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謙 熊驥 龐路人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急診科,四川 成都 610041)
阻塞性肺氣腫是呼吸系統(tǒng)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的肺內氣流受阻,壓力增大,肺部過度充氣,容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呼吸衰竭,并伴隨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給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臨床上針對此類患者的最主要治療手段是糾正已經出現(xiàn)的呼吸衰竭,防止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惡化[2]。同時針對患者的原發(fā)疾病進行治療,盡可能恢復患者的肺功能[3]。為尋找更有效治療阻塞性肺氣腫并發(fā)呼吸衰竭的方法,本文就單獨使用氨茶堿或呼吸功能訓練,以及聯(lián)合使用氨茶堿和呼吸功能訓練治療阻塞性肺氣腫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進行評價,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呼吸內科住院的阻塞性肺氣腫并發(fā)呼吸衰竭的患者132例為研究對象。排除具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高度肥胖以及病情嚴重需要氣管插管,實施機械輔助通氣的患者。將所有納入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藥物組43 例、訓練組42例及聯(lián)合組47例3組。本研究經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實施前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抗炎、吸氧、糾正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并在此基礎上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治療:藥物組采用氨茶堿(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0mg口服,每日2 次,連續(xù)服用1 周,此后再繼續(xù)服藥3 個月。訓練組采用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治療,包括腹式呼吸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的要領為呼氣的時候保持腹部塌陷,吸氣的時候則保持腹部膨隆,前者與后者的時間比例為2∶1;縮唇呼吸則是用嘴呼氣,并保持吹口哨的形狀,用鼻子吸氣,整個過程不能太急,注意保持較為緩慢的呼吸速度,呼吸訓練每次進行10分鐘,每天進行3次[4,5]。聯(lián)合組則同時采用藥物和呼吸訓練的方法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和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7天后采用肺功能測定儀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評測,記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呼吸頻率、心率、肺動脈壓(PASP)和血液pH、PaO2以及PaCO2值等指標,記錄患者治療24 小時后的治療有效率和住院時間。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患者呼吸通暢,精神神經癥狀消失,紫紺消失,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呼吸情況改善,精神神經癥狀消失,紫紺狀況得到緩解,血氣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呼吸衰竭未得到改善或加重,甚至死亡,以顯效和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率和頻數(shù)方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病例132例,其中男性95 例,女性37 例,年齡49~78 歲,平均(64.3±6.7)歲。藥物組43例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訓練組42例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聯(lián)合組47例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3組病例在年齡、性別比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療前后3組患者肺功能改變情況 治療前3組患者肺功能的各項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1 周的治療,聯(lián)合組病例肺功能指標中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藥物組和訓練組,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3組患者肺功能改變情況比較()Table 1 Lung function in differ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治療前后3組患者肺功能改變情況比較()Table 1 Lung function in differ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藥物組比較,②P<0.05;與訓練組比較,③P<0.05
2.3 治療前后3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3組患者治療前的pH、PaO2及PaCO2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pH 和PaO2均有所升高,而PaCO2則下降,且聯(lián)合組pH 和PaO2均高于藥物組和訓練組(均P<0.05),PaCO2則小于藥物組和訓練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3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比較()Table 2 Aterial blood gas in differ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治療前后3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比較()Table 2 Aterial blood gas in differ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藥物組比較,②P<0.05;與訓練組比較,③P<0.05
2.4 治療前后3 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和肺動脈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均有所好轉,但聯(lián)合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及肺動脈壓均低于藥物組和訓練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5 3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聯(lián)合組的住院時間短于藥物組和訓練組,24小時好轉率高于藥物組和訓練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3 治療前后3組患者呼吸心率指標比較()Table 3 Breath and heart rates in differ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治療前后3組患者呼吸心率指標比較()Table 3 Breath and heart rates in differ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藥物組比較,②P<0.05;與訓練組比較,③P<0.05
表4 3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10-2)]Table 4 Treatm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groups
表4 3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10-2)]Table 4 Treatm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groups
注:與藥物組比較,①P<0.05;與訓練組比較,②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氨茶堿治療7 天后,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FEV1、FVC、FEV1/FVC、呼吸頻率、心率、肺動脈壓以及PaO2均顯著上升,而血液pH 和PaCO2顯著下降;與此同時,經過單純呼吸訓練的患者FEV1、FVC、FEV1/FVC、呼吸頻率、心率、肺動脈壓以及PaO2顯著上升,血液pH 值和PaCO2也顯著下降;除此之外,兩者合并使用的患者上述指標更是優(yōu)于僅使用一種方法的治療患者。
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的肺內氣流受阻,壓力增大,肺部過度充氣,容易引發(fā)呼吸衰竭,并伴隨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等多種呼吸道癥狀[6]。氨茶堿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比較常用的一種藥物,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同時還對體內的炎癥反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和對呼吸系統(tǒng)產生免疫調節(jié)作用,因此對于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能夠改善肺部通氣,將氣道中的粘液清除干凈以及緩解肺部炎癥反應,從而對患者的肺疾病起到綜合的治療作用[7,8]。所以,單純使用氨茶堿治療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可靠的療效。
呼吸功能訓練是近幾年才在臨床上投入使用的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其主要作用也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患者可以通過唇部的配合呼吸改變患者呼氣和吸氣的氣流,對于氣道中的壓力具有調節(jié)作用,緩慢的呼吸還可以使肺的潮氣容量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肺通氣量。腹式呼吸則能夠通過胸腔和腹腔肌肉的聯(lián)合作用,幫助肺部形成負壓和正壓的轉換,在增加呼氣量的同時保證最大的氣流,改善肺通氣和肺換氣[9,10]。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呼吸功能訓練的患者,7天后各項病理指標同樣出現(xiàn)改善,說明呼吸功能訓練也能對肺氣腫合并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聯(lián)合呼吸訓練對于患者呼吸作用的改善效果最為明顯。首先,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和用力肺活量明顯增加,說明患者的肺功能得到增強[7]。其次,治療后pH 和PaO2均有所升高,而PaCO2則下降,且聯(lián)合組pH 和PaO2均高于藥物組和訓練組,PaCO2則小于藥物組和訓練組,說明患者體內的二氧化碳潴留得到了明顯改善,呼吸功能效果提高[11,12]。第三,治療后3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好轉,聯(lián)合組的心率、呼吸頻率以及肺動脈壓均低于藥物組和訓練組,說明兩種方法聯(lián)用能夠明顯地改善肺阻塞狀態(tài)和肺功能[13,14]。第四,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好轉,間接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費用,24小時好轉率較高,說明兩種方法聯(lián)用起效較快,減輕了患者的病痛[15]。所以,氨茶堿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從兩個不同方面對肺氣腫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起到了積極的治療效果,兩者同時使用較僅用一種療效更佳。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氨茶堿的同時進行科學地呼吸功能鍛煉對肺氣腫引發(fā)的呼吸衰竭進行治療,能夠明顯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作用,有效地增加肺通氣量,改善酸堿平衡,并且起效快,減少了患者的病痛和住院費用,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群,江燕.布地奈德與復方異丙托溴銨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3,35(12):3771-3772.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慢性阻塞性肺病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3]蘭樺.BIPAP無創(chuàng)呼吸機在AECOPD并發(fā)Ⅱ型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4,21(5):832-834.
[4]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麗·蘇比.氨茶堿與呼吸功能訓練治療慢性阻塞勝肺疾病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94.
[5]劉培俊,何先弟,吳曉飛.肺保護性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1):117-119.
[6]武玉斌,吳祖鳳.不同霧化方式在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yī)藥,2015,19(4):806-808.
[7]單琳娜,楊春,馬志勇,等.吸氧聯(lián)合呼吸功能訓練治療老年性肺氣腫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9):743-744.
[8]莫韶妹,冼燕珊,李綺慈,等.改良呼吸操在COPD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報,2014,21(13):20-22.
[9]Fletcher MJ,Dahl BH.Expanding nurse practice in COPD:is it key to providing high quality,effective and safe patient care[J].Prim Care Respir J,2013,22(2):230.
[10]牛歡,丁毅鵬.VEGF在COPD發(fā)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5,26(8):1183-1186.
[11]Alagappan VK,de Boer WI,Misra VK,et al.Angiogenesis and vascular remodeling in chronic airway diseases[J].Cell Biochem Biophys,2013,67(2):219-234.
[12]李杏良,馬盼盼,任松森,等.肺康復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治療的促進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4):1783-1785.
[13]顧蘭囡,蔡海英,任疆.AECOPD伴嚴重呼吸衰竭患者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5):750-752.
[14]王虹,張少卿.COPD急性加重期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測定的意義[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4):2797-2801.
[15]Zhang C,Yan MY,Lu P,et al.Hypomethylation of perforin regulatory element in CD4+cells from rat spleens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utoimmune emphysema[J].Respirology,2014,4(1):37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