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健
(云南大學留學生院,云南昆明650091)
19世紀中葉以來泰國語言教育政策嬗變*
譚曉健
(云南大學留學生院,云南昆明650091)
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泰國民族主義的興起,泰國在推動近代社會改革,構建民族國家和維護國家獨立與統(tǒng)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及語言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行單一的民族語言及其教育政策,即強制性地推行泰語及其文化,限制、排斥和消除其他語言文化,來促進各民族的融合及其對國家的認同;二是實行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政策,尤其重視英語,強調(diào)外語的工具性,對有礙民族同化的外語及其教育采取長期壓制的政策。進入21世紀以后,泰國政府在強調(diào)確保標準泰語的主導地位的同時,也十分強調(diào)維護本國的各種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重視工具性的多種外語。泰國的語言及語言教育政策正朝著更加包容、多元并存的方向發(fā)展。
泰國;語言教育;政策;嬗變
語言教育政策是語言政策與教育政策的集合體,是指某一國家政府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為實現(xiàn)國家的語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目標所制定的有關語言教育的計劃和措施。因此,它既是國家語言政策在教育上的體現(xiàn),也是國家教育政策中專門針對語言教育的計劃和措施。語言政策則是某一國家政府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根據(jù)對某種或某些語言所采取的立場、觀點而制定的相關法律、條例、規(guī)定和措施等,它體現(xiàn)了某一國家對國內(nèi)多元化語言種類存在的根本態(tài)度和規(guī)劃,與國家中多民族的融合、國家的建構及其安全與穩(wěn)定緊密相關。同時,它也直接決定著該國語言教育政策的走向。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泰國政府改變了長期壓制華文教育的政策,在政府支持與主導、民間積極響應和中國的有力支持下,漢語教學全面進入了泰國的國民教育體系,獲得了超常發(fā)展。泰國成了當今世界上漢語快速健康、高效傳播的典范之一。研究泰國的語言及語言教育政策,厘清其發(fā)展脈絡和走向,對我們在新時期制定符合泰國國情的漢語國際推廣政策與措施,促進泰國漢語教學保持長期健康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泰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包括泰、泰阮、泰佬三大支系)是泰國的主體民族,占全國總?cè)丝诘?5%,①覃圣敏.東南亞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169.其余有華族(華人)、馬來族、高棉族和人數(shù)較少的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由于泰國境內(nèi)民族構成復雜,各民族都擁有自己的語言,因而語言也比較復雜多樣。目前,泰國有69種不同的語言(不包括廣東潮汕、福建等漢語方言),②Gerald W Fry.Thailand's new language policy helps enhance cultural democracy,http://www.nationmultimedia.com/opinion/Thailands-new-language-policy-h(huán)elps-enhance-cultur-30219853.html,2013-11-18.主要分屬壯侗語族、漢語族、藏緬語族、苗瑤語族、孟高棉語族、印度尼西亞語族等,可歸為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三大語系。其中,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包括泰、泰阮、泰佬三大支系。泰主要分布在泰國中部和南部,約占全國人口的40%。泰阮又稱“蘭那泰”或“清邁人”,他們則自稱“昆勐”(意即本地人),主要分布在泰國北部,約占全國人口的15%。泰佬又稱“泰伊訕”、“佬”,主要分布在泰國東北部,約占全國人口的30%。
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所使用的語言——泰語,因地域的不同,存在數(shù)十種方言,他們在語音和一些詞匯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能夠相互溝通,并可大體分為北部泰語、中部泰語、東北部泰語和南部泰語。泰國政府規(guī)定,以曼谷社會特權階層的口音為代表的中部泰語為標準泰語,標準泰語是泰國官方使用的語言。
13世紀泰國立國和產(chǎn)生自己的文字以后,泰語就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同時境內(nèi)各少數(shù)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與宗教密切相關的高棉語、巴利語和梵語則在寺院和宮廷中流行。此后,隨著對外交往的擴大和西方科技文化的影響,漢語、馬來語、緬甸語等鄰國語種和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西方國家語言也相繼進入。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近代民族國家、主權、國籍、公民等意識和觀念傳入泰國,促進了泰國民族主義的興起。此后,泰國在推動近代社會改革,構建民族國家和維護國家獨立與統(tǒng)一的過程中,開始關注國家、民族、語言等問題,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及語言教育政策。
19世紀中葉以來泰國形成的語言及語言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行單一的民族語言及其教育政策;二是實行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政策。
泰國實行的單一民族語言政策屬于一種同化政策,即通過強制性地推行泰語這一種語言文化,限制、排斥和消除其他語言文化,促進各少數(shù)民族與主體民族的融合和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從而保證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和發(fā)展。
1978年以前,泰國政府在語言分類上采取泰語和外語的二分法。政府將本國的民族語言視為泰語一種,對境內(nèi)母語為非泰語的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或?qū)⑵錃w入泰語,或?qū)⑵錃w入外語。這樣,在泰國的語言二分法中,外語不僅包括英語等西方國家語言,也包括世代居住在泰國的各類人群所使用的華語、高棉語、馬來語、越南語和北部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其他語言。這種狀況一直到20世紀50~60年代以后才逐漸有所改變。1978年,泰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將傳統(tǒng)的泰語和外語的語言分類二分法改變?yōu)樗姆址ǎ簢Z(標準泰語);外語;區(qū)域語(即泰語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言。①理查德·斯諾.1950~1980年東南亞語言問題通論[J].民族譯叢,1994,(1).這種分類法將原歸入外語的高棉語、馬來語、越南語和北部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其他語言歸為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但華語仍被視為一種外語),承認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存在,同時也承認了泰語方言作為標準泰語地方變體的存在。
泰國政府所推行的單一民族語言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境內(nèi)各地壯侗語族民間廣泛使用的方言統(tǒng)一歸入泰語
在泰國,以泰族(包括泰、泰阮、泰佬三大支系)為主體的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約占全國總?cè)丝诘?5%。壯侗語族中的民族構成也十分復雜,他們分布于全國各地,共有39種方言。其中,泰北有12種方言,中部和東北部各有11種方言,南部有5種方言。②趙燕.泰國語言政策初探[J].東南亞縱橫,2012,(7).泰國政府將這些方言都統(tǒng)稱為泰語,其中包括分布在泰國各地的佬族所操的各種佬語和佬語方言也被歸入了泰語。比如,約占泰國人口30%的東北部泰人(即泰佬或泰伊訕,有的史籍稱之為佬人)在民間廣泛使用佬語,其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與老撾的佬人(亦稱寮人)相近,屬于同宗同源。泰國政府把他們所使用的語言視為泰語(東北部泰語),而非外語(老撾語)。20世紀初以來,隨著泰國和老撾分別構建以泰族和佬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這些操佬語的泰東北佬族逐漸同化入了占主體地位的泰族中。目前,泰國的佬族(老撾族)只在種族學意義上存在,在官方的人口普查中已經(jīng)不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列入統(tǒng)計了。
(二)對少數(shù)民族進行泰語言文化教育
泰國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qū)和北部山區(qū)。泰南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以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族為主。馬來族人口約占泰國總?cè)丝诘?%,其中有100多萬集中在泰南五府(北大年、陶公、沙敦、也拉、宋卡),且占據(jù)泰南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北部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包括克倫、苗、瑤、哈尼、傈僳和拉祜等20多個民族。其人口數(shù)量在20世紀前半期約為10萬人,①賀志雄,西天錫.泰國北部山地民族歷史與現(xiàn)狀探微[A].云南跨境民族研究[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985年增加到約46萬人,②卡查德佩·布魯莎帕塔納.泰國的少數(shù)民族集團[J].民族譯叢,1992,(1).1990年估計約有70萬人。③申旭.泰國山民問題及政府對策[J].東南亞,1993,(2).由于歷史、語言、文化、宗教和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因素,泰南和泰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泰國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他們?nèi)狈μ﹪恼J同意識。長期以來,泰國政府則否認少數(shù)民族的存在,將泰南和泰北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視為“外來民族”,將他們的語言歸入“外語”,不承認他們與一般國民的差別,強調(diào)國民一體化,對其實行同化政策,強迫其接受泰語言文化,力圖將其同化于主體民族之中。
聚居在泰南的馬來族以操自己的語言馬來語為主,兒童多在民辦的伊斯蘭教宗教學校旁多克(Pondok)接受以馬來語為教學語言的傳統(tǒng)教育。20世紀初以后,泰國政府就陸續(xù)出臺了《暹羅民立學校法》(即民校條例)等政策,要求在民辦學校中開設泰語課程,進行泰國歷史文化教育,以限制馬來語、華文語等民辦學校的發(fā)展。1932年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后,政府開始在泰南推行同化政策,要求馬來人講泰語、學泰國歷史、唱泰國國歌等。1938年鑾披汶·松堪上臺后,于1939年頒布《泰國習俗法》,推行激進的同化政策,不準馬來族使用馬來語、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和從事伊斯蘭教活動;在政府任職的馬來人不準使用馬來名字,全部改成泰人名字;強制推行泰語、泰俗和佛教,封閉伊斯蘭宗教學校等。這一政策導致了馬來族穆斯林的不滿和反抗,并發(fā)展為民族分離主義的武裝運動。二戰(zhàn)后,泰國政府雖然對泰南馬來族進行了安撫和讓步,但同化政策并未改變。從60年代開始,政府一方面在馬來族穆斯林散居區(qū)設立公立學校,用泰語進行教學,不教授馬來語,并且強制性地要求從小就開始接觸和學習《古蘭經(jīng)》的馬來族兒童學習佛教道德規(guī)范。④韋紅.戰(zhàn)后東南亞地區(qū)民族問題的三種類型[J].東南亞,2002,(3).另一方面,政府于1961年頒布和實施“教育改進計劃”,試圖強行將私立的伊斯蘭教宗教學校旁多克改造成為政府管理和控制下的公立學校,將其由伊斯蘭學校轉(zhuǎn)變?yōu)槭浪讓W校,將其教學語言由馬來語改為泰語。結(jié)果,作為泰南馬來族傳統(tǒng)教育和伊斯蘭宗教文化中心的旁多克遭到嚴重削弱,引起了馬來族穆斯林的強烈反對,并導致武裝反抗活動的蔓延。于是,泰國政府不得不調(diào)整政策,以較為溫和的融合政策取代強迫式的同化政策。政府派遣教師教馬來兒童學泰語,日常教學依據(jù)泰人的課程標準。為配合這一目標的實施,還把泰文教材翻譯成馬來文,成年人還可以收聽也拉(府)一家馬來語廣播電臺播出的節(jié)目。⑤Andrew D.W.Forbes.Thailand’s Muslim Minorities:Assimilation,Secession,or Coexistence?,Asian Survey,1982,(11).1969年政府還在南部建立了宋卡大學,采取傾斜政策,招收更多的當?shù)伛R來族青年入學接受高等教育。1981年,泰國政府又采取了一項新的政策,開始重視當?shù)伛R來族穆斯林的伊斯蘭教和馬來語教育,規(guī)定到1986年在南方幾個府的1500所學校中要有約1100所學校開設伊斯蘭教和馬來語課程。⑥M.Ladd.Thomas.The ThaiMuslims,Israeli,Raphael.The Crescent in the East:Islam in Asia Major,New Jersey:Curzon Press,1982.
居住在泰北山區(qū)的20多個少數(shù)民族,泰國政府將其統(tǒng)稱為“山民”。由于大多數(shù)山民居住在邊境地區(qū),過著游耕游居的生活,不少人常年遷徙于泰、老、緬交界地區(qū),他們在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習慣和生產(chǎn)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與平原地區(qū)的泰人不同,而且沒有泰國國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都不被泰國政府承認為泰人,他們對泰國社會的離心傾向日益加劇。泰國政府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重視北部山區(qū)的開發(fā),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當?shù)厣贁?shù)民族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發(fā)展的政策措施,并推進政治上的同化。這些政策措施包括:將“山民”一詞改為“泰國山民”,承認山民為泰人;規(guī)定在泰國出生的山民必須登記注冊為泰國公民,之后可以享有與泰人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泰國山民有權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但在政治上必須忠于國王、國家及有關法律,等等。其目的是將山民并入泰人社會,使其在保留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成為泰國公民。為此,泰國政府注重從基礎教育入手,興建學校,編寫適用的泰語教材,派遣教師到山區(qū)為兒童和成年人講授泰語和文化課,培養(yǎng)其公民意識和忠于國王及泰國的思想。到1982年,共在泰北山區(qū)建立了245所學校,學生人數(shù)達8,162人,學齡前兒童園54所。①陶紅,袁仕侖.泰國的山民問題與政府的解決辦法[J].印度支那,1987,(1).在這些學校中,泰國政府規(guī)定泰語是唯一的教學語言,即使因為這樣而很難達到教學目的,也不允許用少數(shù)民族自己的語言進行教學。
泰國政府在泰南和泰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強制推行泰語言文化教育中,盡管逐漸采取了較為現(xiàn)實、溫和的政策,適時做出了一些變通性的讓步,但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都在于讓少數(shù)民族逐漸接受主體民族的語言、宗教、文化、思想和習俗等,使之最終融入主體民族中。總的來看,泰國推行單一民族語言政策,對保護民族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和維護各民族的基本權利來說是不利的。但對泰國政府來說,推行這一政策在泰國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北部和東北部地區(qū)是比較平靜和成功的,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目前,泰國多達15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已瀕臨消失,許多方言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一些強勢的地方方言也迅速“泰化”。②Gerald W Fry.Thailand's new language policy helps enhance cultural democracy,http://www.nationmultimedia.com/opinion/Thailands-new-language-policy-h(huán)elps-enhance-cultur-30219853.html,2013-11-18.不過,這一政策在泰南一直遭到馬來族穆斯林的反對,至今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成為引發(fā)和導致泰南民族分離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確立和加強標準泰語的主導地位
泰國政府將以曼谷社會特權階層的口音為代表的中部泰語確定為全國通用的標準泰語,規(guī)定在學校和官方場合必須使用標準泰語,標準泰語是學校唯一的教學語言。
為了確保和促進標準泰語的社會主導地位,早在1918年泰國政府就出臺《暹羅民立學校法》(即民校條例),對當時尚未納入政府管理的各類教授華語、馬來語等語種的民辦學校實行統(tǒng)一管理。該條例規(guī)定,各類民辦學校必須開設泰語課和泰國公民、地理、歷史方面的課程,使學生忠誠于泰國;外國教師必須持泰語考試合格證書才可任教等。③黃德永.泰國外語政策變遷及其對泰國漢語傳播的影響研究[A].漢語國際傳播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此后,泰國政府于192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1936年頒布的《私立學校條例》和二戰(zhàn)后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強制性地要求各類民辦學校開設泰語和相關的文化課程,同時對華語等其他一些外語課程進行嚴格限制。各類學校中的泰語教育成了泰國強化民族和國家意識,對各少數(shù)民族實施同化政策的主要渠道。1978年泰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宣布了關于教育(和官方)語言政策的五項原則,其中指出要由國家保證來強制性地推行泰語教學,“一切層次都應把泰語的教授與學習看作是通向全民族一體化(national integration)的途徑”。④理查德·斯諾.1950~1980年東南亞語言問題通論[J].民族譯叢,1994,(1).在泰國,只有接受泰語教育,掌握泰語,取泰文名字等,才能成為泰國公民,從而融入主流社會,這也成為在泰國的外國僑民獲得社會地位的共同方式。在這一政策下,華語、馬來語、阿拉伯語等外語教育,特別是20世紀初以來迅速興起和發(fā)展起來的華文教育一再受到嚴重沖擊,發(fā)展一波三折。雖然泰國在1997年制定的第八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計劃中提出了“多元化”(Pahulak)的概念,以取代過去“同一泰國”(Ekkalak Thailand)的概念,單一的民族語言政策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在始終強調(diào)標準泰語在泰國社會中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隨著國內(nèi)外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對某些過去加以限制的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外語語種采取相對寬松或積極發(fā)展態(tài)度的一種調(diào)整,其實質(zhì)并不在于改變標準泰語在泰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泰國《2010年國家教育條例》就明確要求,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數(shù)學和語言的知識與技能,注重泰語的正確使用?!雹菖怂赜ⅲ﹪行W漢語課程大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為了規(guī)范標準泰語的使用,泰國還設立了專門負責制訂國家語言政策和語言標準的皇家學院(The RoyalInstitute of Thailand)。泰國皇家學院通過各種渠道對泰語的使用進行規(guī)范。為此,設立專門信箱接受泰語使用方面的質(zhì)疑和咨詢;開通專門的網(wǎng)站(www.royin.go.th)為國民解決語言方面的問題;擇機出版書籍規(guī)范泰語的使用,包括容易讀錯寫錯的詞語和句子的規(guī)范,皇語的正確使用,縮略語的規(guī)范和讀法,英語和其他外來語的發(fā)音,姓氏的意思,等等。①趙燕.泰國語言政策初探[J].東南亞縱橫,2012,(7).
總之,長期以來泰國推行單一民族語言及其教育政策的核心是普及標準泰語,確保標準泰語的主導地位,在全國推行泰語言文化,促進各民族的融合和對國家的認同,從而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和團結(jié)。另外,對標準泰語之外的民族語言,一是將壯侗語族的其他語言視為泰語方言,即標準泰語的地方變體;二是將壯侗語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由原來認定為外語,轉(zhuǎn)而歸入少數(shù)民族語言,但始終通過強力推行標準泰語的方式對其進行弱化。無論是泰語方言,還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只允許其在民間日常生活中使用,在學校和官方場合則一律使用標準泰語。
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13世紀泰族人建立素可泰王國,即泰國正式立國以后,直到19世紀中葉泰國民族主義興起以前,還沒有形成明確的語言政策。但是,由于歷史、文化、宗教和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原因,泰國自立國以來逐漸形成了以泰語為主,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語言,國外來泰經(jīng)商、傳教、定居者使用的外來語言以及在宮廷和寺院中小范圍使用的高棉語、巴利語和梵語等多種語言并存的格局。
具體來說,泰國立國以后,外來的高棉語、巴利語和梵語就在寺院和宮廷里流行,其中在寺院教育中教授高棉語和巴利語,在宮廷教育中還增設有梵語。②王進軍.泰國多元化外語教育政策的發(fā)展特征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9).泰人學習高棉語是因為在泰國立國以前,操高棉語的高棉人所建立的柬埔寨吳哥王國從10世紀起曾統(tǒng)治今泰國的大部地區(qū),其語言文化與泰國語言文化之間具有難以割舍的歷史淵源。梵語和巴利語的存在則與宗教關系密切。在泰國的佛教寺院中,僧侶們要研習用巴利語記錄的小乘佛教經(jīng)典,并依此向沙彌們傳授佛學知識,教他們識文斷字,拜佛誦經(jīng)。泰國立國后不久雖極力推崇小乘佛教,并使之成了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但由于婆羅門教“王權神授”說符合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需要,因此宮廷中仍崇奉婆羅門教,宮廷中的重要儀式由婆羅門法師主持,直至今天,泰國王宮中的一些重大活動仍保留著婆羅門教的儀式。因此,記錄婆羅門教經(jīng)典的梵語一直在宮廷中使用和研習。
14世紀以后,隨著泰國與外界交往的增多,外國移民相繼遷入泰國定居、傳教或從事經(jīng)商等活動,同時他們也隨之設立私塾,教育自己的后代。于是,漢語、阿拉伯語、緬語、馬來語等周邊亞洲國家語言以及這些外語語種的教育也開始緩慢發(fā)展起來。16世紀以后,隨著西方勢力先后進入泰國通商、傳教和辦學,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方國家語言及其語言教育也開始在泰國萌芽。
在這種多元化語言背景下,一方面泰國的語言文字受到外來語言文字的深刻影響。泰文就是在吸收巴利文、梵文和從古印度字母演進而來的古高棉文、古孟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和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的?,F(xiàn)代泰語吸收了外來的巴利語、梵語、高棉語、馬來語、漢語和英語等語言中的許多詞匯。另一方面,這種多元化語言并存的格局也反映了泰國歷代王朝對多種外語及其教育所持的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
19世紀中葉起,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語言教育在泰國迅速崛起。當時,泰國為了抵御西方殖民勢力,避免淪為西方的殖民地,一方面同西方強國建立關系,努力在西方諸強之間保持平衡;另一方面采取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之策,實行對外開放,借鑒西方經(jīng)驗進行全面的社會改革。其中,在教育改革中,拉瑪四世蒙固首先在宮廷中推行西方式教育,重視學習西方的語言和科技。他聘請英國人入宮,教授王室人員英語,本人也向西方傳教士學習英語、拉丁語和西方自然科學知識。③賀圣達.泰國傳統(tǒng)社會與朱拉隆功改革的局限性——兼論泰國現(xiàn)代化進程緩慢的歷史原因[J].東南亞,1988,(Z1).領導近代泰國社會改革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更加重視教育改革,重視學習外語,尤其是以英語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語言。他登基前曾先后隨英國女教師安娜·列奧諾昂斯和美國傳教士錢德勒學習英語。①賀圣達.泰國傳統(tǒng)社會與朱拉隆功改革的局限性——兼論泰國現(xiàn)代化進程緩慢的歷史原因[J].東南亞,1988,(1).他執(zhí)政時期(1868~1910年),一方面在王宮中興建新式學校,聘請英美人擔任教師,讓皇室成員和貴族子弟接受英語等學科教育,同時派遣包括自己的兒子在內(nèi)的皇室成員和貴族子弟赴歐洲等國家留學;另一方面,在宮廷外興建了一大批接受平民子弟入學的新式學校。他曾明確規(guī)定政府開辦的學校必須開設外語課程,他還支持私人開辦外語學校。當時泰國的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中都開設了以英語為主的多門西方國家語言,如法語、德語和拉丁語等,此外還有漢語、馬來語、阿拉伯語、巴利語和梵語等外語。從此,泰國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政策開始形成。
二戰(zhàn)后,泰國在外交上迅速倒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并在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技術援助下,經(jīng)濟得以恢復、重建和快速的發(fā)展。在此背景下,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方國家語言教育在泰國受到格外重視。二戰(zhàn)期間,由于泰國與日本結(jié)盟,日本試圖改造泰國的經(jīng)濟體制,使之逐步成為“大東亞經(jīng)濟有機體的一員”,②王文泉,俞亞克.當代泰國經(jīng)濟[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24.因此在泰國的外語教育中日語曾一時走紅。二戰(zhàn)后,泰國迅速撇開作為戰(zhàn)敗國的日本,日語教育一度銷聲匿跡。但是,隨著不久后兩國關系的恢復和經(jīng)貿(mào)、文化往來的日益密切,日語東山再起,成了一門重要的外語。此外,由于泰國每年都要向中東輸出勞工,為了使這些勞工更容易地適應在國外的工作和生活,泰國還從中學階段開始開設了阿拉伯語課程??梢?,二戰(zhàn)后泰國的多元化外語教育始終著眼于對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關系和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在外語課程的設置上也考慮到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如開設記錄小乘佛教經(jīng)典的巴利語課程不僅與民眾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而且通過巴利語學習可以讓民眾更深入地了解泰語言文化的發(fā)展。泰國在高中開設的巴利語除了普通課程以外,還提供了“巴利語對泰語的影響”、“泰國文學中的巴利語”、“巴利語與古泰語和泰語中的外來語”等相關課程。③馮增俊,李志厚.泰國基礎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96.根據(jù)泰國199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20世紀90年代初以后泰國在基礎教育的不同階段已經(jīng)開設了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日語、阿拉伯語、巴利語和漢語共9門外語語種。近年來,作為東盟創(chuàng)始國之一的泰國,在積極推進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建設中十分重視與東盟各國的合作,各類學校還紛紛開設了越南語、緬甸語、柬埔寨語等東盟國家的語言課程。
綜觀泰國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政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以下特征:
1.始終強調(diào)外語的工具性
推動泰國多元化外語教育政策形成,重視外語學習的拉瑪五世曾指出:“語言的重要不僅僅是為了能與其他人交際,它也是我們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在泰國懂英語的人“他們的生活比只懂泰語的人已經(jīng)便利與豐富得多?!雹茳S德永.泰國外語政策變遷及其對泰國漢語傳播的影響研究[A].漢語國際傳播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他曾告誡在歐洲留學的幾個兒子要同時學好外語和本國普通話。他在給他們的信中寫道:“我要向你們指出,把你們送出國接受歐式教育,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你們)只會運用外語知識和歐洲的工作方法。你們必須經(jīng)常運用你們自己的語言、文字?!庹Z知識只是進一步求學的工具”。⑤張深溪.泰國拉瑪五世改革述略[J].洛陽大學學報,1995,(1).
因此,近代以來泰國政府一直重視外語學習,強調(diào)外語的工具性。如今,泰國政府把外語列為12年基礎教育的8類基本課程之一,提供學生必修和選修的外語課程種類達10多種,其中英語、法語、德語、日語、漢語、巴利語和阿拉伯語7種語言成為高考選拔的必考或選考科目(英語為必考,其他為選考)。2008年泰國教育部頒布的《2008年基礎教育核心課程》規(guī)定,外語學習要使學生達到的目標是“掌握外語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外語所涉及的文化,能進行交流,能尋求知識和并以其作為求職的手段?!雹倥怂赜ⅲ﹪行W漢語課程大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可見,泰國政府不僅把外語視作進行交流、學習其他知識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謀職求生的重要工具。
2.在多種外語中,尤其重視英語教育
拉瑪三世在位時期(1824~1851年),泰國在與西方國家的經(jīng)貿(mào)、文化等交往中就開始意識到英語教育對國家的重要性。近代社會改革以來,從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開始,國王及王室成員都十分重視英語學習,并精通英語。1871年,拉瑪五世為了讓王室成員及其子弟接受西方教育而在王宮中出資創(chuàng)辦的“王子學校”就開設了英語課程。第二年,他還在王宮中建立了一所專門教授英語的學校,由一名英國人擔任主管教師。此后,在泰國的多種外語語種中,英語成了最受歷屆政府關注和支持的外語。二戰(zhàn)以前,英語已陸續(xù)進入了中小學課程體系。1921年政府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所有7至14歲的兒童必須接受初等義務教育,英語則被列入小學四年級以上義務教育的必修課程。②Foley,J.A.English in Thailand,RELC Journal,2005,(2).1932年實行憲政后的泰國政府要求學生在中學階段至少學習掌握兩門外語,英語是供學生學習的多門外語之一。二戰(zhàn)后,英語在泰國的地位不斷飆升。盡管各類學校將英語作為必修課的起點有所不同,但英語作為必修課已經(jīng)全面進入中小學和大學,有的大學還將其作為教學語言。其中,1948年政府制定的《大學課程標準》將英語確定為大學的必修課,每名在校大學生都必須學習英語,文科大學生須多學習一門外語。③黃德永.泰國外語政策變遷及其對泰國漢語傳播的影響研究[A].漢語國際傳播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有國外學者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后,泰國“唯一的語言教育媒介是標準(中央)泰語,唯一重要的語言科目是英語而非標準泰語本身”。④理查德·斯諾.1950~1980年東南亞語言問題通論[J].民族譯叢,1994,(1).
盡管1978年泰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宣布的語言教育政策指出,“一切友好國家的語言均具有同等地位”,隨后英語暫時和其他外語一樣成為選修課程。但同時該政策也不得不指出“英語是最廣泛使用于學術和職業(yè)方面的國際語言”。⑤理查德·斯諾.1950~1980年東南亞語言問題通論[J].民族譯叢,1994,(1).更重要的是,包括學生家長在內(nèi)的整個社會都認可英語的重要性,因而事實上英語在中小學和大學中都一直享受必修課的待遇。到1996年,泰國政府進行課程改革,英語又成為唯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并貫穿整個12年基礎教育的必修外語課程。2008年泰國教育部頒布的《2008年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把“外語”作為12年基礎教育的8類基本課程之一。實際上這里的“外語”指的是英語,每所學校都必須開設,其他外語課程的開設則由各個學校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同時,泰國從1961年以來一直實行的高考制度雖幾度調(diào)整,但英語作為唯一的一門外語必考科目一直保持至今。從2002年開始,泰國政府還一直在計劃推進大學的英語教育改革。其中,大學將根據(jù)學生的英語高考成績,按高、中、低三個檔次來分別安排學生學習不同的英語課程;籌備設立一項每名在校大學生都參加的國家英語水平考試(Nationa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這項考試不屬于畢業(yè)考試,其成績不計入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單,但它是大學畢業(yè)生在泰國申請就業(yè)職位和繼續(xù)深造的重要參考。⑥Wiriyachitra,Arunee.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ailand in ThisDecade,Thai TESOL Focus,2002,(1),pp283.此外,泰國政府還在許多中小學和大學建立了自主學習中心(Self access learning centers,SALC),SALC通過提供多媒體、學習設備和英語教育網(wǎng)站等網(wǎng)絡資源,來幫助在校學生和其他學習者自主學習,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以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的挑戰(zhàn)。
3.對有礙民族同化的外來語言,主要是漢語和馬來語,長期實行壓制的政策
拉瑪五世在位時期延續(xù)了泰國歷史上對多種外語以及外語教育所持的開放、包容態(tài)度,開始形成了以英語為主的多元化外語及外語教育政策。1910年拉瑪六世執(zhí)政以后,則開始在泰國民眾中廣泛宣揚“民族、君主、宗教”三位一體的泰民族主義思想,要求國民熱愛民族(即泰族)、忠于君主(即國王)、崇敬宗教(即小乘佛教),團結(jié)一致。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從拉瑪六世開始奠定了泰國歷屆政府對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來移民實行同化政策的基調(diào)。作為同化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泰國政府從語言文化教育入手,從1918年出臺《暹羅民立學校法》開始,在以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等,對華語(漢語)、馬來語、阿拉伯語等外來語言及教授這些語言的學校進行管制和限制。其中,1978年泰國政府將泰南馬來族使用的馬來語由外語確定為少數(shù)民族語言后,馬來語問題成了國內(nèi)民族語言問題。而泰國政府一直將華語(漢語)視為外語進行長期壓制。
事實上,泰國政府對華語(漢語)的壓制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其多元化外語政策的基調(diào)。因為這種壓制主要是對華文學校中作為民族語言文化教育的華文教育的壓制,而對華文學校以外作為工具性需要的漢語教學則采取了不大限制的態(tài)度。因為20世紀初泰國華文教育興起后,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由華人華僑捐資開辦的華文學校中開展的華文教育,其性質(zhì)是針對華人華僑子女、以傳承中華語言文化為目的民族語言教育,而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因而在泰國政府看來這種民族語言教育無疑是實行民族同化的障礙。加之,戰(zhàn)后的泰國鑾披汶政府追隨美國,奉行反共排華政策,將華文學校視為傳播“赤色思想”的場所,將華語視為“社會主義語文”和國家安全的“威脅”。因此,泰國政府始終壓制華文教育,試圖“竭力將華校改造成從思想上到語言上促使華裔加速融合于泰國社會的有效工具”。①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但是,隨著泰國政府對華人華僑實行同化政策的成功,泰國華人已經(jīng)在政治上認同泰國,把泰國視為自己的國家,把自己視為泰國社會的一員,在泰國落地生根,同時他們在文化上既認同于傳統(tǒng)中華文化也認同于泰國主流社會文化,從而逐漸融入了泰國社會。特別是泰國土生土長的新生代華人已經(jīng)完全融入泰國社會,成為泰化了的泰國公民。對泰國華人來說,華語作為民族語言的時代已漸行漸遠,它同英語等其他國家語言一樣,完全成了一門外語。泰國華文教育逐漸喪失母語教育的特性,從民族語言教育逐漸嬗變成外語教學。1975年中泰建交后,隨著華語(漢語)在泰國社會和對外經(jīng)貿(mào)交往中的使用價值日益凸顯,終于促使泰國政府開始重新審視華文教育的性質(zhì)和作用,并有步驟地放寬限制,到1992年終于對其全面解禁。從此,泰國的華文教育完全走出了華文學校的小圈子,成了不再是作為一門民族語言而是作為一門外語,不再是單純地傳承中華語言文化而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交際性人才,不再僅僅針對華人華僑子女而是面向全社會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階層學習者的漢語教學。因此,當代泰國華文教育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轉(zhuǎn)變,它以漢語教學的新內(nèi)涵和新形式進入了泰國主流社會,邁向了一個全面開放、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
目前,全泰國共有2587所中小學、227所高校和192所職業(yè)技術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學習人數(shù)超過80萬。②中國國家漢辦駐泰代表處.志愿·青春·泰國——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必讀(第四版)[M].曼谷:留中出版社,2012:8.漢語在當今泰國社會中已經(jīng)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外語,泰國漢語教學的發(fā)展成為了全球漢語國際推廣的典范。
20世紀末,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時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發(fā)表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論及了語言對促進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隨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又于2003年發(fā)表了一份關于語言和教育問題上的重要文件,即《多語世界中的教育》。該文件就多語世界中的教育提出了三項基本原則,即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母語教學;支持雙語和多語教育;支持語言作為跨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促進不同人群之間的了解和確保對基本權利的尊重。③UNESCO.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Paris:UNESCO,2003,30.為此,泰國政府積極應對,在建立多元化社會進程中,十分重視與之相適應的語言政策。2007年泰國皇家學院開始起草國家語言政策,2010年向泰國政府提交了《泰國語言政策(草案)》,并獲得了批準。它主要涉及6個方面:(1)針對泰國人民和學生的泰語政策;(2)對泰國傣語系以及其他語系本地方言的政策;(3)對經(jīng)濟用語、鄰邦國家的語言和職業(yè)語言的政策;(4)對在泰國就業(yè)和工作的外國人的政策;(5)為盲人和有聽力障礙的公民語言政策;(6)對于語言翻譯、口譯和手語翻譯的政策。①SIRIWAN W0RRACHAIYUT.淺析泰國語言政策與漢語教育政策[J].海外華文教育,2012,(1).
這項新的語言政策在著重強調(diào)維護和促進標準泰語作為國家語言的地位,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能熟練地使用標準泰語的同時,也強調(diào)維護本國的各種方言,增強國民對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值得注意的是,該政策明確指出境內(nèi)各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是“國家瑰寶”,支持少數(shù)民族語言進入學校課程。政府致力于為母語非泰語的少數(shù)民族青年和來泰國尋求就業(yè)崗位的外國人提供接受雙語或多語教育的機會。該政策還強調(diào)了外語的工具性,要求“更加關注英語、漢語和周邊國家的語言”。②Gerald W Fry.Thailand's new language policy helps enhance cultural democracy,http://www.nationmultimedia.com/opinion/Thailands-new-language-policy-h(huán)elps-enhance-cultur-30219853.html,2013-11-18.這表明,泰國單一的民族語言和多元化外語及其教育政策正朝著更加包容、多元并存的方向發(fā)展。
Changes in the language-education policies of Thailand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TAN Xiao-ji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Since the mid-19-century,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ocial reform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state and strengthening its national unity,Thailand has gradually worked out its language and language-education policies.These policies have two typical features as follows:on the one hand,it has implemented a mono-lingual language policy and education,that is,the teaching of the Thai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een enforced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othe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s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strengthe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on the other hand,it has also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multi-foreign languages with an emphasis on English and on the practical functions of foreign languages,but it has discouraged the teaching of those languages that hinder its national assimilation.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Government of Thailand has tried to ensur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Thai language,and at the same tim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its dialects and minority languages as well as some foreign languages used as tools,which reveals a more flexible and tolerable orientation of its language-education policies.
Thailand;language education;policy;change
H14
: A
: 1672-1306(2015)01-0071-09
[責任編輯:李德鵬]
譚曉健,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