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艷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 廣漢618307
林達是夫丁鴻富,妻李曉琳的筆名,他們1952年出生在上海,文革期間中斷學業(yè),插隊于黑龍江?;謴透呖己罂既胪瑵髮W,李曉琳后來考取碩士研究生,師從陳從周學習建筑。夫婦于九十年代初移居美國,最后定居在喬治亞州的鄉(xiāng)下。在國內,他們主要從事建筑相關工作,出國后同樣“干的活在農(nóng)業(yè)、倉庫、建筑、運輸?shù)鹊鹊倪吘墶薄ie暇時開著一輛類似“依維柯”的小貨車走街串巷,趕集出售一些小藝術品。朱學勤在美國時,林達夫婦去哈佛探望他,“圣誕來臨,有兩個小販從南方開車來波士頓看望”。他們?yōu)椤靶∝湣倍中澚搜瑓s喜歡這樣的稱呼。這也正是林達夫婦生活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他們以最普通的“勞動人民”游走在北美大陸鄉(xiāng)村、城鎮(zhèn)的生活方式,這樣積累沉淀旅行的感受都成為林達夫婦創(chuàng)作素材和思考的源泉。加上半年勞動,半年思考寫作,使他們更能微觀地了解與分析美國社會。
林達夫婦自1996年開始寫作《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幾年間,三聯(lián)書店連續(xù)出版了其三部姊妹篇。他們不是像寫學術著作般擺出大道理,而以書信體《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拉近焦距。第一人稱的講述,以實際生活中的感受與聽書者“盧兄”探討美國政治、法律的思想原則、建立與發(fā)展、運作方式及為民主自由需用隨的代價。把沉重的歷史、不同的文化近距離的觀察,以書信像老朋友聊天一般娓娓道來,平實地向讀者講述在異鄉(xiāng)美國所見所聞及心得,有小說式的敘事,也有散文式的抒情。
林達三部曲作品如果要用形而上的兩個詞來概括內容的核心,一個是“自由”,另一個就是“代價”。正如文中所說“如果你追求陽光,你就躲不開身后的陰影”。作者一直在用一種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自由與代價永遠是共存的,推崇自由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是要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或許是金錢,或許是安全,甚至于是生命。林達剝洋蔥般介紹美國的憲法制度及憲政文化,抽絲撥繭,淋漓酣暢。
林達夫婦《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主題意圖系統(tǒng)向國人介紹美國憲政文化,在當時,國人對美國社會大都還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在介紹美國憲政文化時書信體與敘事策略相結合。使用書信休,有人給你寫信,覺得親筆信更親切,更有意思。作品中交待,“盧兄”叮囑作者“你可別忘了給我聊聊美國大選”從而引入講述到美國第一個“大選年”,在一個“清寒的夜晚”,街頭一長串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排隊等候投票參加選舉”,彷如新聞現(xiàn)場,讀書者不自覺中便被帶入到了場景之中。林達一步一步切入主題,從大選入手,系統(tǒng)介紹美國的國會、行政行支、最高法院的權力構架。不是使用政治性作品慣常的一些煽動、堅定性的詞語。而是用書信體這種當今代不再常用的“舊瓶”,裝上這個憲政文化這瓶“新酒”,如詼諧小說、如抒情散文,卻讓嚴肅、呆板的政治法律文章不再枯燥乏味,閱讀起來反而頓感輕松,充滿趣味。
敘事結構決定了作品的大致輪廓和必要特點,作者的表達意圖,變換一種敘事結構往往可能產(chǎn)生與眾不同的效果?!稓v史深處的憂慮》三部曲以事物形象為線索。運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使用平行敘事模式。三部作品不按時間線索同時敘述個案案例,如“辛普森案”、“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水門事件”等等涉及到國會、行政分支、最高法院、媒體力量四個方面,表面上相互層疊,互不干涉。在貌似結構混亂的細碎故事中,以馬賽克的形式拼湊到一起。聽書者對美國政體的架構逐漸由模糊到清晰,在閱讀過程中慢慢理解并形成美國憲政文化的大致完整框架。
林達也善于微觀捕捉具有有象征意義的細節(jié)和場景,用細密的語言步步遞進,層層展開在讀者的面前,“這是一個四周有一圈大理石柱廊的大廳,天花板很高,足有十幾公尺。在紫紅色的帷幕前,大法官們身著黑色法袍,一字排開高高地坐在法官席上”,細致的描繪,讓讀者從參觀最高法院的游人角色轉換為瞬間對法庭的莊重變得肅然。
善用反諷敘事。情境反諷著眼于小說的細微處,是較易被讀者看透并接受的?!澳翘欤⒉皇且粋€月黑風高,看上去要出事兒的夜晚。公正地說,那是一個相當晴朗美好的晚上”。安裝竊聽器的望風者沒有重視一輛普通汽車下來兩個“嬉皮打扮”的年青人,偏偏這兩個“嬉皮士”就是接到報案而來水門現(xiàn)場察看的警察,由此引爆出水門事件。
“管子工”暗諷白宮特別調查組。美國建國者對于“權力是私欲和犯罪的酵母”這樣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水門事件”尼克松總統(tǒng)的所做所為,將其淋漓暴露。在述及尼克松政府的“白宮調查組”時,林達使用了“管子工”暗諷白宮調查組成員。“這個小組的代號叫管子工,就是對消息管道堵漏的意思?!敝赋稣仟N試圖打壓新聞媒體報道,封堵人們獲知真相的渠道。且一語雙關諷刺這些調查組成員扮演蹩腳的水管工人,其頭目李迪的計劃“充滿電影情節(jié),從綁架、破壞、色情誘惑、到謀殺專欄作家”。弄得司法部長米切爾對李迪這樣的狂熱極右派“特工狂”受不了,事后悔恨“當時真應該把李迪從窗子里扔出去”。讓人忍俊不禁。
總的來說,美國文化以實用為主,不過多進行哲學思考,以解決實際問題出發(fā),經(jīng)驗主義一直是主流。林達夫婦拋開人性善惡的爭論,以俄亥俄州一個小雜貨店主兒子發(fā)明的“廉潔的出納員”——“收銀機”為切入點,形象的來解釋美國的憲政文化。他將美國普通人民喻為“雇主”百貨店老板,公務人員喻為“雇員”收銀員。整個美國政府體系運行如收銀機,“人”的道德問題,在收銀機機制的監(jiān)督控制之下,而不再由店主在經(jīng)營過程中費心。
其中邏輯非常簡單清晰,收銀員要完成一筆買賣,需要錄入交易項以打開現(xiàn)金抽屜,同時與交易有切身利益的顧客也在進行監(jiān)督,一天營業(yè)完成店主僅需核對交易記錄,如有差錯可立即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此種機制保障了對不可靠行為的監(jiān)督和發(fā)現(xiàn)。附帶放現(xiàn)金抽屜自動鎖收銀機的意義就在于,人是會犯錯誤的,僅以道德作為約束,有時候是不可靠的。收銀機的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解決了繁瑣的勞動,更在于運用監(jiān)督機制防止雇員伸手。
林達夫婦開篇便巧妙地用設計精巧的“收銀機”將美國憲政文化的分權與制衡原則形象化,讓讀者一下產(chǎn)生興趣。接著,在該篇信的末尾話鋒一轉,建國者們在制憲會議中設計下收銀機后草草上路,匆匆離去。正是這樣的“離去”,給這臺收銀機按下了“啟動”按紐。那么,這臺收銀機是否會正常運轉呢?是否會遭遇挑戰(zhàn)呢?留下懸念,暗示情節(jié)跌宕,牢牢吸引聽書人的注意力。
討論1803年馬伯里訴杰克遜案時,“最高法院在它的權威建立前,就一下和行政分支及國會碰僵在十字路口,其局面就好像一個還沒成熟的少年與兩個壯漢的對峙”,“未成熟的少年”貼切出最高法院的弱勢,同時鋪墊在19世紀初,美國還是一個“蠻荒”時代的生存環(huán)境,最高法院“單薄”的少年體格與國會、政府高大威猛的“壯漢”對峙,使作品充滿美國本部片中決斗的畫面感,也讓讀者心一下提了起來。最終峰回路轉,馬歇爾大法官大智遠見地解決了這場憲法危機,贏得了兩個“壯漢”和人們的尊重。
人們接受文化控制時是潛移默化而非強制性的。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他就繼承了祖先們遺傳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從嚴格意義講,我們并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與周圍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相互聯(lián)絡的“社會人”。而美國的社會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憲政所賦予并延續(xù)的:建國伊始,社會精英們?yōu)槿绾沃萍s人性“自利”弱點,如何保障普通人民自由而設計建構這個國家運行模式“收銀機”所做的努力依舊歷歷在目,一代接一代美國人的努力,只不過是先賢們行為的延續(xù)和修正。憲政文化的最大意義在于,它細潤無聲地影響著美國人的思想,成為美國人信崇尚的一種文化價值體系。
歐洲哲學文化的無賴原則“應把每個人視為無賴——在他的全部行動中,除了謀求一己的私利外,別無其他目的”。這種典型西方文化積淀而成的思維定勢,從一方面可以一窺同中國文化的差異,我們受儒家文化為正統(tǒng),教育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大多提倡道德嵌入,提高人的素質。當然,這兩種文化所要求的制度也不大一樣,一種就是把人稍稍置于制度之上,相信道德的約束能抵消人的貪欲。還有一種是把人置于制度之下,相信人是靠不住的。
[1]休謨.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張千帆.西方憲政體系(上冊:美國憲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