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曼寧
鄉(xiāng)村與海岸
文◎郝曼寧
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流呀流著啊滋潤我的甘泉。你使我的眼睛更亮心里更勇敢,我一定會大聲唱歌再也不走了。
——選自胡德夫《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中國臺灣屏東,沿山公路宛如大武山碧綠長袍的線腳,比悠瑪部落里的武潭國小就坐落在這鳳梨田夾道相迎的路上,而排灣族的鼻笛與古老歌謠是大武山孩子們親密的伙伴。
這所著名的“森林小學”是吉貝木棉的故鄉(xiāng),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教學樓外墻描繪的原住民故事,校園里參天而起的古木就讓我的腳步不由自主地急切靠近。“當心紅螞蟻哦!”一位和藹可親的大姐穿著原住民的盛裝,隨著先生向我走來?!敖裉煳覀円诓莸厣吓e辦一個小小的鼻笛表演,有興趣就留下來聽聽吧!”有這樣的意外收獲,當然要開心地接受。老先生告訴我,他頭上的羽毛是排灣族貴族的象征,“我是國寶咧!”聽到這話,我想起電影《海角七號》里會彈琴的茂伯,不禁會心一笑:“那當然!會吹鼻笛,很不簡單!”“沒有,現(xiàn)在我們的小孩子都在學了。這是我們排灣族的寶貝,怎樣都要傳下去的啦!”
排灣族沒有文字,唯有通過那些世代相傳的鼻笛曲和歌謠才能表達文化歷史。日治時期的禁唱令讓這優(yōu)美的古調失落了近一甲子,許多族人甚至從來沒聽過。排灣人認為鼻笛是百步蛇的化身,他們用自己的鼻息將它吹響,完成與自然和生靈的溝通,也用來追求愛情。而在過去,這是只屬于男孩子的樂器,女孩碰不得。表演開始,四周安靜下來,當眼前這對攜手半生的夫妻背靠他們心中的圣山,唱出第一句古調的時候,我正倚靠著一株飽經(jīng)滄桑的吉貝木棉,深深地吸進一口森林里的芬多精。我看到老先生把持鼻笛的手指在輕微地顫抖,太太目光清澈,先生眼神灼灼。
黃昏時分,我來到萬金村,當?shù)厝苏f這里的天主教堂絕對不能錯過。我本來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更讓我對所有宗教儀軌、殿堂和教義懷有虔誠的尊重之心。
萬金圣母圣殿矗立在小村的中心,朝著它的方向徒步而去,天空的背景始終處于變幻之中,雨后的云朵揭不開夕陽的幕簾,平安祥和的村莊陸續(xù)在身邊升起炊煙。我越接近那座圣殿越有一種不真實的穿越之感,它的迥異氣質仿佛有種強大的魔力,將這座小村莊整個包裹起來,沿街的涂鴉、寂靜的長巷,我感覺自己就這么在這南臺灣的小小版圖里迷失了,找不到回去的路,卻真的很想留下。
編輯/陳紅 張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