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人格尊嚴到人格要素——對人格權利構建的思考

      2015-02-12 11:19:27武小軍
      研究生法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人格權客體民法典

      武小軍

      *武小軍,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100088)。

      ?

      從人格尊嚴到人格要素——對人格權利構建的思考

      武小軍*

      *武小軍,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100088)。

      [摘要]人格權中體現(xiàn)了三個要素即人、人格和人格權,三者相互聯(lián)系也具有區(qū)別。闡述人格權的內(nèi)涵應當先從人的本質進行探討,再從人格的歷史流變展開發(fā)掘,最終回到人格權本身的制度構建上。對于整個法律制度而言,關于人的定義尤為重要。在邏輯與價值的二分法上,探討人格人和生物人具有重要意義。人與人格的關系經(jīng)歷了三個過程,從相互分離到相互融合再到相互分離,使人格在歷史上形成了“身份人格”、“抽象人格”和“具體人格要素”三種狀態(tài)。而對于人格權制度的構建,把握人的本質與人格的形態(tài)是整個人格權體系中的核心內(nèi)容,形成了從人格尊嚴到人格要素的推演。

      [關鍵詞]人格人格權人格尊嚴人格要素

      引言

      人格權的研究是一項新興而艱巨的工程,縱觀德國法學史,對人格權的研究起源于19世紀初期。而我國法學家對人格權的研究只經(jīng)歷了30多年。在人格權研究之路上所遇到的問題無不挑戰(zhàn)著整個民法的邏輯與體系。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激勵著學者們不斷思考、論證、推理、演繹自己的學說與理論。從國內(nèi)看,有關人格權的論文和著作已有很多,很多學者的論述也著實具有啟發(fā)性。從德國法上看,人格權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法典確定的具體人格權向判例形成的一般人格權的演進。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人格權的發(fā)展和完善總是具有歷史的局限性。面對當前的社會發(fā)展,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我們應當從德國民法典的體系和構造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進而構建屬于中國的民法典體系。

      人格權理論體系中,最具有爭議的就是人格權的客體問題,其中包括客體的確定問題、客體的支配性問題和客體的分類問題。如果單從客體角度談人格權則可能陷入到研究物權或是債權的理論困境之中。因為人格權的主體與客體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也正是學者們學術討論中針鋒相對的中心點。研究人格權的客體是脫離不了研究人的主體性問題的。因此,本文研究人格權先從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本質上進行闡述。根據(jù)社會和經(jīng)濟的演變階段,揭示人與人格的變化關系,進而對人格權體系中的主體與客體關系進行分析和解釋。

      一、 人與人格尊嚴

      (一) 人:邏輯與價值的二分法

      西方的哲學史無非圍繞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展開探討,而唯心主義哲學派更是將人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意圖探索人的本質與價值。因此,對人本質的認識成為了哲學研究的中心點。

      1.邏輯上的人:人格人

      黑格爾認為,人格的要義在于,我作為一個人,在一切方面都完全是規(guī)定了的和有限的。當主體用任何一種方法具體被規(guī)定了而對自身具有純粹一般自我意識的時候,人格尚未開始。人格人中,認識是以他本身為對象的認識。這種對象通過思維被提升為簡單的無限性,因而是與自己純粹統(tǒng)一的對象。個人和民族如果沒有達到這種對自己的純思維和純認識,就未具有人格。自在自為的存在的精神與現(xiàn)象中的精神所不同者在于:在同一個規(guī)定中,后者僅僅是自我意識,即對自身的意識,僅按照自然意志及其仍然是外在的各種對立的自我意識,前者則是以自身抽象的而且自由的自我表現(xiàn)為其對象和目的,從而它是人。*參見[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45~46頁。黑格爾對法律人或是人格人的定義至此與自然界中的生物人區(qū)分開來,為法律人的規(guī)定性問題提供了思路。黑格爾認為人實質上不同于主體,自然界的生命體都是主體,不同的是,人能夠認識到這種主體性的自身存在。即人是能夠意識到這種主體的主體。因此黑格爾認為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為主體時,才是人格人,才能成為法律上的主體。

      2.價值上的人:生物人

      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是以對人的闡述作為核心內(nèi)容的,人作為自然界的高級生物,其產(chǎn)生的精神內(nèi)核來源于自然卻高于自然。人作為自然之物與其他生物均具有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生理機能,但是卻在不斷演化和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自然界其他存在物對立的存在,形成了所謂的主體與客體問題。黑格爾的先驗哲學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意志。人實質上不同于主體,而是認識到這種主體性的主體。根據(jù)康德和黑格爾哲學,人只有認識到主體性才能成為人格人,即成為法律上的人。因此從邏輯角度出發(fā)形成了“理性—主體—意志”法律人的構造。即使強調理性與意志,但還是不得不承認人仍然附有生物的外衣,體現(xiàn)出自然屬性和生理特征。從法律人的構造來看,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理性不完全或者沒有理性,因此將他們排除在法律人的構建體系之外。但是從人的倫理價值來看,生物人同樣需要得到法律上的保護和救濟。生物人是人格人的基礎,因此應當將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納入到法律體系之中。

      哲學中的人和法律中的人是不同的。哲學中的人強調對人本質的探討,主要涉及人與物的區(qū)別,人與其他生命體的差別。法律上的人在邏輯上借鑒了哲學對人的本質的描述,也顧及到社會交往中對個體差異性的考量,使市民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回歸到同一的抽象的人身上。由此形成了法律上的主體。

      (二) 人格尊嚴:理性的衍生物

      康德認為人的本質在于理性,他強調人的倫理性,這里的倫理性是指人的理性對神圣道德法則的絕對遵守,并且這些道德法則是先驗的。*參見[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頁??档抡J為,沒有理性的東西只是一種相對的價值,只能作為手段,因此叫做物。而有理性的生靈叫做人,因為人依其本質即為目的本身,而不能僅僅作為手段來適用。*參見[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頁??档抡J為,理性不僅是人類認識可感知世界的事物及其規(guī)律性的能力,而且也包括人類識別道德要求并根據(jù)道德要求處世行事的能力。道德要求的本質就是理性本身。人類的絕對價值人的尊嚴是以擁有理性為基礎的。*參見[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頁。由此可知,人格尊嚴來源于理性,所以可以推演出人格尊嚴乃人之為人的基本。

      人格尊嚴是倫理學范疇上的概念,指人對自身道德價值的自我意識,是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一種自由、獨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人格尊嚴指一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因此沒有人格尊嚴,就無所謂人的價值。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追求自身尊嚴的權利和訴求。人格尊嚴的發(fā)展與人的情感與社會責任息息相關。這種追求和理想是根植于人性深處的,人格尊嚴的根本在于人作為人的基本倫理和基本價值。也可以說人的最高價值在于人格尊嚴。人格尊嚴的核心在于理性的自律和意志的自由。由此衍生出人的生存權利和發(fā)展權利等基本權利。由此人格尊嚴乃人之為人的根本,體現(xiàn)出人格權本質內(nèi)容。

      法學學者對人格權的本質的探討自成一派,謝懷栻教授認為,人格權是以權利人的人格利益為客體的民事權利。這也是當前教科書中的通說。張俊浩教授認為,人格權是自然人對物質性人格要素或是精神性人格要素的不可轉讓的支配權。*參見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頁。包括物質性人格權和精神性人格權。尹田教授認為,人格權是法律賦予自然人的“人之所以為人的屬性或性質”時所產(chǎn)生的法律保障力。*參見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載《法學研究》2003年第4期,第3頁。馬俊駒教授認為,人格權是人對于“內(nèi)在于”自己的事物所享有的權利。*參見馬俊駒:《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71頁。以上學者的定義均體現(xiàn)了人格權的一個共性,即人格權是人具有的,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屬性所享有的權利的集合體。因此人格權實則是人格尊嚴的一種折射。

      二、 人格與人格要素

      (一) 人格:從身份到人格再到具體要素

      1.人與人格的分離:身份人格

      人格一詞最早體現(xiàn)在羅馬法上。羅馬法時代,人與人格的分離,賦予了法律人一定的適格判斷標準,只有具有適當人格的人才能成為法律上的主體。這種適格的標準也被稱為身份。在羅馬時代,人格是法律地位的標志,體現(xiàn)的是身份特權,標志著羅馬時代的人,人格有差等、地位不平等是當時的重要特征。羅馬法上的人格的概念實則區(qū)別的是生物人和法律人兩個概念。依據(jù)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人格人是指戶籍登記冊中的一章,其目的是確定城邦中具有權利義務的正式成員。人與人格的分離實際上是一個技術手段,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法律上人的標準。因此,人格實則體現(xiàn)了身份的特征,比如自由人身份、市民身份、家子身份、奴隸身份等身份要素。而在羅馬法上這種人格身份的取得不是由自己的意志決定的,而是通過血緣、性別等要素決定的。人與人格的技術手段為羅馬法的等級劃分在法律上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處的人格與人實質上是分離開來,體現(xiàn)的是法律上的一種資格和地位。羅馬法上人格的出現(xiàn)造就了一個階級分立、法律上不平等的社會。

      2.人與人格的融合:抽象人格

      自法國大革命時,人格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一方面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主張人人平等自由,體現(xiàn)了人格的平等,去除了身份適格的標準,實現(xiàn)了法律上人人平等的愿望。另一方面,人格的含義抽象化,人與人格進行融合,人格體現(xiàn)出人之為人的總括價值。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為法國民法典的編纂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基礎,而此時自然法學派的思想成為了法國民法典的立法根基與淵源。法國民法典的最終草案的序編中得到了明確的表達:“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永恒的法,他是一切實定法的淵源:他不過是統(tǒng)治著全人類的自然理性?!?[法]阿·布瓦斯泰爾:“法國民法典與法哲學”,鐘繼軍譯,載徐國棟主編:《羅馬法與現(xiàn)代法》(第2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頁。法國民法典實則廢除了羅馬法上的人格人的適格標準,在法律上使生物人與法律人得到了統(tǒng)一。人格作為法律地位的特征已經(jīng)喪失了意義。法國民法典在強調人人平等自由的理念上時,人與人格的概念實則發(fā)生了融合,因此,人格從一個具體的立法技術手段變成了自然法上與人相統(tǒng)一的抽象概念。人格褪去了羅馬法上單一的法律地位的特征,而使其內(nèi)涵更加豐富,體現(xiàn)出人的屬性與特征,從而形成了抽象的人格。因此,在法國民法典上,各種特質和身份的要素已被立法者抹去,真正平等的法律人格也已不言自明了。

      3.人與人格要素的分離:具體人格要素

      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格又再次與人相分離,出現(xiàn)了具體的人格要素,例如姓名、隱私、肖像和名譽。這些人格要素的產(chǎn)生源于社會交往的深入和市場經(jīng)濟的擴張。民法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商品經(jīng)濟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關系的總和,人與人的交往不可避免的帶有人格要素的色彩。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為了方便社會交往,便于市場的交易,姓名作為最原始的人格標識出現(xiàn)了,姓名出現(xiàn)在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這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活動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姓名體現(xiàn)了氏族的血緣關系,另一方面姓名使社會交往更加方便。發(fā)展到如今,姓名傳承了古代的氏姓制度,但更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社會面貌和社會狀態(tài),尤其是具有較高身份和地位的人,姓名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人格標識,甚至還能產(chǎn)生財產(chǎn)性利益。隨著社會交往的深入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肖像、隱私等人格要素凸現(xiàn)出來,例如美國創(chuàng)設了“公開權”,德國也把一部分人格要素規(guī)定到了“著作權”中。對這些人格要素進行立法,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對人的保護,另一方面是為了對這些人格要素在社會中所產(chǎn)生的財產(chǎn)價值作出規(guī)范。人格與人格要素的分離更多的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因素,是新興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一方面人更加想要強調自己的某些人格利益,另一方面,人格要素會產(chǎn)生財產(chǎn)性價值,這既是人們所在意的,也是市場所關注的,更是立法者需要規(guī)范調整的。

      (二) 人格要素:人格尊嚴的具現(xiàn)化

      德國學者拉倫茨認為,人格權是一種受尊重權。法律應當承認并且不侵害人所固有的尊嚴、人的身體和精神、人的存在與應然存在。*參見[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王曉曄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頁。拉倫茨認為,人格權的核心應當是人格受尊重。拉倫茨在揭示人格權的本質上的確對人很有啟發(fā),人受到尊重包括物質形態(tài)上的人格受尊重,比如人的生命、身體、自由不受到限制或是傷害,還包括精神形態(tài)上的人格受尊重,比如禁止人的隱私、名譽受到侵犯而使精神上遭到痛苦。因此人格要素實際上體現(xiàn)出人的不同方面所應當享有的受尊重的權利。人格要素實則具體化地呈現(xiàn)出人格尊嚴在現(xiàn)實世界的形態(tài)。因此抽象世界的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人之間形成了可以溝通的橋梁。由人的本質到人的要素之間,使人格尊嚴具現(xiàn)化,從而人格尊嚴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格要素相互對照起來。

      人格要素是指人要素化之后體現(xiàn)的具體形態(tài),人作為一個系統(tǒng),生命、身體、自由、姓名、隱私、名譽等這些人格要素組合成人的整個系統(tǒng)。人格要素實則是人之為人的品性的表現(xiàn),是人的實質與特征的重要特征。保護人格要素的價值實則在保護人之為人的價值。張俊浩教授在論述人格權時就已經(jīng)提出了人格要素,將人格要素具體分為物質性人格要素和精神性人格要素。*參見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頁。生命、身體等屬于物質性的人格要素,隱私、名譽等屬于精神性人格要素。我認為張俊浩教授對人格要素的分類的確揭示了兩種相對的人格要素,體現(xiàn)出人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而我對人格要素作出的分類實際上參考了德國民法典中對人格權的規(guī)定。德國民法典并沒有對人格權作出權利體系化的規(guī)定,德國民法典在侵權法中,對生命、身體、健康等人格要素進行了保護,但是沒有建立真正的人格權體系,卻對姓名規(guī)定了姓名權。筆者認為生命、身體、健康這些人格要素實際上體現(xiàn)出的是生物人的基本特質,是構成生物人的基本要素。而姓名與這些要素相比,實際上并非生物人之必需,然而姓名在社會交往中卻成為了必需的要素。所以在德國民法典把生物人的人格要素和社會人的人格要素區(qū)分開來。

      因此按照人格的功能以及考慮到社會發(fā)展要求,我將人格要素分為原始性人格要素和社交性人格要素。原始性人格要素體現(xiàn)的是人之為人的本源,是生物人的基礎。原始性人格要素屬于自然生成的要素,具有人之為人的自然屬性,包括生命、身體、健康、自由等等,體現(xiàn)的是人之為人的固有利益。社交性人格要素體現(xiàn)的是人之為人的外延,是對法律人的擴展,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社交性人格要素屬于社會生成的要素,具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屬性。這類人格要素不僅體現(xiàn)了人在社會交往中人格受到尊重,還能夠加快商品的交換,使經(jīng)濟社會的交往變得容易、高效和快捷。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類人格要素還會產(chǎn)生財產(chǎn)性利益,體現(xiàn)出財產(chǎn)性的價值。

      三、 人格權與權利構建

      (一) 人格到人格權:權利化的困境

      1.歷史沿革:薩維尼否定原權利

      人格權的發(fā)展與世界各國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狀態(tài)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人格權的立法與認識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例如德國民法典中對人格權的規(guī)定。德國民法典第823條列舉了生命、身體、健康、自由等要素予以保護并單獨列舉了姓名權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當時的立法者明確規(guī)定了保護人的固有利益,而對與生命等人格要素距離較遠的姓名權單獨做出了規(guī)定。這與當時學者的認識以及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關。對姓名權進行規(guī)定是因為作為人格標識的姓名在社會交往中占據(jù)重要的作用,例如,簽訂合同、實施代理行為。而生命、身體、健康等人格要素無法權利化的緣由則需要從歷史上進行考究。人格權的發(fā)展和權利的演變具有重要密切的關系,對人格權的發(fā)展也應當放到整個權利體系和整個民法典的權利體系下進行探析和考究。

      薩維尼解構三編制,創(chuàng)立五編制時正是對權利進行了劃分。在羅馬法理論之前的法學家在闡述權利的區(qū)分上處于“對人的訴訟”和“對物的訴訟”階段。薩維尼提出了兩點發(fā)展。第一,強調了訴的基礎權利,訴是權利救濟的手段而不是權利本身。*參見金可可:“溫德沙伊德論債權與物權的區(qū)分”,載王洪亮等主編:《中德私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頁。第二,羅馬法上對物救濟的權利不僅僅是物權,還包括身份權利、資格權利和家庭權利。*參見[意]彼得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頁。因此提出要將物權、家庭權和其他權利分開,創(chuàng)制五編制。繼承權與財產(chǎn)權相比較,繼承權不從屬與財產(chǎn)權的,而是與之相并列的??傮w的財產(chǎn)權中存在兩個主要的本部分,同時性財產(chǎn)權和繼承性的財產(chǎn)權,因此將繼承權獨立出去。*參見[德]弗里德里?!た枴ゑT·薩維尼:“論財產(chǎn)權”,金可可譯,載王洪亮等主編:《中德私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15頁。

      薩維尼學說中,法律關系至關重要,法律關系的實質就是再次確認主觀權利。不同的法律關系以不同的客體來決定,這是從客體的角度來區(qū)分權利的。他認為,意思可以作用于三種對象,分別是:自我人格、不自由的自然、自由本質的意思主體。因此存在三種客體,自我人格、不自由的自然和其他人格。當主體指向不自由的自然的時候,對自然界中限定的部分作用產(chǎn)生了對物的權利,即所有權制度的形成。當主體作用于其他人格時產(chǎn)生了兩種關系。第一,支配關系,其中包括絕對的支配關系和對具體行為的支配關系,排除例如奴隸主與奴隸的絕對支配關系,承認了對他人人格具體行為的支配關系,形成了債權關系。此外在于其他人格的補充關系上形成了婚姻、親權、親屬等家庭關系。當主體指向自我人格時生成了人格權利,按照薩維尼的觀點此時的人格權利屬于原權利,由此可以推導出自殺權,因此把所謂的人格權排除在權利體系之外。因此薩維尼排除了“原權利”只承認“取得權”。*參見李永軍:《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25頁。

      2.客體問題:主體客體的一體化

      拉倫茨的權利客體理論對我們理解主客體的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拉倫茨認為,客體是權利指向的對象,任何權利都有明確的客體,客體是權利類型的基礎,任何一種權利的客體都應當是確定的。拉倫茨將權利客體分為第一順序的權利客體和第二順序的權利客體,前者是指支配或者利用權的標的;后者是指權利主體通過法律行為處分的標的。

      但是該學說在說明人格權的客體上陷入了邏輯的怪圈,根據(jù)客體明確原則,拉倫茨把人格權的客體歸結為人格尊嚴實則遭受到學者的抨擊。拉倫茨之后提出的人之外在形態(tài)說,也不能解決判例中形成一般人格權的客體問題。拉倫茨雖然承認在判例中規(guī)定一般人格權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認為,人格權的一般性條款具有廣泛性,而人格權的客體也無法確定。因此在德國民法典上,人格權體系無法存在。沃爾夫也認為僅僅能對具體人格權做定義,不能對一般人格權做定義。不論是具體人格權還是一般人格權,權利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客體的不確定性,歸根到底是人格尊嚴內(nèi)涵的廣泛性和人作用對象的不確定性導致的。人格尊嚴是一種開放性的概念,人格權豐富的內(nèi)涵所推演出的人的價值表現(xiàn)形式也具有多種形態(tài)。當抽象化的客體與主體一體化,而難于從人的本體中脫離出來時,人格權就會一直處于未能權利化的困境之中。

      由此觀之,我們需要明確人格權中客體的內(nèi)涵。按照一般的主客體理論,人只能是自然之物的對立面,人只能成為主體??腕w是主體指向的對象,在人格權中,人作用于人格要素,實際上是人對自身本體的作用,這種觀點有違主客體的關系理論,而人則有可能淪為客體的危險。人格權中主體與客體的一體化是人格權權利化最大的障礙。

      (二) 人格權利構建:人格要素的權利化

      1.人格要素:人格權客體的推演

      德國法上最終未能完善整個人格權體系的原因有:第一,當時的立法者溫德莎伊德深受薩維尼解構三編制主體對自我人格作用的否認的影響。第二,將人格要素規(guī)定在侵權法中保護也可以實現(xiàn)當前立法的目的和社會的需求。第三,人格權的客體無法確定在當時是個重大難題,解決不了權利的生成要件問題。自德國民法典生效50多年后,立法者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在判例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般人格權的概念,旨在補充和完善法典中對人格權的保護。由此可見,德國民法典沒有構建人格權體系主要是因為人格權的客體問題,一方面人格權的內(nèi)容無法確定,另一方面人格權的主體與客體融合一體,客體無法明確。

      人格權的客體有多種學說。第一,人格利益說。耶林認為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然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利益是權利行使的結果,客體是利益的來源與手段。所以應當認為客體不等于利益。第二,人格要素說。具體人格權的客體可以是相應的人格要素。一般人格權不能建立在多個客體之上。存在具體人格權不存在一般人格權。*參見李永軍:《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233頁。第三,人之外在表現(xiàn)形式或者形態(tài)說。拉倫茨認為人的各個可以分離的、獨立的成為標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或狀態(tài)可以成為客體。*參見[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王曉曄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380頁。然而人格本身不能成為權利客體。人是客體的對立面。拉倫茨承認一般人格權但是無法找到客體,承認具體人格權能找到客體。第四,人的內(nèi)在價值說。人格權的客體是人的內(nèi)在倫理價值?!皟?nèi)在于人的事物”即為人格權的客體。*參見馬俊駒:《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71頁。

      我認為人格尊嚴是人格權的核心內(nèi)容。但是在尋找人格權的客體時,卻不能將人格尊嚴作為人格權的客體。人格尊嚴的抽象性和不確定性對人格權體系的構建具有沖擊力。按照一般的客體理論,人格權的客體應當是確定的?,F(xiàn)在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尋找人格權的客體問題,如何將人格尊嚴技術化的問題。我認為,應當將人格尊嚴去抽象化,形成人格要素。張俊浩教授在論述人格權時就提出了人格要素。人格要素不是人的本身而是人要素化的結果。

      因此,人作用的對象不是人的本身??档潞秃诟駹栒軐W認為,人的本質在于意志。薩維尼在解構三編制的時候,也運用了主體作用于自我人格、不自由的自然和其他人格的推理方法。究其本質,客體應當是主體的意志指向的對象,因此主體與客體的分野不再是人與自然界其他存在物的對立,而是人的意志與其他存在物的對立。所以人自身的某些要素也可以成為人的意志作用的對象,因此這種對客體定義的方法將人格權中的主體與客體區(qū)分開來,承認了人格權客體的具體化存在。

      2.社交性人格要素:規(guī)范化要求

      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格又再次與人相分離,出現(xiàn)了具體的人格要素,這類人格要素主要體現(xiàn)出社會性質,是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姓名成為了民事主體從事民商事交往活動的必要標識;隱私在社交場合中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和保護;肖像和名譽的價值在商業(yè)運用中愈顯突出。這些人格要素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與社會交往和市場擴張具有同步性。社交性人格要素實則產(chǎn)生了人格要素的商品化趨勢,這些商品化的人格要素衍生出了人格要素的商品化權,所以社交性人格要素產(chǎn)生了財產(chǎn)性價值。因此這些社交性人格要素隨著商業(yè)化的發(fā)展逐漸發(fā)展成為了能夠產(chǎn)生商業(yè)價值的人格要素,而商業(yè)化正是社交活動高度發(fā)展的結果。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業(yè)價值觀念滲入到了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交往之中,能夠產(chǎn)生財產(chǎn)性價值的社交性人格要素一度占領了優(yōu)先的位置。

      人格與人格要素的分離更多的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因素,是新興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社會交往產(chǎn)生的社會性人格要素,已經(jīng)向商業(yè)化方向發(fā)展,這是需要立法來規(guī)范的。社交性人格要素的客體能夠確定下來,現(xiàn)實中具有實際的支配力,在法律上也承認他的支配性。這類人格要素在市民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交性人格要素是人在社會中人際交往的重要體現(xiàn);另一方面,社交性人格要素又是市民社會中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完成人格權權利體系的構建首先需要對社交性人格要素規(guī)范化。

      3.原始性人格要素:權利化要求

      縱觀德國民法典,對原始性人格要素的保護實則規(guī)定在民事主體的一章中,體現(xiàn)的是法益的內(nèi)容。對姓名的保護實則規(guī)定在權利體系之下,體現(xiàn)的是權利。但是此處的權利并沒有形成體系,人格權的權利體系并未建立。若要使人格權形成法典下的體系,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原始性人格要素是否可以權利化?權利化問題實則體現(xiàn)出另一個問題,原始性人格要素是否可以支配?在人格權中人格權客體是否能夠支配實則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一般認為,社交性人格要素具有支配力,而原始性人格要素不具有支配力。因此我認為人格權權利化體系中探討的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原始性人格要素是否可以支配?

      在原始性人格要素是否可以支配的問題上,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馬俊駒教授認為支配分為事實上的支配和法律上的支配。*參見馬俊駒、張翔:“人格權的理論基礎及其立法體例”,載馬俊駒:《人格和人格權理論講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頁。原始性人格要素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力,但是法律上的支配力是被禁止的。人處分自身的自然屬性要素實際上超出了法律規(guī)定的范疇,其本身是一個道德的問題。因此支配力的有無是一個邏輯上的判斷,而支配力的允許和禁止實則為價值上的判斷。因此,現(xiàn)實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原始性人格要素的支配性。自殺、自傷等行為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當中,而這些行為往往并不由法律來調整,但是法律實則并不認可這種行為,甚至嚴厲禁止對這些人格要素對外的處置。因此從這方面看來,人格權的支配性在法律上固然是不完整的,其并不像物權那樣享有完全的支配效力。然而與物權相區(qū)別的是,人格權體現(xiàn)的是對人的本體的保護,所以我們應當承認人格權具有的特殊性。原始性人格要素的權利化問題是構建整個人格權權利化體系的核心問題,我認為承認原始性人格要素的現(xiàn)實支配力,限制原始性人格要素的法律支配力,是人格權權利化的唯一道路。

      結論

      人格權的內(nèi)涵需要把握“人—人格—人格權”的邏輯形式。構建人格權體系即在保護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存在價值和人的倫理道德理念。我們運用康德、黑格爾的“理性—主體—意志”的邏輯體系和對沒有意志人的價值觀念的保護這兩種分析方法,將“生物人”和“人格人”統(tǒng)一到了民法典的體系之中。但是在民法體系中“是否有意志”正是區(qū)分“生物人與法律人”的標桿。也體現(xiàn)出兩者的不同內(nèi)涵。在邏輯與價值的雙重體系之下,生物人與法律人的規(guī)范也不同。對于人格權來說,生物人和法律人的分野實則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從人格尊嚴具現(xiàn)化為人格要素后,不得不承認的是人格要素又分為固有的人格要素和社會交往所需的人格要素。固有的人格要素正體現(xiàn)的是生物人的價值,即使是一個沒有意志的人也應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是人倫理道德的要求,是人作為人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意志往往在社會交往和商品交換中體現(xiàn)出重要的作用,因此社會的發(fā)展與民法典的發(fā)展無不圍繞著“人的意志”交流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規(guī)范。我們不得不承認,法律制度的構建和創(chuàng)新往往是由社會的發(fā)展來推動的。在人格權的研究中,因“人的意志”發(fā)展出的社交性人格權和所衍生出的財產(chǎn)性利益是值得學者們關注的。大多學者們也承認這些人格要素的存在和價值,也承認由此推導出的人格權。而面對人所固有的人格價值要素,是否應該權利化正是學者們爭論之所在。這個問題也是人格權權利化的核心問題。我認為將原始性人格要素權利化并不存在邏輯上的問題,人格權的客體從人格尊嚴去抽象化之后,主體與客體相分離,客體變得明確。在承認原始性人格要素的事實支配力,限制原始性人格要素的法律支配力后,這些人格要素在支配性論爭中已經(jīng)得到了解決。所以我認為當前我國民法典對于人格權立法模式的爭論無非是價值上的判斷,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構建人格權權利體系,就應當將原始性人格要素權利化。

      (實習編輯:曲嘉琦)

      猜你喜歡
      人格權客體民法典
      無信不立 無誠不久——民法典中關于合同的那些規(guī)定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2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14
      民法典誕生
      云南畫報(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民法典來了
      中國民法典,誕生!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學習與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0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解讀
      新聞傳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淺析未成年人的人格權保護問題
      論著作權客體的演變
      革吉县| 特克斯县| 泗阳县| 马边| 深州市| 河西区| 平山县| 本溪市| 衡东县| 建水县| 延庆县| 家居| 安图县| 中江县| 屏东市| 开原市| 新郑市| 武隆县| 贡觉县| 海原县| 历史| 盐池县| 西安市| 泸定县| 邛崃市| 年辖:市辖区| 临夏县| 手机| 佛坪县| 巴青县| 石屏县| 额尔古纳市| 临江市| 大同县| 延川县| 株洲县| 朔州市| 清原| 信丰县| 积石山|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