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濤
黑龍江省林業(yè)第二醫(yī)院,黑龍江伊春 153100
探析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在糖尿病診治臨床意義
于海濤
黑龍江省林業(yè)第二醫(yī)院,黑龍江伊春 153100
目的 探討糖化血清白蛋白檢驗在糖尿病診治中的臨床意義,并對其進行評價。方法 選取該院于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患者為實驗組,4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驗。結果 通過檢驗,實驗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不同的空腹血糖的狀態(tài)下,糖化血清白蛋白的變化不受其影響,而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與其空腹血糖的相關性較為明顯。結論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化血清白蛋白進行檢驗穩(wěn)定性較好,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
糖尿病屬于臨床上的常見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變化,飲食結構的不斷調整、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劇以及醫(yī)療技術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病發(fā)率以及檢出率日益增加[1]。糖尿病患者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檢測,能夠減少糖尿病急和并發(fā)生的發(fā)生以及發(fā)展[2]。本研究將針對空腹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紅白蛋白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于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糖尿病患者為為實驗組,4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4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42.7±6.8)歲;對照組患者45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43.7±7.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早晨空腹時期,采集其靜脈血5 mL,3 mL放置于干燥管中,2 mL放置于EDTA-K2中,其中,在干燥管3000r/min離心十分鐘時,進行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白蛋白檢測;同時將EDTA-K2搖晃均勻后進行糖化血紅白蛋白檢測[3]。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將研究中所得的計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jù)應用x2檢驗,并進行t檢驗,P<0.0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進行檢驗,將其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變化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實驗組空腹血糖為(9.13±3.43)mmol/L,糖化血清蛋白為(20.24±5.13)%,糖化血紅蛋白為(8.79±2.09)%,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4.97±3.81) mmol/L,糖化血清蛋白(,13.94±6.27)%以及糖化血紅蛋白為(5.21±1.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根據(jù)對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情況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當空腹血糖>6mmol/L時,其糖化血清白蛋白為(13.97±1.99)%,糖化血紅白蛋白為(5.07±0.91)%;當空腹血糖<6mmol/L但<7mmol/L時,其糖化血清白蛋白為(19.01±2.23)%,糖化血紅白蛋白為(8.88±1.74)%。
糖化血清白蛋白是在葡萄糖和血漿白蛋白的作用下,出現(xiàn)非酶化反應的一種產物,能夠反映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來講,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夠反映患者在過去的2~3周內的血糖控制水平,對其進行糖化血清白蛋白檢測,能夠觀察患者血糖短期的變化情況,并能對糖尿病患者血糖變化控制程度變差,出現(xiàn)并發(fā)癥等情況進行預測[4]。糖化血紅白蛋白是在血液中葡萄糖和血紅蛋白作用下的產物,通常與其血糖濃度呈正相關的關系。當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血糖升高情況時,其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也會相對升高,所以一般情況下,可以間接的顯示出患者血糖濃度的變化,以及機體糖代謝的具體情況。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紅細胞的的壽命平均為120 d,所以其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對患者1~3個月內的血糖水平進行反映,當紅細胞的壽命變成平均值的一半時,其血糖水平的數(shù)值與糖化血紅蛋白的數(shù)值最為吻合[5]。
糖化血清白蛋白以及糖化血紅蛋白雖然都能對人體的血糖水平進行反映,但存在著很多不同點。例如兩者之間的反應患者血糖水平范圍時間不同,糖化血清蛋白反應時間為2~3周,而糖化血紅蛋白能夠反應1~3個月;兩者之間的靈活程度不同,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夠與血糖快速的結合,而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的結合速度較為緩慢;兩者之間的穩(wěn)定程度不同,糖化血清白蛋白一般不受血紅蛋白的影響,穩(wěn)定性較好,但糖化血紅蛋白由于自身的特性,常受血紅蛋白的影響,穩(wěn)定相較差[6]。
該研究通過對兩組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實驗組空腹血糖為(9.13±3.43) mmol/L,糖化血清蛋白為(20.24±5.13)%,糖化血紅蛋白為(8.79±2.09)%,明顯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4.97±3.81) mmol/L,糖化血清蛋白(13.94±6.27)%以及糖化血紅蛋白為(5.21±1.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根據(jù)對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情況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當空腹血糖>6 mmol/L時,其糖化血清白蛋白為(13.97±1.99)%,糖化血紅白蛋白為(5.07±0.91)%;當空腹血糖<6 mmol/L但<7 mmol/L時,其糖化血清白蛋白為(19.01±2.23)%,糖化血紅白蛋白為(8.88±1.74)%,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空腹血糖的狀態(tài)下,糖化血清白蛋白的變化不受其影響,而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與其空腹血糖的相關性較為明顯。
綜上所述,糖化血清白蛋白和糖化血紅蛋白均能夠對糖尿病的情況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預測,但糖化血清白蛋白的優(yōu)勢較為明顯。糖化血清白蛋白一般不受患者血紅蛋白的影響,其性質相對來說較為穩(wěn)定,同時根據(jù)相關國外相關報道表明,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夠更為顯著的且及時的顯示出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尤其是對于血糖波動比較大的初步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因此,糖化血清白蛋白檢測對于糖尿病的血糖變化顯示更為明顯,能夠對患者的病情做出及時的診治,且方便對糖尿病的發(fā)展情況進行預后判斷,對于糖尿病的診治和控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1] 李青,包玉倩,潘潔敏,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與胰島β細胞功能的關系[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12):814-817.
[2] 張崇林.糖化血清白蛋白檢測對糖尿病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4(4):722-723.
[3] 吳冀川,李蓬秋,劉麗梅,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的臨床意義及影響因素[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12):1240-1243.
[4] 賈靜,吳松華.糖化血清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檢測的臨床價值[J].河北中醫(yī),2012,34(6):946-949.
[5] 王治海.糖化血清白蛋白檢測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J].醫(yī)藥前沿,2013(9):21-22.
[6] 張希堯,王晶,崔璨,等.糖化血清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監(jiān)測及診斷中的應用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6):384-386.
R671
A
1672-4062(2015)06(b)-0167-02
2015-03-26)
于海濤 (1974-),男,遼寧法庫人,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臨床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