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劉禹錫的詩序

      2015-02-12 03:48:20吳振華
      閱江學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詩序劉禹錫

      吳振華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序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孔子所作的《敘卦傳》,最遲到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已經完全成型,是作者自序一部書的寫作旨意及其相關情況的文字。在長期的文學史發(fā)展中,由文集序逐漸演變出單篇作品序。序文在流傳過程中逐步向多種文體擴散,其包融眾體的能力逐漸增強。尤其是詩序,它依托詩歌本體而生,隨著詩歌的發(fā)展,詩序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藝術性也越來越強,而且形式多樣化。就作者來說,有自序,他序;就體制來說,有大序,小序;就表達方式來看,有明序和暗序等。唐代是詩序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不僅體制大備,而且風格流派紛紜。特別是中唐時期,隨著復古革新浪潮的高漲,古文運動迅猛發(fā)展,文體變革如火如荼,以韓、柳為代表的古文派迅速崛起并占據文壇中心,駢文在逐漸退縮。詩序是反應非常敏感的文體,在中唐完全散文化,并由初唐時代的注重描寫景物轉向議論說理,成為表述詩歌理論或宣傳道統(tǒng)的載體,以其很強的交際應酬功能,依托一篇篇詩序將作者的文學思想、為官從政理念及為人處世原則等體現(xiàn)出來。中唐時代,由于“安史之亂”的影響,在南方遠離朝廷的地區(qū),以著名貶謫詩人柳宗元、劉禹錫為核心,形成了南方文化圈,并引來大批學子及僧道之人。在迎來送往、宴集游歷的背景下,相互酬贈或唱和之風興盛,因而產生大量的詩序。劉禹錫是當時創(chuàng)作詩序較多的詩人,并首次將詩序改為“引”。①按:劉禹錫父親名劉緒,因避父諱故其將詩之序稱為“引”將文集序稱為“紀”。依據陶敏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進行檢索,并參照《全唐詩》,劉禹錫的詩歌有“并引”處共45篇,有短序或小序59篇,兩者共計104篇,這些詩序既反映出劉禹錫一生的經歷,也表現(xiàn)出他豐富復雜的情感心態(tài)。由于長期貶謫南方,與很多和尚交往,往往在詩序里談佛論道,呈現(xiàn)出很濃厚的佛學意趣。

      一、劉禹錫詩序的基本類型及其內容

      劉禹錫詩歌中含詩序的篇目及分類如下:

      寓言類:《昏鏡詞》《養(yǎng)鷙詞》《武夫詞》《賈客詞》《調瑟詞》等五篇,多作于貞元十九年左右。

      唱和應酬類:《金陵五題》《傷秦姝行》《吐綬鳥詞》《海陽十詠》《答東陽于令涵碧圖詩》《馬大夫見示浙西王侍御贈答詩因命同作》等六篇。

      追憶感懷類:《再游玄都觀絕句》《傷愚溪詩三首》《廟庭偃松詩》《重至衡陽傷柳儀曹》《遙傷丘中丞》《傷獨孤舍人》《代靖安佳人怨》《讀張曲江集作》《鶴嘆》等九篇。

      贈別類:《送張盥赴舉》《送裴處士應制舉》《送從弟郎中赴浙西》《別君素上人》《送僧元暠南游》《送慧則法師上都因呈廣宣上人》《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送僧方及南謁柳員外》《海陽湖別浩初師》《贈別約師》《送鴻舉師游江南》《送義舟師欲還黔南》《送景玄師東歸》《送惟良上人》《送周魯儒赴舉》《送曹璩歸越中舊隱》等十六篇。

      民歌采風類:《淮陰行五首》《泰娘歌》《插田歌》《竹枝詞》《歷陽書事七十韻》《采菱歌》等六篇。

      情趣類:《武陵抒懷五十韻》《九華山歌》《踏潮歌》等三篇。

      下面分類介紹一些代表作,以分析其特色。

      (一)寓言篇序

      寓言類詩序主要包括《昏鏡詞》《養(yǎng)鷙詞》《武夫詞》《賈客詞》《調瑟詞》5篇(《全唐詩》卷354):

      鏡之工列十鏡于賈奩,發(fā)奩而視,其一皎如,其九霧如?;蛟?“良苦之不侔甚矣!”工解頤謝曰:“非不能盡良也。蓋賈之意,唯售是念。今夫來市者,必歷鑒周睞,求于己宜。彼皎者不能隱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數也。”余感之,作《昏鏡詞》。

      途逢少年,志在逐獸。方呼鷹隼,以襲飛走。因縱觀之,卒無所獲。行人有常從事于斯者曰:“夫鷙禽,饑則為用,今哺之過篤,故然也?!庇韪兄?,作《養(yǎng)鷙詞》。

      有武夫過,詫余以從軍之樂。翌日,質于通武之善經營者,則曰:“果有樂也。夫威恣而賞勞則樂用,威雌而賞虣則樂橫。顧其樂安出耳?!庇嗵枞?,作是詞。

      五方之賈,以財相雄,而鹽賈尤熾。或曰:“賈雄則農傷?!庇韪兄?,作是詞(《武夫詞》)。

      里有富豪翁,厚自奉養(yǎng)而嚴督臧獲,力屈形削,猶役之無藝級。一旦不堪命,亡者過半,追亡者亦不來復。翁悴沮而追昨非之莫及也。予感之,作《調瑟詞》。

      這五首詩及序文,陶敏先生編為“未編年”部分,又認為詩意是譏刺時事,似作于早年銳意進取時。①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下冊,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第757頁。五詩皆屬寓言體,小序就是一篇篇充滿感慨的寓言小品?!痘桤R詞》諷刺長相丑陋者喜歡鏡面模糊的鏡子,厭惡明鏡洞然瑕疵畢現(xiàn),揭露人們愛虛美忌直言的心理,暗喻直諫取禍;《養(yǎng)鷙詞》寓馭臣之術;《武夫詞》揭露當時武人驕恣橫暴;《賈客詞》則揭露鹽商擅利傷農。

      劉禹錫是中唐寓言詩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寓言詩序,以勸喻、諷刺和抒慨為中心,既注重形象性,又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語言精煉,將寓言與詩歌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諷諫體制,是當時新樂府創(chuàng)作的新收獲,提高了寓言詩的審美價值。

      (二)唱和應酬詩序

      中唐時期,文人酬唱風氣濃厚,著名的有元稹、白居易等,唱和詩多達數百篇。元稹去世后,劉禹錫與白居易唱和長達十年之久,篇什亦相當可觀。劉禹錫還與牛李二黨很多成員大量唱和,由于唱和詩有特定的對象,詩歌題目往往具有詩序的功能,所以,元白詩歌中唱和詩序的數量并不多,而劉禹錫也僅有六篇。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是“和意而不和韻”,與宋代嚴格的次韻是不同的。詩序中還記載了一些詩人之間的軼事,具有一定的文學史價值,如《金陵五題并引》(《全唐詩》卷365):

      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歘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

      《金陵五題》作于和州,即今天的安徽和縣。和縣離秣陵很近,序中說未游秣陵而嘗有遺恨,今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受到啟發(fā),于是歘然有得。實際上是在詩序中介紹了他創(chuàng)作構思的過程,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之創(chuàng)作相似,作者并未游歷金陵,而是通過友人的歌詠觸動發(fā)揮的想象,并在詩序中借白居易的評價,從側面突出這組詩的藝術價值,也可以看出詩序是后來所加,詩人之間第一時間的評論對這組詩歌的流傳影響深遠。又如《傷秦姝行》(《全唐詩》卷356):“河南房開士,前為虞部郎中,為余語曰:‘我得善箏人于長安懷遠里?!浜箝_士為赤縣,牧容州,求國工而誨之,藝工而夭。今年開士遺余新詩,有悼佳人之句,顧予知所自也。惜其有良妓,獲所從而不克久。乃為傷詞以貽開士?!痹娦驍⑹隽艘粋€才子佳人善始未能善終的悲傷故事,這位“斂蛾收袂凝清光,抽弦緩調怨且長”的秦姝,彈起箏來,真是“八鸞鏘鏘渡銀漢,九雛威鳳鳴朝陽。曲終韻盡意不足,馀思悄絕愁空堂”,她跟隨開士理曲瀟湘,以致“北池含煙瑤草短,萬松亭下清風滿。秦聲一曲此時聞,嶺泉嗚咽南云斷”。秦姝覓得知音卻不料藝成夭亡,使詩人無限感慨:“從此東山非昔游,長嗟人與弦俱絕?!边@首詩運用十次換韻的歌行體,哀傷秦姝慰藉友人當然是其主意,但也包含了自傷不遇知音、天涯淪落的怨悱,可以說與白居易創(chuàng)作《琵琶行》同一旨趣。還有如《海陽十詠》(《全唐詩》卷355):“元次山始作海陽湖,后之人或立亭榭,率無指名,及余而大備。每疏鑿構置,必揣稱以標之,人咸曰有旨。異日遷客裴侍御為十詠以示余,頗明麗而不虛美。因捃拾裴詩所未道者,從而和之。”序文指出,元結最早修建連州海陽湖,后人多在湖上修建亭臺樓閣,“及余而大備”,遷客裴侍御訪元結之遺跡而觀覽勝地,遂作《海陽十詠》相示,劉禹錫因而和詩十首。其中反復出現(xiàn)的關鍵詞是“遷客”,劉禹錫《吏隱亭述》中說:“海陽之名,自元先生。先生元結,有銘其碣。元維假符,余維左遷。其間相距,五十余年。”五十年風塵澒洞,人生感慨是很深的,從詩句“外來始一望,寫盡平生心”(《吏隱亭》)、“波搖杏梁日,松韻碧窗風”(《切云亭》)、“潛去不見跡,清音常滿聽。有時病朝酲,來此心神醒”(《云英潭》)、“地靈草木瘦,人遠煙霞逼”(《蒙池》)、“蘋風有時起,滿谷簫韶音”(《雙溪》)、“含暈迎初旭,翻光破夕曛。余波繞石去,碎響隔溪聞”(《棼絲瀑》)、“瓊枝曲不折,雪片晴猶下。石堅激清響,葉動承馀灑”(《飛練瀑》)等,可以看到海陽湖周圍風景絕佳,山清水秀,飛瀑流泉,松風月韻,幽靜雅潔,是遷客騷人慰藉心靈的美妙勝境,若是柳宗元來此,也一定會徜徉盤桓,不忍離去。與柳宗元《永州八記》所不同的是,劉禹錫心境已經趨向寧靜,沒有柳宗元式的苦悶憂郁,從中亦可看到劉禹錫通脫的胸襟。詩序中“頗明麗而不虛美”的詩風是劉禹錫詩歌新的風貌。這種描述風景的詩歌藝術手法來自謝靈運的山水游記詩,后經謝朓的發(fā)展逐漸向短詩演進,唐代王維創(chuàng)立五絕組詩《輞川集》,繼承者有韓愈《虢州三堂新題二十一詠》,劉禹錫又創(chuàng)立五言律體組詩,形式與韋處厚《盛山十二詠》相類。

      (三)追憶感懷詩序

      人到中年,經歷風雨,感慨遂深,親朋故舊相繼離去,世間萬物白云蒼狗,故多生追憶之思。整個中唐時代,追憶詩序的大量出現(xiàn)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劉禹錫追憶感懷詩序有《再游玄都觀絕句》《傷愚溪詩三首》《至衡陽傷柳儀曹》《傷獨孤舍人》《代靖安佳人怨》等?!坝镭懜镄隆焙蟮亩甑馁H謫生涯,使他積累了許多可憶可感的事情,入京出京,起伏驟變的政治生活如棋局,勝負難以預料,這與他的耿介孤直、堅持操守有很大關系。當歲暮至交零落,頓生感懷之音,如《再游玄都觀絕句》詩序(《全唐詩》卷365):

      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中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詔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

      這是劉禹錫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故事,也最能彰顯他倔強傲岸的性格。人們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在劉禹錫所處的那樣的時代,只要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東山再起還是可以期待的,世事滄桑中唯有堅持真理才是最可貴的。這篇詩序濃縮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經歷,成為那個荒唐年代的歷史記憶,它早已超越詩歌本身,具有渾灝蒼茫的感慨。又如《代靖安佳人怨》(《全唐詩》卷365):“靖安,丞相武公居里名也。元和十年六月,公將朝,夜漏未盡三刻,騎出里門,遇盜,薨于墻下。初,公為郎,余為御史,繇是有舊故。今守遠服,賤不可以誄,又不得為歌詩聲于楚挽,故代作《佳人怨》以禆于樂府云?!雹賰稍娨詳M代口吻來表示對武元衡暴死于刺客暗殺的深刻同情,被一些詩話筆記類著作大肆渲染,挖掘微言大義,說成是劉禹錫泄恨的諷刺之作,如葛立方《韻語陽秋》:“余考夢得為司馬時,朝廷欲澡濯補郡,而元衡執(zhí)政,乃格不行,夢得作詩傷之,而托靖安佳人,其傷之也,乃所以快之歟!”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也說:“劉禹錫、劉子厚與武元衡素不葉。二人之貶,元衡為相時也。禹錫為《靖安佳人怨》以悼元衡之死,其實蓋快之?!逼浜?,朱熹、劉克莊、魏了翁、胡震亨、喬億等人大都持此說,并以此為據,認為劉禹錫缺乏儒家忠厚之旨。按:當代陶敏先生經過細密考證,引用元和十年劉禹錫所作《謝門下武相公啟》的材料否定了以上諸說,認為是借佳人之怨寄寓傷悼之意。參見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上冊,第222頁。當時武元衡身為宰相,是力主平定不臣藩鎮(zhèn)的核心人物,因而遭到藩鎮(zhèn)悍將的嫉恨,最終在上朝時被暗殺,朝野震驚。劉禹錫因為處于貶謫的地位不能作吊唁文章,只好借佳人之怨來傷感,體現(xiàn)了漢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詩云:“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適來行哭里門外,昨夜華堂歌舞人”,“秉燭朝天遂不回,路人彈指望高臺。墻東便是傷心地,夜夜秋螢飛去來?!毙蛭呐c詩歌相互補充,感慨深沉,體制新穎。

      此外,《傷愚溪詩三首》《重至衡陽傷柳義曹》《遙傷丘中丞》《傷獨孤舍人》等追憶感懷詩序展示了劉禹錫真實的內心世界,感人至深。

      (四)贈別詩序

      有唐一代,贈別詩特別流行,由于詩人們不斷自四方云集京師,然后又使往四方,或求學,或為宦,或游歷,或探親訪友,這變化萬千的情境都是贈別詩產生的原因或背景。在中唐時期,由于劉禹錫等人被遠貶南方荒涼之地,而且長期蟄居在那里,除了南來北往的官員、慕名而來的學子,還有大量僧道之人。劉禹錫此時也正需要佛教思想慰藉心靈。因此,與僧道之人交往非常頻繁,這類贈別詩序也最多,這使他的詩歌充滿濃厚的佛道意趣,如《贈別君素上人》(《全唐詩》卷357):

      曩予習《禮》之《中庸》,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悚然知圣人之德,學以至于無學。然而斯言也,猶示行者以室廬之奧耳。求其徑術而布武,未易得也。晚讀佛書,見大雄念物之普,級寶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惡見,廣疏便門,旁束邪徑。其所證入,如舟沿川,未始念于前而日遠矣。夫何勉而思之耶?是余知穾奧于《中庸》,啟鍵關于內典,會而歸之,猶初心也。不知予者,誚予困而后援佛,謂道有二焉。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其證也,猶喑人之享太牢。信知其味而不能形于言,以聞于耳也??诙g兼寸耳,尚不可使聞,他人之不吾知,宜矣。開士君素,偶得余于所親,一麻棲草,千里來訪。素以道眼視予。予以所視視之,不由陛級,攜手智地。居數日,告有得而行,乃為詩以見志云。

      詩曰:窮巷唯秋草,高僧獨叩門。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水為風生浪,珠非塵可昏。去來皆是道,此別不消魂。

      劉禹錫被貶官朗州,與浮屠交往的情況和韓愈、柳宗元等人不同:韓愈對浮屠充滿排斥情緒,與僧人交游是想用儒家綱教倫常來改造他們,達到“人其人”的目的;柳宗元是抱著佛道“有以佐世”的觀念,有意識地融合儒、道、釋三教,達到“歸本大中”的境界;而劉禹錫則是潛心佛經,亦練習佛法,并找到了由佛法“無生”通向儒家中庸“至誠”的門戶,以此來慰藉痛苦的心靈。這篇詩序將自己研習佛經的情形及重要收獲表現(xiàn)得具體而深刻。詩歌不僅運用佛語,還說“來去皆是道,此別不消魂”,可謂通徹無礙,得釋氏所謂“具眼”。如果說王維詩歌受佛教觀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具有佛家空寂的禪境的話,那么,劉禹錫的這類詩歌則具有佛教的精義徹悟,呈現(xiàn)的是耐人咀嚼的佛理。又如《送僧元暠南游》(《全唐詩》卷359):

      予策名二十年,百慮而無一得,然后知世所謂道,無非畏途,唯出世間法可盡心耳。由是在席硯者多旁行四句之書,備將迎者皆赤髭白足之侶。深入智地,靜通還源,客塵觀盡,妙氣來宅,內視胸中,猶煎煉然。開士元暠,姓陶氏,本丹陽名家,世有人爵,不籍其資。于毗尼禪那極細密之義,于初中后日習總持之門,妙音奮迅,愿力昭答。雅聞予事佛而佞,亟來相從?;騿枎熴男沃?,對曰:“小失怙恃,推棘心以求上乘,積四十年有嬴,老將至而不懈。始悲浚泉之有冽,今痛防墓之未遷。涂芻莫備,薪火恐滅,諸相皆離,此心長懸。雖萬姓歸佛,盡為釋種,如河入海,無復水名,然具一切智者豈惟遺百行?求無量義者寧容斷思?今聞南諸侯雅多大士,思扣以苦調而希其末光,無容至前,有足悲者?!庇杪勈钦f已,力不足而悲有馀,因為詩以送之,庶乎踐霜露者聆之有惻。

      詩曰:寶書翻譯學初成,振錫如飛白足輕。彭澤因家凡幾世?靈山預會是前生。傳燈已寤無為理,濡露猶懷罔極情。從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瓔?

      這篇詩序是劉禹錫最重要的關于佛教觀念的文字,他從貞元九年進士及第到寫此序的元和七年正好二十年,二十年的風雨顛沛使他認識到“世間所謂道,無非畏途”,唯有佛法才能使人脫離火宅苦海。因此,多讀佛經,與僧侶交游,甚至到了佞佛的程度。他從元嵩那里領悟到佛法的殊勝,并為元暠師四十年堅持弘揚佛法的精神所感動。元暠師雖為釋氏,但不忘父母,很有人情味,“雖萬姓歸佛,盡為釋種,如河入海,無復水名,然具一切智者豈惟遺百行?求無量義者寧容斷思”的超脫襟懷,使劉禹錫的思想得到升華,身心進入禪的新境界。這首贈別詩由于佛教詞匯太多,類似偈語,倒不如前面贈君素上人詩歌更具佛教意味。由此可見,佛教對詩歌的影響并不在于詩中運用佛語,而在于意境與佛家追求的空無之境相通。

      另外,《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詩序說:“盡妙理者莫如法門,變凡夫者莫如佛土,悟無染者莫如散花,故業(yè)于《凈名》,深達實相”,這是劉禹錫對佛教的認識。他還談到禪與詩的關系,《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序中說:“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名聞與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倏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信禪林之花萼而誡河之珠璣耳”,這是他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的心得。佛家認為,戒定慧三法相資,不可或缺,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此三者次第相生,人道之關鍵也。劉禹錫說“定而得境”,就像是湖水在平靜的時候心水澄明,進入創(chuàng)作意境,開慧后遣詞造句,能得到精美的詞藻?!翱串嬮L廊遍,尋僧一經幽。小池兼鶴靜,古木帶蟬秋。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這可以說是劉禹錫關于“詩禪借境”觀念實踐的結晶,在他的眾多佛教詩中別具韻味。在政治失意的時候,可以通過佛教思維自我調整心情,以抵抗仕途風浪。由于事佛信佛,精神有所寄托,從而使劉禹錫養(yǎng)成了遇事通脫豁達的心態(tài)。特別是他的白內障①劉禹錫患有白內障一類的眼病,其自述病情是“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焙蟊灰粋€善治眼病的婆羅門僧人以金針拔障術治愈,因此有《贈婆門僧人》詩:“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fā)蒙?!北挥《壬t(yī)治好后,其敬佛之心更加虔誠了,這是他在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中不灰心不消沉的重要原因。

      (五)民歌采風詩序

      劉禹錫在長期貶謫遠荒期間,牢記“吾往是吾憂”的真偈,不把煩惱安心頭,心無掛礙,從容淡定。除了事佛,還積極學習當地民歌內容與形式上的優(yōu)點,并翻作新曲,如《竹枝詞》(《全唐文》卷365):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jié)。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竹枝詞”是土家族巴人部落的民歌。巴人能歌善舞,每逢佳節(jié)喜慶,男女老少便歡聚一堂,擊鼓踏歌,聯(lián)唱“竹枝”?!爸裰Α笔蔷C合表演藝術,集曲、樂、歌、舞于一體,中唐時期,在三峽一帶相當流行。劉禹錫的這篇《竹枝詞序》描述了大致情形:鄉(xiāng)中百姓聯(lián)唱“竹枝”,有人唱歌,有人吹短笛應和,有人擊鼓打節(jié)拍,歌者一邊唱歌,一邊飛目傳情;一邊舉臂揮袖,一邊翩翩起舞,場面熱烈壯觀,充滿熱辣的民間野性情調。“竹枝”的樂曲,大致符合黃鐘宮的羽調,結尾部分樂音激切婉轉,好似吳地民歌,雖然唱詞雜亂鄙俗,音節(jié)難以分辨,但音樂跌宕宛轉,猶如當年衛(wèi)地民歌一樣動聽。劉禹錫顯然為這純樸而粗野的民歌所感染,作為一州刺史,有改變民情風俗的責任。因此,他學習屈原當年流放沅湘時期,改造民歌粗鄙格調,并運用《九歌》的藝術表達方式,將雅化的情感格調引入竹枝詞,使歌詞色澤清瑩,音調和美。至此,竹枝詞遂脫胎換骨,吐露芳華,在中唐詩壇上別開生面,也成為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標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代對劉禹錫《竹枝詞》的評價都很高,白居易在《憶夢得》詩中寫道:“齒發(fā)各蹉跎,疏慵與病和。愛花心在否,見酒興如何?年長風情少,官高俗慮多。幾時紅燭下,聞唱《竹枝歌》。”宋代黃庭堅對《竹枝詞》也很贊賞,其《跋劉夢得〈竹枝歌〉》贊嘆道:“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彼伍L白《柳亭詩話》(卷三)說:“退之《琴操》、夢得《竹枝》、仲初《宮詞》、文昌樂府,皆以古調而運新聲,脫盡尋常蹊徑……雖非堂堂正正之師,而偏鋒取勝,亦足稱一時之杰矣。”②轉引自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上冊,第322-324頁。

      二、劉禹錫詩序的藝術成就

      劉禹錫沒有像韓愈、柳宗元那樣獨立成篇的贈別詩序,他所有的詩序都與詩歌連體,但是,從對序體發(fā)展的推進角度看,他的詩序取得了很多藝術成就。

      (一)寓言詠物,寄意深遠

      劉禹錫的詠物詩序突破傳統(tǒng),以小明大,寓意深遠,如《昏鏡詞》指出,買鏡者“求與己宜”,故美容者都喜歡鏡面模糊的“昏鏡”,對時世的譏諷是深刻的。又如《養(yǎng)鷙詞》說,“夫鷙禽,饑則為用,今哺之過篤,故然也”,指出對猛禽類的人物,使用時千萬要讓它們處于饑餓狀態(tài),它們才能很好地捕獵,與心理學上所說的人只有永遠處于不滿足的追求狀態(tài)才能不斷進步的道理相通?!段浞蛟~》說,“夫威恣而賞勞則樂用,威雌而賞虣則樂橫”,指出武夫在威信高的將領麾下以被任用為樂,而在威信低的將領手下則以橫暴為樂,揭示的是藩鎮(zhèn)割據形勢下武人的跋扈專橫,令人驚悚。劉禹錫的這類寓言類小序與柳宗元的《三戒》《鞭賈》等單篇寓言相比,雖然深刻性上稍遜,但是,詩與序相互映照,體制新穎,發(fā)人深省。

      (二)冷靜敘事,情感深厚

      劉禹錫追憶類詩序,多在冷靜敘事中寓含深厚情感,如《重至衡陽傷柳儀曹》:“元和乙未歲,與故人柳子厚臨湘水為別,柳浮舟適柳州,余登陸赴連州。后五年,余從故道出桂嶺,至前別處,而君沒于南中。因賦詩以投吊?!痹褪甏禾?,貶官十年的劉禹錫和柳宗元都被召回長安,但是,很快得到新的任命,劉禹錫任連州刺史,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官職雖然提升了,但離朝廷更遠,這對他們來說是更加嚴厲的打擊,所以,劉、柳湘水之別令人感慨百端。五年后,劉禹錫因丁母憂北返重過衡陽,而此時柳宗元已經星隕柳州了。因此,賦詩道:“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馬嘶循故道,帆滅如流電。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币环N深沉的今昔之感充盈在詩與序的字里行間,命運弄人之悲、痛悼摯友死于非命等感情都蘊含在冷靜的敘述之中。兩年后,劉禹錫調任夔州刺史,一個僧人游零陵,說“愚溪無復囊時矣”,這充滿滄桑變故的一句話,竟然觸動劉禹錫內心深處最痛的一根弦,使他懷念起亡故的老朋友來,情不自禁作《傷愚溪三首》以“寄恨”:“溪水悠悠春自來,草堂無主燕飛回。隔簾唯見中庭草,一樹山榴依舊開。草圣數行留壞壁,木奴千樹屬鄰家。唯見里門通德榜,殘陽寂寞出樵車。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v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詩歌充滿物是人非的今昔感慨,表現(xiàn)出對同道戰(zhàn)友無盡的緬懷與追思。

      (三)形象刻畫,細致傳神

      劉禹錫詩序的描寫細致傳神,往往能以白描式的描寫或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他所表現(xiàn)的人物,例如,《廟庭偃松詩并引》:“公以遂物性為意,乃加憐焉。命畚土以壯其趾,使無單。索绹以牽其干,使不仆。盥漱之馀以潤之,顧眄之輝以照之。發(fā)于仁心,感召和氣。無復夭閼,坐能敷舒?!睂懪岫认ば恼樟祥w前干枝偃側的小松樹,一連串精確的動作描寫將愛惜呵護人才的心理細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劉禹錫贈僧人詩序最多,對僧人的描寫也最精彩,如描寫方及禪師:“嘗登最高峰,四望天海,沖然有遠游之志。頓錫而言曰:‘神馳而形閡者,方內之徒。及吾無方,閡于何者?’”(《送僧方及南謁柳員外并序》)寫出了禪師遠游的志向和通脫的人生態(tài)度,令人崇仰。又如他這樣描寫鴻舉師:“師振麻衣,斐然而前……赤髭益蕃,文思益深,而內外學益富?!?《送鴻舉師游江西并引》)“赤髭益蕃”四字使人物具有獨特的精神面貌,呼之欲出。還有像“曳裾秉筆,彬然與兔園同風”的蕃僧義舟(《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并引》)、“凝神運指,絕機泯志,獨以神會”的惟良上人(《送惟良上人并引》)等等,都給人風神散朗的印象。

      劉禹錫確實精于刻畫,他筆下的人物和景物無不生動傳神。人物除了上面列舉的之外,還有如“解頤謝曰,非不能盡良也,蓋賈之意唯售是念”(《昏鏡詞》并引)的狡黠鏡工,“愀然如悔,色見于眉睫”的曹璩(《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或者如“軒然來睨,如記相識,徘徊俯仰,似含情顧慕填膺而不能言者”的鶴(《鶴嘆二首》),乃至“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再游玄都觀并引》)的玄都觀等,都精準傳神,是中唐時代韓、柳之外的其他作家所沒有的。這種刻畫形象的方式顯然是受到唐傳奇的影響,并吸收了其中人物描寫的成功經驗。①按:劉禹錫不僅詩歌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古文亦屬名家力作。他在《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中記錄李翱當年的一段評論:“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笨梢姡瑒⒂礤a古文在當時與韓愈、柳宗元并稱。從描寫的技巧來看,這一評價也有一定的道理。參見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下冊,第1225頁。

      (四)繪景開闊,遠離塵囂

      景物描寫是初唐時期詩序(尤其是贈別詩序)慘淡經營的內容,也是詩序詩化的標志。這是因為詩人們游歷的地點一般為山水名勝、清靜雅潔的佛道廟宇、達官貴人的官署或別墅,甚至宴會也都在美麗的景物陪襯下展開。因此,觸景生情、借境助興,或懸想一路煙景、對離去者進行慰勉成為大家約定俗成的抒情手法。中唐時期,詩序完成了散文化的過程,但是,詩人們賦詩離別的時候還是努力經營景物,以詩境來拓展文境。劉禹錫詩序中景色描寫一般都很凝煉,雖然缺乏柳宗元的精細刻畫,也沒有韓愈那樣的恢宏鋪張,但是,簡古的白描卻常常具有開闊、遠離塵囂的境界,例如:“連州城下,俯接村墟”(《插田歌并引》)與詩中描寫的“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相呼應,頓成桃源勝境。又如:“嘗登最高峰,四望天海,沖然有遠游之志……由是耳得必目探之,意行必身隨之。云游鳥仚,無跡而遠”(《送僧方及南謁柳員外并引》),將方及師遠游的空曠無垠境界表現(xiàn)出來了。還有如“九峰競秀,神采奇異”的九華山(《九華山歌并引》)等,都要言不煩,別開生面。

      劉禹錫是中唐重要的貶謫詩人,他備嘗二十多年的磨難,但也正是這些磨難玉成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平則鳴、抒憂娛悲本是中國古代文人繼承詩騷傳統(tǒng)的結果,從屈原、賈誼到韓愈、柳宗元,均在遭貶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流芳百世的精品,以抒發(fā)他們抑郁的愁思及對讒佞的憤恨。但劉禹錫似乎是一個例外,他能從苦難中走向生命的超越境界,突破了傳統(tǒng)的怨憤格局,以豪邁樂觀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豪健雄奇、冷峻犀利、清麗明凈的新風貌,開辟了貶謫文學的新路徑。

      (五)尊道向佛,尋求超越

      劉禹錫詩序既有對人生的感嘆,又有對佛教經義的理解,也有文學批評的觀念,這些都具有說理深刻的特點。如果說柳宗元融合儒釋道只是在“有以佐世”這一點上求同存異而肯定佛教中有積極內容的話,那么,劉禹錫這篇詩序則通過具體的僧人循道誠佛卻精通儒家《周易》精義的事實來肯定佛教的合理性。眾所周知,《周易》為儒家精義所在,“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正是儒家關于“天”的形象解釋,天的這一特點主要來自于它的廣大無邊和變化無窮。天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用數學推算天體的運行,因而有“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①按:劉禹錫是唐代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認為,“天”屬于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獨立體,天存在于“數”之中。他的《天論》(中)說:“天形恒圓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晝夜可以表候,非數之存乎?”又說:“(天)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見耳,烏能逃乎數耶?”這與王弼解釋“易者,象也”相通,王弼說:“夫忘象者則無以制象,非遺數者無以極數。至精者,無籌策不可亂;至變者,體一而無不周;至神者,寂然無不應。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眳⒁娞彰?、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下冊,2003年,第992頁。之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能夠精通儒家精義并能“刊歷考元”②《舊唐書·僧一行傳》:“僧一行,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人,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立象陰陽五行之學……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論》三卷,《攝調服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及《太一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一卷。時《麟德歷》推步漸疏,敕一行考前代諸家歷法,改撰新歷,又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與工人創(chuàng)造黃道游儀,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證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數,立衍以應之,改撰《開元大衍歷經》?!焙髞?,道士邢和璞稱贊僧一行為“圣人”。參見劉昫:《舊唐書》卷第一百四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112頁。的竟然是僧一行。由此看來,僧人與儒家圣人是相通的,儒家所謂的“道”與佛家所行的“道”也應該是相通的,這是劉禹錫儒釋兼修的主要原因。

      佛教不僅可以修心,而且還能夠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唐代多詩僧就是明證。與劉禹錫交往過從甚密的僧人幾乎都能詩,更深的淵源是,劉禹錫年輕時候曾得到詩僧皎然的指點,他的詩學觀念深受皎然《詩式》的影響。在詩歌意境方面,劉禹錫主張“因定得境”,繼承了王昌齡的境界說,將佛教的空寂清靜引入詩歌,使他的詩歌具有佛學意蘊,他曾說:“梵言沙門,猶華言去欲也。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象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詞。詞妙而深者,必依于聲律。故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聞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辭,故粹然以麗。信禪林之花萼,而戒河之珠璣耳!”(《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并引》)這與劉勰提出的“虛靜”“澡雪精神”一脈相通,也是劉禹錫長期鉆研佛經,援佛入儒,儒釋兼修的結晶。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劉禹錫的詩序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他從僧人精通易學與詩學的角度,為儒家學說與佛教的相融找到了一條路徑,并通過儒釋道兼修的方式,為士子進退出處找到了合理的依據,為士大夫調和兼濟與獨善的矛盾找到了一劑良方。也正是他這樣的積極心態(tài)使他能夠超越一己之苦痛,能夠樂觀豁達地面對長期貶官的痛苦生活。他的詩歌中的濃重佛學意趣,也使他在中唐時代獨具個性與風采;他的詩序描寫人物的技巧,對以后的傳奇小說創(chuàng)作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重要成果。

      猜你喜歡
      詩序劉禹錫
      唐 南溪詩序并南溪玄巖銘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竹枝詞
      當代音樂(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賞牡丹
      兒童繪本(2020年8期)2020-04-27 08:50:07
      陋室銘
      音樂生活(2019年12期)2019-10-10 06:04:48
      論梁肅的詩序
      《劉禹錫 陋室銘》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00
      王夫之、朱熹《詩經》經文評論比較
      船山學刊(2016年2期)2016-05-25 14:10:18
      劉禹錫與《陋室銘》
      《詩故》對《詩序》思想的秉承與背離
      論《文獻通考》之存《序》說
      呼和浩特市| 普定县| 丽江市| 江口县| 望城县| 巴东县| 洪泽县| 金阳县| 中卫市| 犍为县| 天长市| 义马市| 溧水县| 淮北市| 凭祥市| 洞口县| 民勤县| 渭南市| 武功县| 莱阳市| 博乐市| 仁化县| 泽州县| 赫章县| 三明市| 靖西县| 城固县| 大余县| 且末县| 洱源县| 元谋县| 磴口县| 大新县| 星子县| 陆丰市| 阜南县| 行唐县| 台中市| 屯门区| 太仆寺旗|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