東股東資格認定法律問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3).
[4]范健.“論股東資格認定的判斷標準”[J].南京大學法學評論,2006.
[5]虞政平.“股東資格的法律確認”[J].法律適用,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