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惠 胡曉媛(安徽財經(jīng)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社會認同視閾下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探析
——以安徽財經(jīng)大學為例
宗 惠 胡曉媛
(安徽財經(jīng)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大學生黨員隊伍的壯大,提高大學生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勢在必行。以安徽財經(jīng)大學為例,從社會認同的視角出發(fā),在闡述大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基礎上,分析當代大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存在的不全面、不平衡、不一致現(xiàn)象,提出從加深學生黨員的認知認同、強化學生黨員的評價認同、鞏固學生黨員的情感認同等途徑來加強學生黨員管理。
學生黨員;社會認同;認知維度;評價維度;情感維度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黨員數(shù)量的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黨員教育,積極培育包括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規(guī)范等內(nèi)在的學生黨員群體文化,充分發(fā)揮學生黨支部、學生黨員的戰(zhàn)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v觀當前,高校學生黨員的發(fā)展和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的領域,他們或是從政治學的視角定位,或是從思想教育的途徑出發(fā),而本文試圖基于社會認同理論對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模式進行探析。
社會成員在積極追求身份認同的同時,社會認同心理油然而生,其中的認知、評價和情感維度也成為社會認同理論的核心要素。為拓展分析社會認同視域下的大學生黨員教育問題,有必要簡述社會認同理論。
(一)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是由英國的亨利·塔吉夫(Henry Tajfel)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不斷發(fā)展起來。Tajfel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由三個維度組成:認知維度、評價維度和情感維度,認知維度即意識到自己屬于某一社會群體,進行自我歸類;評價維度即對自己的群體身份進行積極或者消極的評價,獲取群體自尊;情感維度即對自己所屬群體的情感成分,產(chǎn)生情感依戀[1]。社會認同的三個維度揭示了個體對群體的認同經(jīng)歷了自我歸類、評價區(qū)分到情感依戀、產(chǎn)生認同的過程。
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是群體行為的基礎,這種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本質(zhì)上是一種集體觀念[2]。大學生黨員群體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基層組織,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強烈認同,對黨員自身、高校、黨和國家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
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是指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黨員身份給自己所帶來的滿足感和自豪感[3]。進一步分解這種社會認同,其包含三個維度:大學生黨員的認知維度,即相比于非黨員群體,黨員是否能夠科學認識其黨員身份以及對黨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大學生黨員的評價維度,即大學生黨員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對中國共產(chǎn)黨產(chǎn)生的積極評價以及體驗黨員身份所帶來的自豪感;大學生黨員的情感維度,即大學生黨員在經(jīng)歷認知維度和評價維度后對自己所屬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情感上的聯(lián)系和依賴,對黨組織帶給自己的滿足感和自我實現(xiàn)感的確認。
大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三個維度并不是獨立分開的,而是層層遞進、不斷升華。只有當大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有較為深刻的認知維度時,才能正確地產(chǎn)生評價維度;只有積極的評價維度才能增強學生黨員對黨組織的情感維度。不管是哪個維度的正面引導都會提高大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社會認同。
目前,各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本文以安徽財經(jīng)大學為例,在基于實際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社會認同視角下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問卷調(diào)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感,筆者編制了《安徽財經(jīng)大學學生黨員社會認同調(diào)查問卷》,對安徽財經(jīng)大學的學生黨員進行了隨機抽查。問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對大學生黨員的認知維度進行了解,第二部分就大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評價及自豪感展開調(diào)查,第三部分主要調(diào)查大學生黨員對其所屬的黨員群體的依賴程度。
在調(diào)查過程中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安徽財經(jīng)大學四個年級165名學生黨員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放問卷165份,收回160份,有效問卷157份。調(diào)查群體如下:二、三、四年級學生分別為8、57及92人;管理類專業(yè)、經(jīng)濟類專業(yè)、工學類專業(yè)和文學藝術類專業(yè)分別為39、70、32和16人;男生70人,女生87人。
(二)結果分析
通過對收集上來的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黨員群體的社會認同情況并不樂觀,具體情況如下:
1.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不全面
如上所述,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包含大學生黨員的認知維度、評價維度和情感維度三個方面。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不全面主要體現(xiàn)在并非所有的學生黨員能夠同時完整地體會到對黨員身份和黨組織的三個認同維度,相當一部分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黨章、黨史、黨規(guī)不夠熟悉,參與黨的各種組織生活熱情不高,領悟黨員身份對其生活、學習的影響不夠深刻,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突顯自己的黨員角色。
調(diào)查問卷中“是否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選擇“完全了解”的占16.79%,認為“知道大概的”有77.07%,也有6.14%的學生黨員選擇“聽說過、不清楚具體內(nèi)容”,完全不了解的沒有;“對黨的發(fā)展歷史以及黨章相關知識的認識”,7.01%的學生黨員選擇了“完全了解”,“知道大概的”有79.75%,此外,13.24%的學生黨員表示“聽說過、不清楚具體內(nèi)容”,完全不了解的沒有;“我對自己的黨員身份有清晰的認識”,認為很清晰的占19.11%,清晰的占77.71%,不是很清晰的占3.18%,不清晰的沒有;“我思考過黨員身份對我生活、學習的影響”,經(jīng)常思考的占11.46%,思考過的占80.89%,偶爾思考的占7.65%,從沒思考的沒有。
2.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不平衡
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不平衡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的黨員個體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狀況不同,即使是同一名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不同方面認同程度也不一樣。相對來說,女性學生黨員比男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度高一些;與低年級的學生相比,高年級的學生黨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社會認同狀況更好;文科類學生與經(jīng)濟類和理工類相比,社會認同狀況更差些;大學生黨員對貼近自己生活實踐的內(nèi)容可能更加熟悉和了解,認同程度也會高一些,而對與自身利益不相關的內(nèi)容更加生疏,認同程度低一些。
調(diào)查問卷中“是否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全了解的人數(shù)中女生占被調(diào)查女生總數(shù)的17.24%,男生占被調(diào)查男生總數(shù)的12.86%;“對黨的發(fā)展歷史以及黨章相關知識的認識”,完全了解的學生黨員中女生占比也遠遠高于男生;“我對自己的黨員身份有清晰的認識”,選擇很清晰和清晰的學生中,大四的學生占該年級被測試的學生的比例較高,分別是22.91%和65.22%。
3.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性主要體現(xiàn)在大學生黨員的動機認同、行為認同與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的不一致性。大多數(shù)學生黨員入黨前的動機是積極純正的,可是真正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其行為舉止卻有悖于初衷;幾乎所有的學生黨員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黨規(guī)、黨紀,可是真正在學習、生活中嚴格踐行中國共產(chǎn)黨要求的學生卻為數(shù)不多;甚至有的學生黨員雖然擁有黨員身份,卻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前景并不看好,對學生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也不予以積極肯定。
當問卷調(diào)查到為什么要入黨時,28.47%的學生黨員是為了“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做工作”,68.79%的學生黨員認為“為黨做工作的同時,個人也獲得利益”,2.74%的學生黨員是“看到周圍人入黨、隨大流或其他”;在比較“入黨前后先鋒模范作用的發(fā)揮”時,63.45%的學生黨員認為是一樣的,相對于15.32%的人覺得比入黨前更好,21.23%的人覺得不如入黨前。
基于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包括認知、評價和情感維度,本文也試圖從這三個維度著手來構建和完善高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
(一)加深大學生黨員的認知認同
認識認同關系到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成功,為加深大學生的認知認同,建議從加強大學生黨員的理論教育、創(chuàng)設崗位實踐平臺兩個角度來具體展開:
1.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強大學生黨員的理論教育
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边@意味著必須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大學生黨員的理論教育,用完全、徹底的理論來“征服”大學生黨員,喚醒他們對黨的認識,進而影響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和踐行。這種完全、徹底的理論教育不僅局限于對大學生入黨前的各種層次的黨課培訓,還必須延伸到黨員發(fā)展后的繼續(xù)教育;不僅局限于老師的“一人念、大家聽”,還應該鼓勵學生黨員參與討論、各抒己見;不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理論講解,還應該囊括網(wǎng)絡教育、參觀考察、影片賞析、黨知識演講比賽及辯論賽等多種形式。
2.分階段、有計劃地創(chuàng)設崗位實踐平臺
崗位實踐是保持大學生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4]。大學生黨員只有置身其中、體察民情后,才能發(fā)自肺腑地認同“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大學生從遞交入黨申請書到成為正式黨員,需要經(jīng)歷入黨積極分子考察期、發(fā)展對象考察期和預備黨員考察期等階段。在不同的考察期,高校黨建部門可以增設相關的崗位實踐平臺,讓學生依托平臺在實踐中感受黨員的要求,逐漸規(guī)范自身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人。筆者于2014年4月去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進行交流,發(fā)現(xiàn)與本校相比,該學院在擬推薦學生為入黨積極分子的條件中,增加了一條“進入大學后的志愿服務時滿40個小時”,筆者認為這一要求值得積極推廣。學生黨員在入黨發(fā)展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獲取不同學時的實踐學分,有利于增強其對黨員身份的切實體會,從而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黨組織的社會認同。
(二)強化大學生黨員的評價認同
評價認同是工作開展的具體標桿。建立有效的大學生黨員監(jiān)督和評價體系,是強化評價認同的重要舉措。同時,強化榜樣示范,也能在行為上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1.健全有效的大學生黨員監(jiān)督和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在學生黨員的教育上存在著重視發(fā)展過程的具體實施,輕視發(fā)展后的監(jiān)督和評價。這一現(xiàn)象勢必會導致學生在成為中共黨員后思想松懈和行為上的懶散,這不僅會降低學生黨員對自身黨員角色的期待,也會削弱非黨員的同學對黨員群體的評價。鑒于此,大學生黨員的監(jiān)督和評價體系的完善十分必要。這種監(jiān)督體系必須是公開、透明的,讓每一位同學都可以看到黨員同學的表率作用,這種評價體系必須是具體、可量化的,從大學生黨員的學習成績、黨員實踐學分、綜合測評的表現(xiàn)以及日常生活中與師生相處的關系等幾個方面來考核。讓學生黨員時刻以黨員的規(guī)定和紀律來警醒自己,通過周圍同學對黨員的正面評價來提升黨員同學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2.大力宣揚“優(yōu)秀學生黨員”的榜樣作用
“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團員”等榮譽稱號一直是廣大學生所追求的目標。在對學生黨員的管理過程中,通過對黨員群體的考核量化,評選出“優(yōu)秀學生黨員”在全校加以宣傳,一方面,有利于增強被評選黨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內(nèi)化“優(yōu)秀學生黨員”的社會管理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有助于其他學生黨員將其作為參照群體,以“優(yōu)秀學生黨員”的價值和規(guī)范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的依據(jù),從而強化整個學生黨員群體的評價認同。
(三)鞏固學生黨員的情感認同
結合學生黨員的情感需求,我們主張通過創(chuàng)設“黨員示范崗”和“黨員責任區(qū)”、充分利用新媒體等首都那來進行有效充實。
1.創(chuàng)設“黨員示范崗”和“黨員責任區(qū)”
俗話說“校園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如果學生黨員能夠?qū)Ⅻh組織作為自己的歸屬,看做是自己的“家”,那么每位學生黨員勢必都會為這個家爭光添彩。如何讓學生黨員將這個群體視為自己的家呢?創(chuàng)設“黨員示范崗”和“黨員責任區(qū)”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示范崗和責任區(qū),學生黨員能夠真正知覺到自身的價值所在,體會到黨員身份是具體、實在的,感受到黨員身份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會促使學生黨員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去經(jīng)營這些“示范崗”和“責任區(qū)”,將其作為一種精神寄托,這有助于他們從心靈深處激起對黨組織的認可、忠誠和信仰。
2.運用新媒體建設大學生黨員的情感園地
網(wǎng)絡信息技術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手段。作為高校黨建工作者,占領網(wǎng)絡紅色陣地、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勢在必行[5]。當前大學生喜歡通過微信、論壇等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高??梢皂槕厔萁Ⅻh員微信、微博、論壇等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一方面盡早地掌握學生黨員的思想、情感動態(tài),及時地加以疏導,給予關懷,另一方面,學生黨員可以利用平臺加強溝通和交流,探討自身對當前熱點新聞的看法,解答心中困惑。
[1]趙志裕,溫靜,譚儉邦.社會認同的基本心理歷程——香港回歸中國的研究范例[J].社會學研究,2005,(5):202-223.
[2]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3):475-480.
[3]段媛媛.社會認同視閾下的大學生黨員質(zhì)量保障體系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3,(2):26-30.
[4]杜勇敏,高蓬明.對大學生黨建工作網(wǎng)絡信息化管理路徑的思考——以貴陽學院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例[C].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2009.
The Education Model Research of the CPC University Members Based on the Social Identity——Take th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for Example
Zong Hui,Hu Xiao-yu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30,China)
With the scale expending of the CPC university members,it is necessary that enhancing the education pertinence of the CPC university members.The article takes th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for example,based on the CPC university members’social identity,analyzes the incomplete,imbalance and inconsistent phenomenon of social identity,and comes up with the management policies from the cognitive identity,evaluation identity,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other points of views.
CPC university members;Social identity;cognitive dimensionality;evaluation dimensionality;affective dimensionality
G641
A
1672-0547(2015)02-0073-03
2015-01-23
宗 惠(1984-),女,湖北大悟人,安徽財經(jīng)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專職輔導員,碩士;
胡曉媛(1986-),女,安徽岳西人,安徽財經(jīng)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專職輔導員,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