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皖西民歌在安徽民歌中的地位

      2015-03-02 10:39:24趙敏皖西學院安徽六安237012
      銅陵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皖西民歌安徽

      趙敏(皖西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民歌在安徽民歌中的地位

      趙敏
      (皖西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安徽民歌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而帶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融合性。而其中的皖西地區(qū)由于處于南北交通及文化交融的樞紐性地理位置及自身自然地形面貌,因而頗受其影響的皖西民歌具有更明顯的過渡與融合色彩。皖西民歌在風格類型、藝術價值、研究價值等方面,在安徽民歌中都具有代表性地位。

      皖西民歌;安徽民歌;過渡與融合;代表地位

      音樂學家喬建中教授將音樂作為一種區(qū)域標志,提出了“音-地關系”說,即區(qū)域音樂的研究是離不開區(qū)域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的。安徽省的區(qū)位特點、自然環(huán)境導致安徽的音樂文化受到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東為中心的齊魯文化、江浙鄂贛為中心的吳楚文化三大文化圈的影響,從而帶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融合性。作為安徽地區(qū)重要的、極具代表性的皖西民歌更為明顯的體現出這一過渡性和融合性特點,并形成獨具一格的風格特色,從而在安徽民歌中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和極高的學術地位。

      一、皖西銜中原、控長江的地理樞紐位置

      “皖西依山襟淮,連鄂豫而銜中原,其南北樞紐的特殊位置更促使其在文化上成為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省漢文化最突出的集中地之一。”[1]皖西依山傍水,區(qū)內自東南向西北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區(qū)域,水陸交通方便快捷,帶動了經濟文化的交流繁榮,其樞紐地位為南北、東西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造了天然的優(yōu)越條件。正因為皖西重要的地理位置,使皖西成為自皋陶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吳楚爭霸、楚漢戰(zhàn)爭、淝水之戰(zhàn)等戰(zhàn)爭沖突也帶來了文化的沖突融合,皖西地區(qū)也因此成為各種文化的匯聚地。

      由于北靠山東,山東作為齊魯文化的核心,從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霸主文化開始,持續(xù)數百年,形成《論語》、《荀子》、《孟子》這種集大成的文化,以“禮樂文化、禮儀文化”為根本特征的齊魯文化,并在數百年的爭霸中不斷的向外擴展?!盾髯印ば詯骸酚性疲骸疤旆撬烬R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教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之從情性,安恣睢,慢于禮儀故也,豈其性獨異哉!”荀子是趙國人,可以站在齊魯之外的視角上看齊魯文化,所以在這里他對比了秦晉文化與齊魯文化的不同,同樣肯定了齊魯文化重禮儀的本質特征。[2]這一相對進步、文明的禮儀文化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而緊靠山東的安徽皖西自然深受影響,其樸素簡約、熱烈奔放、粗獷率真之風融入皖西地方特色語言之中,形成別具格調的皖西民歌。

      皖西地區(qū)地處長江中下游,是吳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楚文化高度成熟的地方。楚國最初立國于偏僻的鄂西北,正是楚國先民“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忠君愛國的思想理念,“撫夷屬夏”的開放氣度,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識,“一鳴驚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楚文化。[3]在其800余年的擴張爭霸中成為江淮流域最大的國家,并在哲學、文學、刺繡冶鑄、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取得極高的成就。吳文化主要是指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括南京、淮陰,上海、揚州、浙西等地區(qū)的文化,是當地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結果,并在建國后的數百年間不斷的發(fā)展,形成了先進的區(qū)域文化。長江中游的楚國與長江下游的吳國在爭霸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融合,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吳楚文化,形成兼收并蓄、容納百家、開拓進取的文化精神。吳歌的清麗委婉、含蓄纏綿、溫柔曲折和楚歌的浪漫瑰麗、意象豐富的旋律風格融入皖西民歌,形成皖西民歌南北交融、剛柔相濟的級進音樂風格。

      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核心,因而,中原的音樂文化也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源頭,不斷的向周邊傳播輻射,與周邊的文化互相交融、滲透。皖西因為地緣便利的原因,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包括音樂文化。因地緣之便利,發(fā)祥于江漢地區(qū)的楚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較其他文化更為直接、更為廣泛、更為深遠。[4]包括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長期傳播,道教、佛教傳播,帶動了音樂文化的傳播,以及雅俗音樂誕生地、傳播地,音樂理論的先進性等因素都對周邊地區(q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原地區(qū)的音樂藝術始終走在中國音樂發(fā)展的前沿,始終都是中國音樂系統(tǒng)最具風格、最為多樣的典型。[5]正因中原音樂文化的這種代表性、領先性的地位,使得其不斷向外傳播,而皖西地區(qū)首當其沖,這在皖西民歌中有一定的體現。

      二、皖西民歌風格類型的代表性地位

      在影響民歌的諸因素中,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最基本、最強烈也是最有穩(wěn)定性的,它們分別地或綜合地影響到中國民歌的體裁、歌種、風格等區(qū)域差異,影響到民歌的流傳和地域分布。[6]皖西地區(qū)自南向北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區(qū)域,這種地貌為民歌的風格類型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條件,也使皖西民歌的風格類型豐富而全面,有號子、山歌、秧歌、小調、舞歌、風俗歌、兒歌等各種類型,基本涵蓋了安徽民歌中所有類型。因而,研究皖西民歌對于總體上了解安徽民歌的風格類型、旋律調式特征以及過渡性、融合性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如,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根據皖西金寨民歌《八段錦》的曲調改編而成,在全國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經久不衰,成為紅色經典歌曲,至今還一直在各種場合被演唱、使用,如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以女聲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現,在2009年的中國紅歌會、2011年第七屆城市運動會開幕式上都能聽到它熟悉的旋律,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皖西民歌在發(fā)展融合過程中的代表性地位。

      皖西民歌浩如煙海,尤以山歌“慢趕牛”、“掙頸紅”最為豐富。皖西高腔山歌被統(tǒng)稱為“掙頸紅”,是最具原汁原味的皖西民歌,主要包括慢趕牛部分曲調、掙頸紅調、三接氣、蜜蜂鉆天、吳店山歌等曲調,音調高亢嘹亮,激越挺拔,響徹云霄,演唱者往往累的面頸發(fā)紅,所以被稱為“掙頸紅”,曾在安徽和全國音樂界產生過巨大影響,民族音樂理論家苗晶、喬建中先生在其論著《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qū)的劃分》中有“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區(qū)”的劃分,其中就有“大別山是山歌體裁的寶庫,‘慢趕?!?、‘震頸紅’等遐邇聞名”的評論。皖西民歌種類豐富,山歌和小調如山花般爛漫,由此可以看出皖西民歌在種類、風格、影響力等方面在安徽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地位。

      三、皖西民歌中強烈的過渡與融合色彩代表了安徽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皖西民歌中歌詞、旋律、調式、音階、曲式結構演唱形式等受到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吳楚文化的影響,其過渡與融合的色彩明顯,并因此而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特色與風格,這種交流融合豐富發(fā)展了皖西民歌,也豐富了安徽民歌,并代表了安徽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清早起來從南來,個個廟門朝南開,當中坐個觀音士,十八羅漢兩面排,九天仙女下凡來”。足見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的興旺?!懊摰衾C鞋打一卦,一卦陰來一卦陽,小郎子來在半路上”。表現了人們對道教信奉程度。金寨的《我跟小郎隔著墻》:“我跟小郎隔著墻,頓頓吃飯等著郎,頓頓吃飯等著郎,吃個螞蚱留個腿,吃個雞蛋留個黃,人家疼妻俺疼郎?!保?]歌詞不僅有楚地文化夸張的手法、吳歌的“雙關”手法,還有中原文化的家庭關系、男女關系、比興手法的運用等。在皖西民歌中具有吳楚風格和中原文化內容的民歌數量是很多的,像《唱歌的可是凡間人》、《放足歌》等,形成語言簡潔樸素,多用比興手法,抒情率直,浪漫飛旋的皖西特色。特別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一大批紅軍歌曲和革命歌曲,更是楚地文化中積極進取、愛國愛家、勇于斗爭精神的再現。如《八月桂花遍地開》、《人民坐天下》、《紅軍到金寨》等。

      皖西民歌的調式以羽調式為主,在旋律的進行中多強調主音la,其次是其上方五度音mi,la和mi成為旋律的骨干音,形成高亢、嘹亮的風格。部分民歌中強調sol,于是形成羽、徵交替的旋律,風格也因此相對柔和、優(yōu)美,獨具一格而別有風味,可見南方楚地徵調式音樂對其影響。如金寨民歌《眼望乖姐靠門庭》,譜例一:

      還有部分皖西民歌羽調式和宮調式交替進行,表現出北方音樂質樸的風格。如六安民歌《隔山唱歌隔山應》。譜例二:

      皖西民歌中還有其它角調式、徵調式及商調式,總的來說皖西民歌曲風剛柔相濟,表現出南北音樂相融合的特征,并具有自己獨特韻致。

      皖西民歌在旋律上的表現主要是音程的變化,其中上行八度大跳是旋律進行的一大特色,使優(yōu)美、嘹亮的山歌增添了挺拔、粗獷、高亢的風格,中間不乏四度、五度的音程變化,給山歌增添蜿蜒曲折之美。譜例三:

      有些皖西民歌在五聲音階級進關系為主的旋律中加入三度音程小跳,使旋律曲折環(huán)繞,波折起伏,加上調式的交替變化,增添旋律的旖旎、婉轉、細膩,反映了南方音樂旋律特點。如譜例四:

      在皖西的北部地區(qū),旋律多采用舒緩的方式,并延長節(jié)奏的時值,表現了北方音樂的平直、悠長的特質,如壽縣的《抗旱歌》。

      皖西民歌除了在旋律、內容、調式方面有明顯的過渡、融合南北音樂的風格特色,在節(jié)奏、語言、結構等方面也體現了這一特質,從而綜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地域風格,確立了在安徽民歌中的突出地位。

      四、皖西民歌中心地位的輻射與影響

      皖西民歌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三大文化圈的浸潤影響下,把周邊的音樂文化融入到本地土著音樂之中,形成獨特的個性,其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調、剛柔相濟的曲調風格、地方方言、語調等音樂要素的運用,確立了皖西民歌的區(qū)域中心地位,并不斷的向外輻射,為其它音樂藝術提供素材養(yǎng)分,成為當地或附近區(qū)域曲藝、器樂曲的藝術源泉。如皖西廬劇的很多唱腔就是吸收融合了皖西民歌的藝術形式,在其基礎上并加以變化創(chuàng)新。如皖西廬劇花腔《三趕調》就是在金寨民歌《假裝菜園去趕雞》的基礎上加以變化而得。譜例五:

      譜例六:

      在《三趕調》里使用了《假裝菜園去趕雞》的音樂語匯,通過擴展、取舍等手法對旋律進行適當的變化創(chuàng)新,而調式、調性卻明顯是一樣的,并沒有改變,依然使用了《假裝菜園去趕雞》中32165等音型。

      由于安徽特定的地理條件,以及在歷史上安徽北部長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中部長期受楚文化的影響,南部長期受吳文化的影響,使安徽民歌類型豐富、風格多樣、色彩斑斕、優(yōu)美動聽,為安徽贏得了“歌舞之鄉(xiāng)”的美譽。而皖西地區(qū)因為在安徽的特殊樞紐位置,區(qū)內地形多樣,更是成為各種文化的交融匯聚之地,因而皖西民歌無論是風格類型還是藝術價值、影響范圍,在安徽民歌中都具有代表性意義,這也是皖西民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并成為安徽民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代表性民歌。

      [1]趙敏.皖西民歌的文化背景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4,(3):58-60.

      [2]張達.論齊魯文化的形成及其根本特征[J].理論學刊,2003,(6):125-128.

      [3]張碩.吳文化、楚文化與吳楚文化[J].鄂州大學學報,2005,(5):12-17.

      [4]陳紹輝.楚文化與中原文化關系論略[J].殷都學刊,2010,(2):124-128.

      [5]陳莉霞.中原音樂對中國音樂文化的貢獻[J].藝術教育,2014,(2):77-78.

      [6]廖明旗.論中國民歌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03-104轉113.

      [7]《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The Status of West Anhui Folk Song in Folk Song of Anhui

      Zhao min
      (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China)

      Folk Song of Anhui bears obvious specialty of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owing to its geographic position.Because of the hub location of north-south transportation,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ts natural geographic landscape for the West Anhui district,the West Anhui Folk Song is influenced by it,processing more distinct 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 feature.The Folk Song of West Anhui has a representative position in Anhui Folk Song for the following respects,such as types of style,artistic value,researching value,etc.

      folk song of west anhui;folk song of anhui;transition and integration;representative position

      J607

      A

      1672-0547(2015)02-0094-03

      2015-02-21

      趙 敏(1972-),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研究。

      皖西學院皖西民歌研究所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wxkj1501);六安市委宣傳部委托項目“皖西文化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wxys001);六安市委宣傳部2013年委托項目“皖西民歌藝術創(chuàng)作”(wxys00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文化大繁榮背景下皖西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SK2014A422)。

      猜你喜歡
      皖西民歌安徽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縣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回馬槍
      幸福家庭(2017年2期)2017-04-18 09:23:52
      安徽醫(y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回馬槍
      锡林郭勒盟| 凌源市| 孝义市| 津市市| 海原县| 本溪市| 福贡县| 鄂州市| 大姚县| 凌源市| 西乌珠穆沁旗| 武汉市| 安龙县| 呼图壁县| 蓝田县| 平泉县| 尼勒克县| 武川县| 巴林左旗| 芜湖县| 三都| 宾川县| 饶河县| 海伦市| 兴城市| 临江市| 安国市| 沧州市| 乌什县| 烟台市| 屏南县| 饶河县| 衢州市| 容城县| 合川市| 余姚市| 万州区| 乌拉特后旗| 丹凤县| 儋州市| 庆安县|